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漢哀帝拚命斂財 大司空諫阻被讒(1 / 2)

加入書籤

1

大司徒孔光等三公大臣,憂國憂民,一向清楚劉欣的身體狀況,渴望為皇帝分憂,希望盡心盡力地恪盡職守,輔佐皇帝完成中興漢室偉業,青史留名。

無奈,年紀輕輕的劉欣,早就對外戚重臣專權很不滿意,欲重振君威,恢復皇帝的威權,對三公的好意和盡心的輔佐,並不領情。

而從小時候開始,劉欣就一直先天不足,身體孱弱,一直病懨懨的,所以,劉欣的擔心和憂慮也很多很多,不敢放手讓大臣去辦事。

大臣們見皇帝猜忌,也樂得得過且過,不肯竭盡忠誠,為朝廷辦事。

近些日子以來,劉欣操心、憂心的國家大事越來越多。而劉欣的抱病的身體,卻一直未能夠痊愈。加之宿疾纏身的病痛折磨,加之繁雜多事的國事的糾纏,劉欣心中的憂慮與煩惱越發加劇。

朝廷又沒有強有力而且知心的大臣輔佐,協助處理重要國事,劉欣常常感到萎靡不振,精力不濟,處理國事也顯得越發艱難。

見國事難以應付,常常疲於奔命,於是,劉欣也開始仿效漢成帝等前朝君王,重用自己的外戚和寵臣,協助處理國家大事。

然而,有了親近大臣的輔佐,國家大事的處理,也依然很不順利,常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劉欣見此,更加憂鬱不安,茫然無措。

2

當初,漢朝廷大臣,群情激奮,強烈建議皇帝,好好審理趙飛燕、趙合德姐妹斷絕皇嗣、禍亂宮廷的這一件舊案。

那時,劉欣一度十分緊張煩惱,他憂心忡忡,杯弓蛇影,擔憂大臣們借機生事。

好在這一件陳年舊案,終於得以順利解決,並沒有掀起軒然大波,劉欣才稍稍舒心。

不想,這件棘手的陳年舊案剛剛處理完畢,大漢朝廷又出現了新的麻煩事。

見到這些煩心事,年青的皇帝劉欣,又生新憂,更加不得安寧,身體也一直沒有多少起色。

新近所發生的這件令劉欣又添新憂的事情,是由郎中令泠褒、黃門郎段猶等大臣上書皇帝的奏章,所引起的。

3

郎中令泠褒、黃門郎段猶等侍衛大臣,善於左右逢源,趨炎附勢,渴望榮華富貴。

眼見傅氏家族、丁氏家族、董氏家族這些皇帝的新貴掌控朝廷朝政,王氏家族子弟勢力衰落,而新君劉欣的皇帝權力日漸鞏固,如果再不向皇帝效忠,可能會被打入另冊,歸入王氏家族陣營,引來殺身之禍。

郎中令泠褒、黃門郎段猶等,日夜擔心,渴望建立功績,討取皇帝歡心。

於是,郎中令泠褒、黃門郎段猶等,決定以實際行動,邀功請賞,諂媚權貴,討好皇帝,希望得到重用。

郎中令泠褒、黃門郎段猶兩人,秘密協商以後,於是聯合上書,建議尊崇皇帝外戚,以諂媚傅家,丁家當權人士,獲得他們好評。

郎中令泠褒、黃門郎段猶了解皇帝心理,很清楚劉欣忌憚權臣,渴望牢牢掌控皇權的心思。

兩人秘密協商之後,決定立即上書,向皇帝提出建議。郎中令泠褒率先向劉欣進諫說道:

「陛下:

聖上入繼大宗,榮登大寶,已經有好些日子了。

在祖宗神靈的庇護之下,在陛下的英明領導下,如今漢朝廷,興利除弊,社稷復興,是國泰民安,天下太平,路不拾遺,呈現了一派四海升平之景。

這都是陛下一秉大公,以孝治國,任用賢才而建立的赫赫功勛,給天下大漢百姓帶來的天大福祉。

臣等認為,應當迅速地擬定皇帝的親屬的尊號,以彰顯陛下的孝順和開天辟地的壯舉,彰顯陛下建立舉世之功、復興社稷的豐功偉績。

臣等以為,母以子貴,子以母貴,是天下至理。

既然陛下已經榮登大寶,入繼大宗,則皇帝陛下之親祖母定陶共皇太後(傅太後)、嫡母共皇後(丁姬)等,既然都已經榮升大國母後之尊位,母儀天下,臣以為,不宜再把定陶藩國的名稱,加到她們的尊號之上。

