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集《佛說四十二章 經》(1 / 2)

加入書籤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九麵,第三十九章、教誨無差。

佛言: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

大智慧的佛陀說,佛弟子們在修學過程中,對佛陀所說的一切佛法,皆應信順,佛法不是作為比較、分析之用,我們對佛法是要相信而隨順,這與世間學問不同。世間學問都是先大膽的假設懷疑,然後再找答案。佛法與世間學問正好相反,若懷疑佛法即是一種煩惱,這是貪、瞋、癡、慢、疑等根本煩惱中的疑煩惱,若起懷疑,對佛法就不得其門而入。

所以學佛法與學世間法的心態不同,我們不能對佛法作虛妄分別的懷疑,而是要先仰信甚深的教法,由仰信而解、行、證入。因此業障深重的弟子們,對於佛陀所說教法,應該以相信隨順之心來修學。

對於教法為什麼要相信呢?譬如食蜜,中邊皆甜。佛所說的大小乘教法,猶如蜂蜜,無論是中間或兩邊的蜂蜜,甜度皆相同。佛法亦復如是,無論大、小乘教法皆能使眾生離苦得樂,關鍵點是要有皈依之心。

這段經文是勸勉弟子們,以信心作為修學佛法的根本。不過這裡也牽涉到一個問題,雖然我們對佛法有信心,但佛陀一生講經四十九年,說法三百餘會,後世弟子所結集的大藏經就有一百冊,佛陀說法如此廣博,後世弟子在遵循佛陀教法時,有時不知如何取舍,這是嚴重的問題。若生長在佛世,禮拜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為善知識,善知識可為我們取舍佛陀的教法;但生長在末法時代的眾生,則很難知曉這教法所代表的特殊功能在哪裡。幸好有天台智者大師的判教,他在中國佛教被尊稱為東土小釋迦,的確是有他的真實功德。智者大師把佛陀一生所演說的教法,作歸納整理,使末世眾生善知取舍。智者大師五時八教的判教非常廣泛,這裡不做詳細說明,現在隻對判教的基本概念作簡單的解釋如下:

判教的思想,簡單的把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判為實法與權法。智者大師解釋《妙法蓮華經》的經題,九旬談妙,把妙字解釋權法妙、實法妙,權實不二。佛弟子在學習佛陀教法,把佛陀的教法分為兩類:

(一)權法:

這是權巧方便的法門。猶如一棟十層樓房,走到頂樓是我們的目標,這是真實圓滿的境界,但由地上一樓到達十層樓,中間須靠階梯,這過渡的階梯就是權法,若離開權法就得不到實法,所以必須為實施權。權法有哪些呢?智者大師說,權法有三:

(1)聲聞法。

(2)緣覺法:聲聞法及緣覺法,它偏重在從假入空的出離法,引導眾生從有相境界,出離到無相的空性,這是聲聞法的特色。

(3)菩薩法:菩薩法偏重從空出假,修大悲心,若停滯在空觀中無法修大悲心,因為大悲心一定要以眾生為所觀境,所以他必須從空性中出來,觀察眾生的根機,施設種種的方便來教化眾生,這是假名、假相、假用的觀察。智者大師認為,佛陀權法的權巧方便中,有聲聞、緣覺空觀的調伏對治法門,也有菩薩假觀的善巧方便的調伏對治法門。

(二)實法:

實法是真實圓滿的一佛乘法門,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中道實相教法。

有以上權法與實法的判教思想,我們的修學就有遵循的方向。譬如修淨土者,就以往生淨土,作為一生修學的最終目標,為菩薩道求生淨土。修聖道門者,修觀心法門,以明心見性為實法。

修淨土者,以求生淨土為實法,為了達到臨終的正念而往生淨土,可將人生分成三個階段:

(一)淨罪集資期:

在修學之初的煩惱粗重階段,可加強聲聞、緣覺法的對治法門,多多修學如何調伏內心煩惱的法要,這是從假入空或攝用歸體的法門,這法門在此階段特別契機。

(二)弘法利生期:

當自己的煩惱已調伏到一定的程度,內心戒定慧的力量已漸漸增長廣大,開始有一份的悲心,想要為眾生做一些事情,這時就進入弘法利生、積功累德的階段,這時若修空觀就不契機了,而是要修假觀,把佛陀教法中能廣度眾生的善巧方便,作為自己的主修,此時假觀法門就特別契機。

(三)安養專修期:

到了晚年,自己要為臨終正念作最後的沖刺,這時聲聞、緣覺的出離法門,對自己又變成非常重要了,需要加強修無常觀、無我觀,消滅自己在積功累德時,所產生的有所得攀緣心,而一心一意安住在萬德洪名的佛號上。

