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人道揚州二八春(2 / 2)

加入書籤

[歌曲]「我在紅塵等你人間等你,守繁華之外,攬盡星辰入懷千川歸來,化一片滄海。我在九幽等你極樂等你,望彼岸花開,長對三生浮白不畏不改,渡過去將來。」

蘇雅穿過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一路疾走,邊走邊時不時地回頭張望,生怕趙孟頫消失在她的視線。

當她來到「明月樓」的門口,便停住了腳步。趙孟頫也跟了過來,看到她在抬頭踅扌莫一個大燈籠,原來,燈籠上有一個燈謎,仿佛想要猜燈謎。

謎麵是:剪去東風第一枝,半簾疏影坐題詩;不須脂粉添顏色,猶憶天台相見時。

謎目是:打一花名。

看到蘇雅那蹙眉緊皺的俊模樣,趙孟頫不禁覺得好笑:何必那麼費心思,不就一個燈謎,可不能愁煞了自己呀!

誰知,那負責燈謎的小姑娘說道:「公子何不試試?」

趙孟頫隻是笑了笑。

看到趙孟頫對燈謎並不感興趣,小姑娘又說:「獎品很是誘人喲~」

「什麼獎品呀?」趙孟頫問。

小姑娘說:「是一瓶50年的『瓊花露』酒,外加一桌『明月樓』的宴席。」

趙孟頫道:「這麼大獎品,乾嘛你不掛出來?我還以為獎品隻是你手裡的那盞小燈籠呢!」

「早掛出來,獎品不就被人領走了麼,哪有你的好事兒?」小姑娘白了趙孟頫一眼。

「嗬,好像這燈謎是專為我所設……」趙孟頫嘟囔了一句。

「隨便你怎麼想!」小姑娘又轉頭問蘇雅,「這位小姐,想出謎底了麼?」

蘇雅撓了撓頭說:「正在想呢~」

[歌曲]「我就在這裡等你跨山越海,踏著雲煙來,我就在這裡望盡天涯,風雨也不改。安安靜靜歲月時光荏苒,你或許會徘徊,揮別近近遠遠一身塵埃,俯仰皆是無奈。」

趙孟頫正欲說出答案,隻聽蘇雅也同時說出了「梅花」二字。

大街上的熱鬧非凡與兩人的視線相交、眼中隻有彼此的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歌曲]「我在紅塵等你人間等你,守繁華之外,攬盡星辰入懷千川歸來,化一片滄海。我在九幽等你極樂等你,望彼岸花開,長對三生浮白不畏不改,渡過去將來。」

燈謎小姑娘看見謎底是由兩個人說出,便為難起來:也不知該把獎品發給誰。

[歌曲]「我在紅塵等你人間等你,守繁華之外,攬盡星辰入懷千川歸來,化一片滄海。我在九幽等你極樂等你,望彼岸花開,長對三生浮白不畏不改,渡過去將來。長對三生浮白不畏不改,渡過去將來。」

兩位中獎者並不著急獎品的事,而是在眉目傳情、深情相望呢!

燈謎小姑娘卻著急道:「餵餵餵,獎品,獎品,要不要了?」

「噢,給她(他)!」趙孟頫和蘇雅相互指向對方……

————————————

注釋

【1】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的傳統節日。

(1)節日由來

中秋節的起源和月亮密不可分,它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

在秋分時節,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也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在傳統文化中,月亮和太陽一樣,這兩個交替出現的天體成了先民崇拜的對象。中秋節起源自古人對月亮的祭祀,是中華民族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祭月,在中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時代中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乾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不過由於這天在夏歷八月裡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根據中國的歷法,夏歷(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為「中秋」。

中秋節還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中秋節月亮圓滿,家人團聚,出嫁的女兒回家團圓,因此又稱「團圓節」、「女兒節」。在廣府地區,中秋節俗稱「月光誕」。仲秋時節各種瓜果成熟上市,因稱「果子節」。

(2)發展演變

古時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故稱「月夕」或「祭月節」。

祭月,歷史久遠,是古代中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中秋節「祭月」普及於漢代,漢代是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中秋」一詞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代文獻,成書於兩漢之間的《周禮春官》(世傳為周公旦所著,實際上成書於兩漢之間)中說,先秦時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

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著古老的淵源。

在古代農耕社會,古人認為月亮的運行同農業生產和季節變化有很大關係,因此祭月就成了一項重要祭祀活動。中秋節在中國北方地區流行是在唐代之後。《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在唐代時,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北宋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普遍的民俗節日,並正式定陰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到了明清時,中秋已成為中國民間的主要節日之一。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濃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麵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係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發展至今,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3)中秋祭月

在汪曾祺的散文《晚飯花》中記錄了一戶夏姓人家中秋拜月賞月的情景。

童年時,揚州平常人家年年拜月,老人說「在家不拜月,出門遭雨雪」。每年中秋夜,每家會在門口或庭院內擺一張桌子作供桌,放上月餅、團圓(籽麻糖)餅、子孫餅、蓮藕、菱角和一碗涼開水,再點一支香,除父親外,大人、孩子都參與拜月儀式,大家分別對著月公三鞠躬,儀式結束後,全家人分吃供果。其實,揚州城裡許多人家的拜月形式也大致如此。

拜月儀式有嚴格的程序和道具,參加拜月的人員須準備漢服若乾件,此外,還要布置供桌、供果、香、燭、月光紙、大瓦盆、火柴。祭器有祭桌、席墊、香爐一隻、燭台(2隻)、高香一炷、散香若乾、爵杯三隻、果盤十二隻、爆竹適量、小刀一把。

供品要準備蓮藕、蓮蓬、菱角、芋苗子、石榴、蘋果、西瓜、毛豆角、柿子等時令水果,還要放上月餅、團圓(芝麻糖燒)餅、寶塔餅、子孫餅等食品及純淨水一碗、茶水一杯、酒一瓶。

(4)月餅裡夾紙條的由來

元朝末期,蒙古統治階級對漢人的統治更加殘酷,隻允許十戶人家共用一把菜刀(至今有些地方還把菜刀稱為「十刀」),並派一個「韃子」(漢人對當時蒙古人的稱呼)嚴密監視。漢人對此鬱忿已久,又不好公開約會,便利用中秋節前互送月餅之機,將一張寫有約定起事時間的紙塊放在月餅下麵傳遞情報,約定八月十五日晚一齊動手殺「韃子」。到了約定的時間,毫無思想準備的韃子,被殺者為數不少。從而為推翻元朝的統治,打下了群眾基礎。至今,月餅上麵總要放上一張小白紙,就是這一舉動的紀念。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超級無敵之男神 放肆!貧僧要渡化你 重生之我隻是鹹魚啊 千風卷塵 南朝第一贅婿 千億老公寵妻成癮 全球逃生:開局獲得無德地圖 混沌天帝 不敗戰婿 我成了星際零食開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