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1 / 2)

加入書籤

常樂大長公主啞口無言。

長孫皇後睿智通達,怕長孫家仗著外戚之勢得意忘形,樂極生悲,生前曾多次替兄長長孫無忌懇辭機要職位。臨終前還諄諄勸導長孫無忌,要家人恪守本分,莫要忘了兩漢時的外戚之禍。

長孫皇後的擔憂並不是杞人憂天,在她逝世後,尤其是太宗晚年時期,長孫無忌還是大權在握,逐漸掌控朝堂。

他深知幾個外甥的性格,趁李世民為立太子而舉棋不定時,屢次諫言,一手把秉性柔弱的李治推上太子之位。

長孫無忌可不是真的想保下幾個外甥,他推舉年幼的李治,大半出於私心:李治性情柔弱,是最合適的傀儡人選。

李治當政的頭幾年,根本沒有施展拳腳的機會,不論是他的後宮,還是前朝,全被長孫無忌把控。

李治到底是李世民親自養大的兒子,暫且忍氣吞聲,老老實實當了幾年擺設。私底下卻早已經開始謀劃怎麼扳倒自己的親舅舅。

長孫無忌是大功臣,但是他老來狂妄,忘了長孫皇後的警告,一次次越界。他被權勢迷花了眼,再不是那個在太宗李世民麵前謹小慎微的良臣。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李治身為帝王,不可能一再容忍長孫無忌的冒犯。而且以長孫家為首的關隴貴族體係,始終是他的心腹大患。

隋朝是怎麼代周自立的?

就連大唐,也和隋朝脫不開關係,朝中大半臣屬,都是隋朝舊臣。

李唐皇室,也是隋朝的外戚之一,李淵和楊廣是姨表兄弟。

可以說,從西魏、北周、隋朝,到唐朝建立之間發生的政權動盪,其實隻是關隴貴族之間的內部爭鬥,不論江山最後落到誰手中,關隴集團始終左右朝政,掌握實權。

李家是關隴豪族之一,唐朝的建立,離不開關隴世家和地方豪強的擁護。

關隴貴族,既是助力,也是壓力。

太宗李世民時期,先是忙於擴土開疆,穩定朝政,又要發展生產,與民休息,關隴貴族動不得。

李治不怕關隴貴族,休養生息多年,大唐已經開始展露出欣欣向榮的活力,寒門士子早已成為一股新興勢力,朝中許多並非關隴出身的大臣早就對長孫無忌心生不滿,科舉取士發展愈加完善,接連為朝堂輸送大批人才。

他隻需借力打力,就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登基之後的頭幾年,李治不動聲色,借助長孫無忌,一步步拔除朝中隱患,以房遺愛和高陽公主一案,牽扯出大半個宗室,誅殺大批對手,穩固朝政。

在長孫無忌沉醉於權勢、忘乎所以時,李治早已經在暗中開始削弱關隴貴族的動作。

等到時機成熟,李治以廢後為契機,一舉擊破抱團的長孫家、王家、高家和其他一些關隴世族,摧枯拉朽,斬草除根,把皇權重新收攏到自己手中。

可笑世人以為他堅持廢除王皇後,隻是單純為了那個死在繈褓之中的可憐孩兒,哪裡明白背後的深意?

高家、王家、褚家,罪不至死,但又非死不可。

就連上官儀的鋃鐺入獄,也不是單純因為他草擬了廢黜武皇後的詔書。

武皇後的崛起,是經過李治默許的。

太宗時期,武皇後入宮多年,仍舊默默無聞,隻是個小小的才人。如果沒有李治,她隻能在感業寺落發出家,一輩子青燈古佛,了卻殘生。

那時候的武媚,身份尷尬,前途渺茫,隻盼著能成為後宮之主,站穩腳跟,並沒有太大的野心,怎麼敢孤注一擲,和長孫無忌相抗?

