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集《 五戒修學述要》(1 / 2)

加入書籤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一麵。我們講到五戒的第四條戒,不妄語戒。不妄語它的過失是屬於口業的過失,那麼它的基本定義就是:心口相違、言不稱實、欺誑他人。從這條戒的動機來看,他的目的就是要欺騙他人,那麼他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簡單地說就是心口相違,他內心所想的跟口中所說的是相違背的。那麼這種情況我們講出一個公案來加以說明它的內涵:

佛在世的時候在毗舍離國,有一次有七天都沒有下雨。在古時候的農業社會,你七天沒有下雨,這個農作物就糟糕了,大家非常的緊張,不知道這雨什麼時候開始下。那麼這個時候毗舍離國,剛好目犍連尊者在那個地方教化弟子。那麼弟子們知道,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的,弟子們就派了代表去請示目犍連尊者,請他用神通看一看,我們毗舍離國什麼時候就可以下雨了。那目犍連尊者他入定以後觀察,他就說,大家不要緊張,再過七天一定會下雨的。那麼弟子們信徒們聽了就很歡喜,七天也不是很長,就回去了,等待七天後的下雨。結果到了七天的時候,還是沒有下雨,弟子們就譏嫌了,說目犍連尊者打妄語,那麼這件事情就告到佛陀那個地方去了。佛陀就說,你把目犍連尊者請過來。

佛陀說,你當初說七天會下雨,你是用什麼內心來說呢?尊者說,我是用真實的心情說的。佛陀說那這個是不犯。

佛陀說其實目犍連尊者入定的時候,他在禪定當中是看到一片烏雲飄過來,那麼是後來,阿修羅王一生氣,把這個烏雲又撥走了,所以這個因緣產生變化。所以我們要知道,心口相違,不是說他講的話跟實際情況不符合就是妄語,不是這個意思,他可能判斷錯誤,但是他內心所想的,已經實際表達出來了,雖然所表達的內涵跟實際有差距,但這個不能講妄語,那是因為他的判斷錯誤,判斷錯誤不表示他是打妄語。所以大家知道,即使他判斷正確,剛好被他猜到,但是他心口相違,也算妄語。所以這個地方大家對妄語的定義要了解。

那麼這個妄語有輕重的差別,我們看重大的妄語:

一、大妄語——

若未證四果,妄言已證;未得四禪,妄言已得;未悟道,妄言已悟;及妄言天來、龍來、鬼神來等,過人之法,虛而不實,狂惑世人,名「大妄語」。

那麼這當中講出有四種的情況:

第一,你沒有證果,你說你證果。證果當然是一個聖人;你沒有得到禪定,你說你得到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那麼你沒有開悟、沒有明心見性,說是你明心見性;或者你說你剛剛在念大悲咒的時候、念佛的時候,有天人來跟你禮拜,有龍類的眾生、有鬼神來跟你禮拜、恭敬、贊嘆。那麼總而言之,這個大妄語就是過人之法——你所宣說的情況是超越一般凡夫的法則,因為凡夫不可能有所謂的證果、禪定、開悟還有天神來禮拜的事情。所以大妄語的重點就是,你所宣說的法是一個過人之法、超越凡夫之法,而且是虛而不實的,根本沒有這回事情,你說是有,那你的目的隻有一個——狂惑世人,你要借這個機會來提高你的知名度,或者因為這個得到利養,那麼這個就是大妄語。

大妄語為什麼在律中佛陀製得這麼重?因為它的過失是以凡濫聖。你本來是一個凡夫的相貌,你裝成是一個聖人的相貌,那麼使令眾生對凡夫跟聖人的差別產生一個錯誤的認識。也就是說這個地方等於間接地破壞正法眼藏,你把整個佛教的次序搞亂。因為佛教裡麵有凡夫、有禪定、有聖人,它有一定的十法界的次第,那麼你以凡濫聖,講出我是文殊菩薩的示現、我是觀世音菩薩的示現,你就把佛陀所安立的整個十法界的凡聖差別的次序全部打亂,那麼眾生就分不出來,哦,你是個聖人怎麼有這個行為呢?跟經典不符!那麼大家對三寶的信心開始動搖,嚴重地破壞眾生的善根。所以這個大妄語的過失的重就在這個地方。一般來說,如果他是聖人示現,他隻有在一個情況才會說的,就是臨命終的時候。是文殊菩薩的示現、是普賢菩薩的示現,他一定是任務完成以後即將要入涅槃的時候,他才會宣說。如果他宣說以後沒有入涅槃,那個就是大妄語。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判定方式。

