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受戒須知》(1 / 2)

加入書籤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頁「第三科、戒體相狀」。

三、戒體相狀(分三:一、釋名;二、述義;三、功益)

這一科我介紹戒體因地的相狀與果地的相狀,這當中分成三科,先看第一科:

一、釋名

《資持》雲:「納法成業名體。」

到底什麼是戒體呢?

在律上作出一個簡單的定義──「納法成業」。我們心去領納清淨的戒法,在內心當中產生一種無漏的業性,這個「業」就是造作,表示它不是一種涅盤寂靜的狀態,它是有為法,但這個有為法不是雜染的有為法,它是清淨的有為法。這個業性,就是你今天去領納佛陀的戒法以後,在內心當中會產生造作的功能,這個功能簡單的說就是防非止惡的功能。這是一個簡單的定義。

我們講一個譬喻,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有些人歡喜抽煙,他會有這樣的行為,因為內心有這樣的煩惱。這個煩惱也不是自然生起的,煩惱也是因緣所生法,這怎麼回事呢?剛開始是一分的好奇,抽了一根;誒,覺得還不錯,抽了五根。這個業力熏習內心,數數熏習,數數現行都無慚愧,他的內心當中對抽煙,就產生一個很強大的好樂心,這個時候他就不得不抽煙,他內心隻要看到煙的境界現前,他就控製不住了,因為他已經栽培一個強大的煩惱。那怎麼辦呢?他後來知道抽煙不是好的事情,有很多很多病痛與抽煙有關係,他下定決心要把抽煙的行為與煩惱斷除,但是他自己一點辦法都沒有。

怎麼辦呢?他找一個有大威德的長老,這個人本身不能抽煙的,他跪在他麵前說:請你為我證明,我從今以後,寧舍生命絕不抽煙。他內心當中許下一個深重的誓願:我絕對要與抽煙的煩惱抗拒到底,我從今以後不再隨順它。發了願以後,當然就與平常不一樣了;但是下意識看到煙的時候,他對煙的愛樂心又生起。這個時候就與以前不一樣,以前是完全沒有抗拒的力量,這個時候當他伸手要去拿煙的時候,他內心會產生一種力量:不可以,以曾經在某一個長老麵前發願不要抽煙。就產生一種抗拒的力量。

那說出「不可以」這句話的這個抗拒力量是怎麼來的呢?當然不是上帝給我們的,也不是自然生的,是有因緣的,就是你曾經在這個大德長老的麵前發願,你寧舍生命不再抽煙。這個時候在內心當中產生這樣的一個種子,當心境接觸的時候,這個功能現起來幫助你抗拒這個煙的煩惱。這樣的願力它隻是麵對一個抽煙的境界,就是遍該所有惡法的境界,當然這個願力也算不錯了,這隻是舉這個例子。我們今天能夠領納清淨的戒法,透過我們的發願領納以後,在內心當中產生一種防非止惡的造作功能,這個就是戒體基本的定義。第二段再把這個意義開展出來:

二、述義

《事鈔》雲:「謂法界塵沙二諦等法。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淨心器,必不為惡,測思明慧,冥會前法。以此要期之心,與彼妙法相應。於彼法上有緣起之義,領納在心,名為戒體。」

這個地方我們分成三段來說明,先看所領納的戒法。我們今天來受五戒、菩薩戒,到底我們領納的戒法有多大呢?哪些是我們所領納的戒法?

「謂法界塵沙二諦等法。」雖然我們今天是受五戒、或者菩薩戒,那是我們實踐的內涵;但是我們真正領納的戒法,是遍整個十法界。這個有多大呢?就像是「塵」,像空中的灰塵,又像恆河的「沙」,這麼多的二諦等法,這個「二諦」就是包括真諦與俗諦。第一個是真諦,就是出世間的善法,這種無漏的涅盤功德;第二個是世俗諦,就是一般世間的善法。換句話說,我們今天所領納的戒法是包括世間、出世間一切的如恆河沙的戒法,就是所謂的妙善戒法,這都是我們所領納的對象。我們在持戒的時候,是不能有所揀別的,這個我們下一段會說明,是平等的對十法界持戒。這是第一個,我們所麵對的境界是「法界塵沙二諦等法」。

第二段、說明我們是以什麼心情來領納,能領納的心。「以己要期」,我們在受戒的時候,我們的內心當中要有一個「要」與「期」。先講這個「期」,這個期就是一個誓願,我們內心當中有一個期望、誓願,我們從今天開始,過去的種種譬如過去生,我現在開始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你內心當中發起一個要使令生命增上的願力。

這個願力有一定的期限:

如果你今天受五戒,那你發的願就是盡形壽,你不要管來生怎麼樣,起碼我今生要做到斷惡、修善、度眾生,你發的願是盡形壽,所以這個五戒的戒體是盡形壽,你死掉以後五戒的戒體就自動消失掉,因為你當初的期限就是盡形壽;