早在執政初年,李治察覺到自己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有時候久坐一會兒,就開始精神恍惚,頭暈目眩。

彼時幾位皇子全部一團孩子氣,連忠奸都不能分辨,更別說協理朝政、威懾群臣。

而武皇後聰明狡黠,堅毅果敢,更重要的,她比李治更像一個政客。

她既有母親楊氏的廣博才學,又有父親武士彠的大膽和進取,是個天生的謀略家。

李治知道扶持武皇後的風險,但他實在沒有更多的選擇。而武皇後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她遠比他想象中的還要更適合朝堂。

長孫無忌和關隴貴族的徹底崩潰,是他們夫妻的共同傑作。

從那之後,李治才開始放手讓武皇後幫助處理政務。

常樂大長公主在宮中生活多年,不可能看不懂李治才是那個能決定長孫無忌生死的人。

可她不肯去深想,非要把長孫氏、褚氏、王氏、高氏的倒台全部歸罪到武皇後身上,罵她狐媚惑主,乾擾朝政。

「姑母,朕已經決定,立二娘為顯兒的正妃。」李治不想多談長孫無忌,那畢竟是他的親舅舅,「二娘是李家的外孫女,如今又嫁回李家,不管你從前怎麼看待皇後,以後還是收斂些罷,她畢竟是二娘的阿家。況且,太子年幼,離不開皇後的輔佐。」

常樂大長公主咬緊牙關,李治的話,正好戳中她的軟肋。

她是李唐公主,比誰都深刻體會到身為皇室貴女的種種尊貴之處,所以她希望能把女兒嫁回皇室。公主固然好,但公主的後人有幾個能享受到和公主一樣的實封?

唯有把觀音嫁給李顯,她們母女才能重新回到長安貴族階級的頂端。

李治明白常樂大公主的打算,順水推舟,應下親事,想通過聯姻,改善武媚和李唐皇室的關係。

常樂大長公主厭惡武媚,可卻不想錯過一個正妃之位。

李弘和李賢都已經娶親生子,李旦倒是個好的,可他比觀音小。觀音隻能嫁給李顯,才能入宮。

其實還有個更妥帖的法子——讓李治納觀音為妃,他是觀音的表兄,輩分上更適合。

可李治早就廢除後宮,含涼殿的那些女官,隻負責服侍他的衣食寢居,從不侍寢。

觀音當不了貴妃,隻能退而求其次,嫁給親王。

常樂大長公主明白李治的暗示,想要觀音嫁入皇家,就得和武媚握手言和。

她咬牙恨恨道:「賀蘭氏放盪,武氏兄弟跋扈,他們是生是死,是武媚的家事,我不多嘴。可她不該把那個裴十七帶進宮,還讓你冊封她為公主。」

她眼眶微紅,五官因為激動而變得猙獰:「新城是她害死的!她怎麼敢!怎麼敢厚顏無恥,隨隨便便找一個小姑娘,就想抹除新城?!」

李治默然。

常樂大長公主橫眉怒目,指甲滑過憑幾,發出刺耳的銳響:「我隻要看到那個裴十七,就恨不能撕破她的臉!新城死得淒涼,她隻憑一張臉,就想錦衣玉食、得享公主的尊榮?」

去年年底,第一次在宴會上看到神似新城的裴英娘時,常樂大長公主差點當場翻臉。

新城公主當年暴亡於通軌坊,朝野震驚。

當時所有人都以為新城是被駙馬韋正矩虐待而死,李治同樣這麼認為,他震怒之下,處死駙馬,流放韋氏全家,為新城報仇。

常樂大長公主懷疑新城的死因,一直命人私下打聽,去年秋天,她終於找到新城的真正死因!

新城是被武媚害死的。

駙馬長孫詮死後,新城改嫁韋正矩。韋正矩知道武媚不喜歡新城,怕得罪武媚,對她很冷淡。

新城婚姻不順,曾想進宮找李治求助。

武媚仗著自己是皇後,橫加阻撓,不許新城進宮麵見李治。

新城絕望之下,回府質問韋正矩,被韋正矩失手推倒,磕在幾案的尖角上,才會突然暴斃。

否則,一個年華正好的公主,怎麼會無緣無故病逝?

常樂大長公主立刻派人趕去東都洛陽,把查到的內幕透露給李治。

不出她所料,李治和武媚爆發爭吵,帝後失和。

她以為,李治會從此認清武媚的真麵目,廢掉武媚,重新啟用舊日功臣。

沒想到武媚的動作那麼快,不過幾個月的工夫,就找到一個和新城樣貌相似的裴英娘。

她更沒想到,李治竟然如此縱容武媚,因為一個不相乾的裴英娘,就原諒武媚。

新城是長孫皇後最小的孩子,是李治的同胞妹妹,武媚是害死新城的罪魁禍首!

