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磨煉(1 / 2)

加入書籤

王陽明是一個能夠與逆境共處的人,他珍惜自己,熱愛生命,並善於在逆境和失敗中迅速調整心態,適應新的環境,尋獲新的目標。如果人們能像王陽明一樣不被生活中暫時的失敗、打擊和磨難嚇倒,始終樂觀地麵對生活,就能成為內心強大的人。

逆境使人由弱變強

雖則聖賢別有真樂,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許多憂苦,自加迷棄。雖在憂苦迷棄之中,而此樂又未嘗不存,但一念開明,反身而誠,則即此而在矣。

弟子陸原靜說自己平時煩惱太多,不曾體會到真正的樂趣,因此真切地想找到樂趣,王陽明開導他說:「聖賢們雖然另有真正的快樂,然而這種快樂也是一般人共有的,隻是一般人不知道這種快樂,反而給自己找來了許多憂愁苦悶,丟棄了真正的快樂。雖然在憂苦迷茫中丟棄了快樂,但真正的快樂並非就不存在了,隻需念頭明朗,在自己身上尋找,便能真正感覺到快樂。」由此可見,人人自身都有快樂,隻不過大多數人看不到這種快樂,反而向外麵去尋找,結果卻得到許多憂愁苦悶。

生活中有苦有樂。生活的波浪在高峰時,人即顯得快樂,在低穀時,人便顯得痛苦。而波浪永遠都是忽高忽低,沒有永恆的上揚,也沒有永恆的下降,所以人生是痛苦與快樂交織並行,二者相伴而生,既互相矛盾又互相聯係。所謂「沒有痛苦也就無所謂快樂」,就是告訴我們要正確對待人生的苦樂。也就是說,人們不能隻追求快樂,而討厭煩惱和痛苦。

王陽明28歲舉進士,之後他擔任過刑部主事、兵部主事。正當他要為朝廷出力的時候,政治劫難降臨到他頭上。正德元年(1506年),因營救南京科道戴銑、薄彥徽等人,王陽明抗疏,觸犯了劉瑾,被罰廷杖,因此下獄,再貶謫貴州龍場做驛丞。在赴任途中,劉瑾又派人跟蹤追殺。他僥幸逃過一死,之後他又乘坐一隻商船遊舟山,不料遭遇颶風,船漂流至福建的武夷山。王陽明本想隱居在武夷山,卻又擔心劉瑾找父親的麻煩,於是他到南京探望父親之後,便輾轉到達龍場。

身處逆境固然讓人痛苦,卻也能磨礪人的意誌,使一個人由脆弱變得堅強,變得有韌性。王陽明歷經了磨難,心性比以前更堅強了。他開始了解群眾疾苦,為生民立命,在艱苦的環境中逐步成長,最終構建了心學理論的大廈。

從長遠來看,痛苦其實是人生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正如人們常說的:「沒有苦中苦,哪有甜中甜?」哈密瓜比蜜還要甜,人們吃在嘴裡樂在心上;苦巴豆比難吃的中藥還要苦。然而,種瓜的老人卻告訴我們:「哈密瓜在下秧前,先要在地底下埋上半兩苦巴豆,瓜秧才能茁壯成長,結出蜜一樣的果實來。」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經風霜苦,難得臘梅香」,這些俗語不也說明了成功的快樂,正是經歷艱苦奮鬥後才能得到的嗎?古人「頭懸梁,錐刺股」,苦則苦矣,但他們下苦功實現上進之誌,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以苦為樂,苦中求樂,其樂無窮。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聖。師父拿出一個苦瓜,對弟子們說:「隨身帶著這個苦瓜,記得在每一條你們經過的聖河裡浸泡它,並且把它帶進你們所朝拜的聖殿,放在聖桌上供養,並朝拜它。」

弟子們朝聖走過了許多聖河聖殿,並依照師父的指示去做。回來以後,他們把苦瓜交給師父,師父讓他們把苦瓜煮熟,當作晚餐。晚餐的時候,師父吃了一口,然後語重心長地說:「奇怪呀!泡過這麼多聖水,進過這麼多聖殿,這苦瓜竟然沒有變甜。」幾位弟子聽後立刻開悟了。

