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集《靈峰宗論導讀》(1 / 2)

加入書籤

《靈峰宗論》導讀。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49麵,

乙四、止觀篇第四

前麵的一科持戒是對治身口的罪業,那麼這以下的止觀主要是進一步地對治我們意業的煩惱。這以下我們分成三科,先看第一科的

丙一、總標

顯密圓通,皆以解行雙進為要。解者,達我現前一念心性,全體三德秘藏,與諸佛所證,眾生所具,毫無差別。十方三世,顯密契經唯為發明此一念心性。達此一念心性,即顯密二詮之體,從此起於顯密二行。顯行依經修觀,廣如二十五圓通法門,略則唯心識觀、真如實觀二種收盡。二十五境,各具二觀。且約耳根言之,先從征心處破妄,唯心識觀也。圓解既開,即於聞中入圓通常流,真如實觀也。密行亦具二觀,達字字句句無非法界者,真如實觀也。心無異緣專持此咒,悟知音聲如響,能持之心如幻者,唯心識觀也。由唯心識進真如實,密行成,顯行亦圓滿矣。

我們把它分成三段來說明。先看第一段,

第一段是個總標:

顯密圓通,皆以解行,雙進為要。

在我們大乘的修學當中,主要是兩個派係,第一個是顯教,第二個是密教。這以下把顯密二教的因果先做一個總標。先看它的果地功德。這個地方的果地功德,蕅益大師以「圓通」來總持一切大乘的功德。

「圓通」兩字是出自於《楞嚴經》。《楞嚴經》強調的是一個首楞嚴大定,這種定是從佛性流露出來的,它是恆常地顯現出來。首楞嚴大定的功德有三個:圓、通、常三個,應該是三個,省略了一個。圓通常是在形容首楞嚴大定的意境。

什麼是「圓」呢?量無不周,謂之圓,就是說首楞嚴大定的那種量是周遍法界的,量無不周。「通」就是具無礙用,這種首楞嚴大定具足無障礙的作用,各式各樣的三昧、各式各樣的陀羅尼,都不能障礙它,具無礙用。「常」就是體性不變,那麼這種首楞嚴大定的體性是不會隨時空而改變的。所以說它這個圓通常是贊嘆這個大乘的功德,那麼這個功德是怎麼來的呢?「皆以解行雙進為要」,講出它的因地,那麼這個解門跟行門應該是要互相地相輔相成,「雙進為要」為它的一個主要途徑。

我們前麵也講過,蕅益大師說,我們修行假設隻有解門、沒有行門,它的情況就是浮,浮動,說食數寶,不能調伏心中的煩惱,就是浮躁;如果隻有行門沒有解門,那就是暗,你在黑暗當中完全憑自己的直覺扌莫索,這個是非常的危險,很容易墮坑落塹。所以說在趨向於圓通常的首楞嚴大定當中,一定是有解有行,這是一個必要的條件。那麼這段是一個總標,把大乘的因果先標出來。這以下把解行的內涵再把它作一個說明,把它開展出後麵的兩段。首先我們看解門,次第應該是先成就解門,再依解起行。

解者,達我現前一念心性,全體三德秘藏,與諸佛所證,眾生所具,毫無差別。十方三世,顯密契經唯為發明此一念心性。

那麼這個「解」,當然理解主要是理解諸法的實相,明白生命的真實相。那麼明白生命真實相怎麼明白呢?「達我現前一念心性,全體三德秘藏。」就是說,在理解上,我們在整個成佛之道的過程當中,你了達你的現前一念心性,就是你現在當下在打妄想的這個明了的心性,它的體性是全體三德秘藏,那是一個佛的三種功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當下就是佛的三種功德。關於這一點我們看《附表第十二》,把它作一個簡單的說明。這個地方在《南山律在家備覽》也提出了一個講表。

首先我們看上麵的眾生識體,一切的有情眾生的「識」,識,當然大家學過唯識學,這個「識」就是了別,有明了分別的功能,簡別這個樹木、石頭它沒有明了性。就是我們現前一念打妄想的心,先看它的本來麵目:父母未生之前什麼是你的本來麵目?當你在沒有動念頭之前,我們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把本來麵目講出來。

第一個、般若德:本自清淨——離諸塵染。我們在沒有打妄想之前,我們本來是「本自清淨,離諸塵染」,沒有各式各樣的雜染的煩惱。這是講般若德。

第二個、解脫德:本來自在——具足方便智慧威神德用。這個是講解脫德,我們這念明了的心性本來麵目是具足無量無邊的三昧陀羅尼、無量無邊的功能德用。

第三個、法身德:本來平等——無有彼此愛憎差別。這個「平等」是指法身德,沒有各式各樣果報的相貌,你是個男人,我是女人,你是天王,它是個螞蟻,這種果報的差別是不可得,這是法身德。