好,我們看第二個、小妄語:

二、小妄語:

一、妄言——心口相違,欺誑他心。

二、綺語——世俗浮辭,增長放逸。

三、兩舌——離間兩頭,構起是非。

四、惡口——罵詈咀咒,令他不堪。

小妄語有四種:一、妄言;二、綺語;三、兩舌;四、惡口。

妄言。就是心口相違,欺誑他心。我們剛剛前麵說過的,內心所想的跟嘴巴所講的內涵是相違背的,而目的是欺誑他人。

第二個、綺語——世俗浮辭,增長放逸。這個一般的文人、寫作的人啊,很容易犯到這個毛病,寫出一些靡靡之音、輕浮的言詞,使令一個人忘失正念、增長放逸,都是屬於綺語。

過去印光大師文鈔裡麵講到一個公案說,有一個讀書人很有才華,但是他一生考功名都沒有考上,考了三次都沒有考上。他覺得這個上天是不公平的,他就去寺廟,他問老和尚說,為什麼我這樣的才華卻考不上功名?老和尚就細細地問他一生的過程。老和尚說,他說你寫的這個靡靡之音,你這麼有才華,但是你經常寫一些詩詞、來給人家產生放逸的念頭,他說你這樣子就足夠折損你的陰德,他說你不但今生沒有功名,你來生還在三惡道。後來這個文人就害怕了,就至誠懺悔。所以這個地方,綺語就是說,別人看到你所說的話、看到你的文章以後會忘失正念、增長放逸的,這個都叫做綺語。他今天為什麼會放逸,因為他看了你的文章,你是導火線,所以這個地方大家要知道。

第三個,兩舌——離間兩頭,構起是非。離間兩頭就是你向甲方說乙方,向此說彼、向彼說此。向乙方說某甲對你怎麼怎麼的,那麼再向甲方說某乙對你怎麼怎麼的,那麼你的目的就是要引起雙方的是非,引起雙方的鬥爭,這就是兩舌。這個兩舌啊,在五戒是製得比較輕,它屬於中品罪。但是在菩薩戒,它是判作重罪,特別是說四眾。所以我們居士去護持三寶,你去護持三寶你的目的是要修功德,所以僧團的是非你最好是不要涉入。因為你將某甲法師的壞話告訴某乙法師,某乙法師的去告訴甲法師,最後破和合僧,那這樣子的話你居士的罪就很重了,說四重過了,說比丘、比丘尼還有沙彌、沙彌尼的過失。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盡量到一個團體,我們做完功德,那麼低調地離開就好,不要牽涉到是非最好。其實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但是,我們受了五戒,不要去碰觸這個因緣。

第四個,惡口——罵詈咒詛,令他不堪。這個罵詈就是以非常暴厲的言詞來嗬責對方;咒詛就是用不吉祥的言詞來威脅對方,那麼你的目的是要使令他感到難過、不堪。這個惡口會使令一個人的自尊心喪失,就自暴自棄了。

在律中佛陀講一個惡口的公案,給大家作參考。他說在劫初的時候,剛開始有人類的時候,這個畜生是會講話的。有一個農夫他養了一頭牛,叫做獨角牛,它的角隻有一個,但是這頭牛雖然獨角但是它非常有力量,而且工作非常勤勉,所以農夫也就非常喜歡這頭牛,給它好的飲食、好的臥具。有一天這個牛就對主人說,主人你平常對我這麼好,我很想報答你。說你怎麼報答我呢?它說隔壁的村莊有在做鬥牛的比賽,就是兩頭牛雙方綁繩子,看哪頭牛把對方拉過去。它說我從小就很有力量,我去參加肯定得冠軍,就把這個賞金送給你。那麼這個主人一看,這個牛果然很有力量,就帶著這頭獨角牛去參加。參加的時候,按規矩,每一個主人都要介紹他自己的牛的特色。那麼這個時候,這個主人介紹獨角牛的時候,說我的牛工作勤勉又有力量,但是唯一的缺點是他隻有一個角,大家就哄堂大笑。那麼講完以後一比賽,一比賽就輸掉了,輸掉以後賞金沒有得到,報名費又失掉了。

