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二卷《皈依的意義與方法》(1 / 2)

加入書籤

甲二、別明皈依的方法 分二:初、事相皈依。二、理體皈依。

前麵一科講到「皈依的意義」——「能皈依的心」跟「所皈依的境」。

「能皈依的心」就是我們有一種祈求救護的心情;「所皈依的境」有二種:一種是「住持三寶」,或者講外相三寶;一種是「理體三寶」,是內心的三寶,這個就是我們所皈依的境。

那麼,可以說是前麵的內涵是一種理論的說明,先在皈依之前,先建立一些基本的概念:你是用什麼心情來皈依什麼東西,做一一的說明。這一科就是正式的修行的方法,前麵是偏重理論,這一科是正式的方法。修皈依的方法,佛教中有兩種:一種是「事相的皈依」,第二個是「理體的皈依」。

乙一、事相皈依

事相皈依:事實上是一種業力的修學,就是身、口、意的造作。理體皈依:完全是一種心念的觀照。這二者有所不同。從修學的次第來說,我們是先成就事相的皈依:

一、身業的禮拜

「菩薩戒」上說,你要是受了菩薩戒,至少要常拜佛,就是修皈依。你再怎麼忙碌,都要記得拜佛;重點是你心中有沒有三寶的存在,如果你心中經常存念三寶,你就會撥時間去拜佛,因為他在你心中是重要的地位。換句話說,我們剛開始一定要以禮拜,來表達我們皈依的心情。

二、口業的稱嘆

這個稱名、贊嘆,就像我們早晚課誦,有很多的偈頌:「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或者:「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等等。但是最簡單的稱嘆的方式,就是稱念佛菩薩的名號。因為佛菩薩的名號,就是代表佛菩薩的功德,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藥師佛」、「南無地藏王菩薩」……都是一種皈依——口業的歸依。

三、意業的作願

這是指意業的歸依,你內心的作願。這個「願」就是希望,你希望能夠成就三寶的功德,希望能夠仰仗三寶離苦得樂,這是一種作願,心中有這樣的一種祈望。

透過了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嘆、意業的作願,我們的身口意就跟三寶產生相應,或者我們叫做「感應道交」。當我們的心跟三寶的功德感應之後,就能夠產生懺除罪障、積集資糧的效果,所謂「破惡生善」的效果。

有些人他可能會拜佛,但是他口業的稱嘆做得不夠,就像有些人念佛也不出聲、早晚課也不出聲,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它每一個「業」都有它的效果。我們以前在造業的時候,不是用心念在造業,心念是一個推動者,我們以前是用身業來造業、用口業來造業—身業造了殺、盜、淫;口業造了兩舌、綺語、妄言、惡口。我們以前用很大的力氣來跟人家吵架、用很大的力氣來打妄語……但是我們今天修皈依的時候,沒有力氣了,那你這些業怎麼轉得過來呢?怎麼能夠滅除罪障呢?

事實上,身業的禮拜能夠懺除身業的罪過,口業的稱嘆能夠滅除口業的罪過,所以我們說過,事相的皈依就是一種業力的修學——以善業來破惡業!如果你這個善業沒有做到,你這一部分的惡業就很難消除,所以這個地方大家要注意,「身、口」二業缺一不可,當然最重要的是「意業」,你內心當中那種皈依、希望的心。

所以我們說:佛教不可以當學術來研究,當學術研究無法建立信心!

我曾經聽過一位學者演講,他可以把佛法的道理講得很清楚,當課程快結束時,竟然說:「這些道理我完全不相信!」他隻是把佛法的真理,拿來當作其中一門學問來研究。其實,佛法本身是一種宗教信仰,必須要有信心,所謂:「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你一定要有真實的信心,才能夠進入三寶的大功德海中,否則你永遠站在岸邊,你沒有辦法進入功德海。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身業、口業固然重要,但是推動身業、口業的意業——那一份的信心,還有你心中的願望,更是重要!