這個清淨、自在、平等是我們一念心性的本來麵目,但是當我們這個念頭一動,這個當中就是有事情要出現了,這個念頭一動以後,由妄想故——翻成煩惱,由妄想故——翻成結業,由妄想故——翻成生死。

就是我們從本來麵目當中開始一動以後,那就是一個惑業苦的一個流轉的境界,就是我們現在這副德行。這個就是把我們的本來麵目跟我們現在的相貌作了一個比較。這個地方的講表有一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這個地方它把這個修行透露了一個很重要的消息,什麼消息?由妄想故——翻成煩惱,由妄想故——翻成結業,由妄想故——翻成生死。就是我們煩惱的活動去造了罪業,由這個罪業去得果報。這個惑業苦的流轉,背後有一個老板在支持這個惑業苦,背後有一個根本的無明,這個地方把這個賊給抓出來了,賊首就是妄想。

所以說我們剛開始你要修止觀,你一定要知道這個賊的根本在哪裡。當然我們也去懺悔罪業、也去對治煩惱,把煩惱跟罪業慢慢地消滅,但是這個都不是根本問題。煩惱跟罪業背後有一個根本的東西在支持煩惱的活動、在支持這個罪業的創造,這個地方就是妄想,我們所要對治的。這個地方我們把它會歸到講義來。

這個解門,我們在大乘的修學,使令我們了解我們一念的心性當下具足三德秘藏,從這個地方出發開始去懺悔業障、積集資糧,這是一個關鍵點。在《法華經》上說,有一個乞丐,他本來是大富長者的兒子,他打了一個妄想了以後,就失去了理智離開了家庭,他家裡麵本來很多珍寶,他就以為他是乞丐,在外麵流浪生死。被這個大富長者找回來以後,慢慢慢慢教育他,他才承當原來他是大富長者的兒子,然後從那個地方去學習、去經營大富長者種種的珍寶。

我們在修學佛法,佛陀是比喻說,我們在大乘當中,你的因地你一定是先肯定「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你一定是從這個地方開始出發,這是一個成佛的根本。這個地方《楞嚴經》講出一個理由,說你因地的時候你不肯定你有佛性,你在果地不可能成佛的,因為因果不相隨順。你因地是用沙,你認為說你永遠是個凡夫,煩惱是不能消滅的,那麼你用沙去煮,頂多是個熱沙,不可能把沙煮成飯,你一定是用米煮成飯。所以說呢,這個因地的肯定,就是我們這個解門,剛開始,「達我現前一念心性,全體三德秘藏,於諸佛所證,眾生所具,毫無差別。」這個是一個成佛的正因。如果這樣的體會沒有生起,那饒你百千萬劫的修行,都不是一個成佛的資糧,因為你的因地剛開始就沒有成就大乘種性。這是成就大乘種性的一個標準。那麼我們從解門的理解知道,我們這念打妄想的心全體就是佛性,這個就是大乘的不二法門。我們一念的迷、全真成妄,一念的悟、全妄即真,這是不二法門。從這個地方出發開始去修行,這是乘性起修。這個修行的方法看第二段:

達此一念心性,即顯密二詮之體,從此起於顯密二行。

這是顯密二教所依止的一個理體,從這個地方出發的。所有的密行、所有顯教的修行,都是從這一念的對佛性的肯定的這樣的思考去發動出你的菩提心乃至於你的六度萬行,它是顯、密二法所依的一個理體。這以下把顯密的修行把它作出一個說明。先看顯行:

顯行依經修觀,廣如二十五圓通法門,略則唯心識觀、真如實觀二種收盡。

顯教的修行當然是隨文入觀,依止經文來修觀,那麼它的所觀境有二十五個,《楞嚴經》二十五圓通:六根、六塵、六識,這十八界了,再加七大,地水火風空根識,這個都是當所觀境,二十五個所觀境。

能觀的智就是兩個,一個是唯心識觀,一個是真如實觀。這個唯心識觀,它是一個對待的觀法,對待的,它用清淨的法來對治雜染法,它這個觀法是這樣一個態度。那麼真如實觀認為雜染法當下就是清淨法,不必對治,這個是絕待圓融的觀法。這兩個有差別。先這樣子講,後麵還會說明。

二十五境,各具二觀。

就是它的每一個所觀境,二十五個圓通,都可以用唯心識觀來觀察,也可以用真如實觀。這以下講出一個例子:且約耳根言之,假設我們把二十五圓通當中以六根六塵六識這個耳根當所觀境,這個耳根就是你從聞、見聞的聞,就是你現在坐在這個地方,你能夠聽聞到法師講話的聲音,那個能聞的那個「聞」,那個聞的功能。那麼第一個,