臣以為,共皇太後(傅太後)、共皇後(丁姬)的車馬、衣裳服飾等禮製禮法標準,也都應當與『皇』的身份地位相稱。

臣等建議,應設置二千石以上的官員,到共皇太後、共皇後那裡供職,去接受皇命,侍奉她們。

陛下還建議,應當為共皇陛下(劉欣之父劉康),在京師長安建立專門的皇家祭廟祭祀,讓共皇陛下得以享受陛下的供奉,以彰顯陛下的孝順。

臣等秉承朝廷大義,深明以孝治國的原則,特別上奏此事,請陛下批準實施。」

黃門郎段猶也適時上書,提出類似的建議。

郎中令泠褒、黃門郎段猶的奏書,正合劉欣的心思。見到泠褒、段猶的建議後,劉欣極為贊賞,劉欣自思道:

「朕早有尊崇親人的心意,但心存疑慮,擔心臣子們非議自己背棄大宗,違背禮製禮法的原則。如今,既然大臣們如此建議,朕何不順水推舟,促成此事呢?」

劉欣急不可待,當著小肉墩等親近侍臣,立即發話,贊揚郎中令泠褒、黃門郎段猶道:

「諸君,郎中令泠褒、黃門郎段猶等賢良大臣,可謂深知治國的精髓,明白朝廷以孝治國的大義啊!他們的見解超凡脫俗,很有見地,值得效仿!

朕準備立即將郎中令泠褒、黃門郎段猶兩位愛卿的建議,在明天的朝會上,交付文武百官協商,然後交於三公,予以討論實施。諸君以為如何呢?」

小肉墩勸劉欣道:

「陛下:

作為一國之君,當以至公的大義為上,不宜有所偏私。肉墩以為,陛下如此所為,恐遭天下人議論,有傷陛下的一秉大公的美名。」

劉欣不以為然道:

「你這一個小屁孩,不懂國家大事,瞎議論什麼呢?

朕以孝治國,怎麼能夠不率先垂範,從禮敬自己的先人開始呢?」

劉欣不理睬小肉墩的建議。

果然,郎中令泠褒、黃門郎段猶的建議,以及劉欣隨後發布的旨意,在漢朝廷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4

第二天,朝會依例舉行。

見到皇帝的暗示,參會的漢朝廷公卿官員,大多數都承順皇帝的旨意,紛紛贊同泠褒、段猶提出的建議,稱頌皇帝禮敬親人的做法。

年青俊美的黃門郎董賢,率先出班,擁護泠褒、段猶的建議,並稱頌劉欣說道:

「陛下:

臣以為泠褒、段猶的這個建議很好。

陛下由藩邸入繼大宗,即位皇帝,乃先帝和上天的旨意,不可違背。

母以子貴,子以母貴。既然陛下如今已經榮登大寶,理所應當,為祖母共皇太後,母親共皇後,建立尊號,以重孝道,彰顯陛下的孝順之情。」

董賢,字聖卿,馮翊郡雲陽縣人。董賢的性情柔和,言辭柔美,為人平易近人,和劉欣的年紀相仿。

董賢的父親董恭,曾經擔任朝廷禦史。

不久,董賢長大成人,朝廷因父蔭之故而起用董賢擔任太子舍人。

董賢容貌漂亮,英俊瀟灑,令人贊嘆。

綏和二年(前7年),劉欣即位。

一次,董賢在殿下奏談國事,他侃侃而談,慷慨激昂,言談舉止令人稱頌。

劉欣看見後,一見傾心,對董賢的俊美很是喜歡,記住了董賢的名字,並詢問董賢道:

「愛卿言辭卓越,令人動容,是舍人董賢嗎?」

董賢見皇帝親自過問自己,大喜,急忙答應道:

「陛下,臣是舍人董賢。」

於是,劉欣將董賢單獨留下,招董賢上前與他私談。

交流之後,劉欣對董賢越發欣賞,開始寵幸董賢。

不久,董賢升任為黃門郎官。

一天,劉欣與董賢交談,問到董賢的家庭,得知董賢的父親,是雲中侯董恭。

劉欣愛屋及烏,當日征召雲中侯董恭,擔任霸陵縣令,升為光祿大夫。

董賢之妹,也被接入宮中,受封為昭儀,僅次於劉欣的正妻傅皇後。

董昭儀的住舍也改名為椒鳳,以與傅皇後的住所椒房相配。

自此以後,董氏家族父子兄弟姊妹,開始受到劉欣的寵信,超越於群臣之上。

眼見黃門郎董賢,諂媚皇帝,竭力贊成黃門郎泠褒、段猶的建議,大司徒孔光、大司馬傅喜、大司空師丹等三公大臣,都不以為然,聚在一起,小聲竊竊私語起來。

大司徒孔光深謀遠慮,首先發言道:

「諸君,按照漢朝廷的禮製、禮法原則來說,陛下接受這樣的建議不妥,有可能帶來不可預知的後遺症啊!」

「大司徒大人言之有理,老朽將立即出麵,諫阻陛下,以免陛下犯下錯誤。」

大司馬傅喜對大司徒孔光說完,立即走出三公的行列,率先以皇帝至親的身份,代表三公,向劉欣進諫說道:

「陛下:

臣等一致認為,陛下接受這樣的建議有些不妥!

皇帝陛下,既然已經由藩邸入繼大宗,實際上就已經與藩邸分割,就應當至始至終地踐行當初的承諾,堅持以大宗的權利和利益,為至高無上的準則。

陛下絕對不可以因為自己的私情,背棄朝廷千秋萬代應該遵守的禮製禮法原則。」

大司馬傅喜,耿耿忠心,以大義凜然的神態,向劉欣進諫道。

劉欣聽了,怫然不悅,怒氣沖沖地看著大司馬傅喜。

大臣們見皇帝神色不對,紛紛畏縮躲避。

劉欣不滿大司馬傅喜的意見,嗤之以鼻,以刁鑽的語氣,嘲諷大司馬傅喜道:

「大司馬大人,此一時,彼一時也,我們應當移風易俗,與時俱進。

大司馬大人怎麼能夠像個陳腐的老學究一樣,糾纏於那些陳詞濫調呢?

禮製禮法的大義原則,的確是治國要領,但也要順應時勢,與時俱進。

大司馬此言,實在有些迂腐可笑,不近人情。

難道人們背棄自己的嫡親親屬,就是你們聲稱的孝順嗎?」

大司馬傅喜一向性格柔順,努力維持新君的威望,見皇帝責怪,也不反駁,隻是看著劉欣,畢恭畢敬地聽著劉欣的訓斥。

大司空師丹,聽了劉欣訓斥大司馬傅喜的話,心裡十分擔憂,暗思道:

「大司馬大人所言,都是為了國家大義啊!

從陛下的表現看來,陛下並沒有理解大司馬大人進諫的深意啊!」

大司空師丹想到這裡,覺得皇帝反駁傅喜的話不妥,也走出三公大臣的行列,跨步上前,態度誠懇,和顏悅色地為劉欣解釋說道:

「陛下:

臣以為,大司馬大人言之有理。

臣等認為,聖王製定禮,是取法於天地。上尊下卑的原則,是擺正天地位置的依據,不可以混亂。

現在,定陶共皇太後、共皇後,以『定陶共』為尊號,是表示一種母從子、妻從夫的公理準則,符合祖宗立下的規矩。

臣以為,如果大漢朝廷,要另起爐灶,建立一套新的製度,設置官屬、官吏,讓兩位藩國太後的車馬衣裳服飾,與中央太皇太後(王政君)的完全一樣,是無法表明『至尊不能有二』的禮治禮法原則的。

定陶共皇的尊號、諡號等,朝廷從前就已經正式確定了。從禮治禮法的大義原則出發而言,是不能夠再做隨意改動,否則,大臣官吏群起效仿,可能帶來大的問題,引來不可預知的嚴重後果。

《禮記》上不是明明白白說道:

『父親是士,兒子成了天子。祭祀父親時,雖可使用天子的祭儀,但父親的殯服,仍必須穿士的服裝。』

由此說明,做兒子的,絕對沒有給自己的父親封爵,改變父親生前的爵位、官職的道理,這是表示尊重父母意願的意思。

既然做兒子的,已經過繼給他人,成為了人家的後嗣,從道理法理上講,也就成為了人家的兒子。

因此,作為人家的子嗣8,要為過繼人家,穿不縫邊的粗麻衣服,守三年孝;

