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分封必亂(1 / 2)

加入書籤

第一百七十二章分封必亂

所謂封建,就是由君主分封國土給王室或功臣,而且可以世襲,受封者在封地內享有統治權,這是實封。

另外還有一類是虛封,不給封土,隻封給貴族封號、俸祿和特權,兩種都叫做分封製,今日探究的主要是實封。

而郡縣則是由中央把國土分成郡和縣,任命郡守和縣令去治理,而且有任期,不世襲。

周朝是典型的封建製,那麼,秦朝就是典型的郡縣製。

蒙稷知道,要論歷史發展,從封建到郡縣,是一個必然過程,不過這其中的利弊反復,就是一個兩千年經久不衰的話題了,常有人說秦之速亡與不分封有關,以此為開端,曾經在後世引來無數爭議,朱多謝學者真多這個問題張開國曠日持久的論戰。

蒙稷重生於這個時代,他站在這個歷史拐點上,心裡思考的卻不是如何替大秦想一個萬全之策,而是如何利用這個最好的歷史節點將最適合的國家政策帶到這一世。

無疑,郡縣製度是要比封建製度先進一百萬倍的,隻有一個大一統的國家才是最有凝聚力的,大一統的國家形態才是最先進最文明的國家形態,在大秦之後的歷史無數次證明了這一點。

前一世的歷史,大秦在三世子嬰的手上滅亡,大秦推翻之後天下並沒有安定,秦亡之後,各路義軍擁戴楚懷王為共主,滅秦後,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自封霸王,劉邦被封為漢王。

當然,各路義軍擁戴的楚懷王後來被不講武德的項羽給滅了,再後來,項羽和劉邦展開了楚漢爭霸,劉邦和項羽的楚漢爭霸最終在垓下之戰以劉邦勝利而結束,之後劉邦開始稱帝,大漢時代來臨,不過大漢在政治上卻是一次倒退,因為他們采用的是封建分封製。

劉邦為了穩固剛平定的天下,大封諸侯,分封功臣,為燕王臧荼、韓王信、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綰、趙王張驁和長沙王吳芮,當然了,當然了,這裡的韓王信和韓信是兩個人,那個時劉邦手下有兩個韓信,也都被封過王。

劉邦是個狠人,也是個足夠不要臉的君王。劉邦實行分封,不過劉邦更相信同姓王,也就是所有的封王都是劉氏一脈,為了提防這些異性王,劉邦斬白馬起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漢朝初期實行的分封製和周朝時期的分封製還有所不同的。漢朝實行的分封製是郡國並行製,就是分封製和郡縣製並行實行,是漢朝取代大秦之後進行的製度優化。

人才濟濟的大漢朝吸取了秦朝郡縣製的弊端和教訓,秦朝的郡縣製雖然能夠有利的實現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和控製,但是剛開始的郡縣製是有不少弊端的,過度集中會導致政治體製運行不善,比如出現個人專權的情況,如趙高的「指鹿為馬」。因此大漢朝將秦朝的郡縣製和分封製進行了一些調和。這措施很想剛剛祭酒所講的「一國雙規」

讓分封的諸侯國和郡縣相互交錯,出現互相製衡的局麵。地方郡縣的行政管理方麵還是由中央政府進行管轄,雖然中央對於諸侯國的控製力度相對不大,但是可以通過郡縣和分封的諸侯國互相形成肘致,最終而利於治理。

臭不要臉的劉邦等想等著天下穩定之後也將異姓王慢慢剔除,改封劉氏宗親為王,所以才訂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

不過劉邦還是太傻太天真了。漢朝剛建立不久就有了諸侯王反叛的情況。因劉邦對異姓王並不怎麼信任,為了漢朝的江山能夠長久,就開始鏟除異姓諸侯王。劉邦分封了八個有功的異姓諸侯王,其中有七個異姓王都被劉邦誅殺或廢掉。這時候開國功臣韓王信(不是韓信)因受到劉邦的猜忌,見勢不妙害怕被殺,就和匈奴約定共同攻打漢朝,開始起兵造反。

