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匡衡鑿壁偷光之後又發生了什麼?(1 / 2)

加入書籤

關於「鑿壁偷光」這個故事,想必大家已經是耳熟能詳。

大概講的就是在西漢時期,有一個叫匡衡的孩子,他出身寒門,家裡連燈油都買不起。然而匡衡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學習。為了晚上能有光看書,他將牆壁鑿出一個小孔,借著小孔透過的燭光讀書。而就是在這樣的堅持下,匡衡感動了鄰居,鄰居不僅沒有責怪他鑿穿自家牆壁,還把書借給他讀。

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這個故事出自《西京雜記》,常被老師們用來教導學生,告訴他們要像匡衡那樣,無論身處什麼樣的環境,也要堅持學習。

毫無疑問,這個故事很有教育意義,匡衡的勤學刻苦,應該是我們讀書人的榜樣。

然而,但這個故事老師隻講了一半……

故事中的匡衡,歷史上確有其人。正如故事中所講的那樣,匡衡是窮苦出身,家裡沒錢,小時候沒有好的條件讀書。但匡衡並沒有被這樣的環境所影響,他非常刻苦的讀書,最終成為了當時著名的大儒,經學大師。

然而,西漢不是隋唐,那時候還沒有科舉製度,更沒有所謂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所以學問高,並不代表著你就能實現理想。

西漢的人才選拔製度是察舉製,這是一種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為官的製度。其標準很多,主要有四條:

一曰德行高妙,誌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按章覆問,文中禦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而學問隻是其中一條,更重要的是要看你這個人的德行,也就是你這個人的名聲。所以我們看到西漢的那些官員,小時候都有一些值得稱贊的故事,比如匡衡的鑿壁偷光、孔融讓梨等等。

當然,由於這種製度的本質上是「選舉」,所以往往大家族子弟更有優勢,畢竟其曝光度和名聲的可操作性都要更便利。

正是這些原因,使得底層出身的匡衡,並沒有很好的上升路徑。他當了九次的候選人,最終才堪堪上榜,被分配了一個卒史的官職,也就相當於今天的檔案管理員。

但匡衡運氣不錯,當時的太子劉奭,也就是後來的漢元帝,非常推崇匡衡的經學造詣,所以與匡衡相交甚厚。

正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匡衡攀上了太子這個高枝,自然是官運亨通。劉奭即位之後,就給匡衡升了官兒,從太原郡調到了長安城,從小小的卒史,升為了郎中,成為了皇帝身邊的近臣。再後來,匡衡一路高升,從郎中到博士再到給事中,匡衡完成了三級跳,從專注於經學的學者,轉變了成了一個政治人物,真正意義上開啟了屬於他的仕途。

給事中在西漢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官職,雖然品階不高,但卻有著上諫議政的權利,下可以糾察百官,上可以直諫皇帝,相當於後來咱們所熟知的禦史。

這個身份給了匡衡機會,使他的發言範圍,不再僅僅局限於和皇帝討論經學,而是可以發表自己的政見。

對於這樣一個機會,匡衡當然不會放過。借著和漢元帝長久的接觸了解,此外再結合當時自己從底層上來所看到的一些朝堂之上少有看到的頑疾。

匡衡給漢元帝直接來了一套忠言直諫:

「減宮室之度,省靡麗之飾,考製度,修內外,近忠正,遠巧佞,」,「任溫良之人,退刻薄之吏,顯潔白之士,昭無欲之路」——《漢書·匡衡傳》

其實內容也都是那些老生常談的東西,但是關鍵在於別人都不敢講而匡衡他講了。

因為在漢元帝之前,漢宣帝劉洵采取的是一個嚴法治國的策略。匡衡提出來的「任溫良之人,退刻薄之吏」,多少有點不滿漢宣帝施政的意思,搞不好就是一個大不敬之罪啊。

但匡衡很了解漢元帝,知道他柔仁好儒,不喜嚴法,好施德政。而且在以前的攀談中,匡衡也知道漢元帝在登基之後,就一直想推翻先帝的做法,采用儒家思想,推行德政。隻是苦於這多少有些不孝的味道,不知從何提起。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人生謎題解決專家 洪荒:開局融合盤古之心 重生之財富密碼 非人類下崗再就業 開局獲得喪門鍾 陸少又來逼婚了 異變法則 總裁爹地霸道寵 重生醫婿 戰婿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