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修道宗範》(1 / 2)

加入書籤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2頁,

丙二、別明五陰相狀

當我們發了菩提心以後,我們要要處理的問題,就是內心的問題。發菩提心隻是設定一個目標,那麼在過程當中,我們要處理的是一個凡心的所謂雲何應住;第二個雲何降伏其心。你這個菩提心要怎麽安住?第二個,你怎麽去調伏你的煩惱?

《楞嚴經》講到一個觀念說我們不能夠以五陰身心來發菩提心。說:你為什麽發菩提心?因為我突然間有一個想法。你這個菩提心是住在「想陰」,是非常危險,因為想法是變化的。有些人發菩提心是住在「色陰」,誒!我看到三寶很莊嚴,所以我發菩提心;我看到出家人,都很用功修行,所以我發菩提心。那麽大家如果不修行的時候,你的菩提心也就退失了。所以,你以生滅法而發菩提心,你這個菩提心是非常脆弱的。

所以首楞嚴王三昧的關鍵點,就是說為什麽我們一開始,要找到一個安住點?因為你住在一個生滅的因緣而發菩提心,當你的根本所住的因緣發生變化的時候,你所發心的功德就跟著破壞。比方說:我今天蓋一個很漂亮的房子,這個房子蓋得很久很久,材料也很好,裡麵的裝潢也很好。但不幸的是,我蓋在一個地震帶,當大地一震動,所有都破壞掉了。這就是為什麽有些菩薩在行菩薩道,他的菩提心是非常的脆弱,外麵的因緣一變化,他的道心就退失了。有些人的菩提心、念佛的心,能夠不為煩惱所障、不為業力所障、不為生老病死所障礙。你看有些人,一病痛起來,他的佛號就沒辦法念下去,仁者心中一定還有所住。

我們的心本來無形、無相的;那麽到底誰乾擾我們?誰綁住了我們?這都是需要去思惟的問題。為什麼同樣一念心性,有些人,歷代的祖師麵對病痛的時候,他佛號照樣念他的佛號,五陰身心對他沒有乾擾;但是我們為什麽會經常受到五陰的乾擾,這個問題出在哪裡?

我們沒辦法去改變五陰,因為這個是依他起性,是前生業力創造出來的,而且五陰也沒有錯。我們一再強調:你說,這個五陰我把它消滅了,消滅了,下次還會再出現一個五陰,更糟糕。問題不在五陰,問題在我們心中那一念迷情,那一念顛倒的無明。所以,我們要對治無明,唯一的方法就是把心中的電燈打開,讓你看清楚什麽是五陰,你就不會再顛倒了。

當然,我們還有一個習慣性的習氣,但是當你看清楚之後,你慢慢慢慢就會跟它保持距離,慢慢脫離它,你就有希望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心中的光明智慧點亮,很清楚的知道身心世界,它的真實相是什麽。我們不能夠沒有五陰,但是我們也不能太愛著它,要跟五陰保持「不即不離」——因為你沒有五陰,你也不能持戒,也不能念佛,什麽都不行;你過度的依賴它,它又乾擾你,那應該怎麽辦呢?

我們下麵就知道:我們應該怎麽利用五陰來積功累德,但是又能夠不為它所障礙。這是我們應該做的,當然首先要了解五陰的相貌:

丁一、色陰

『色』就是「質礙」的意思,它有一定的形狀,也佔有一定的空間,包括:五根、六塵。「五根」就是我們正報的眼、耳、鼻、舌、身,五根身;還有外在「六塵」的境界,這個叫做「色陰」。

色陰是怎麽回事?我們看佛陀在《楞嚴經》怎麽描述我們的色陰:

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惟一晴虛,迥無所有。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於虛空別見狂華,復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復如是。