那麼這個主人牽著牛在回程的路上,就感到非常失望。主人就說,都是你,你好端端地叫我去比賽,你看得不到賞金,害我失掉了金錢。這個牛很委屈地說,主人啊,你實在不能怪我,我本來準備好要為你賣命的,但是你在介紹我的時候,你就介紹我的優點就好了,我一隻角這是我的缺點,你把我的缺點講出來,我就沒有信心了。所有比賽打仗是打士氣,沒有士氣怎麼給你打仗呢?那怎麼辦呢?明天再比一次。再比一次的時候介紹我的時候,獨角這個獨角就不要講,講其它的優點就好。那麼這個主人就知道了,第二次再去的時候,欸,我頭牛又是努力、又有力量,那麼它這個缺點就沒有講了,第二天果然得冠軍了。

佛陀的意思就是說,所有的眾生都應該用鼓勵的方式,他才能增上。罵詈的方式,一個人被罵久了以後啊,不管你教育子女也好、老板罵員工也好,一個人被罵久了,他就沒有感覺,沒有感覺就是皮了,就很嚴重了。

我自己研究東方文化跟西方文化,我自己這幾年的心得,我發覺,西方人他們的文化是重法,情、理、法,他是法製第一,重法治。所以西方人在溝通的時候,他們隻要講出原則,他們就遵守,權利義務分配好了就會去做,他們重法。你看西方人,西方人要製定一條法令,上車要係上安全帶,美國人在製定這個法律之前每個人都抗議,他絕不讓你這個法令通過。政府說這件事是為你好。我不要你擔心,我不要你為我好。所有人都要反對。但是隻要這個法令通過了,到第二天早上,法令公布了,所有人上車帶上安全帶。西方人這個情理法,他的感情是法可以攝受的,他的法就代表他的感情。東方文化不可以,東方人是比較重視情感跟理性,要理來疏導這個情感。

所以中國人的文化,你這個法令不合理,沒人要遵守。所以我們看,西方人他們事情可以討論,中國人不能討論。西方人他們很多事情討論的時候爭得麵紅耳赤,回去以後大家忘得一乾二淨,來的時候繼續工作。中國人你跟老板討論,不要說爭得麵紅耳赤,隻要有一點意見不符,會議結束,這個問題剛剛開始。你第二天起來跟老板說,老板啊,昨天是我錯,我不應該跟你講這句話。老板說,你這個人怎麼沒有月匈量,我早就忘掉了。第二天開始照樣拐彎抹角地整你。所以在中國文化當中,你去看中國的格言聯壁,你會覺得,為什麼中國人講話都是婉轉、拐彎抹角的,其實他是針對中國人的心態安立的,中國人講話不習慣用直接,美國人講話他絕對是直接的。美國人你跟他作生意,隻要十分鍾OK,我們之間誰負什麼權利,誰得到什麼權利、什麼義務,分配清楚,OK了。中國人談生意至少要一個小時,前麵的四十五分鍾呢,培養感情,講一些跟生意沒有關係的事情,但是這個非常重要,因為你沒有前麵的四十五分鍾的前方便,後麵的五分鍾就不能談成。所以在中國文化當中,人跟人之間的語言很重要。

我過去在佛學院有一個文書,這個人工作很努力,但是他打字經常打錯,我也很困擾。那如果我一開始就罵他說,你這個人怎麼打字打錯,他一定說你自己打好了。所以我就把他叫過來說,我說你這個人做事實在沒話講,工作很努力,每一個人都稱贊你的好處。但是很多人反應說,有一個小缺點、小瑕玼,就是錯了幾個字,其實我覺得也沒有什麼大不了,但是有人反應了,我就反應給你。他說那沒關係,我一定改。

所以說,在中國文化當中,人跟人之間的溝通啊,避免直接的對立。你看你教育子女也是這樣,你罵他,罵久了,他大不了無所謂,你講你的。當然屬下有錯、子女有錯一定要責罰,這個有錯不能包容、不能縱容,但是重點你要達到效果,不是發泄你的情緒而已。一個小孩子從小就被你罵到沒有自尊心,以後他沒有廉恥觀念,這很可怕。所以罵詈咒詛,令他不堪,這個要避免,因為你達不到效果,重點是你達不到效果。而且造成雙方的對立,彼此間的鴻溝建立,以後你講什麼話他都不聽了。所以這個地方大家要注意。好我們看

丙二、具緣成犯

大妄語具九緣成犯:

一、對境是人;二、人想;三、境虛;四、自知境虛;五、有誑他心;六、說過人法;七、自言已證;八、言了了;九、前人領解。

那麼大妄語有九條因緣成就根本戒。

第一、對境是人,除了淫戒以外,殺、盜、妄,它一定要針對人才犯到根本。

第二、你心中知道是人。

第三、境虛,你所說的境界是虛妄不實的。你說你證果、說你成就禪定、你看到天人等等。

第四、自知境虛。你自己也知道是境虛。

第五、有欺誑他人之心。

第六、說過人法,說證果、禪定、開悟等等。

第七、自言己證。你必須是講你自己證得才算是根本,如果你說我師父證果了,這樣子犯到中品而已,你要說你自己。

第八、言了了。你要講得很清楚分明。比如說,你一個人站著,旁邊三個人坐著,你告訴對方說,那個站著的那個人證到初果,那隻有你一個人站著嘛,對不對?但是這樣子呢,不算犯根本。因為言不了了,他是用暗示的言詞,暗示的言詞是不能犯根本。雖然隻有你一個人站,但是這個也算是言不了了,一定要說我證果了才算。

第九、前人領解,對方領解,就犯到根本。這個地方值得我們說明的就是,過人法如果是心境皆虛,內心沒有這種功德,你說出來也是虛妄的,內心也是虛妄,那犯根本。如果真實有功德,諸位要知道,在律上說,你自己有得到禪定、有得到這種功德,你都不能講,如果心境皆實也犯到中品,所以過人法是不能講的。

看小妄語:

小妄語具六緣成犯:

一、對境是人;二、人想;三、違想說;四、知違想說;五、言了了;六、前人解。

小妄語具六緣成犯。第一、對境是人。第二、人想。第三、違想說。違背心中的轉想。第四、你知道是違想說。第五、你講的很清楚是你自己。第六、前人理解。這個就犯了。那麼因為他不是講過人法就犯到中品。我們看

丙三、犯戒輕重

我們看大妄語的輕重。

(一)、大妄語

第一、向人說證果乃至羅剎來到我所,彼領解。對象是人,你講的是過人法,而且對方理解了,這個是上品不可悔罪。

第二、我們看中品的,向天龍鬼神說證果等,彼領解。因為你的對象是天人或者是鬼神,所以這個是中品。向人說證果等,而言不了了,前人未解。那麼你講的是暗示的,沒有明顯地說你自己得到這個果位,這樣子的話,前人還是有一點點疑惑,所以是中品。向聾癡者說,因為聾子跟愚癡的眾生他不能了解你話中的意思,比方說你跟小孩子說,愚癡的小孩子,他不能明白你話中的意思,或者他根本聽不到聲音的,這樣子是犯中品,因為對方不理解。

第三、向不理解的畜生說或者發心欲言而未言,都是下品。

這個大妄語啊,我們要說明一下:我們有時候打佛七的時候,很多人喜歡在打佛七的時候,把自己看到這些特殊的相狀為人宣說,特別是在大眾宣說。他的理由是說,這樣子能夠提高大家對三寶的信心,但事實上這樣子是不對的。你看那個小止觀,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有一點小小的境界功德,絕對不能宣說。你一宣說,你下一支香再坐的時候,那個功德就失掉了,你自己就失掉了。你好不容易培養一種寂靜的功德,好的功德,你一說出來,這個功德就消失掉。

佛法是這樣,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佛法是「但得根本不愁枝末」。印光大師說,你重點不在於你看到什麼東西,重點是你的心跟佛號的相應。所以你宣說這種特殊的感應情況,隻有讓人家對外境更加地注意。你有這種好的意境是什麼,是因為你專心念佛,所以這個是一時的因緣,路旁的小花。過去南亭老和尚,大家都知道南亭老和尚是聖嚴老法師的師父,他有一次主持佛七。古時候的居士跟現在的不同,古時候人都很用功,他打佛七一打下來都很多感應。很多人聚集在那個地方,你講一段他的感應,他講他的感應。南亭老和尚過來說,你們這些人都見鬼了!喝斥他們,這個是善知識。因為,你修行的時候,你的心已經向外攀緣了,這就不對了嘛!你忘了你的根本是佛號。你好好地念佛,這些差別的影像,增加信心可以,但是你要悄悄地走過去,你去注意這個外境,你忘了你佛號的根本,你就容易著魔。

