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平淡見神奇(1 / 2)

加入書籤

「其實曾經刀魚在尋常百姓家最常見的做法是餛飩和麵,刀魚餛飩原本是江南尋常小吃,餡料除刀魚還要有秧草和雞蛋,口感細膩,清香四溢。」

「隻不過現在環境汙染,數量越來越少,每條三兩重的刀魚,三月中旬的市價最少四千一斤,誰還舍得拿它包餛飩?」

「可惜清明就是刀魚的宿命,因為它們在清明前後交配,然後骨頭開始變硬。幸好有這一硬,價格才會一落千丈,原本數千元一斤的金貴貨頓時花容失色,變成幾十塊錢每斤的破落戶。」

「那個時候尋常百姓才得以買一些回來,做刀魚餛飩。美味經過折騰,回到本來麵目,其境遇猶如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人間的起落沉浮也不過一條刀魚而已!」

一番話贏得眾人大笑,刀魚已熟,開始品嘗。果然鮮美異常,入口即化,跟剛才逆魚的緊實口感截然相反,各有千秋。

莊臣閉上眼睛,回味難得一見的鮮美,感嘆道:「自古贊美刀魚的詩句很多,陸遊說:鮆魚蓴菜隨宜具,也是花前一醉來。梅堯臣言:已見楊花撲撲飛,鮆魚江上正鮮肥。」

「最出名的還是蘇東坡的那句,恣看收網出銀刀,將陽春三月,桃花初開,漁家捕撈刀魚的場景描繪得通俗易懂,既有動感,又有現場感。」

劉師傅接話道:「作為廚師來說,正宗江刀魚眼小,魚鰓鮮紅無比,胡須黃,尾暗黑。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品味道,江刀鮮美不是湖刀能比擬!」

「清明前細骨軟如綿,清明後細骨硬如針。清代美食家認定刀魚是春饌妙物,隻因刀魚味美過時不候,清明一過,肉質變老、骨頭變硬,從而美味大減。」

「為解決刀魚刺多易卡喉的問題,袁枚的《隨園食單》提供兩法:一是用極快刀刮取魚片,用鉗抽去其刺;二是快刀將魚背斜切之,使碎骨盡斷,再下鍋煎黃……」

「臨食時竟不知有骨,至於油炸刀魚使之酥枯再食,則被袁枚視為駝背夾直,其人不活,暴遣天物!」

「老百姓也有自己的辦法,一是刀魚飯,將刀魚釘在細木架上,或乾脆釘在木質鍋蓋上,放在飯鍋中蒸煮。等到飯熟,魚也爛了,魚肉全掉在飯中,而魚刺則留在木架或鍋蓋上。」

「另一種可稱為肉皮法,先揭下刀魚皮,可帶出部分刺,然後刮出其肉,覆蓋在肉皮靠肉的那一麵,再以刀背或木柄輕拍,那些煩人的魚刺便刺入肉皮之中,此時再用刀抹一下,便是全無骨刺的刀魚肉。

說完讓服務員收起工具,正色道:「請貴客留點肚子,今天還有一道菜,最後壓軸,是我個人最喜歡的美味佳餚!」

眾人一聽劉師傅居然這麼說,無論是逆魚還是江刀都是難得美味,好一個鮮字了得。

「還有更好吃的?」莊臣放下筷子,打趣道:「劉師傅可不要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前麵兩道水平已經很高,難不成最後一道更厲害?」

一頓飯下來大家熟悉,說起話也輕鬆起來,劉師傅笑而不語,示意上菜。所有人好奇的盯著大砂鍋,熱氣騰騰,不知道裡麵是什麼?

「咦?難道是……」

莊臣深吸口氣,有些吃驚道:「魚湯?好多種魚的味道!」

劉師傅眾目睽睽之下慢慢打開鍋蓋,裡麵居然是一鍋乳白色的魚湯,上麵漂浮著各種小魚,最長不過兩寸。

「千島湖雜魚湯!」劉師傅介紹道:「所謂雜魚就是一些小魚,顧名思義就是「小」和「雜」,也喊成小糙魚、貓魚,是一個數量眾多的草根階層。」

「有鰟鮍子、小昂丁、小鱖魚、小麻條和追著船行走的餐條子,甚至還混入幾隻蝦子和鑽來鑽去的刀鰍。」

「特別有種指頭般粗細的小魚,漁民稱為肉滾子,細嫩飽滿,刺少且軟,肉卻硬朗,味道不一般。」

「這盆燒好的小雜魚,成員多、品種雜,各有各的味道,吃一盆魚即吃到不同的味道,就是小雜魚的特色。」

眾人恍然大悟,就連莊臣也是第一次見到這道菜,劉師傅長嘆口氣,緬懷道:「還記得我小的時候,湖裡有種小魚叫鰟鱭,比小手指還短一點,形似鰟鮍,細鱗光潔,通體透明,活魚即可透視肚中內髒。」

「雖離水即死,卻是魚中上品,腴嫩至極,連頭嚼咽,可不必吐刺,味道是沒說的。春末夏初時,它們溯流而上,遊進內湖草豐茂的淺水裡。」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都市相关阅读: 江湖異界行 戰錘神座 拳皇裡的DNF格鬥家 全是高能 門通諸天 你必須羨慕我 非係統玩家 探索吧,冒險家 東晉碧玉 我有一座童話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