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八大人覺經》(1 / 2)

加入書籤

大家請打開講義,第六麵。乙六,布施平等覺。本經的修學宗旨就是以八個法門來成就菩薩的覺悟。叫做《八大人覺經》。這八個法門在藕益大師的注解當中,分成兩個重點。第一個是甚深見,第二個是廣大行。

第一覺知的無常無我叫做甚深見,培養我們的觀照力。後麵的七個覺知是依止觀照所產生的行動力。你所觀照的結果付諸行動。身為一個菩薩,行動力有三個重點。第一個是斷惡,第二個是修善,第三個是度眾生。就是我們的生命有三件事要做的了。這一科當中,在斷惡方麵,本經所強調的是少欲知足來調伏我們的貪欲。在修善方麵,是精進智慧跟布施。

這個精進主要是破障。就是你遇到障礙的時候,你要把你的心力加強。你能夠破除障礙,你絕對靠精進。因為你一怯弱,障礙的勢力就加強。所以,我們能夠克服障礙,就是仰仗著我們決不放棄的一個勇悍的體性。我們深信三寶的功德是真實的,煩惱障,業障,報障是一種虛妄的境界,它是無明所變現,無明的體性是虛妄。我們修行是順著本性的,是真實的功德。真實能夠破除虛妄。所以,在破障的過程當中,一個人成功失敗,就看你是不是容易放棄了,這是關鍵的地方。

那麼破障以後,我們要廣學多聞,加強自己的觀照力。知道什麼樣的因緣是功德相,會創造安樂,什麼樣的因緣是過失相,會帶給我們痛苦,使令我們在生命當中產生正確的抉擇。接下來布施平等覺就是成就福報力的。看經文。

乙六、布施平等覺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在修善的過程當中,有兩種的莊嚴要成就,一個是智慧的莊嚴,一個是福德的莊嚴。前麵是講智慧,這裡是講福德。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這段經文,佛陀先說明,菩薩為什麼要廣修福德的因素。也就是說你身為一個菩薩,你不應該使令你自己墮落到貧苦當中,就是你不要福報太薄。為什麼呢?這裡講出兩個理由。

因為一個菩薩,福報太薄,你的生命在貧苦當中,當然,你無所謂,因為你有空觀的智慧,你能夠無住,心跟貧苦的境界接觸的時候,你不會被貧苦所乾擾。但是,外在的因素會有障礙:

第一、貧苦多怨:從人的方麵來說,你因為貧苦,就召感眾生對你有很多的怨恨。這裡行菩薩道就有問題,別人看到你,不歡喜。

第二、橫結惡緣:在事情上,【橫結惡緣。】就是做什麼事都障礙重重。前麵是噎人,這邊是噎事。這樣子在行菩薩道,你要弘護正法,續佛慧命,廣渡眾生,這個地方就有困難。所以,身為菩薩,你盡量不要墮落到這種貧苦的環境。當然,我們要遠離貧苦,這當中要有方法。怎麼樣遠離貧苦呢?這以下說明它的方法。

【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那麼,遠離貧苦,唯一的方法就是布施。布施就是一種分享。把我們的資具,除了我們生命當中必用的以外,多餘的物品跟一切有情分享。布施的心態很重要。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同樣的布施,有些人功德大,有些人功德小。這個關鍵不在於你用什麼布施。我們很多人都學過唯識學,知道業是由心來主導。心為業主。你今天要任何通過布施來成就廣大的福德資糧,重點就是你的心要平等。因為你的心平等,才能跟清淨的法性相應。

這個地方,我們要平等,就有困難。什麼困難呢?我們跟眾生結的緣,有親屬,有怨家,有中庸的境界。我們看到我們的親屬,過去生結好的因緣,你看到我很歡喜,我看到你也很歡喜,這種所緣境,你要對他布施,很容易。菩薩對親愛的境界,很容易對他做財施,法施,無畏施。但是,我們這一念心跟怨家的境界接觸的時候,你要對他修布施就有困難。有困難,菩薩的福德就不圓滿。

怎麼辦呢?這以下告訴我們一個破除我們對怨家的一個障礙,就是你應該【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舊惡就是一件事情,就是你跟他曾經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出現,你不要去計較。一個修菩薩行的人,這些如夢如幻的因緣,你就悄悄的走過去就好,不要停留在那個地方。不憎惡人,是針對報惡的人,我們也應該不要憎恨。