佛陀談「色陰」的時候,講出一個譬喻,祂說:比方有一個健康的人,他有一雙很正常的眼睛,這個眼睛叫「清淨目」,是沒有毛病的。他用他很清淨的眼睛,去觀一個晴朗的虛空。這個「清淨目」指的是我們心中本具的「如如智」;所觀的「虛空」是表達這個「如如理」以如如智來照如如理;這時候是「能、所不二」的,得到的答案是「惟一晴虛,迥無所有」,看到一個廣大無邊的虛空,空空盪盪沒有一點雲霧可得。

這一段是比喻:當我們把心帶回家的時候,我們觀察我們清淨本然的本性,我們本來是沒有根身世界,本來是沒有的。我們在看事情,第一件事情是看到它,它是本來沒有的,後來才有的,這個非常重要。你要站在沒有的角度,來承認它有、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承認這個假相的存在,你就不受執著的苦,而且可以利用它。你一開始就認為它有,那你就完了!

這以後的每一個「陰」的道理,都是這樣。站在一個「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角度,來承認五陰的存在,站在畢竟空的角度,來承認因緣有。

「迥無所有」是說:其實,我們本來是沒有的,後來是怎麽有的呢?「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這一個人無緣無故,這一句話很重要——無緣無故。說:是誰讓我有五陰的呢?沒有理由。虛妄如果是有真因的話,那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說:煩惱是有因緣的,那完蛋了,那你就不能斷了嘛!所以:《楞嚴經》的根本思想,蕅益大師說:

達妄本空,知真本有。

妄想本來就沒有的。那本來就沒有,是怎麽有的?隻就是--一念的迷情,它本來沒有。在佛法的角度,不承認有煩惱的真實的體性存在。這個人他把北邊當作南邊,這是佛陀的比喻,把北邊當作南邊,那麼突然間有人說:這不是南邊,這是北邊,他懂了。你剛剛那一念的迷惑,是怎麽來的呢?「覓之了不可得」隻就是一念的迷情,知道以後就沒有了。

所以當我們成佛以後,我們回觀我們過去的生死流轉,隻是一場夢嘛。你說它跑到哪裡去呢?它也不知道它跑哪裡去了。你看你作夢的時候「夢裡明明有六趣」,但是醒過來的時候…我們一個晚上作了五個夢,醒後,那五個夢跑哪裡去了呢?它是沒有根源的,隻就是一念的夢心,虛妄顯現出來的,那一念夢心被破壞後,它就覓之了不可得。所以說我們生死流轉是沒有原因的,所以叫「達妄本空」。

這個人無緣無故的,就把眼睛突然間專注起來「不動目睛」我們本來眼睛是開合自然,突然間,專注在一個所緣境上,就表示這個人動了「攀緣心」了。一念妄動以後,「瞪以發勞」,瞪久了以後,產生疲勞的現象,就在清淨的虛空當中,虛妄的看到「狂華」在虛空中,到處的飛舞,乃至於其它的「狂亂非相」。虛空本來沒有狂華,但是因為我們眼睛疲勞,才看到了狂華。那麽「色陰當知亦復如是。」

我們應該怎麽看清楚我們的色身呢?就是:我們本來是沒有色身的,後來一念的迷情以後,就有色身了,就有色身了,它還是沒有;它隻能就是一個假想,它還是沒有,但是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這個叫做即空、即假、即中。

所以我們在觀察生命,第一件事情先用「空觀」,先觀到它的「本體」。所以《楞嚴經》在修觀的時候,第一件事情,看到事情你問它說,你從什麽地方來?這個觀念非常重要。我們一般人的習慣看到色身,就對這個相狀產生執著、產生相互作用。現在,我們看到每一個東西,都要看它的根源,就是:你從什麽地方來?結果一找…找到最後覓之了不可得。原來它是沒有根源的,它隻就是一個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的因緣假相,它是一個沒頭沒尾的因緣生滅而已。這時候心安定下來--以無住為住--就知道,哦,原來這個色身是暫時的。所空觀是照了心性的本體,把本來麵目現出來,讓我們能安住。