先從征心處破妄,唯心識觀也。圓解既開,即於聞中入圓通常流,真如實觀也。

我們解釋一下,這兩個觀法的理論是不一樣的。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是認為我空跟法空,從我空法空當中因為心識的造作而變現萬法,都是由一念的心性顯現萬法。那麼一念的心性,這當中有兩個內涵:

一、《唯識學》它是以阿賴耶識來解釋一念心性。

阿賴耶識它能夠攝藏我們無量無邊的善惡的功能。你今天去拜佛、誦經,你就在這個三寶的境界裡麵栽培了善根,阿賴耶識把你這樣造作的功能把它保存下來,你內心當中有一種拜佛、誦經的功能,善的功能;你去打那些邪惡的妄想,阿賴耶識也幫你保存下來,這個邪惡的功能也保存下來。那麼,唯識的角度就是說善惡的功能是性決定,種子一有就性決定,它體性是決定的,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善肯定招感可樂的果報,惡是肯定招感不可樂果報,這個體性是不能混亂的。

所以,在唯心識觀的角度是認為我們修行應該用正念來對治妄想,它是對治義。妄想跟正念是一個非常明確的分別,妄想有妄想的相貌,正念有正念的相貌。所以因為它的緣起論是從阿賴耶識的種子所變現,那麼各式各樣的善的種子、各式各樣的惡的種子,當然起了有各式各樣善惡功能,而每個功能都是性決定的,它體性都是獨立的,不能互相混亂的。所以唯心識觀的根本思想是從阿賴耶識的種子延伸萬法,以這樣的理論來安立染淨的差別因果,當然這樣子的思想,善惡是不兩立的,雜染法對治清淨的法,清淨的法也對治雜染的法,這兩個法是互相對立的。

二、另外一個思考就是:什麼是現前一念心性呢?它不是阿賴耶,是真如佛性。

說是真如佛性,它沒有所謂的種子不種子。真如受熏,你用雜染法熏真如,真如全體不變、全體隨緣,全體變成了雜染法,你用清淨法熏真如,真如全體變成清淨法。真如是不可以分割的。它的緣起論是一個全體性的,同樣一個真如它也可能變現雜染法、它也可能出現清淨法。這個真如的思考,它是一個絕待圓融的思考,大乘的一個不二法門的思考。

唯心識觀是說,妄想是賊,應該把它消滅,把妄想消滅了佛性才顯現。真如實觀是說,不對,妄想是不可以消滅的,因為妄想它就是主人,它隻是迷惑,你隻要把妄想那個迷的感覺把它轉變過來就好。它是一個非常微細的觀法,妄想就是真性。就是說,波浪本身就是水,離開了波浪你找不到水,你把那個波浪弄平靜了它就是水。這個真如實觀的思考是一個絕待圓融的。一個是對立的,一個是絕待的。那這是顯教的說法。

再看密教的說法:

密行亦具二觀,達字字句句無非法界者,真如實觀也。心無異緣專持此咒,悟知音聲如響,能持之心如幻者,唯心識觀也。

顯教是依經文修觀,佛陀在經典裡麵把諸法實相的道理講得明明白白:「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把這個諸法實相的道理透過語言文字明確地表達出來。這個密教,什麼叫「密」呢?密詮實相。它這個諸法實相的道理是把它放在咒裡麵,放在大悲咒、楞嚴咒。當然這個咒是不能翻譯的,但是你這念心跟咒接觸的時候,這個咒有加持力,它能夠引導你趨向於諸法實相。密詮實相,就是這個楞嚴咒裡麵秘密地含藏了諸法實相,叫作「密」。

所以蕅益大師講什麼是密呢?密詮實相。我們在持的時候,我們知道楞嚴咒的每一字、每一句,全體就是一真法界,就是真如的全體大用,那是真如實觀。那我們在持的時候觀察能持的心是如夢如幻、所持的音聲也如夢如幻,這當中是無我無我所的,唯心識觀。

這個密教,它是一個他力法門,果地教,跟淨土宗是完全一樣的。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解釋,容易清楚。比如說我們念阿彌陀佛,這個「阿彌陀佛」我們可以有兩個理解:

說如果我們認為說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它不是彌陀的功德,它本身是一個如夢如幻的聲音而已,但是它能夠慢慢地引導我們趨向於阿彌陀佛的功德,這是唯心識觀,次第的。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我為星際工作的那些年 我不當美強慘許多年 鄧小姐又刷新紀錄了 山村草垛三人轉 重生後嫡女變身黑蓮花,她殺瘋了 秦哥分明被他老婆迷死了 詭異求生:我拉玩家就能變強 返峰砸到驕傲 快穿反派進行時 華籠一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