常樂大長公主氣得渾身發抖,發間的簪環首飾跟著顫動:「一個裴十七,就能抵得過你的親妹妹?」

李治低頭攏攏衣襟,神色黯然,「說來說去,姑母非要朕親口承認嗎?」

想起早逝的同胞妹妹,他眼中泛起冰冷淚光,「姑母不必遷怒皇後,新城的死,和旁人沒有關係。非要找個因由的話,隻可能是朕的緣故。」

常樂大長公主的怒罵聲一滯,愕然看向李治:「九郎糊塗,新城分明是武媚害死的!那些證據,你不是一一查證過嗎?」

「證據?」李治抬起手,他纏綿病榻多年,昔日寬闊厚實的手掌,如今已經連奏折都握不住了,「那不算證據,姑母查到的,隻是道聽途說而已。」

常樂大長公主不信,「那九郎為何命人把墓中壁畫上的侍女的臉全部刮掉?為什麼處死駙馬韋正矩?為什麼和武媚爭吵呢?」

李治在姑母的一連串追問中沉默下來。

為什麼?

因為他愧疚。

新城公主是李治最小的妹妹。她出生的時候,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因為長孫皇後為了生下她,病情再度加重。

宮中所有人和外戚世家,時刻關注著皇後的病情,沒有多餘的精力去關心一個幼小的嬰兒。

兩年後,長孫皇後溘然長逝。

李世民傷心不已,把李治和晉陽公主兕子接到身邊,親自撫養。

新城年紀最小,尚且離不開乳母,喪母過後,隻能交給宮人照顧。

也許是怕勾起傷心事,李世民雖然給予新城最優渥的生活,最尊貴的身份,破格讓她在及笄前享受湯沐邑,把她許配給魏征的兒子魏叔玉,為她安排好一切,但很少見她。

魏征死後,李世民悔婚,貞觀二十三年,他將新城嫁入長孫家。

婚事還沒完成,李世民因為服用婆羅門神藥病逝於終南山翠微宮。

新城不得不推遲婚禮,為父守孝。三年後,她正式嫁給長孫詮。

他們的感情很好,琴瑟和諧,舉案齊眉。

直到李治開始清算長孫家。

新城披頭散發,哭著進宮,懇請兄長饒過駙馬長孫詮。

李治狠下心腸,拒絕寬恕長孫詮,把他流放到偏遠的荒涼之地。

隨著長孫家的敗落,長孫詮被當地官員殺死。

駙馬的死訊傳回長安,新城整天以淚洗麵,痛不欲生。

這時候東陽公主向李治提議,盡快讓新城改嫁,她才能忘掉長孫詮。

李治同意了。

東陽公主舉薦的駙馬人選是韋正矩。

李治為了彌補妹妹,把韋正矩從一個小小的低級官吏,一路提拔至常朝大員。

新城仍然悶悶不樂,最終抑鬱而逝。

李治之所以處死韋正矩,流放韋氏全家,完全是出於遷怒,不是世人猜測的為新城報仇——韋正矩和新城感情生疏,但他絕沒有膽子虐待皇室公主。

新城從小孤苦,安分守時,磕磕絆絆長大。她賢惠謙卑,遠離朝政紛爭,從沒有仗著身份插手朝政,但身為大唐公主,她注定會受朝政影響。

駙馬長孫詮的死,才是造成新城迅速衰弱的主要原因。

而把長孫詮送上黃泉路的人,是李治。

所以他才會下令以皇後的規格操辦新城的喪事,才會再處死駙馬韋正矩後,又讓人把韋正矩的屍身和新城合葬。

他對不起妹妹,隻能通過這些舉動,彌補自己的過失。

武皇後確實曾經瞞著李治,阻止新城進宮為長孫詮求情——常樂大長公主查到的「真相」中,隻有這一點是真實無誤的。

李治因為這個和武皇後爭吵,三成是憤怒武皇後的欺瞞,剩下七成,是為了減輕心中的愧疚。

他疼愛妹妹,但那時候的他年輕,自負,一切以政事為先,長孫家的子弟,不能留。

新城的悲劇,早在她嫁給長孫詮的那一刻,就無法扭轉了。

韋正矩,韋家,武皇後,隻是替李治擔下虛名的惡人而已。