這個地方就有問題了。就是怎麼能夠不憎恨呢?就是說平等心,平等心的修法就是觀察緣生性空。就是說,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有很多的親屬。他為什麼變成你的親屬,你看到他為什麼歡喜呢。那是在某一種因緣而安立的,而出現他是你的親屬。他不是有自性,而是在某一種因緣的具足之下,他表現出來的是一個親屬的相貌。我們也遇到很多怨家,這個怨家,他也不是有自性的,他是在某一種因緣的情況之下具足了,他出來了怨家的相貌。換句話說,假設你今天,沒有自性就是說它可以改變。就是說,即使他是你的怨家,你也可以透過釋放你的善意來加以改造。你創造一個善良的因緣,這個惡因緣也會被消滅,也會被取代。

我們以前的自性總認為怨家永遠是怨家,親屬永遠是親屬。這樣的思想是錯誤的,這樣的思想,你就很難對你的怨家釋放善意。因為他是有自性,有自性就是你不管怎麼努力,他還是怨家。這樣的思想是顛倒的。怨家是因緣所生法,他是在某一種因緣之下才變成怨家的。換句話說,你也可以通過努力來改變它。所以,透過這樣的想法,我們知道任何因緣都可以通過努力來改造。這樣子,菩薩在布施的時候,遇到了如夢如幻的親屬,遇到如夢如幻的怨家,都能夠平等的釋放善意。因為這兩個都可以改變,都是無自性的。

當然,你今天對怨家釋放善意,他不一定領情,但是重點是你今天平等心,你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重點在這個地方。我們先要求自己,要求自己的圓滿,先不要要求外界的圓滿。這個地方就是我們以平等心來布施,能夠成就最大的功德。講到布施,在菩薩戒上說,菩薩依止善知識,要善知抉擇,不能平等。你修什麼法門,你有你相應的善知識。善知識,要有所抉擇。但是,你布施,一定要平等。你不能說到一個僧團,你有一千塊,我隻供養有持午的比丘。你這樣子供養的福報是非常淺薄的。你以平等心,觀一切的比丘都是清淨僧,平等心跟你的真如法性相應。你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所以,親近善知識,要有所抉擇。菩薩布施,一定要平等。不管他有修行,沒有修行,一律平等。你才能夠在你的有限生命當中,成就廣大的果報。所以,你要善用其心,往往你的生命會起很大的變化。

我前幾年到美國去,美國的華盛頓特區,它的郊外有很多百萬豪宅,非常的莊嚴。你看到它的草坪整理的漂漂亮亮,你幾乎眼睛所看得到的地方都是他的地方。他有遊艇,有直升機,有房子。當然,我們不必羨慕別人的功德,但是我們看到這個果報會想,你因地是修什麼樣的善業,才有這種境界啊。但是,我發覺,有時候是跟他的,他會善用其心有關係。為什麼我們生命中很難創造這麼大的善業,他有辦法創造這麼大的善業。這個就是他的心有平等。你同樣的布施一百塊,他也布施一百塊,他今天的福報是這麼廣大,我們這麼狹隘。當然,一切法因緣生。肯定有他因緣的差別。這不是有人在安排的。

那麼,在本經當中,佛陀提醒我們一件重要的事情。【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樣的布施對我們有絕大的好處。你會讓你布施的功德,變得更加的廣大。這個就是我們講的布施平等覺。當然,布施這個地方的著眼點,你說從自受用的角度,菩薩不喜歡貧窮,也可以這樣講,你如果要行菩薩道,你不能太過貧窮。我有這種感覺。你太過貧窮,你容易有偏激的思想。你要對眾生釋放善意會有困難。當然,你太有錢,可能也有困難。

我發覺一個人能夠行菩薩道,中等的,就是他不是很有錢,也不是很沒錢,容易行菩薩道。太有錢的,容易對錢產生執著。越有錢的,越執著。但是太貧窮,可能也會有困難,當然,也有的例外,但是一般來說,太過貧窮的人,他會過度的保護自己。所以,從自利的角度,你今天不墮入貧苦,容易生起對眾生的關懷。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你今天福報廣大,你攝受眾生就有攝受力了。你看佛陀滅度以後一百年,印度有一個轉輪聖王,叫阿育王,出世。阿育王他做王子的時候,這個人就有過人的聰明和個人的理想。他父親是孔雀王朝第二代的國王。中印度的孔雀王朝。他父親本來不想把王位傳給他的,是傳給他的哥哥了。但是他那個時候很有勢力,他的父親為了要折損他的勢力,那個時候,邊疆有叛軍,他父親就派他去討伐叛軍。給他很少的軍隊,希望他能夠趁這個機會就此陣亡。沒想到他的智慧過人,他以微小的軍隊就把叛軍平定了。結果他的聲望更高。最後,他的父親也沒辦法,死了以後就把王位傳給阿育王。

