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清朝諸多皇子女為何夭亡?(2 / 2)

加入書籤

我們先看這樣一個事實:皇帝的頭幾胎子女多是短命鬼。順治帝的長子、長女是這類中人,康熙帝的頭六個子女都在4歲以前亡故,雍正帝的大女兒和頭三個兒子也是殤逝的,乾隆帝的長、次女及次子分別活了2歲、1歲、9歲,嘉慶帝的長子和長、次女均於4歲以前離開他們的父皇,道光帝的頭六個子女和康熙帝的一樣,沒有一個人能夠活到成年,鹹豐帝的長子亦是幼殤的。上麵提到的就有25人,占殤逝總數的1/3。死的這些嬰幼兒出生時他們的父親年齡都很小:順治帝15歲得其長女;康熙帝14歲做了父親,所夭亡的頭六個孩子全是他在18歲以前生養的;雍正帝所歿的長子、長女是他17歲那年出世的;乾隆帝18歲生的長女沒能夠養活下來。這裡說的皇帝生育年齡都是虛齡,按實足年齡計算要減去1歲。生育要10月懷胎,這又要減去1歲;如此算來,康熙帝的第一個兒子是他12歲時的精子,12歲還是少年時代,自身發育還不完全;而夭亡者的生母也是和皇帝一般大小的少女,發育也不成熟,他們結合生育的子女當然先天嚴重不足,缺陷甚多,再精心護養也不能久留於人世。皇帝成年之後,自身身體是發育成熟了,但妃嬪眾多,性生活若沒有節製,所生育的子女也仍然多有不健全的,故而死亡率高。總之,先天不健全是清代皇子皇女殤逝的主要原因。

清朝歷任皇帝前7人有生育,平均每人生養21人,但是到了鹹豐帝時銳減,僅得3人,其後同治帝、光緒帝則全沒後嗣。皇帝遺胤的多寡,同他們的享年有一定的關係,如順治帝死時才24歲,如果他能長壽,可能還會添不少子女。但也不一定,鹹豐帝26歲有了載淳後還活了五六年,且正處在生育旺盛的年歲,然而卻沒有再添子女,這隻能說明他失去了生育能力。同治帝死年19歲,年紀雖輕,已結婚兩年,後妃5人,若有生育能力,早該有幾個子女了,然而卻沒有。光緒帝享年38歲,始終無出,顯然與他年齡無關,真正問題在於他的生殖功能不正常。自鹹豐帝起,皇帝享年不久,胤息奇缺,說明他們體弱,是不景氣的現象,而這種式微,與國勢的衰弱又是完全相一致的。這表明兩者間有著互為因果的關係:皇帝虛弱,無力勵精圖治;國力不充,也使皇帝憂慮,心勞力絀,健康惡劣,在此情況下,像鹹豐帝、同治帝那樣不節製**,本身隻有早亡,遺下弱嗣,甚至沒有血胤。7個皇帝的兒女,由80位後妃所生,平均每人隻生18胎。康熙帝55個子女的生母是32人,平均每位後妃生育17人,其中有21人隻分娩過1次。為康熙帝生育最多的是雍正帝母親德妃(孝恭仁皇後)、誠親王允祉母親榮妃,各生6個子女。敬敏皇貴妃生怡親王允祥三兄妹,是在康熙二十五年至三十年的6年內連續誕育的,密妃王氏於康熙三十二年至四十年也給康熙帝生了3個兒子,康熙四十一年到四十五年襄嬪高氏生產了2人。這些事實說明,康熙帝對某些後妃有所喜愛,或在一段時期寵幸某個妃嬪,故而她們生養子女多於他人。可見,帝王多妻妾,是造成多子女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可惜的是清朝末年的最後這三位皇帝,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宣統皇帝居然都「絕後」!沒有留下任何子嗣。

封建時代皇帝絕後不僅僅是皇族的悲哀,更是整個國家的悲哀。皇帝正統無子,就無法找到正統的繼承人,常常因此引發政治災難,其中慈禧夥同載漪、榮祿之輩廢光緒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連續三朝無後也許下是大清帝國以及中國幾千年封建統治走向滅亡的征兆,在這種神秘的灰暗晦氣之中,曾經輝煌於世的封建王朝急劇走向衰敗,一個嶄新的時代到來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人生謎題解決專家 洪荒:開局融合盤古之心 重生之財富密碼 非人類下崗再就業 開局獲得喪門鍾 陸少又來逼婚了 異變法則 總裁爹地霸道寵 重生醫婿 戰婿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