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真誠(1 / 2)

加入書籤

誠心誠意地生活,首先,要求我們不欺騙自己,坦然麵對自己的內心;其次,要求我們真誠地麵對他人,不要偽裝良善來欺騙他人,不要失信於人。如此才能擁有王陽明所說的那個純明無瑕的良知,才能獲得人生的歡樂。

養心最好的辦法就是思誠

誌道問:「荀子雲:『養心莫善於誠。』先儒非之,何也?」

先生曰:「此亦未可便以為非。『誠』字有以工夫說者,誠是心之本體,求復其本體,便是思誠的工夫。明道說『以誠敬存之』,亦是此意。大學『欲正其心,先誠其意』。」

一天,弟子管誌道問:「荀子說『養心最好的辦法就是思誠』,但程子並不贊成這個觀點,這是為什麼?」

王陽明回答說:「這也不能就認為不對。『誠』字也可以從存養身心上來理解。『誠』是心的本體,要恢復心的本體,就要思誠。程顥先生說『用誠敬的心存養它』,也是這個意思。《大學》裡說『要端正人心,必須先端正他的思想』,也是如此。」在王陽明看來,用誠敬的態度生活,就是致良知——恢復心的本體的表現。

佛家有一句話:「心香一瓣,有誠則靈。」是說看一個人是要從心而論的。當然這不是說沒必要修行了,不然,打著「心香」的旗號,胡作非為,豈不是戲弄了佛家的寬容與智慧?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聖人孔子就感嘆人們「誠心」的日漸趨下,發出「吾不欲觀之矣」的喟嘆。古代的禘禮,是國家的大典,全民的大典,皇帝要齋戒沐浴七天或三天以後,才代表全民出來主祭,而且要全副精神,誠心誠意,十分鄭重,等於是一個宗教家的大祈禱,絕對不可馬虎。但隨著當時文化的衰敗,即便在鄭重的禘禮上,人們也不再心誠:禘禮開始以後,主祭者端上一爵奉獻神禘的酒以後,就想著趕快走,隆重的祭禮不過是在走形式,應付了事。這樣的情形,怎能不讓孔子感嘆:「我實在不想看下去了。」為什麼不想看?就是認為何必勉強作假,而喪失了這件事的實際精神呢!

現在社會上的許多事情都逐漸走向「形式主義」,無論是宗教儀式還是宣誓,隻要舉起手來表示一下,心裡完全沒有肅莊恭敬的誠意,完全是為了做而做,為了結果而做,失去了誠心,也就失去了做事的意義,自然也就享受不到做事的快樂。

在一個禪者看來,所有問題的出現,都源自心,而所有問題的解決,同樣源自心。

有一天,奕尚禪師起來時,剛好傳來陣陣悠揚的鍾聲,禪師特別專注地聆聽。等鍾聲一停,他忍不住召喚侍者,並詢問:「剛才打鍾的是誰?」

侍者回答:「是一個新來參學的和尚。」

於是奕尚禪師就讓侍者把那個和尚叫來,並問:「你今天早上是以什麼樣的心情在打鍾呢?」

和尚不知道禪師為什麼這樣問他,於是說:「沒有什麼特別的心情啊!隻為打鍾而打鍾而已。」

奕尚禪師說:「不見得吧?你在打鍾的時候,心裡一定在想著什麼,因為我今天聽到的鍾聲,是非常高貴響亮的聲音,那是真心誠意的人才會打出的聲音啊。」

和尚想了又想,然後說:「禪師,其實我也沒有刻意想著什麼,隻是我尚未出家參學之前,一位師父就告訴我,打鍾的時候應該想到鍾就是佛,必須要虔誠、齋戒,敬鍾如敬佛,用一顆禪心去打鍾。」

奕尚禪師聽了非常滿意,再三說:「往後處理事務時,不要忘記持有今天早上打鍾的禪心。」

我們可以想象,那個小和尚將來一定可以修成正果,原因就在於他虔誠的佛心。

心誠不誠,也許騙得了別人,但終歸騙不了自己。雖然,結果的好與壞也存在著許多不確定因素,但總有一些因素是由心而定的。忠誠地對待自己的理想、真誠地對待自己的學業和事業、坦誠地對待自己的親朋……好的結果就會出現,忠誠度、真誠度、坦誠度越高,好的結果就會越早出現。

心誠則靈,懷著一顆永不放棄、至死不渝的真誠心,就會給人帶來永不言敗、鍥而不舍的精神意念,好的結果自然水到渠成。很多成功的人,正是因為有了一顆虔誠的心,才做出了偉大的事業。因此,無論外界如何喧囂,我們都要固守一顆虔誠的心。虔誠的心是對正念的把握,是對信念的秉持。纖塵不染,雜念俱無,集念於一處,力量就是最大的。

化解那些不必要的猜疑

以是存心,即是後世猜忌險薄者之事:而隻此一念,已不可與入堯、舜之道矣。

王陽明認為,存心去體察別人的欺詐與虛偽,是後世猜忌、陰險、刻薄的人做的事。隻要存有這一念頭,就進入不了堯舜聖道的大門了。由此可見,猜疑他人,隻能使自己離「致良知」的道路越來越遠。