苦瓜的本質是苦的,不會因聖水聖殿而改變;人生是苦的,修行是苦的,由情愛產生的生命本質也是苦的,這一點即使是聖人也不可能改變,何況是凡夫俗子!去看過著名油畫大師凡·高故居的人都知道,那裡隻有一張裂開的木床和破皮鞋。凡·高一生潦倒困苦,沒有娶妻,但也許正是生活上的困窘,才使他在藝術上有頗高的造詣,使他成為大師中的大師,使他的作品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對待人生與修行也是這樣的,時時準備受苦,不是期待苦瓜變甜,而是真正認識那苦的滋味。苦瓜本來就是苦瓜,連根都是苦的,這是苦瓜的實相、真相,變甜隻是我們虛幻的期待而已。唯有直麵事物的真相,我們才能從中解脫。

當我們接納苦,把苦看作是人生的必然歷程時,苦便不再是世俗的「苦」。同樣,接受樂,把樂當作是生命的歷程,樂也不再僅僅是世俗的「樂」。享受生命的盛宴,享受所有的高潮與低穀,活在生命的苦樂之中,由此生命的苦樂便被我們掌握在手中。

恐懼源於依賴

來書雲:「夫子昨以良知為照心。竊謂良知,心之本體也;照心,人所用功,乃戒慎恐懼之心也,猶思也。而遂以戒慎恐懼為良知,何歟?」

能戒慎恐懼者,是良知也。

弟子陸原靜在給王陽明的信中問道:「昨天先生說良知就是照心,但我私下裡覺得良知是心的本體;而照心,則是人所下的工夫,就是時時不忘檢點、警戒自己的心,和『思』相類似。而先生您卻把戒慎恐懼當作是良知,為什麼?」

王陽明回答說:「能夠讓人戒慎恐懼的,就是良知。」這裡的良知,指的是人們不畏恐懼、麵對恐懼的自信和勇氣。

恐懼是人生命情感中難解的症結之一。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命的進程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平安無事的,總會遇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挫折、失敗和痛苦。一個人若預料將會有某種不良後果產生或受到威脅時,就會產生恐懼,並為此緊張不安,從輕微的憂慮到驚慌失措。

就像國學大師馮友蘭先生所言:「我們於空襲時,雖處很安全的地方,而總不免於怕,此即為空襲所累。確切地說,我們不是為空襲所累,而是為怕空襲所累也。更有人於無警報時,亦常憂慮警報之將來,他的累即更大。他的累不是警報,而是憂慮警報。對於憂慮警報的人,我們可以說,雖警報不來,而『性情已困』矣。」簡單地說,人們恐懼的其實是恐懼本身,而那些引發恐懼的對象,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駭人。

從心理學上來看,恐懼產生的根源在於人們根深蒂固的依賴情結:對他人的依賴,對物質的依賴,對思想的依賴。也就是說,當我們不夠獨立,不能完全做自己而必須仰仗別人時,我們的內心就會充滿不安和恐懼,害怕被遺棄,害怕失去已有的一切。

當我們發現依賴其他的人和事並不能幫助我們擺脫恐懼時,我們會轉而向自我的心靈求救,試著培養那些可以與恐懼相抗衡的力量,如勇氣、信任、知識、希望、屈從、信仰以及愛。這些力量不但幫助我們接納恐懼、分析恐懼,還以百折不撓的精神與恐懼奮戰。有了這些力量的庇護,我們就可以交出自己,避開那些阻塞生命能量流動的恐懼。

說到交出自己,許多人也許會疑惑:「交出自己,多少都會攪亂我們原有的生活,也許還會破壞我們的私人空間以及人格的完整。」因為每一次打開心扉、每一次心有所屬、每一次為愛戀的人付出的時候,人們都會不由自主地處於手無寸鐵、敏感脆弱的境地,從而妥協讓步;而把自己完全交給另外一個人,更是冒著極大的風險。這往往會讓人們陷入害怕失去自我的恐懼中。然而,當你真正嘗試著去做這些時,你會發現你的心中隻有愛,沒有恐懼。

對於這一點,王陽明十分贊同。在他看來,致良知,就是要求人們用自信去麵對恐懼。因為戰勝恐懼的力量隻在我們直接麵對恐懼事物的瞬間產生。如果想得越多,潛能就被自己封鎖得越嚴,最後,隻會相信自己絕無那種抗拒恐懼的能力。相反,如果你忘了恐懼,自信且勇敢地麵對生活,坦然地麵對生活中的苦難,你會發現,生活原來一直都很美好。正如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所說:「人生的旅途,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麵前才有路。」