中國歷史上有一位「漢武帝」,大家都知道漢武帝是一個很有成就的皇帝,漢朝從漢高祖之後,都是被匈奴追著打,漢武帝覺得我們不應該受這樣的屈辱,開始積極地整頓軍隊,他有一位大將軍叫做「李廣」——飛將軍李廣,最後才平定了匈奴。

李廣有一天的清晨,天還沒有完全亮時去巡軍營。到了營區,他遠遠地看到一隻老虎,心想老虎會傷人,就趕緊拿箭把這隻老虎射中了。等天亮之後,就帶著很多的士兵去看這隻老虎怎麼樣了,結果到現場一看……不是老虎,是一塊石頭,他的箭竟然可以把石頭穿射進去。

這時候,旁邊的軍官說:「將軍,不太可能!你恐怕是打妄語,石頭這麼堅硬,你的箭怎麼可能射進去呢?要不然再試一次看看……」結果,李廣走到原來的地方發射箭矢,再也射不進石頭了。因為第一次他在射箭的時候,充滿了信心,他相信它真的是一隻老虎,血肉之軀,當然可以射進去的。事後,當他喪失信心時,雖然有射箭的技術,但是那種能力卻發揮不出來了。

我們也曾經聽過一則公案:

有一個上師說:有很多老修行者,書讀得不多,但是很用功在修行,每天念「唵嘛呢叭彌吽」。有一天……上師要到拉薩去朝聖,路途中經過一間茅篷,遠遠地看到一間茅篷放大光明,他心想這裡麵有大修行者,就去拜訪這個人家。原來是一位老太太,拿著念珠在念「唵嘛呢叭彌吽」,結果她念錯了,念成「唵嘛呢叭彌牛。」這位上師就很慈悲告訴她:「老太太,你念錯了,不是『唵嘛呢叭彌牛』,是『唵嘛呢叭彌吽』!」老太太表示感謝,就改過來念:「唵嘛呢叭彌吽」。

結果,上師把她教會之後(牛改吽),就離開了,回頭往後一看,哇!那個光芒消失掉了!因為她內心當中產生疑惑、分別心了;這時候,這位上師很緊張,趕快回去跟老太太說:「我跟你講錯了,其實你念的是對的,『唵嘛呢叭彌牛』是對的,你已經念那麼久了,照這樣念就好了。」當她改回原來之後,茅篷又照樣放光了。所以重點不在於我們如何表達,重點在內心。

所以我們很多人都念:「南無阿彌陀佛」,到底是念「台語」比較正確,還是念「國語」比較正確?其實這隻是一種工具,我們跟佛的感應,絕對不單隻是靠聲音,聲音隻是一個橋梁,是那念心——是我們那份歸依的心跟佛陀的大悲心,感應道交難思議!

所以,諸位要知道:當我們在作定課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至誠懇切,你不一定要求數目很多,但是你內心一定要相信三寶能夠救拔你,而且你很希望能夠成就三寶的功德!

我前幾年到山下商店去買東西,商店的老板是外道的點傳師(很高的職位),問我說:「你們寺廟是不是有打佛七?」我說:「有啊,歡迎你來參加啊。」我就問說:「你怎麼也喜歡念佛呢?」他說:「不是啦!我一天啊,很忙碌的,但是晚上靜下來的時候,我念『阿彌陀佛』,可以把心靜下來,我是靠佛號來培養我的專注力。」我就問他說:「你對阿彌陀佛這個佛號——無量光、無量壽,能夠讓你現生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臨終能夠帶著你往生到淨土,這聲佛號有這麼大的功德,你相信嗎?」結果,他完全不相信。

那我問諸位:他這樣子念佛,他能夠往生嗎?不可能往生的!因為佛號的功德,你必須要具足信心才可以相應的,就好像你沒有密碼你進不去的。所以印光大師說:你念佛沒有信心、沒有願望,就是把摩尼寶珠換成糖果吃掉!它讓你的心安住下來為止。

所以我們在修皈依的時候,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嘆、意業的作願,缺一不可。當然「皈依」的意思是說,在《念佛圓通章》有講到一個觀念說:「如染香人,身有香氣。」「事相」的皈依是:我們身體沒有香氣,但是我們經常接近香,我們的身體就有香氣,這個叫相互作用,佛法中叫做「相互的熏習」——你一個人經常到大殿,你的身體就有香氣;你到臭穢的地方,你的身體就薰染上臭穢的味道。

諸位你看一看,你看一個家庭,剛開始是夫婦兩人,後來有很多子女。剛開始兩個人認識,因為沒有住在一起,彼此互相仰慕;兩個人住在一起之後,兩個不同的內心世界,剛開始所釋放出來的訊息是互相抵觸的,但是慢慢相處下來……你注意觀察,一般的夫婦,或是同一家人,他們的個性,都會有一些共同點,甚至於嚴重一點看:你看看你所拜的佛像,跟你都有一點點類似,這就是一種「熏習」。

