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8集《佛遺教經》(1 / 2)

加入書籤

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六麵,乙二、明不共世間法要

前麵的共世間法要,成就人天安樂的果報。這一科不共世間法要,更進一步成就出世間的永恆解脫。在不共世間法要中,要遵守八個規則,透過這八個規則使生命解脫三界的生死,達到涅槃的究竟安樂。

明不共世間法要分八。

丙一、無求功德; 丙二、知足功德;

丙三、遠離功德; 丙四、不疲倦功德;

丙五、不忘念功德;丙六、禪定功德;

丙七、智慧功德; 丙八、畢竟功德

丙一、無求功德

無求則是少欲,一位宗教修學者,對於生命的種種資具,如無求即是少欲,對房子、車子乃至於飲食等等,要減少自己的欲望。這分為兩段,第一段先說明多欲的過失。

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

佛陀告誡我們欲望有三種的過失:

(一)多欲:多欲是煩惱障。多欲之人,對於生活資具的質量多所追求,因而產生貪煩惱,煩惱的本質是煩躁擾動,惱害身心,所以多求生活資具,則生起煩惱障,煩躁擾動會障礙自己的寂靜安樂。

(二)多求利故:欲望被一次一次的放縱,就會增長廣大,而容易造殺、盜、淫、妄的罪業,因欲望無法滿足,隻好造罪業以滿足其欲望。「多求利故」是業障,造罪業後,這罪業會障礙自己的安樂。

(三)苦惱亦多:蕅益大師解釋這「苦惱亦多」為報障。由前麵的罪業,召感當來痛苦的果報,這是報障。多欲是煩惱障,多求利故是業障,苦惱亦多是報障。

反之「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一個人若能減少對生活資具的欲望,內心安住於無求無欲,保持隨順因緣的態度,則不會有煩惱障、業障、報障的過失。

蕅益大師對這段經文開示說,一切的痛苦是由貪欲所引生,「愛是苦本」。佛在世時曾問一比丘:「如果有人打破你的缽,你是什麼心情?」比丘答:「如果有人打破我的缽,我的心會苦惱。」佛陀說:「比丘,你看前麵那片森林,有人在偷砍樹木,你看到樹木被砍掉,你是什麼心情?」比丘:「我沒有什麼感覺。」為什麼同樣的東西被破壞,這比丘對缽會產生痛苦呢?佛陀說:「因為對缽有愛著心。」若這人是我的親屬,我對他有愛著,所以對他的不利行為就會帶給我痛苦。反過來說,如果見到陌生人被傷害,我們卻不會感覺痛苦,這是因為人有愛著心的差別。所以對於資具若有種種的愛著,我們就有種種的痛苦。以上說明多欲會帶動各種的痛苦,第二段說明少欲的功德。

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少欲的功德可分成三小段,第一段是總標。「直爾少欲,尚宜修習。」減少欲望至少能減少身心的苦惱,這就值得修習。隻要減少苦惱,對我們的生命就很重大,少欲不但能減少苦惱,更能幫助引生種種戒定慧的功德。

第二段別明中,說明少欲為什麼能幫助引生戒定慧的功德。分成兩小段,首先說明少欲能離諸障礙。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如果減少對生活資具的欲望,內心就不會因為要欺誑別人,討好別人,而講出諂媚以迎奉別人的言詞,心就能保持正直。所以多欲容易引生諂媚,心若諂媚不正直,則與聖道不相應。

「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諸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有些人六根不容易靜下來,外麵稍有風吹草動,六根就躁動不安。有些人很容易都攝六根,如有人打佛七,「一句佛號念誦聽」,一句佛號「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隻要佛號在心中運轉幾次,就能把六根收攝在這一念佛號中,「心與佛合,心與道合。」有些人打佛七已經三、四天,他與佛號還是不相應,六根仍向外攀緣。這說明一個人的欲望有差別,若欲望重,他的六根容易被牽動,很難安住在自己的法寶中,這是一種障礙。以上說明,少欲能避免諂曲及諸根容易被牽動的障礙,這是修學佛法的兩大障礙。