猜疑是一種狹隘的、片麵的、缺乏根據的盲目想象。如果猜疑發生在朋友之間,會破壞純真的友誼;發生在戀人之間,會阻礙感情的發展;發生在同事之間,會影響正常的工作。猜疑心理不但害人,而且害己,哪怕是一點點猜疑,也可能讓你失去最珍貴的東西。

猜疑別人的同時也是在懷疑自己。我們的心月匈時而被猜疑打開,時而又被猜疑關閉。猜疑是一種矛盾心理的體現,過分猜疑極容易轉變成病態;而過分相信,又很容易被他人愚弄。猜疑使我們遇事猶疑,不能果斷地處理問題,從而錯失許多良機。猜疑會產生許多痛苦的細胞,使我們長夜難眠,因此,化解那些不必要的猜疑的最好方法就是相信自己。正常的人是很難擺脫猜疑的,良好心態基礎上的猜疑使我們保持理智,而狹隘的猜疑使我們喪失信心和鬥誌。

兩個人結伴橫穿沙漠,水喝完了,其中一人中暑不能行動,剩下的那個健康而飢渴的人對同伴說:「你在這裡等著,我去找水。」他把手槍塞在同伴的手裡,說:「槍裡有五顆子彈,記住,3小時後,每小時對空鳴槍一次,槍聲會告訴我你的位置,這樣我就能順利找到你。」

兩人分手後,一個人滿懷信心地去找水了,另一個人滿腹狐疑地躺在那裡等候。他看著手表,按時鳴槍,但他一直以為隻有自己才能聽到槍聲,他的恐懼加深,一會兒認為同伴找水失敗,中途渴死;過了一會兒他又想一定是同伴找到了水,卻棄自己而去。到應該開第五槍的時候,這人悲憤地想:「這是最後一顆子彈了,同伴早已聽不到我的槍聲了,等到子彈用完之後,我還有什麼依靠呢?隻有等死了,而在臨死前,禿鷹會啄瞎我的眼睛,那時該多麼痛苦,還不如……」於是他顫抖著把槍口對準自己的太陽穴,扣動了扳機。

不久,那個提著滿壺清水的同伴領著一隊駱駝商旅循聲而至,但是他們找到的隻是一具屍體。

在沙漠裡等候的人不是被沙漠的惡劣環境吞沒,而是被自己的猜疑毀滅。麵對友情,他用猜疑代替了信任。猜疑是可怕的,由於不相信別人,反而使自己陷入了困境,甚至丟掉了性命。雖然在生活中,難免會出現意外,我們免不了對自己的情況產生懷疑,但如果對任何事都無端懷疑,整天疑神疑鬼,就是病態心理了。這種人整天憂心忡忡,總覺得無論做什麼事、說什麼話,都有人在評論自己,議論自己的一舉一動,甚至總有人跟自己過不去。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忙不完的工作,沒有人有閒情逸致去管別人的事。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猜疑的根源產生於對事物缺乏認識,所以多了解情況是解除疑心病的有效辦法。」要采取用事實說話的方法,逐步消除自己的猜疑心。當你疑心別人在諷刺你、輕視你的時候,不要馬上采取行動,先觀察一下,看你的猜疑是否正確。不妨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一下,看他的言行是否合乎情理。這樣,也許你會發現,事情常常和你猜想的不一樣。多深入調查了解,能避免感情用事。多疑的人應對別人直言相告,坦誠相處,彼此間有了信任,猜疑的根源就不存在了。如果對某人產生了猜疑,則可以主動與對方接觸,開誠布公地談一談,多溝通思想,互相交心通氣。這樣不但可以消除誤會,驅散疑雲,還能進一步增進彼此間的友誼。並且,關係融洽,互相信任,有利於團結一致、攜手前進,因多疑而引起的焦慮苦惱也將一掃而光。

真誠的力量

蓋良知隻是一個天理自然明覺發見處,隻是一個真誠惻怛,便是他本體。故致此良知之真誠惻怛以事親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誠惻怛以從兄便是弟,致此良知之真誠惻怛以事君便是忠,隻是一個真知,一個真誠惻怛。

王陽明曾對弟子聶文蔚說:「良知隻是一個天理,良知的自然明白呈現就是真誠惻隱,這是它的本體。用致良知的真誠惻隱去侍奉父母便是孝,敬從兄長就是悌,輔佐君主就是忠。這一切都隻是一個良知,一個真誠惻隱。」這段話的核心意思是:要真誠地麵對自己,麵對他人。

著名翻譯家傅雷說過:「一個人隻要真誠,總能打動人,即使人家一時不了解,日後便會了解的。我一生做事,總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還是坦白,繞圈子,躲躲閃閃,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隻要態度誠懇、謙卑恭敬,人家是不會對你怎麼樣的。」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當青春幻想具現後 木葉村的五代目被我預定了 俺寶玉在清朝當大官 武動乾坤續集之大千世界 絕世眉眼男神狂寵妻學霸手到擒來 聽說我是神探 殊途是非 你才是妖孽 都市:我能預知未來 都市之絕世狂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