換句話說:你不斷跟什麼東西接觸,你就會受它影響;你一天到晚跟壞朋友在一起,你就很容易、很自然養成壞習慣,耳濡目染;如果你經常憶念佛陀,當然就能得到、分享到佛陀所有的功德。你不要小看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力量!我們每念一次佛號,心中就憶念一次阿彌陀佛……古德講一個譬喻說:

清珠投於濁水,

濁水不得不清;

佛號投於亂心,

亂心不得不佛。

意思是說:當這個清水珠投到汙濁的水裡,汙水就會慢慢變得乾淨了;佛號跑到你的心中,它就能夠產生滅除罪障、增長功德的力量。所以,我們每天不斷地拜佛、稱念佛的名號、心中作願皈依,就能慢慢懺除罪障、積集資糧,這是學佛修法的一個基礎。

乙二、理體皈依 分三:初、皈依業果。二、皈依空性。三、皈依實相。

「理體皈依」這個才是皈依的重點,所謂生死的解脫、臨終的正念,都要靠「理體皈依」,但是前麵「事相皈依」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當我們從一種「事相」的功課,要轉成一種「智慧」的觀照,這時候就要開始修「理體皈依」。

理體皈依我們有三種皈依:第一個皈依業果,第二個皈依空性,第三個皈依中道實相。所謂的「理體皈依」就是對於真理的皈依,我們看第一個:

丙一、歸依業果

深信業果,斷惡修善——成就增上心。

我們在修習「理體皈依」,第一個就是對於「因果道理」的皈依。由這個皈依,使令我們產生行動力,勉強自己去斷除惡法、修習善法,成就一種增上心——人天安樂的果報。

這個因果的道理,我們作一個說明,佛陀還沒有出世之前,這世間有兩種理論:

第一個、邪因緣論:就是我們一般說的「外道」。外道認為生命的輪回有一個主宰者,是「大梵天王」、或是「上帝」在主宰我們。所以我們想離苦得樂,必須對大梵天王禮拜、贊嘆、供養,因為我們的快樂、痛苦是他給我們的。這樣的「因緣觀」是錯誤的,所以稱為「邪因緣論」。

第二個、無因緣論:這個無因緣論更是可怕,因為「邪因緣論」他心中還有所畏懼。「無因緣論」認為生命是沒有理由的,你造善不會得安樂的果報,造惡也不會得痛苦的果報;換句話說,生命隻是一個「偶然」,就像樹葉掉落下來,沒有任何理由。你會快樂、會痛苦,是因為你運氣比較好,或運氣比較差;果報的背後完全沒有任何軌則。所以,你想獲得快樂,可以不擇手段及時行樂;因為當你死了,人死如燈滅,反正隻活一次,也不必在乎來世,這種思想叫「無因緣論」,就非常可怕了。

佛陀出世之後,把「邪因緣論」跟「無因緣論」都否定了,佛陀說:「生命是有理由,但這個理由不是外在的理由,而是有因果的支持。」

什麼叫「因果」呢?佛法的因果是三世因果——過去、現在、未來。

從「過去」跟「今生」的相互作用來說:

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我們很想知道我們前生種什麼因?到底是善良,或者是邪惡呢?其實,你仔細觀察你今生所承受的果報:你的正報身心、你會跟誰在一起、你會遇到什麼事情……就知道你前生種什麼因了。果從因來——我們從「果報」就能夠推論出「業因」。

二、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我們也很想知道我們來生到底會去哪裡?去三惡道、或者是人天、或者往生到淨土?你不用去算命,也不用去問別人——「今生作者是」,你今生所作的業力,哪一個最強,它就會主導你來世的果報。

所以說:從佛法的因果論來說,我們是「自作自受」!很多人有一種錯誤的觀念:因為我父母親對我不好,把我身體生得怎麼、怎麼的…我對我的身體狀況不滿意。總覺得好像是父母把我們生成這樣,其實您錯了!從因果的觀察,父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不是父母選擇兒子,是兒子選擇父母。

其實你今生所有的遭遇,都是你自己選擇的!