含涼殿氣氛嚴肅,守在內殿外的宮人膽戰心驚,還在為剛才聽到的談話恐懼。

重重回廊之外的東閣,裴英娘也滿麵愁容。

李令月已經哭了一早上了。

也不知她哪裡來的那麼多眼淚,哭哭啼啼兩個時辰,竟然還能擠出淚花。

裴英娘絞乾帕子,溫柔解勸,「人死不能復生,阿姊切勿過於傷懷,否則賀蘭表姐九泉之下也會不安。」

李令月抬起臉,哭得紅腫的雙眼像兩塊摻了酪漿蒸餅,「那天上午我們還好好說話呢,怎麼一下子,人就沒了呢?」

說完這句話,她哭得愈發傷心。

裴英娘束手無策,哄也哄過了,勸也勸過了,撒嬌賣乖,裝傻充楞,十八般武藝,輪番上場,李令月就是哭個不停。

說到底,裴英娘和賀蘭氏沒什麼關係,沒法和李令月感同身受,所以不知道該怎麼解勸李令月。

正頭疼著呢,眼光無意間掃過李令月發間的佛手紋桃木簪,裴英娘心頭一亮。

她留下忍冬照拂李令月,帶著半夏去尋李旦。

李旦沒有出門,照舊在書房抄寫古人文章。

他的書房空曠闊朗。三麵是高高的書架,架子上累著一卷卷精心裹起來的卷冊,書軸上掛著簽子,注明綢袋裡裝的是哪卷古籍。微風拂過,各色彩綢簽子隨風搖動,發出窸窸窣窣的細碎聲響,聽起來有些像雨聲。

書房南麵大敞,冬天時會設屏風帷幕,其餘季節隻懸幾道竹簾擋雨,長廊直接通向花木扶疏的院子。廊簷底下流過一條淺溪,溪水清澈明淨,偶爾遊過幾條色彩斑斕的錦鯉。

馮德把裴英娘領到書房前。

裴英娘彎月要,把脫下的漆繪木屐擱在長廊邊沿,輕手輕腳步入內室。

李旦今天沒戴冠,長發用金環束起,穿一件翡翠色圓領袍衫,盤腿坐在書案前,脊背挺直,坐姿端正,猶如一棵屹立在山巔的青鬆。手中執一支紫毫筆,正專心致誌地臨摹碑帖。

這樣的李旦,少了幾分淩厲,更像一個鮮衣怒馬,灑脫不羈的少年。

裴英娘走到他背後,看了一會兒,有些羨慕。

她練字隻是為了應付,李旦這樣的,才是真正愛好書法的雅人,旁人隻能學其形,學不來他的風骨。

李旦提筆蘸墨。

裴英娘看辟雍硯底下的墨水不多了,乾脆挽起袖子,幫著研墨。

隨著她的動作,濃稠的墨汁順著辟雍硯最外端的凹槽,緩緩流入底部。

裴英娘漫無天際地走神:在墨錠裡摻入香料,不知會有什麼效果?

李旦寫完最後一個字,輕輕展開書軸,把卷紙從頭到尾審視一遍,確定沒有不滿意的地方,取來玉石鎮紙,壓住卷紙兩端,留在書案上晾乾。

站起身,把紫毫筆放進拳頭大的水盂中洗刷。

這才主意到書案旁不知何時多了個嬌小的身影。

眼神放空,姿態懶散,一看就是在發呆,手上倒是還一絲不苟地磨著墨錠。

他放下水盂,擦乾手,「今天不用上學?」

裴英娘回過神來,眨眨眼睛,「阿姊哭了好久,皇後殿下心疼阿姊,特許我們在殿中休息,這半個月都不必上學。」

她提起武皇後時,語氣平常,沒有露出害怕畏懼的情狀。

李旦卻皺起眉頭。

昨天他把李令月和裴英娘各自送回寢殿,守在太液池前,想質問母親。

李令月才十歲,小十七才八歲,母親竟然當著她們的麵殺死賀蘭氏,難道就不怕嚇著她們?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都市相关阅读: 妖妃她母儀天下了(重生) 全球神祇之死亡主宰 少年巫師的煩惱 重返90:天才嬌妻美又颯 目標進球 雙生初雪 極道真仙傳 總裁專寵:替嫁嬌妻狠可愛 開學報到,我開了一輛限量款超跑! 財務自由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