正確對待不如意之事

人於此處多認作天理當憂,則一向憂苦,不知已是「有所憂患,不得其正」。

王陽明認為,人在遭遇父母過世這樣的傷心事時,認為按照天理就該憂慮,因而常常恨不得一下子哭死來化解心中的痛苦,他們隻是一味地愁苦,卻不知道「過度愁苦以至於不能保持心態中正平和」的道理。心一旦不能中正平和,做人做事就容易失去分寸。其實,王陽明是在告誡人們要正確對待不如意的事,不要過度悲傷、愁苦。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悲傷、愁苦等消極情緒常常會讓人們失去判斷力。所以,一個人在悲傷、愁苦的時候,一定不要著手重要事情的裁決,尤其是可能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的人生大事,因為悲傷、愁苦會使你的決策缺少深入全麵的思考。一個人在看不到希望時,仍能夠保持樂觀,仍能善用自己的理智,是十分不容易的。

俗話說:「世上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遇上不順心、不如意的事,這是無法避免的。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們雖然不能決定外界的環境,但是可以決定自己的心靈選擇。

當心停留在事物的積極方麵時,我們將會發現事物的光明麵,會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也就是說,當你善於用積極、樂觀的心態來看待問題時,任何不如意之事,都像是上天賜予的禮物,能讓你看到機會並得到心靈上的成長。

一個人從事銷售工作的第一年,因為經驗不足而屢遭別人拒絕,這使他的心靈受到很嚴重的打擊和折磨,消沉到了近乎絕望的地步。

一天,他心情鬱悶地來到空曠無人的鄉下散步,想放鬆一下身心。在田埂邊撒尿時,見到一隻青蛙蹲在田邊,無聊之下,便把尿撒在青蛙的頭上。

他原以為會看到青蛙在突如其來的襲擊下大吃一驚,狼狽逃跑的情景。誰知道,那隻青蛙不但毫無逃走的意思,還睜著眼睛舒舒服服地蹲在那裡,很享受的樣子。在它看來,這似乎不是一種羞辱,而是一次暖和、舒適的溫水淋浴。

那個推銷員見此情景,心頭一動,腦海中閃過一道靈光:「以前我總是把客戶的拒絕視為對自己的羞辱,覺得自己乾的工作很低賤。我能不能改變一下自己的心境呢,就像那隻青蛙一樣,把無理的羞辱視為一種享受,當作提升自己心靈不可缺少的機會。這樣,即使遭到再多的拒絕,我隻要能保持冷靜、接納、樂觀的心境,所謂的羞辱又怎麼進入得了我的內心呢?」

自從悟得了這個道理後,他不再害怕別人的拒絕,反而深入了解每次被拒絕的原因,用以提升自己的銷售能力。他的業績也越來越好,連續多年獲得推銷冠軍的稱號,成為名副其實的推銷之王。

如果故事中的銷售員沒有正確對待客戶的屢次拒絕,那他的消極情緒就會阻礙他繼續努力工作,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成功。

每一天,生活會帶給我們何種情緒,其實都是由我們的心靈如何去看待它所決定的。即使在遭遇危機時,若能夠正確對待麵臨的危機——不要過度愁苦,而要用一種接納、積極的心態來麵對生活——就能獲得一個有意義、快樂的人生。

麵對失敗,保持淡定

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來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樣子出來。

王陽明認為,麵對失敗,要保持淡定,這就好像一個人在走路時突然摔了一跤,爬起來拍拍灰塵,審視身體沒有摔傷後繼續走路,而不要自欺欺人裝出沒有摔倒的樣子,更不要站在原地不敢動。

輝煌與低穀、成功與失敗都隻是人生的一段旅程。今天的輝煌不代表日後的成功,今天的失敗也不能代表日後的低穀。正是這一段段不同的旅程才成就了此時此刻的我們,並塑造著以後的我們。然而在低穀和輝煌、失敗和成功的轉化過程中,每一個轉折都需要我們從容麵對,淡然處之,勇敢繼續下一段旅程。

貶謫龍場可以算得上是王陽明仕途生涯中的一次失敗,但麵對失敗,他沒有逃避,也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思考儒佛道思想,於艱難的生命波濤中尋找立身之本。他針對程朱理學越來越脫離人的生命而知識化、外在化的傾向,尤其是其末流暴露出來的支離破碎的弊病,以更加簡易直截的功夫與「先立乎其大」的入手方法,開辟了另一條與朱子不同的成德之學,從而拓寬了主體自立自主的精神價值世界,展示了道德自律與人格挺立的實踐精義及具體路徑。正是因為王陽明淡定地麵對自己的失敗,從失敗中汲取力量,才開創了心學。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當青春幻想具現後 木葉村的五代目被我預定了 俺寶玉在清朝當大官 武動乾坤續集之大千世界 絕世眉眼男神狂寵妻學霸手到擒來 聽說我是神探 殊途是非 你才是妖孽 都市:我能預知未來 都市之絕世狂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