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懺悔法門》(1 / 2)

加入書籤

《懺悔法門》,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好,大家請放掌

今天學人跟大家共同學習的主題是佛教的《懺悔法門》。在講這個主題之前,我們先簡單說明為什麼要修習懺悔法門。

佛法對於生命的現象,認為生命就像無止盡的水流。換句話說,我們不是今生才有生命,這個水流是從過去流到了現在,也將從現在會流到未來。這個水流的背後,事實上不是上帝在主導的,是由過去自己所造的「業力」,在引導這個水流,使令我們在三界、六道當中,招感種種的身心果報。

既然我們的生命受著業力的影響,因此在生命當中,就會出現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假設我們內心當中是由「善良的業力」生起作用,就是我們過去曾經有持戒、修福,這種善良的業力表現出來的,我們感得色身特別的健康、生活也特別的如意,在這種情況之下,修習佛法就會非常順暢。

但是,有時候我們的生命是由「罪業」表現出來的──因為在過去生中,由於一時糊塗,曾經造了殺、盜、婬、妄的罪業,這種罪業所表現出來的時候,就會讓我們感得種種病痛,即使吃了很多藥,都不見好轉,這是色身上的障礙;內心當中,也會因為罪業的乾擾,使令我們感到昏昧暗鈍,以致於在佛法的修學上,總覺得心力提不起來。

當這種罪業開始乾擾我們的生命,讓我們趨向於障礙、痛苦的時候,我們就必須要修「懺悔行」,來破除這種罪業的障礙,讓我們的身心恢復到原本健康、順暢的狀態,能夠繼續修學佛法。

所以,懺悔法門在佛教教義中,是被列為修行的「道前基礎」。不管你修學什麼法門,念佛法門、止觀法門,或者修種種的密法,在起修之前,都必須透過反省、懺悔來破障。這就好比說,你今天要開車,雖然你有一台非常堅固的車子,但是要上路之前,必須用推土機把路上的石頭──這些障礙,都把它清理乾淨,這樣車子會比較順暢到達目的地。所以「懺悔法門」就是在你上路之前,先把道路中的石頭搬開來,它就是扮演這種「破除障礙」的角色。我們今天就從佛法的基本教義和理論,來探討懺悔法門這個主題。

◎將述此義,大分為四:

我們所要解釋的懺悔法門,它的修習內容,總共有四大科:

甲一、解釋名義

首先,從佛教的角度來解釋「懺悔」的名稱和意義。當然我們一般人會認為:我做錯了事,我向你懺悔就。其實這樣的懺悔,還是屬於非常膚淺的階段,佛法的懺悔有比較深入的義理,我們先從佛法的角度解釋懺悔的意義。

甲二、懺悔的方法

假設我們不幸已經造了很多殺盜婬妄的罪業,那麼應該用什麼方法,來消除這些會障礙我門,會引導我們痛苦的這些罪障,如何的消滅?這科是講正式修學的方法。

甲三、罪除之相

當我們經過如法的懺悔,又怎麼知道這些罪業已經消失了?有什麼判斷方法,表示這個懺悔法門已經修學圓滿?這是判斷罪業是否已經除滅的一種方法。

甲四、結示勸修

最後一段,是將前麵講到的懺悔方法,做一個總結。

甲一、解釋名義(分二:乙一、釋名。乙二、述義。)

乙一、釋名

「解釋名義」分成兩科,先解釋名稱,再說明它的義理。先看「懺悔」名稱的由來,懺悔在佛教界的名稱,是如何成立的。我們看論文,大家請合掌:

「梵雲懺摩,此翻悔往,有言懺悔,梵華雙舉。準《業疏》雲:取其意義謂不造新,懺謂止斷未來非,悔謂恥心於往犯。有將懺字訓首訓鑒,義雖通得,華梵須分。」

—《資持記》—

這段文出自於律藏《資持記》,在律藏裡麵,講到懺悔的名稱有三段,先解釋

一、懺悔名稱的由來:

「梵雲懺摩,此翻悔往,有言懺悔,梵華雙舉」。[懺悔]這兩個字,在原始的印度佛教中,它的本來名稱叫做[懺摩],翻成中文的意思叫做[悔往]。[悔往]就是說:你過去已經造了殺盜婬妄的罪業,既然自己已經造作了,那麼現在你去回憶過去的罪業,你感到深深的後悔,這叫做「悔往」;就是對於以往所做的事情,現在表示後悔了。這樣的「懺摩」和「悔往」,到了後代的佛教,演變成「懺悔」,就是把印度文字的第一個字,跟中文的第一個字和起來,取名叫做「懺悔」,所以說是「梵華雙舉」,是中文和梵文的結合。事實上,「懺悔」最初原來的名稱叫做「懺摩」,是這個意思。