第二個,欲能成就善法來說。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一個對生活資具少欲的人,內心當中少得失心,有也好,沒有也好,內心坦盪盪,沒有憂愁怖畏心。少欲之人對事情也容易感到滿足。

最後總結:「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一個人要追求涅槃,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減少對生活資具的欲望,這是成就涅槃的基礎。

今天我們是欲界的果報體,有欲界的色、受、想、行、識,所以我們不可能沒有欲望,我們會有飲食、睡眠、種種資具的欲望。這段經文的涵義,是要我們把欲望減少到最低程度,如此才能隨順涅槃。

一般非宗教修學者,他沒有克製欲望的念頭,若有十分的福報,就享受十分,有九分的福報,就享受九分。佛陀告誡我們不要享盡福報,印光大師也說,若有十分福報,則可享用三分、四分,最多隻享受五分、六分,其它的福報留待臨命終時再來享用。他說一個人平時若過於奢侈豪華,臨終時會障礙重重,因為已把福報享盡。若臨命終時已把福報享盡,也就是罪業將要現出來的時候。

有人在臨命終時,有眾人為他助念,最後在很好的環境中往生,這是因為他的福報未享盡,仍有強大的福報力與善業力所致,雖然生命結束,但阿賴耶識中還有很強的善業,因此臨命終時,能在容易提起佛號的安適環境中往生。

所以我們有兩個選擇:(1)選擇今生在死亡之前把福報享盡,但臨命終時障礙重重。(2)選擇減少生活的受用,把福報留待臨命終的最重要時刻來受用。以上是兩種對生命的不同規劃。總之一個人的福報是固定的,古人說:「享千金者必千金之人也,享百金者必百金之人也。」一個人的福報是固定的,所以不要享盡福報,而應減少欲望。

丙二、知足功德

知足跟少欲這兩者的總相都是對貪欲的克製,但其知足與少欲有何差別?所緣境不同。蕅益大師說,少欲的所緣境是針對別人的財物,對尚未擁有的財物不生貪欲之想。知足是針對自己已經擁有的財物,知所滿足。所以這兩者都是對治貪欲,但少欲是針對他人的財物,而知足是針對自己的財物。

這段經文分成總標、別明、結勸等三科,以下先看第一科總標。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

如果想要解脫內心的苦惱,應當安住在「知足之法」,對已經擁有的資具要感到滿足。為什麼呢?因為「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是富樂之處,也是使我們身心安寧之處,若能知足,生命就能安住在富樂安穩的處所。這段總標是贊嘆知足的功德,以下兩段的別明,對知足與不知足做一比較。

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就正報色身的受用來說,如果知道滿足,身體雖睡地上這麼貧賤的資具,由於知足,內心仍感安樂。反過來說,不知足的人,雖然色身享用天堂般美好的資具,但內心仍不滿意。所以人的安樂與滿足與外境無關,而是以心為主宰,心為業主。

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人若不知足,雖外在資具豐足,但內心總覺不滿意,應該再多追求。知足之人,雖然外人看他的資具非常貧乏,但他內心感到富足,生活已非常滿意。以上是就依報資具的受用來分別說明,以下是總結。

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湣。是名知足。

不知足者的生命,容易被外在色聲香味觸等五塵境界所牽動,他容易向外攀緣,因不知足,隻好向外追求。因他不知足而常感痛苦,知足者對他的苦惱生起憐湣心,是名知足。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喜羊羊與灰太狼之奇妙穿越 寧禾差十六 眾生皆苦,願你得甜 震驚!我的推他蓄謀已久 做夢達人 308號實驗 三國青雲誌 喜星【喜羊羊之星燦爛】 沈總:您的小嬌妻是大佬 神子大人別追了,外麵都是女變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