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所有的功德,記得,我們佛法隻講道理。我們把修行的次第告訴你,第一步怎麼做,第二步怎麼做,第三步……但我們不能講個人的修行經驗,不能講,那是個人的事情。這個講出來一定是對自己損害很大。除非,除非你自己內心當中有一種意境出現了,你不知道這個是好是壞,你要請教善知識,私下跟善知識請教,這個可以,不能公開宣說,這個地方大家要知道。

(二)、小妄語

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言了了,前人領解——中品可悔罪。

若言不了了,前人未解——下品可悔罪。

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言了了、前人領解,是中品。若言不了了、前人未解,是下品。它這個地方是偏重在對方是不是理解來判定是不是犯到根本。

丙四、開緣情況:

向人說證果等法相。

欲說他事,而誤說證果等事。

戲笑說——雖不犯重,而犯輕罪,以非言說之儀軌故也。

狂亂壞心。

向人說證果等法相,你跟他講說佛法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有很多的位次,但是你沒有說你自己證得,這個是不犯。

欲說他事,而誤說證果等事。你要說其它的事,結果一時的錯亂,說錯了,你不是故意的,這個不犯。

戲笑說,你是開玩笑的。當然這個開玩笑是說,對方也知道你是開玩笑,那麼雖然不犯重罪,但是也犯到中品的輕罪,因為這樣違背了言說的儀軌。

狂亂壞心,不犯。

這個妄語戒有一條可以開緣的,我們也說明一下:這個是在菩薩戒開緣,這叫做方便妄語。方便妄語就是說,你為了要救度有情眾生的命難,我如果講真話,對方就要死掉了,一定要死掉,這個時候你可以講方便妄語。比方說有人要殺他,那你說你知不知道他在哪裡?你如果講真話那對方就死掉了;說我知道,你就指向另外一個方向去,這樣也是心口相違,因為你心中知道是左邊,你指右邊。但是,方便妄語的意思就是說,菩薩戒的開緣它特別強調,不是救度你自己的命難,菩薩為了保護戒體他可以犧牲生命,救護你的命難不能講方便妄語,是救度別人的命難,這個才算,這個是以大悲心為出發點。

我們看第五條、持犯得失:

丙五、持犯得失

犯戒的果報是三塗,那麼它的餘報——多被誹謗。有些人他經常會被誹謗,這件事情明明他沒有錯,但是很奇怪,就會被別人說到是他做的,那麼這表示他前生有妄語的罪業。為他所誑,這個人他交朋友就容易交到騙子當朋友,經常被騙,這個也是跟前生的妄語罪有關係。

我們看持戒的功德:得生人天乃至佛果。那麼它的餘報有兩個:一、發言慎重。這個人講話有威德。二、言無誤失。他講話不會錯亂。

我過去有一個信徒,他們兩個夫婦生了一個小孩子,這個小孩子很調皮。有一天我在他們前麵,我注意看他們之間三個的互動。這個小孩子他動來動去,他爸爸嗬責他,這個小孩子不當一回事,完全不聽,這個話有講跟沒講是一樣。但是他媽媽叫他坐下,他馬上坐下,很奇怪,他媽媽講話有力量。後來我私下打聽,我知道,他爸爸平常講話,隨便講話,就講一些沒有意義的話,講廢話一大堆。你一個人經常講一些沒有意義的話,講久了以後,你的話就沒有力量,沒有威德。他媽媽的個性比較內斂,不講話則已,一講話都是有道理的。

所以說,發言慎重,他講出來的話別人會產生一種敬重之心。這個口業是這樣子。當然你說我受了五戒以後,我要什麼都講真話,那我這個人就完蛋了,都沒有防護之心。我們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你不講話,你不講話可以啊。你說這件事情我不想回答,可以,你可以不回答。就是說這是我個人的隱私,但是我不想說謊話,你可以拒絕回答,或者你可以點到為止地回答,但是你不能講妄語,這個原則大家要知道。

好,我們看第五條、不飲酒。

乙五、不飲酒

那麼前麵四條戒是叫做性戒,因為殺、盜、淫、妄它的體性就是一個過失。即使佛陀沒有出世來製戒,你犯到殺盜淫妄,法爾就會有罪業、就會招感痛苦的果報,不管佛陀製不製戒,所以叫做性戒,它的體性就是一個過失。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九闕神主 閃金:罰罪之舞 馬架的回憶 燭荼之靡 我的係統跟大道稱兄道弟 降臨新世界 穿越億億年之殺不死 憂旅行者的心途歸航 西域劍魔 塵世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