再看第二段,正式解釋

二、懺悔的內涵:

「準《業疏》雲:取其意義謂不造新,懺謂止斷未來非,悔謂恥心於往犯。」[懺悔]的意義,簡單講就是「不造新」。就是自己過去已經造作的,那就不提了,從現在開始,你不再造作新的罪業,這樣才叫做「懺悔」。

你能夠不造新的罪業,這當中有兩個重要條件:

(一)、[悔]是「恥心於往犯」:就是你開始回憶過去所造的殺盜婬妄這些罪業──你表示羞恥。「表示羞恥」的意思是說:假設生命可以再重來一次,你絕對不會造這些罪業了。就是你對於已經造作的這件事情,表示「深深的後悔」,或者「深深的厭惡」。這是第一個條件,對於過去的罪業生起追悔。

(二)、[懺]是「止斷未來非」:前麵的「悔」是「觀察過去」,這裡的「懺」是「發願未來」。對於未來的生命,你在佛前發願:寧舍生命,也不再造作這樣的罪業;你內心當中,生起一個堅定的誓願──絕對不再造作了!

當你能夠對過去罪業的追悔、對未來生命的發願,兩個內容結合在一起,就成立了「懺悔」的意義。

再看第三段

三、總結:

「有將懺字訓首訓鑒,義雖通得,華梵須分。」

有些古德把「懺悔」解釋成『首』,表示一個新生命的開始──過去的生命譬如昨日死,現在的生命重新開始。或者是把它解釋成『鑒』,就是一種「觀照」,內心當中能夠觀照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開始「改過修善」。當然義理是相通,但是這當中有中國和印度文字的差別,我們應該把它分辨清楚。

這個意思是說:佛法的修學是一種「心地法門」,不管你今天是修密教、修止觀、修念佛,好比說你在念佛,那「念佛是誰?」不是嘴巴能夠念佛、也不是身體能夠念佛,一定是你那個明了的心能夠念佛。在我們心地法門當中,佛法的修學基本上有兩個重點:一個是「破壞的法門」,一個是「建設的法門」。

破壞的法門:它的所對境是「罪業」,就是你已經在內心當中,累積很多的罪業,這些罪業都要加以破壞。

建設的法門:這是對善法、對波羅蜜的善根來說;諸佛菩薩有種種的善根: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種種戒定慧的善根,我們本來沒有的,我們應該建設、加強。

所以,佛法的修學,簡單講就是「有所破壞,有所建設」;而「懺悔法門」在我們的修學當中,所扮演的是一種破壞的角色,就是你本來已經有的,你要把它消除。當然它所破壞的是「罪業」,在這裡有一個重點是:

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懺悔,這個罪業才會消失呢?佛法說:「一切法因緣生。」如果你今天沒有掌握正確的因緣,你雖然修懺,這個罪業還是不能消失。所以不管你今天拜什麼懺法,內心當中必須要具足兩個心態:

第一個「恥心於往犯」:對於過去已經造作的罪業,表示追悔。

第二個「止斷未來非」:對於未來的生命,發願永不再造作。

對未來「止惡」的發願──斷相續心,這一點很重要!有些人懺悔隻是對過去追悔,並沒有明白地表示『以後決不再造作!』換句話說,以後遇到惡因緣的刺激,他可能還會再造作,這樣的情況就不能構成懺悔了。當然,身為一個生死凡夫,遇到了染汙的因緣刺激,有可能還會再造作,不是說懺悔一次就好了。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

你在懺悔的當下,必須要發願:你不再造作了!

在當下你就要有這種心情,先不管你以後做得到、或做不到。就是說,你在懺悔的當下,要很堅定的告訴自己:不再造作了。假設這種心念不能夠生起,那麼這些罪業是不會消失的,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注意。

總之,懺悔的心情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對過去的反省訶責」,第二個是「對未來的發願期待」。不管你修什麼懺法,修大悲懺、八十八佛…隻要內心具足了對過去罪業的訶責、對未來生命的發願,那你在念念之間,就能夠快速地除滅所累積的罪業,因為你已經掌握到「滅罪」的因緣了。這個地方等於是我們先簡單的,把懺悔的名稱的安立做一個說明。

乙二、述義。

把懺悔所對治的、所破除的因緣是什麼,把它詳細的說明。我們律藏的文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既識起因,能感後習,一、感種類相續而起。二、招苦報生後當受。今改前非,將修後是,從緣生滅,斯苦世法。於彼惡業,特生厭賤,發重慚愧,立對治過,洗心懺悔。』