那麽假觀怎麽運用它?假觀最重要是找到你的定位。你身體很健康,有很健康的修行方法;你的身體很羸弱,有很羸弱的方法。其實生命往往沒有對錯,好的東西也可能會變得…身體太健康的,不一定好修行。諸位要知道,世間的有為法往往是有好有壞。所以你觀察空性以後讓你安住。那麼假觀呢?你能夠找到你的定位。你現在住的五陰是怎麽回事,你要怎麽善巧來運用它,使令它隨順於聖道。這部車子,給你的時候,是什麽情況,都可以。好的車子,有好的車子的用途,不好的車子,有不好的用途,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沒有絕對的壞,你要用的恰當,它就能夠隨順於聖道。

當然,這個地方我們所摘錄的,比較偏重在「空觀」這一部分。就是說,整個「色陰」是本來沒有的,是因為一念的妄動、一念的迷情才出現的,這是第一個觀念。

丁二、受陰

再看第二個:「受陰」,這是一種「精神狀態」,前麵的色陰是一種「物質」的世界,以下「受、想、行、識」都是一種精神狀態。精神狀態由粗到細,先講最粗淺的「受陰」,就是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第一個出現的念頭,就是「感受」,我們的領納。看經文: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調適,忽如忘生,性無違順。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於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受陰當知亦復如是。

我們平常會接觸到很多人、遇到很多事,會產生很多的苦樂感受。這個「感受」是怎麽回事呢?比方說:有一個人,他的雙手、雙足非常的安穩快樂,整個身體也非常的調和順暢,但是突然間,他忘了身體的存在,這時候他沒有所謂的苦樂感受,他是「無喜亦無憂,不取亦不捨」,這是講到我們的本來麵目,是沒有任何感受的;身為一個我們眾生本具的清淨本性,本來是沒有感受的。後來是怎麽有的呢?這個人無緣無故,就用兩個手掌,這兩個手掌一個是「六根」,一個是「六塵」,根、塵的相互磨擦,就產生了澀、滑、冷、熱,種種的感受。

蕅益大師把「澀、滑、冷、熱」判作九法界。「苦澀」表示三塗的苦受,「滑」表示人天的樂受,「冷」表示二乘孤寂的感受,「熱」表示菩薩榮耀的感受。這九法界的感受,都是因為這個人,莫名其妙的兩手互相摩擦而產生的,其實當我們開始去找根源時,本來是沒有感受的。

感受其實是一種很直覺的反應,跟我們的福報也有關係。你看《維摩詰經》上說: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天人吃飯時,每個天人同時看飯菜,有些人看到的飯菜,特別美妙的,他的感受特別的快樂;有些人看到了之後,他的快樂感受就比較差,這跟過去的善業有關係。比方說,我們今天來這裡受戒,我們吃同樣的飯菜,住同樣的寮房,但是每個人感受都不一樣。

那麽這「感受」是怎麽回事呢?就是循業發現,是從個人的業力顯現出來的。我說實在話,如果你有誌於行菩薩道,要慢慢慢慢不要太注意自己的感受。你太注意你自己的感受,你的心就開始起伏。我們有理想要實踐的人,當你決定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要去拜一個佛,一天要拜幾百拜、我要誦什麽經、我要去到哪一個地方弘法的時候……當你下定決心一定要做的時候,你就不能太注意你的感受,否則你永遠被你過去的業力乾擾,變成惡性循環。

什麽叫惡性循環?你過去造了罪業,結果今生要去修功德,它來乾擾你;因為乾擾你,你又不能修功德,又造作罪業;造了罪業,你來生又受到乾擾,你永遠不能產生一種扭轉的力量。

所以修行人你對感受要盡量把它淡薄,感受不是好事情。

你慢慢會知道:我們對於身心世界的感受,是會有障礙的,會影響到你的心情。所以我們常說做你該做的事,不要做你想做的事。一個人你要慢慢慢慢不隨妄轉,不要把感受當一回事。當然,你一定會有感受,但是你不要管它,把它當作沒有就好了,你該怎麽做,你就怎麽做。那麼這個地方講到感受,是由於一念的迷情而有的。

