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壞習慣的形成(1 / 2)

加入書籤

良好的習慣可以使幼兒生活具有合理的節奏,能使神經係統得到有益的調節,促進身體健康。一個人如果養成了許多壞習慣,不隻是他本人受害終身,他的親人也會受到牽連。平常我們講一個人素質不高,往往就是這個人身上有許多壞習慣。

一、壞習慣的形成

壞習慣的養成往往是父母忽略了孩子的一些細節,孩子出現壞習慣時父母沒有覺察,而加以贊賞。壞習慣往往是一種頑疾,一旦形成,改起來就難了。並非每一個孩子都能夠輕而易舉地改掉。

1、順其自然不糾正

嬰兒不良習慣的家庭成因,除了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後天環境和後天教育是可以人為控製的。家長要了解了不良習慣的家庭成因,從改正自身不良習慣做起,給孩子做好榜樣,並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預防,就能極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嬰兒不良習慣的形成。

源自模仿

調查發現,一般孩子容易出現的壞習慣,絕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響,如大人睡眠時間晚、吃飯時間不固定或邊吃邊看電視、用完東西隨手放置、在家鼓勵孩子學習孔融讓梨,而在公共汽車上卻與老人、嬰兒搶位子等,嬰幼兒時期孩子的模仿力極強,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為孩子所吸引、模仿,進而造成一些不良習慣的養成。

不斷重復

一個動作,一種行為重復N次就會成為習慣。重復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則會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害孩子一生。所以,為人父母者應密切關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盡可能地避免重復造成的不良習慣,抓「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這樣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時候也要及時發現,並設法製止。

默許縱容

很多孩子的不良習慣,都是在父母的縱容下形成的。當孩子第一次做了錯事,父母一定要明確地表明自己的態度,並予以製止。有時候,父母對孩子偶發的不良行為,采取不聞不問的沉默態度,這也是不對的。須知沉默也是一種縱容,是一種心理的暗示。它會使孩子覺得這樣做沒什麼不可以,於是放手去做,終成惡習,貽害終生。

2、錯誤的教育方式

有人說,造就一個人,或者毀掉一個人,就看你是如何教育的。教育的現實迫使我們必須反思我們的父母教育。或許您並不認同父母對您的教養方式,但通過反思您會發現,但當您麵對自己的寶貝時,在不知不覺中您重演著您父母的角色。

逗引孩子

有的大人喜歡假裝打孩子的屁股,或假裝打別人的屁股來逗孩子開心。這樣不好,因為嬰兒的模仿能力很強,如果孩子舉手打媽媽的臉,媽媽和周圍的人不但不反對,還對著孩子笑,孩子就會認為這樣是對的,一旦養成了打人的壞習慣,長大了,就會有暴力傾向。

溺愛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嬰兒,然而對孩子嬌生慣養並不是對孩子好,什麼都不讓孩子自己做,過於依賴父母,會使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下降。

發怒打罵

孩子做錯事,很多家長第一反應就是倍加責備,其實他們並不是故意去打破杯子的,他們甚至一開始是出於好意去幫媽媽的忙,可是卻換來責罵,下次孩子就肯定不會再願意去幫媽媽的忙了。

媽媽應該在意外發生後,蹲下來扌莫扌莫孩子的頭,溫柔地跟他說「不要緊,沒受傷就好,不過下次記得要小心一點,現在去拿掃把把它清理乾淨吧」,家長要讓孩子懂得打破杯子是他的責任,做錯事要道歉,同時也要承擔責任後果,采取積極的行動彌補錯誤。要記住,孩子犯錯誤就發火,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創。

3、嚇唬孩子害處多

對於哭鬧、不聽話的孩子,很多媽媽都會嚇唬孩子。「你再哭,大灰狼聽見了就會來吃你!」「別亂跑,要不碰見壞人就把你帶走了!」「你再不聽話,警察叔叔就來把你抓走!」一旦聽到媽媽說這樣的話,嬰兒立刻被嚇得老老實實,效果真是立竿見影。

嚇唬孩子會使其心靈裝進恐懼、憂慮、悲傷、憎恨、憤怒和不滿,這些情緒和情感會引起身心虛弱,影響身體健康。經常被嚇唬的孩子都會膽小、軟弱、遇到事情畏手畏腳、優柔寡斷,不利於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很多孩子在夜裡經常做噩夢、睡不穩當,很多都是被「嚇」的。用「嚇唬」的方法教育孩子還可能會引起口吃、遺尿、失眠、智力發育遲緩,甚至患精神官能症,影響孩子心理的正常發展。

那些嚇唬孩子的話因為根本無法兌現,久而久之,孩子就知道這是騙人的話,以後也很難相信你了。常被嚇唬、斥責的孩子,或是家庭成員之間關係不好,對孩子的心理影響非常大,會成為孩子自閉症和孤獨症的隱患。