—《業疏》—

前麵一段已經說明懺悔的意義,這一段是說明懺悔到底是要懺悔什麼呢?先看第一段:

「既識起因,能感後習。」

所謂「懺悔」,當然主要的目的在於懺悔罪障。佛法的修行必須要掌握到「生起」和「還滅」的因緣,就是你要消滅這個東西,你要先找到──它是怎麼生起的?它生起的因緣在哪裡?因此我們應該先明白罪業生起的因緣。

『既識起因』:佛法說一個人會造罪,是我們內心當中有一個「自我意識」。為什麼佛陀不造罪呢?你不能說「因為有環境的刺激,我才造罪。」這樣講是不對的。阿羅漢和佛陀在染汙的環境,也不會去造罪,所以佛法說的本意是「莫向外求」。

就是因為我們在平等的心中,捏造一個「自我意識」,有這個自我意識,就跟所有的眾生產生對立;有「我相」,就有「人相」相互的對立,就產生一種保護自我的心態,叫做「私欲」。為了保護自我就開始造業,「我愛執」就產生了──當這個環境滿你的願,你就生起貪欲;當環境不滿你的願,你就生起瞋心;所有貪瞋的煩惱的生起,都是因為你捏造了一個自我意識才出現的,所以罪業的生起,基本上是由於我們「內心顛倒」而引生的。

當這個罪業生起之後,對我們的生命,會產生兩個重要的影響:一、感種類相續而起;二、招苦報生後當受。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先看第二:當我們今天造了一個罪業,不論殺生、偷盜、邪婬,或者打妄語,你造了這樣的罪業之後,在你的生命當中,就會產生兩種負麵的影響:

第一個、「招苦報生後當受」:你這個罪業累積到一定的程度,你就要墮到三惡道去受痛苦的果報,這叫做「異熟果」,因為它的成熟時間是在以後。

第二個、當下成就「感種類相續而起」:你造了殺盜婬妄之後,你這一部分的煩惱就會增加很多,這叫「等流果」。

假設你今天造一個殺業,殺了一隻雞,當然殺雞這是一種罪業。你把罪業造好以後,你的生命當中產生兩種對你有傷害的力量:第一個、你殺生的行為,產生招感三惡道的業力;第二個、你造了殺生之後,瞋心加強了,你以後會更容易殺生。所以我們在造業的時候,往往會產生一種錯誤的認知:誒,反正我就做這一次就好了。」其實,你這個想法是錯誤的!你造了一次,你就很可能會造第二次;你造了第二次,就更可能造第三次,就是所謂的「感種類相續而起」,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除非你能夠懺悔對治,否則你造作了一個罪業,除了招感未來的果報,你又增加了這部分的煩惱,你以後就更容易造作這方麵的罪業!

這地方是說明:我們在懺悔之前,應該知道我們所造的罪業,所產生的負麵力量。這兩種負麵力量都可以透過懺悔來消除。我們再看第二個消滅的方法:

消滅方法:

今改前非,將修後是,從緣生滅,斯苦世法。

這段的解釋就是道宣律祖講到,我們如何來消滅我們已經造的罪業,跟增長的煩惱。

第一個、你要懺悔之前,必須要有「觀照力」:就是你必須要聽聞正法、如理思惟,對於生命產生一種正確的觀照,你要知道什麼是功德相、什麼是過失相。

一個佛弟子,在修學佛法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正知見」!

一個「非佛弟子」和「佛弟子」,生命當中都有可能會造罪業,但這當中的差別在哪裡呢?

如果你是非佛弟子、你沒有正見,你造了罪業以後,沒辦法踩煞車。因為你根本就不知道這個叫做錯,所以你的生命沒有改造、調整的可能性;你隻有一次又一次的造作,直到這個罪業的力量成熟為止。

那麼佛弟子,他能夠明白道理,他也可能會一時糊塗而造罪;但是他造了罪以後,他內心顛倒的情緒過去之後,他要心平氣合,他聽聞佛法的正見就會現前,馬上就知道自己做了錯事,所以能夠「今改前非,將修後是」,他就能夠發起懺悔的心情。所以佛弟子他在造罪的差別:就是他有調整自己的能力,因為他內心有觀照力。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佛珠:智闖萬劍山派 故都宮牆 為了活著而覺醒 我在武俠世界,證道長生! 那年幽州亂 醫路女人香 逆轉法則:輪回航班 穿越?崩壞?邪神?詭異? 玻璃之城門 風雷化血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