丁三、想陰

我們看想陰就是於境取相,而施設名言。蕅益大師把前五識判為受陰;因為前五識,它是一種直覺的反應,所以它比較偏重在「受」。那麽這個想陰,主要是第六意識的一個想像,我們看經文: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懸崖,足心酸澀。想陰當知亦復如是。

想陰的相貌,是什麽呢?比方有一個人,他沒有真正去吃梅子,但是當聽到有人談說酸酢、梅子,他想到這些酸的東西時,口中就產生口水;他也沒有真正去到懸崖的地方,但是當他思惟自己站在高聳的懸崖旁時,足心就產生酸澀的現象。想陰對我們的影響力,亦復如是。

剛剛講到一個人,不要去注意自己的感受,「想陰」就非常重要了。我們生命的改變,要先改變我們心中的想像,我們的生命是由願望來引導的,而願望是由你的想像來引導的。

比方說,有些人很有可能會出家,有些人就不太可能會出家,這個事出必有因。有居士問我說:你看我會不會出家?我說:想到出家的時候,你想到什麽?如果,你把出家的影像現前,想到的是正麵的思考:誒,出家不錯啊!很寂靜啊、很清閒啊!我說你以後很可能會出家。你生命當中有那種動力存在,你把出家做功德想,所以你心中已經蘊藏那種願望、那個「欲」,就算你今生沒有出家,來生一定也會出家。當你想到出家的時候:唉,這個出家是很寂寞的、很無聊的。我看你不會出家,就算出家也不會太久。所以這個法,到底對你產生什麽樣的作用,你的想像是很重要的。

你看有些人,他就很容易出生在佛陀出世的時候,他很容易跟佛陀在無量的生命當中產生交集,他就剛好他變成人身的時候,佛陀會出世;有些人他得到人身的時候,你一出生剛好佛陀昨天滅度了,沒有緣。因為我們沒有經常去想像佛陀的功德。我問你一句話:你認為佛菩薩還在不在?在!對。你要認為祂在,你想像祂的功德,祂就在。你一個人完全不去想佛菩薩,對你來說,祂就不存在。所以我們的想象力對我們生命的引導力。

我們一個人最大的潛能就是想像。觀想……為什麽修止觀?「觀」就是一種想像。但是我們又不能胡思亂想,佛陀是怎麽想像人世間的;佛陀告訴我們,要把三界做「過失想」,把涅槃當「功德想」。那麽,你有這樣的想像,你的生命就產生變化了。

我們過去就是一種錯誤的想像,就產生一個錯誤的引導。比方說:極樂世界,我問過很多修淨土的人,我說你想到極樂世界,你有什麽想像?有些人說:我不知道怎麽想像。那你就完蛋了!我們不可能往生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去,不可能。你要往生,來自於你的好樂;你的好樂,來自於你對它正確的「功德聯想」。所以你必須把極樂世界整個功德包括正報的身心世界,沒有病痛、具足五通、壽命久遠、衣食自然、身相莊嚴,而且身心世界,散發出非常殊勝的快樂,超過阿羅漢的滅盡定…你必須把這把這個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跟它的功德做一個正確的聯想。你能夠產生正確的好樂,你才能夠對它產生一定的感應力量!

我講實在話,一個陌生的東西,跟你不會有交集的。為什麽某甲跟某乙,你們的生命會經常會在一起;今生也在一起、來生也在一起、再來生也在一起?因為你們彼此互相做正麵的思考,你一天到晚想他的優點,他也一天到晚想你的優點,我保證你們來生又會在一起。因為產生一種想像、而產生一種希望,這個希望會帶動我們的生命,往那一個方向走。所以我們講「憶佛、念佛」「憶念」就是一種「想像」,那麽「念佛」當然就是「持名」。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隱身人:我在職場的神秘任務 魂師青陽 詭異降臨,歡迎來到甜蜜的家 酸甜的橘柚 德哈小短打 塵星之路 柯學:貓有九命 絕世唐門:低端螻蟻 原我如星君如月 奧特曼之穿越成為伽古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