因為:你過去選擇要這樣做,所以你有今生的結果;你今生的結果,是你前生的選擇,你願意這樣做,你今生就有這樣的結果!所以,諸位要知道:來生的果報,是你今生的抉擇。我們麵對果報,我們沒有選擇的權利,這個果報你一定是要承受的。

以「因果論」來說:

當「果報」出現的時候,你隻有認命,你沒有選擇權,因為你前生已經選擇過了。

但是你的「因地」,你就有選擇權,當你麵對果報時,同時又會創造一個新的業力,這時候你就有選擇權了。你會知道你來生是什麼情況;因為我們今生的果報是前生抉擇的,今生你又作了抉擇取舍,就會影響到來生。

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到一個事實:

一個人如果沒有學佛,他的生命大部分是重覆的,他前生是什麼遭遇,他今生就是什麼遭遇;他今生是什麼遭遇,來生就是什麼遭遇;無盡的生命中,幾乎是千篇一律;因為他的因地沒有改變、觀念沒有改變、行為沒有改變、果報就不可能改變……你看他前生怎麼樣,今生還怎麼樣,前生長的什麼相貌,今生也差不多。前生遇到哪些人,今天也遇到哪些人。因為:

「果報」是由「因地」所召感的,能召感的「因」沒有改變,你的果報怎麼改變呢?

所以一般人的生命,基本上都是重覆的,來生重新再過一次,差不多是這樣子。隻有佛弟子最有智慧,能夠把來生創造得跟今生完全不一樣,真的是很殊勝,因為他明白「因果道理」。外道可以修習善業,但是他的生命要有改變,也不太可能。我們前麵說過,外道修習善業,他是沒有「道」的力量——沒有三皈依;當然主要是沒有「法」的力量—沒有真理的引導。

諸位我們要明白一個觀念:我們今生的生命已經走過一段時間了,我們要做的是什麼呢?就是「自我反省」。你要從果報當中去反省你自己!比如說果報是因地所招感來的,我們說:「富貴從布施中來,莊嚴從忍辱中來,尊貴從持戒中來……」每一種因地,都會召感一種果報,不會有任何差錯的。而你對於你今生所得的果報,有哪些是你不滿意的?譬如說:我很有錢,但是我身體病痛很多。那你就知道,自己可能前生有布施,卻也造了不少殺業。

換句話說:我們從果報當中,來反省自己的因地,然後從這裡去改進,這樣來生才有希望!

否則你一天過一天,我跟你保證,你來生就跟今生一樣,重新再走一次,就是這樣。因為我們養成習慣之後,想要改變是不容易的。我們很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對於自己的壞習氣,已經習慣成自然了。我們舉一個簡單的公案:

佛在世的時候,波斯匿王有兩個女兒,一位是善光公主,一位是金剛公主。善光公主長得又聰明又漂亮,金剛公主長得非常醜陋,經典上說金剛公主,遠遠看她幾乎不像是人的樣子,醜陋到令人感到害怕。長大之後,沒辦法,國王把她嫁給一個貧窮的年輕人:「公主嫁給你,不要什麼條件,我給你官做,好好地照顧公主就好。」這個貧窮的年輕人,就把金剛娶回去,把她關在屋裡,不敢讓她出門。

但是因為他經常出入貴族的聚會,大家看他都沒有把太太請出來,就嗬責他對太太過於刻薄。他很傷心,進退兩難,帶出去也不是,不帶出去也不是。就把這件事情告訴金剛公主。金剛公主聽了之後深感慚愧:我長得這麼醜陋,讓我的丈夫蒙羞!這時候她麵對牆壁真誠地生起懺悔心;因為這一念真誠的懺悔,再加上心中憶念佛陀,釋迦牟尼佛就出現了,這時候她的罪障就慢慢消除,從醜陋而轉成莊嚴。

當然,古時候的人,心力強,所以能夠很快轉變業力。當相貌轉變之後,這個年輕人看了很歡喜,就帶著漂亮的金剛公主回去找波斯匿王。波斯匿王就帶著金剛公主去請問佛陀:「金剛為什麼福報這麼大可以做公主,相貌卻是那麼醜陋呢?」佛陀說:「以前有一位大富長者的女兒,很喜歡布施,任何一個修行人經過她家,她一定虔誠地布施,但是這個女孩行布施時,脾氣很大,隻要出家眾稍微不滿意,就嗬責這個出家眾;甚至於出家眾威儀不好,她也嗬責——布施的善業,加上瞋心的挑剔,兩種業力合起來,使令她今生的果報,擁有富貴,但是相貌卻不莊嚴。」

「因、果」是不能相抵銷的!

很多人說:「我造了罪業,我用金錢來贖罪。」這個觀念是錯誤的。金錢的布施,有布施的等流因果;你造了罪業,有罪業的等流因果,最後結果……清清楚楚,因果有其一定的規律,絕對不會有誤失的!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小潮院長的新員工 這世界就離譜 危機平行 綜影視之阿狸 半邊街281號 玄幻:流落江湖,從朝廷欽犯開始 沒有遺憾 覺醒!異能暴徒 剩女時代 完蛋!地獄難度穿進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