第一百零二章 所有日本情部機構急眼了(1 / 2)

加入書籤

而這時的德國商人赫羅德,也是已經踏上了前往日本的輪船,快要到達日本了。

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三個時期是:戰後經濟恢復階段、經濟高速增長階段、經濟低速增長階段。

但是在二戰前夕,日本的商業消費社會在1912年-1941年之間,都是傾向與中產階級誕生、人口大幅增加、大城市傾向、私有化、追求時尚一族。

特別是在日本的在通貨膨脹的影響下,貧富差距拉大,日本的人口不斷向東京、大阪等大城市進行集中。

在這一段時間裡麵,很多年輕一族,特別是中產階級一族的年輕人,就更加喜歡追求外國的時尚物品進行消費。

也就是說此刻的日本的最大消費群體,就是集中在以城市為中心的少數中產階級那裡。

相比與二戰之後出現的第二消費社會以批量生產、和大量消費的時代;以及達到第三消費社會即以人們開始追求個人化、差異化的消費品,而形成的個人化趨勢崛起的社會卻是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最起碼要到1979年到2004年的時候,才是到達第三消費社會群體,至於第四消費社會群體則是要在2005年之後。

那時的人們比較注重追求樸素、實用,質量好,服務好的商品;而且共亨模式的商品也是備受關注,至於品牌的影響力也會在這一消費階段裡麵大大第減少。

如果許浪要讓日本,落後的華夏從第一消費社會進入第二消費社會,即要讓產品從銷量轉變成為注重質量,並且讓從家庭消費轉變成為個人消費,甚至達到一人一件的地步,那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了。

因為日本的第二消費社會也是要從戰後的1945年開始-直到1974年為止的,至於相對混亂和落後的華夏的第一哥消費社會的形成可是要到1949年開始——直到1978年之後,才能夠緩慢地進入第二消費社會的。

而且現在日本的即將在1937年推出『百貨法』,來管製大型零售商店的活動和迅速擴張。

而且未來擁有180年歷史的takashiya百貨商店,即指高島屋百貨公司,此刻也是在日本以『均一價格折扣店』,來贏得了眾多日本本土消費者的喜愛,從而讓高島屋百貨公司在1931年到1940年之間,就擁有了100多間連鎖店。

至於現在也已經擁有了數十間比較大型的高島屋百貨商店,分布在日本最人氣旺盛的街道裡麵進行著營業。

但是不管是戰前,還是戰後的日本,它的零售產業都是分開兩個陣營。

一個是少量比較少,但是經濟實力強大的大型百貨公司,一個則是數量雖多,但是規模很小的,家庭經營的個體戶商店。

所以在國商人赫羅德前往日本給許浪進行商業經營的時候,許浪也就將自己知道的關於日本在後世的公布出來的大概消費社會模式,以及消費習慣和機構說了一下。

特別是關於相對於不發達的日本階層的消費習慣,也是重點的說了說。

在日本比較窮的普通民眾那裡,即使擁有比較進步的工業化,但是對於這些收入不高的底層人們來說,他們在平時的消費習慣,首先都是會先把自己的大部分收入,投入到日常必需品裡麵去。

例如吃喝和穿等柴米油鹽的東西裡麵去。

特別是生鮮食品,日本老百姓都是比較喜歡在自己家的附近的商店那裡進行購物。

也就是說7-11便利店,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的連鎖店經營效果,那可是是與他們的店鋪分布廣,離不開老百姓的視線有一定的基礎關係的。

特別是在後世的商圈基本上就是根據消費者的位置來決定選店鋪地址的經營模式,因為此時的客戶需要選擇的商鋪和商品實在是多如牛毛。

所以他們也就會變成一個比較精明的消費者,一個隨時能夠移動的商圈。

因此,在商圈裡麵能夠被顧客「見到和知道」的零售店才有機會賺取到他們的金錢,即使你使用線上經營,也是必須要讓顧客知道和看到你的店鋪和產品才行。

否則你就準備跪了。

日本第一間食品超市Kinokuniya,是要在1954年在東京青山區開店經營的。

它最主要的經營服務就是服務於國外移民社區,和追求積極的定價策略。

但是這類商店的經營並不是許浪的首先,因為這一次許浪出重金派遣德國商人赫羅德到達日本之後,所要開設的第一批商鋪,就是優衣庫,伊藤洋華堂食品館,和7-11連鎖便利店。

日本和華夏國的超市一向都是十分注重生鮮食品的銷售,所以許浪第一波的銷售產品肯定就是先從生鮮食品開始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洪荒之默祖 鬥羅大鯤 我有一支驚神筆 無敵從退婚當大反派開始 首富爸爸在隋末 我的微博連諸天 獵諜 魔法的學術時代 我叫餘則成 末世之空城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