阿育王是一個有理想,有謀略的人,他當然不可能隻是在中印度安住了,他就把古印度,東西南北中,全部都統一了。當然,統一不是靠談判,是靠征戰。多年的征戰造了很多的殺業。一個人有罪業,使得他內心躁動不安。雖然,他受用廣大的福報,但是你心中攝受的罪業使令他寢食難安。後來,他因為過去有善根,有一個阿羅漢顯神通度化了他。

阿育王平常忙於公務,晚上的時候,就請他的師父來為他講經典。阿育王在聽經的時候,他突然間聽到一段經文,才知道原來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就預言在中印度有一個轉輪聖王在一百年後出世,就是阿育王。阿育王聽了很感動,原來佛陀對我就有所授記。他聽聞佛法的受益,再加上佛陀對他特別的念眷,他就希望能夠供養佛陀的舍利子。佛陀雖然滅度了,但是他遺留的身骸還存在。

他就跟他的文武百官說,你們給我查一查,佛陀滅度以後,舍利子跑哪裡去了。大臣找資料,大部分都到龍宮去了。這個時候,阿育王就帶著廣大的軍隊到大海去,吶喊,龍王,你趕快出來見我。講了幾次,龍王也沒有出來。這個時候,阿育王就很生氣,他說我是轉輪聖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都是我所管轄的,大海也是我管轄的,他請龍王出來,龍王不見,這個時候他也沒辦法,他也不能跳到大海去。他就去請示他的師父。

阿羅漢他一入定就知道,他說,大王,這個龍王跟一般的龍王不一樣。這個龍王以前很喜歡修福報,修福報本來是可以到天上去,他的資糧可以使他到天上去。但是他這個人個性嗔心,慢心特別重,所以他變成龍王,所以他福報比你大。你跟他講話,他根本不甩你。但是,阿育王他很急迫的要去供養佛陀的舍利子,他就問他的師父說,那我怎麼辦呢?我想供養佛陀舍利。在佛教裡麵,有沒有什麼樣的方法能夠讓我急速的集聚福報。阿羅漢說,有兩個方法。第一個就是持戒,修十善業。第二個,以平等心供養大眾師,修福。

這個時候,阿羅漢尊者就要求阿育王,你拿兩個同樣是一公斤的黃金,一個打成阿育王的相貌,一個打成龍王的相貌,放在天平上。同樣一公斤,龍王的相貌比較重。他說,等到這個天平,你比較重的時候,你就可以去找這個龍王。一個人有目標以後,他的修行就主動,積極了。他就廣泛的使勁修福。終於有一天,天平是相平。後來,他再努力,他的重量已經超過龍王的相狀了。這個時候,阿羅漢說,你不用帶軍隊去了,你帶一個侍者去就好了。阿育王帶了一個侍者到大海去,三彈指,說,仁者,仁者,仁者。講三句話,龍王就馬上現身了。他說,大王,你有什麼樣的交待。他說我想供養佛陀的舍利子。你可不可以分一部分給我。龍王說行,就馬上把他的舍利子分一半來供養阿育王。

這個地方意思是說,阿育王剛開始對龍王下命令的時候,那個聲音裡麵,沒有善業力的攝受,沒有攝受力。當阿育王廣泛的持戒修福以後,他講仁者這兩個字的時候,跟以前就不一樣了。那個持戒修福的善業力一下子就能夠攝受了。所以,他能容易使人家聽從。就是說,當你已經成就了智慧。我個人是覺得,你還沒有智慧的時候,你的福報不要太大。因為,你要是起邪見,你福報越大造罪越重。但是,當你有正見的時候,那你福報越大越好。因為你有智慧的主導,你的福報會用來利益眾生。

當一個菩薩成就智慧以後,下一個,佛陀告訴你趕快修福報。因為你已經有智慧了,你眼睛打開以後,福報會加持你的智慧。讓你的智慧從內心的自受用,而開始去他受用。你可以用你的福報來幫助你的智慧來攝受眾生。所以,佛陀勸勉我們,當我們成就智慧以後,你要有了菩提心以後,一個菩薩,你不要墮落到貧苦的狀態,因為貧苦多怨,橫結惡緣。這件事情應該避免。這個地方是講到修善。包括精進,包括智慧。包括福報。這三個善應該要去修行。後麵的兩科是度眾生。

我們先看第七個,出家梵行覺。大家請合掌。

乙七、出家梵行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誌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八零後媽美又辣 都市之潛龍在淵 末世:30天後屍潮來臨 這個王爺不一樣 龍震四海 穿越之綁定瘋批係統 同人:真知棒 誤惹豪門,罪妻帶球跑 看完了這本書,你是社交小能手 快穿:金牌白蓮完成任務靠死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