而對自己原來的生身父母,則要縮短守孝的期限,用以表明,尊崇被繼承人的祖先,重視禮製禮法正統的大義準則。

孝成皇帝的聖恩非常深遠,特意為共皇選定了繼承人,以承奉共皇一脈的祭祀。

這樣的話,共皇就能夠長久為藩國的太祖,祭廟香火萬世不滅,恩義已經備至。

如今,既然陛下已經正式入籍大宗,成為了先帝孝成皇帝的正式繼承人,身居嫡係大宗之位,承襲了孝成皇帝的宗廟、天地、社稷的祭祀,那麼,從禮製禮法大義的原則出發,陛下就已經正式脫離了原來的定陶家族,陛下就不能夠再承奉定陶共皇的香火,到共皇的祭廟中,去祭祀自己的親身父親共皇了。

現在,陛下卻突然違背禮製禮法原則,宣布要在京師長安,為共皇立廟,並派臣下代表皇帝,去進行祭祀共皇的隆重儀式。

臣等以為,這是一個無主且不符合禮製禮法原則的祭祀,是絕對不適宜的。

再有,哪怕是先輩皇帝的祭廟,當親情已盡時,也應當及時撤除。

陛下怎麼能夠白白地放棄,一個藩國太祖,萬世不墮的祭祀,而去趨就一個既無主,將來又必須要被朝廷撤除,又不符合正道的祭祀呢?

這既不是尊崇和厚待共皇的作法,也有悖於孝成皇帝冊立陛下為嫡係大宗的本意。

請陛下一定慎重地對待此事,以免天下百姓非議陛下,認為陛下以一己之私,背棄天下正道。」

5

聽了大司空師丹直率坦誠的建議,劉欣心裡非常吃驚,臉色突變,暗自自忖道:

「朕怎麼沒有想到,三公們會如此看重這件事情呢?

這不過是小事一樁,又不影響國家大計,有什麼大不了的呢?

看樣子,這件事情阻力不小。如果朕連這樣的小事也無法辦成,怎麼完成興利除弊,振興大漢的使命呢?」

劉欣的心裡一陣激動,心髒劇烈地跳動了起來,突發一陣絞痛,心裡非常難受,似乎將欲爆裂開來。

他突然想起了禦醫治怒的叮囑。

他忍了忍,扌莫扌莫自己急劇跳動的月匈口,長舒了一口氣,終於控製住了自己的憤怒情緒。

劉欣稍歇一會兒,心裡終於平靜了一些。

劉欣恢復了平日的溫文爾雅、雍容大度的神態,用冷靜的語氣,回應大司空師丹說道:

「大司空大人所說的,的確是禮製禮法的大原則,不是沒有道理!

但此一時彼一時,時異則事異!

請愛卿們放心,朕會妥善地處理此事的!」

說完,劉欣就不再言語。大臣們也僵在了那裡,沒有誰敢再發表不同意見。

實際上,大臣們也心知肚明,知道皇帝理屈,嘴硬心虛,不過是想用皇帝的威權,懾服大臣。

其實,那時劉欣的心裡,還是十分尊重三公,忌憚三公的意見的。

大司徒孔光,大司馬傅喜,大司空師丹等三公,不僅德高望重,很有儒學修養,號稱賢明士大夫,而且是群臣的領袖,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劉欣當然清楚這一點,知道三公的發言很有分量,不能不認真考慮、仔細斟酌。

於是,劉欣輕聲自語道:

「朕也知道,大司空大人的這個意見,其實並不僅是大司空大人一人的看法啊!

大司空大人的這個意見,代表著堅持正統禮製原則的眾多大臣,甚至是太皇太後陛下的意見啊!

朕怎麼能夠不慎重呢?

如果因為此事,而讓朕與太皇太後的王家人以及三公等大臣起正麵沖突,招惹眾怒,激起更多更大的朝廷風雲,豈不是弄巧成拙,得不償失呢?

朕還非常年輕,有的是時間和精力!等打發掉了這幾個不聽話的老古董以後,朕再作打算吧!」

默默地思索良久,劉欣覺得力量不足,最終決定讓步妥協。

於是,劉欣開言,對著竊竊私語的三公等文武大臣發言道:

「諸位愛卿,朕了解諸君的想法。

此事事關重大,關係朝廷禮製禮法的大義原則,有一些意見分歧在所難免。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從尋找師叔開始 戰神虐渣A爆全球 終結末日騎士 九靈器神 極品學霸橫掃南北朝 苟成聖人後被天道曝光了 西遊:從漫畫開始的文化入侵 我的異界這一生 諸天遊戲:從魔咒課教授開始 海賊:我在洛克斯船上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