由以上可知,我們應該善知方便,佛陀的教法是如此的眾多,你要清楚自己是處在什麼階段,應該修什麼法門。若在正法時代,隻要禮拜一位聖人做善知識,他就會告訴你適合修什麼法門。在缺乏大善知識的情況之下,我們要做好自己的人生規劃,有調伏自己煩惱的淨罪集資期,有利他的積功累德期,及最後沖刺的安養專修期。這三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對治,而這些對治的過程,是為了完成人生的最後目標——求生淨土,為菩薩道求生淨土,這是真實的法門。

所以我們在學習教法上,主要是掌握權法,有些法門是在某一個階段的一時對治,有些法門是終生必須奉行的真實法。我們在學習解門時,最好根據智者大師的權法妙、實法妙,作為學習時分配的依據。

第四十章行道在心

前一章是解門的修學,這一章是說明行門。

佛言: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佛陀講出一個譬喻:有一個修行聖道的沙門,不願像拉磨石的磨牛一樣。古時以石頭把麥磨成粉,再以麥粉做成麵條。牛在拉石頭磨麥時,身雖行道,心道不行。身體雖一直在拉石頭,牠內心沒有生起觀照力,牠不知拉石頭有何宗旨,有何目的,所以隻好打妄想或是無記,內心與拉石頭根本不相應,牠身體所做的與內心所想的不相應,這樣就不能成就真實的功德。

反過來說,心道若行,何用行道。真正的修行,身體造作時要配合內心的觀照,如此才能成就真實的功德。前一章書講到解門的學習方法,這一章是說明在實際的修行上,所應注意的要點。

在大乘佛法的修行上,目前有兩個傳承:一個是漢係佛教,一個是藏傳佛教。我剛出家時,都是在漢係佛教中學習,後來也自修研究藏傳佛教的特色。我發覺漢係佛教與藏傳佛教在修行上,各有其特色。

漢傳佛教的修學,重點是要我們老實修行,隻管打坐,所以在行法上偏重止,要求無分別住,靠行力突破障礙,這法門非常微妙。藏傳佛教則不同,它在行法上重視觀照,若要修觀,則要掌握觀照的宗旨宗趣。所以藏傳佛教在修學每一個法門之前,一定要有上師的口授傳承,這口授傳承即開導修學者法門的宗趣,也就是在身體行道時,內心要隨順這個道而轉。

在藏傳佛教的傳承中,它基本上把法門分成三類:

(一)破惡法門:

這法門的修學宗趣,主要是觀照眾生法界,所觀境是觀察眾生的煩惱障、業障、報障,而生起慚愧心。

(二)生善法門:

藏傳佛教的生善,主要是強調本尊相應法,對三寶的所緣境,或以阿彌陀佛或以文殊菩薩為本尊。修本尊相應法時,身體禮拜本尊、口業贊嘆本尊、意業觀想皈依本尊,由身、口、意的禮拜、贊嘆、皈依,對本尊的功德產生信、進、念、定、慧,由信心、精進,進入正念、禪定,最後觀照自己與本尊不二,入無所得的空觀不二法門。所以生善法門偏重在觀察三寶的功德,而生起皈依心。

(三)兼具破惡與生善法門:

這法門的所觀境回歸到現前一念心性,也就是觀心。譬如拜八十八佛時,先要掌握其宗趣,如果你拜佛的宗趣是滅惡,則拜佛時的所觀境是自己的業障,如是產生滅惡的功能。如果拜八十八佛是為生善,則對每一尊佛是生起皈依心。如果拜八十八佛的宗趣,包括了滅惡及生善,則拜佛時你要觀心,觀察整個法界是自己一念心的造作,也是一念心所成就;也就是說,拜每一尊佛時,你拜下去時是修皈依,譬如拜普光佛,拜下去時你觀想普光佛的功德——普遍觀照法界的光明,這時你是修皈依;拜佛起來時,你觀察自己業障深重,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懺悔。拜佛起來時是修懺悔。無論是皈依或懺悔,這都是一念心所發動。若能如是掌握拜八十八佛的宗趣,那麼拜這部八十八佛時,就兼具了滅惡與生善的功能。

所以藏傳佛教在修每一個法門之前,必須有上師開示這法門的宗趣,你才有資格修這個法門。

這一章書行道在心,說明了佛陀所開示的法門,它之所以能產生滅惡生善的功能,在於內心的觀照,若沒有生起內心的觀照,則修這個法門能產生什麼功德,也就沒有人能知道了。若在拜佛時,心裡卻打妄想,這樣就很難產生強大滅惡生善的力量。

所以本章說明,行法的重點在於內心的觀照。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櫆弒衷年 櫻桃口 鄉野風流小神醫 林鵬回到母校 忘了整個世界 我隻記得你 異世魔域傳 盛夏晚晴天之美女如雲 相信我一起走 投胎成龜截教臥底 我欲違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