如果你今天受菩薩戒,請你注意,你是盡未來際的。所以我們今天受菩薩戒是超越時空的,因為你是一個菩薩,菩薩就是菩提薩埵,叫覺有情,你已經從今生的生命當中覺悟出來,你看到的是一個無量的生命,所以你整個生命的規劃不是隻規劃今生,你是規劃到無量生命的一種成佛之道。所以說假設你今天受菩薩戒,你今天的願力是盡未來際的,沒有窮盡的,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你內心當中依止你這一念的誓願,與你所要發願的期限,「施造方便,善淨心器,必不為惡」。

你要有一些受戒的方便,就是說你要遵守受戒的儀軌。這個受戒儀軌,我們歷代學習戒律的大德慈悲,安排一個受戒的儀軌,剛開始懺悔、請師,有種種的方便,身業的禮拜,口業的陳詞,說一些話,你要遵守這些受戒的儀軌。該拜的時候拜、該念誦的時候念,使令我們這樣的身口造作,來淨化我們的內心、調伏我們的妄想,使令它不起惡念。這是前方便。

下麵講到納受戒體的因緣,「測思明慧,冥會前法」,這是關鍵點。

我們今天能夠成就戒體,第一個是「慧」,「明」就是清楚分明的慧心所,這個慧心所就是決擇。我們今天老實一點說,比如說我們今天把心靜下來,不要老是看別人,看看自己的內心,你會發覺你的內心是不圓滿的,很多很多的問題等待你去處理,很多的煩惱,煩惱當中又累積很多的罪業。

現在我們有兩個決擇:

第一個、我們選擇繼續的放縱下去,就繼續的做下去,不要去管它,管它那麼多呢!現在有快樂就趕快享受,以後再說。我們今天選擇逃避,這也是一個選擇。

第二個、我們選擇要改變。我們要有一個觀念就是說:在我們的生命當中,除了我們自己的努力以外,誰也幫不了我們。比如說牆角有一堆垃圾,你若不去掃它,十年後那個垃圾還是在那個地方。你不去麵對,不表示它自動會消失。就是你今生不去麵對你的煩惱、罪業,你因為煩惱罪業到三惡道去,受了很多刀山油鍋的痛苦,來生你變成人,你還是要麵對,你一點都不能減少,你何苦呢?就是說:你今生不麵對,你來生還是要麵對,你來生繼續顛倒,你總有一天苦頭吃盡了、你知道怕了,你還是要麵對。既然是遲早要麵對,為什麼我們不早一點麵對呢?你拖這麼久生死的流轉,你枉受這些冤枉的痛苦。

所以我們應該對生命作出很冷靜的決擇,我隻有兩條路:

第一個、我選擇麵對;

第二個、我選擇逃避,你逃避沒有好處,因為你遲早要麵對,逃避一時候,到三惡道去;或者到天上去做一場美夢;來到人間,你還是要麵對。佛陀說:每一個眾生遲早都要成佛。所以我們選擇逃避,隻會增加自己拖延過程當中的痛苦。

所以我們透過智慧決擇,我們告訴自己:我現在別無選擇,隻好依止三寶的加持力,與煩惱拚了。就是你內心當中,開始選擇「你要使令自己的生命增上」,不能這樣繼續的墮落下去。

這是一種智慧的決擇,第一個、慧心所現前。第二個、思心所。思心所就是一種願力,一種明確的願力。

我怎樣能使令自己增上呢?

就是我必須發三種願:

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

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

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化。

當然這不是我們能夠發願,是佛陀引導我們發起斷惡、修善、度眾生的願,使令我們眾生能夠增上。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測思明慧」,剛剛說過它是一個有為法。有些人受戒的時候,他心中無想,什麼都不想;有些人受戒的時候,他心中念佛。你看這會得戒體嗎?我們應該知道「一切法因緣生」,有各式各樣的因緣,去成就各式各樣的果報。我們今天念阿彌陀佛,是成就往生淨土的善業,不是招感戒體的因緣。就是說你在什麼時候要做什麼事。

你登壇的時候持〈大悲咒〉,不能得戒體,因為你沒有「測思明慧」,你沒有如實觀察煩惱罪業的過失、你沒有如實觀察成就正念的功德,然後做出你的決擇而增上、發願。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在麵對正受的時候,你內心當中是清楚分明的現前,不能打妄想。打妄想的話,你這四天就空過了,就是與三寶結結善緣如此而已。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我們在正受的時候(下段會說明),你內心當中是一種智慧的決擇,而且是一種清淨的願力現前,來與前麵的妙善戒法和合。

再看第三段。前麵是約心,這以下把心境合起來說,心境和合。「以此要期之心,與彼妙法相應。於彼法上有緣起之義,領納在心,名為戒體。」

就是依止我們這種要斷惡、修善、度眾生的心,與十法界的妙善戒法和合。在整個法上有緣起之義。佛法講因緣,緣起就是因緣生起,佛法講緣起主要是講心,我們心一動,對我們的生命就產生一種力量,這是一個緣起,當然可能是善的緣起、也可能是惡的緣起。

這個地方指的是說,我們內心當中本來沒有這種戒體的功能,因為我們如此的測思明慧、如此的觀察、如此的發願,這個時候本來沒有防非止惡的戒體,這個時候因為我們的測思明慧、緣境發心,所以產生一種戒體,這個叫做緣起。這樣的戒體造作以後,「領納在心,名為戒體」,領納在我們內心的深處,處產生了戒體,這個戒體就是這樣產生的。