劉邦稱帝僅僅一年,韓王信就和匈奴一起攻打漢朝,諸侯王韓王信開始了反叛,直到幾年後韓王信和匈奴再次攻打漢朝才兵敗被殺。

楚王韓信也被劉邦的夫人呂雉誅殺,並且誅了三族。之後淮南王英布開始恐懼,同年夏天,梁王彭越也被劉邦殺了,英布開始集結軍隊,起兵造反,漢朝建立不到十年,就有幾位諸侯王先後造反。

除了異姓王造反之外,同性王也沒有劉邦預想的那樣忠誠。來自同姓王的反亂依舊不少。

濟北王劉興居叛亂,淮南王劉長叛亂,漢景帝即位後采用晁錯的《削藩策》,導致七王之亂,不過隨著七國之亂的平定,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已被清除,但是天下諸王仍然威脅著統一,直到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後,在漢武帝晚年才解除了諸侯的威脅,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和加強。

不僅僅是漢朝,西晉分封導致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明代初期的分封製導致靖難戰爭和明成祖篡位。

歷史上凡是實行分封的朝代,到最後的結果都一樣:諸王叛亂,天下分崩離析。

西晉初年,晉武帝認為曹魏削弱所封諸王的勢力,導致孤立而亡,於是大封同姓諸王。公元256年,晉武帝恢復了古代的分封製,封二十七個同姓王,以郡建國,之後不斷擴大宗室諸王的權力,諸王可自行選拔和任用國中的文武官員、收取封國的租稅。諸王都在朝廷擔任要職,既有行政權力又有數量可觀的軍隊。這些手握重權的藩王,就為了破壞西晉統一的導火線。

武帝在時,在他的督導和控製之下,政局尙能安穩。後來武帝去世,晉惠帝繼位,惠帝癡呆,不能理政。因為外戚集團與賈皇後紛爭而發生「八王之亂」,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甬、東海王司馬越等八王互相攻伐,斷送了西晉的大好江山。

最可氣的八王混戰時期,使用了野蠻人雇傭軍,這些雇傭軍反客為主,占領了中原,這就是歷史上的「五胡亂華」。

五胡是指在西晉時期塞外眾多遊牧民族,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這些野蠻人被雇傭,參與戰爭,但保存了實力,他們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大舉叛亂,後來滅亡西晉。在中原陸續建立幾十個野蠻人的國家,與南方漢人國家對峙。

百餘年間,北方各族及漢人在華北地區建立的國家達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後北方被前秦統一,中國呈現出南北朝對峙局麵。

淝水之戰後,前秦滅亡,北方再度陷入戰亂。群王混戰,一直到鮮卑北魏統一北方。這段時期為「永嘉之亂」、「中原陸沉」、「中原淪陷」,這是中原文明的災難,有人認為可以與羅馬帝國滅亡相比,是歷史上外族對此對華夏文麵造成沉痛而又持久的打擊,而這一切的根源都因為最初製度的不合理。

分封必亂,搞不好就是大亂、長亂,皇帝也會被取代是分封最直接的體現,明朝就是這樣的。

明代初期,朱元璋為了確保明王朝的長治久安,實行了分封製。他總結了宋元兩代宗室衰弱、孤立無援的歷史教訓,認為非親子弟不足以鎮撫而捍外患,於是,從公元1369年到1391年間,朱元璋先後分封皇子二十四人及從孫一人為藩王,駐守全國各地,以拱衛京師。

不過到了明朝,很多人已經深深的知道了分封的危害,一些有遠見的官員就曾建議朱元璋不要分封,洪武九年,平遏訓導葉伯巨上疏說:「分封逾製,禍患立生,援古證今,昭昭然也」,他強烈建議朱元璋停止分封,限製諸王之權,對這一正確建議,朱元璋不僅置之不理,反而以離「間吾骨肉」的罪名將葉伯巨囚死獄中。

此後,百官噤若寒蟬,無人再敢議論建藩之事。

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是為惠帝,因次年改元建文,所以也被稱為建文皇帝。建文帝見諸王兵權在握,飛揚跋扈,十分擔心,為了政權的穩固,便采納了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進行削藩。

由於諸王多次違法,削之有名,所以削藩最初進行得比較順利。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西行從大話開始 他自柳京來 此音無佳期 錦衣奪情 龍騎士歪傳 穿越遠古後成了野人娘子 武俠之閱讀封神 逍遙澳洲農場主 病嬌霸總寵妻ing 師母她善良又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