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張天師祈禳瘟疫 孫無涯誤走妖魔(1 / 2)

加入書籤

詩曰:

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到鳳池頭。

話說在這大宋慶歷年間,正乃仁宗皇帝當政,施政寬緩,國泰民安。賢才當道,百姓祥和。在這山東濟州一帶有座奇山,名喚積雲山。山內有生一穀,裡間盡是些嶙峋亂石,大者五六尺許,縱橫穀內。有那些好事探奇的務要進去,往往跌得頭破血出,因此人跡難到,或有那大著膽子的男兒冒險深入,往往再無音訊。自有人失,這穀內便會升起一裊瘴氣,縹緲如霧,不足為奇。隻是後來逐漸生長,臭味彌彌,總甩不去。及至嘉祐八年丙辰月癸卯日,仁宗皇帝駕崩福寧殿,天下喪之如親,同僚聚哭。早先仁宗皇帝尚在頑疾時,京師小兒會闕下,然首臂以祈福,日數百人,有司不能禁,那穀間瘴氣自也神藏鬼伏。仁宗皇帝將葬,庶民百姓無老幼男女,哭哀以過喪。這團黑氣竟一下大如山穀。有時冒出穀外,卻隻在陰夜裡。至於青天白日之下,並無影跡。隻是嚇得那班居民日日提心,時時掛膽。

原來這積雲山本是上古先聖之地,昔日仁宗皇帝初臨登基之時,五台山德道高僧普宣曾來此降妖伏怪,破除魔瘴。設立一尊佛堂,永鎮妖精。時過境遷,此尊佛堂已不為百姓所尋跡。自這佛堂難尋蹤跡,方才有了這團黑氣,為禍人間。仁宗皇帝既崩。黑氣也散,天下方才瘟疫盛行,自江南直至兩京,無一處人民不染瘴病,各地屍橫遍野,日色慘澹,人含鬼色,鬼奪人神。哀嚎滿天,各州縣府,雪片也似申奏將來。新皇登基,無所作為,隻得日夜祖廟祈禳,聽之任之。

別處不提,單說這東京城外有一座仙山,委實秀麗。但見:

青山削翠,碧岫堆雲。兩崖分虎踞龍蟠,四麵有猿啼鶴唳。朝看雲封山頂,暮觀日掛林梢。流水潺湲,澗內聲聲鳴玉珮;飛泉瀑布,洞中隱隱奏瑤琴。若非道侶修行,定有仙翁煉藥。

這座仙山上有座道觀,名喚「解陽觀」觀中天師乃是武當張天師嫡係子孫,平素樂善好施,濟世安民。常與觀中道童上山采藥,善賜周遭窮苦人家。又通醫理,尋常鄉親若有急症,無須花紅表禮,羊酒果盤,皆是照看。鄉人感懷其恩,皆是信民而釋,按納香火。瘟疫來此,東京城裡城外軍民死亡大半,張天師自出觀中香火之資采買藥草,救治萬民。那裡醫治得了,時間越久,瘟疫越盛。觀中大弟子孫無涯見狀,便同張天師道:「此疫非同小可,我觀中雖可救此一時,轍中水胡可以久掬?」張天師道:「狐死首丘,豈可畏葸不前,疫病肆虐,人間無望,必因世間妖魔作祟。可知此疫禍源何處?」一青衣道童上前道:「啟稟我師,據鄉人所傳,乃是山東濟州積雲山黑氣所至。」張真人聽了,長聲嘆息,道:「天命如此,吾時到了!」便吩咐孫無涯收拾行囊,師徒二人即刻起身,奔走濟寧府而去。

師徒二人一路走來,不覺飢餐渴飲,夜宿曉行。又值初冬時候,但見那:

霜凋紅葉千林瘦,嶺上幾株鬆柏秀。未開梅蕊散香幽,暖短晝,小春候,菊殘荷盡山茶茂,寒橋古樹爭枝鬥。曲澗涓涓泉水溜,淡雲欲雪滿天浮。朔風驟,牽衣袖,向晚寒威人怎受?

走了幾日,已到積雲山地界。這孫無涯因自家學藝不精,早是支持不住,這日午時,又是趕了些許路程,前望早被張天師遠甩後方。這孫無涯眼見師父遠走無蹤,隻得緊緊跟隨,須臾間看見張天師在路傍白驢之上倒坐。孫無涯上前道:「師父,怎麼不走路?還在此做甚?」張天師抬頭道:「徒兒你往那裡去來?教我行又不敢行,動又不敢動,隻得在此等你。」孫無涯聽了心驚不已,原來這孫無涯乃三國時東吳孫綝之後,素來心懷異鱗,暗有反心。雖經天師點化,遁歸道門。雖是天賦異稟,不過四年光陰,便將自家一身本領練得十分高強,刀槍劍戟、斧鉞鈎叉樣樣亦是精通,隻是不甚拔萃。然其生性卻是奢綺,一者好勇鬥狠,二來博弈摴蒱,投壺弓彈射獵之事,更為其喜嗜。平素又愛以小恩小惠籠絡人心,又好一口奉承阿諛之話。因而鄉人知其惡名者,皆喚他作孫無德。此等惡性早為張真人所覺,隻是孫無涯天賦奇苗,實乃千年難遇,又作得一手好書法,卻在蘇黃米蔡之外。文采風華,筆底生花,字字珠玉,卻是為人所贊。張真人便以每日修行歸其本心,消磨悒氣,泯滅魔因。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雲之羽:鳶鳶不徵 金雞 生死利害 校園狂神 從心念儲物櫃開始 【鳳語】失落的圖騰 哭唧唧誰不會啊!我就不會 詭紋專列 沉淪救贖 人間旅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