先從身口的遵守儀軌,應該懺悔、應該請師、應該種種的造作,把內心安定下來;然後到正受的時候,你如實的觀察生死流轉的痛苦、如實的觀察解脫生死的功德,生起一種要斷惡、修善、度眾生的願力,這樣子就產生了戒體。

我們看第三段的《業疏》

《業疏》雲:於本藏識,成善種子,此戒體也。

簡單地講,這個戒體就是在阿賴耶識成就一個善種子,這是戒體。

這個地方有個觀念我們解釋一下。在唯識學上把一切的法分成兩類:一類叫現行的法,一類叫種子。

這個現行是表現在外身口意的活動,就是我們能夠感覺得到的、能夠見聞覺知的,這叫做現行;另外一種就是我們不能見聞覺知,但是它存在,就是潛伏在內心的一種功能。它雖然沒有境界的刺激,暫時不表現出來,但是佛法認為它存在。

這種斷惡修善的種子,道宣律祖說:為什麼戒體不依現行,而約種子而安立呢?因為我們今天受完戒以後,也可能一時的胡塗造殺盜淫妄,但這樣子不一定就破壞戒體,因為你當初是麵對十法界的有情無情,而發斷惡、修善、度眾生的願,雖然你在整個法界當中,在某一個點造作惡法,我們隻能說你的戒體有所瑕疵,不能說你的戒體就這樣失掉。換句話說,你今天受了戒體,你是一個菩薩了,菩薩有凡位的菩薩、有聖位的菩薩。

聖人的菩薩,內心清淨沒有煩惱的障礙,他的菩提道走得很順利。凡位菩薩內心有煩惱,控製不了自己,還造了罪業;但是他隻要不毀犯戒體,他還是一個菩薩,這誰也不能否定。我們隻能說:他是有過失的菩薩,他是一個有瑕疵的菩薩。因為他當初發願是麵對十法界而發願,他隻是在整個願當中的某一個點造作惡法,而且這個惡法他如果如法懺悔,還是可以恢復清淨的。

所以我們戒體不約現行,你約現行的話,你任何一個惡法的現行,就把戒體給破壞了。但是若約種子,它是一種潛伏的功能,他內心當中有一種潛在的意識,要麵對一切的境界斷惡、修善、度眾生,是約著種子、約著那個潛伏的功能來安立戒體,不約現行。

當然我們應該鼓勵大家修善,因為你造惡要付出痛苦的代價,我們告訴大家一個真實相:即使你今天受了戒以後,偶爾有過失的出現,你不要以為你戒體就失掉了,不是。你隻是在一個清淨廣大的戒體當中,出現了一個小汙點,這個汙點你如果願意改變,透過懺悔可以改變。

菩薩戒有兩種因緣會失戒體:第一個、你以上品煩惱犯四重戒法,犯殺盜淫妄,戒體失掉了;第二個、你舍棄菩提心。

你麵對一個眾生說:我從現在開始,我不再追求無上菩提,我願意過著放逸的生活,我對無上菩提不再好樂。失掉戒體,因為你放棄努力了。隻要你內心當中不放棄對無上菩提的追求,雖然我做得不夠好,但是我要求自己一步一步的往那個方向邁進,你這個戒體沒有失掉。隻要你不毀犯四重戒法,偶爾有一些小過失,你的戒體沒有失掉。我們隻能說:你在這個清淨廣大的戒體當中,有一點瑕疵,你是一個有瑕疵的菩薩,你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應該這樣子講。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這個戒體是一種潛伏的功能,不約現行而安立;現行隻是遇到某一種境界的刺激,出現偶一的行為。所以這個戒體是約著潛伏的功能,不是約現行來安立。

我們看它的功德:

三、功益

《業疏》雲:由有本種熏心,故力有常,能牽後習;起功用故,於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隨心動用,還熏本識,如是展轉,能靜妄源。

我們今天納受戒體以後,有什麼好處呢?

「由有本種熏心,故力有常」。一切法因緣生,我們在我們的無明妄想當中,栽培了第一個菩提的種子,這個種子就會生起一種現行,當有境界出現的時候,我們會警惕自己「我已經受了戒」,所以這個功能會恆常在我們的心中,一次一次的造作。這樣的造作有什麼後果呢?「能牽後習,起功用故。」它的造作,現行又會再熏習另一層次的功能,「後習」就是後麵的種子的功能,使令這個功能展轉的增勝。那到底是什麼功能呢?「於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遇到這種過失的境界現前的時候:若是我們過去的個性,我們就去做了;但這個時候,我們內心當中會產生一種力量,來阻止這個過失的出現,就是「能憶、能持、能防」,這是戒體的三大功能。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病嬌養成手冊 烏家河 蠟燭山 悟歸路 修仙之我才不要做炮灰 誰把相思折又折 魔道祖師:假如我有一間糖果鋪 人祖傳 我的師尊已經無敵了? 醜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