對於已經被你嚇得膽小的孩子怎麼辦呢?你要細心觀察孩子害怕什麼,設法從心理上去消除他的恐懼感,克服緊張情緒。如孩子怕黑不易入睡時,可以告訴他,白天和晚上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可怕的。平時可以和孩子一起關了燈看電視、聽音樂,在黑房間做遊戲,使他將害怕的事和愉快的事聯係在一起,親人陪伴也會使他產生安全感。入睡前可將燈一時開一時關,讓孩子把屋子探個究竟,習慣黑暗,慢慢地他就會習慣獨自在關燈的房間裡睡覺。

二、壞習慣的克服

要想幫助孩子克服身上的那些壞習慣,父母首先應了解孩子養成壞習慣的原因,了解孩子的有些壞習慣的養成,主要責任並不在他身上,他身上的一些毛病大多是從父母和別人那裡學來的。因此,父母在對待孩子壞習慣的問題上,心態要放平和一些,慢慢引導孩子逐步糾正過來。如果隻是一味地指責和打罵,強行讓孩子改掉壞習慣,其結果不但會讓孩子變本加厲地鞏固壞習慣,還會直接影響親子關係。

1、離不開安撫物

有的嬰兒整天抱著個小兔子。如果你跟他要,他說什麼都不會給你的,倘若你強行從他手裡奪過來,他就會拚命反抗,哭鬧不止。不管你是如何的哄勸利誘,都不肯放下,即使是在睡覺的時候,他也會把小兔摟得緊緊的,這就是嬰兒的「戀物癮」。

小嬰兒長大一些後,他要尋求自己能夠完全掌控的物體,來滿足心理上的安全感,這些物品也越來越為嬰兒所依戀。除了那些能帶來熟悉味道的物品之外,嬰兒對某些物品的觸感也非常在意,因為這種感覺能傳達出令人心安的信息,比如安撫性奶嘴、奶瓶、毛巾、毛毯、被子、枕頭和毛絨玩具等。

依戀安撫的表現形式多樣,有的喜歡抱著睡覺,有的用手攥著,有的喜歡把安撫物放到嘴裡:吸吮或啃咬,有的喜歡用安撫物蹭身體的某一部位,如臉頰手背等,有的喜歡聞著安撫物入睡。有些嬰兒對自己的枕頭或者媽媽某個身體部位,都有某種類似的依戀。簡單地說,嬰兒戀物就是一種成長過渡期的依戀行為,是嬰兒從「完全依戀」轉變為「完全獨立」的過渡期間所產生的行為。嬰兒產生依戀行為的時間,絕大多數發生在6個月至3歲之間,其戀物表現在2歲時最為強烈。

有人認為是缺乏母愛,通過安撫物找到安慰。但這樣的說法不能得到認可,因為一直用母乳餵養,有媽媽陪著睡覺的嬰兒也會出現這種現象,有人認為這樣的孩子性格比較孤僻、內向。但依賴安撫物的孩子,有的白天也很活潑、快樂。

嬰兒「戀物癮」也是一種輕微孤獨症的表現,容易培養出敏感退縮、憂鬱脆弱的人格特征。患有「戀物癮」的孩子容易出現在過於重視教育,而忽略親子互動的家庭中,這樣的爸媽認為隻有孩子在「學習」才是乾正經事,而玩耍就是浪費時間。還有可能出現在父母都忙於工作,將孩子長期托付給嚴肅的全職保姆的家庭裡。另外,現在有的家庭條件很好,住房寬敞,為了早日培養嬰兒的獨立性,嬰兒很早就一個人睡覺,這樣的嬰兒也有可能由於安全感不足而患上「戀物癮」。另外,一些「電視嬰兒」過早接觸暴力鏡頭,也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症狀。

其實尋找安撫物對於新生兒來說是正常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嬰兒的這些依戀行為,會慢慢消失,但是如果一直過於依戀某一個物品,並且回避社會交往,就有可能患上了「戀物癮」。患者怕見生人,回避集體活動,不敢與人說話和交往,膽怯退縮,表情淡漠。但要一下子改變過來也不容易。這主要靠的是媽媽們的耐心,不要強迫嬰兒,否則可能會更加依賴。要常更換嬰兒的玩具,避免孩子尋找到安撫物。當發現嬰兒有依戀安撫物傾向時,不能加以鼓勵。

2、穿衣磨

一些家長早上趕著時間上班,因此會覺得讓孩子自己穿衣服很耗費時間,便自己動手幫孩子穿衣服,但是穿衣服是嬰兒應該要學會的一種技能,要耐心教導孩子學好這個技能。

家長可以在前一晚睡覺前,讓嬰兒選擇第二天想要穿的衣服,盡量引導他選擇自己容易穿的衣服,這樣能節省一些時間。要耐心教導孩子穿衣技巧,一邊穿一邊用語言指示嬰兒,要讓嬰兒學會區分前後,教他有商標的應該穿在裡麵,商標應該在脖子後麵。家長買衣服時,盡量不買套頭的衣服,讓嬰兒比較容易穿。

3、為達目的吵鬧

孩子大吵大鬧要買某個玩具,一些家長很容易因周圍環境,而屈服於孩子的要求。孩子很容易會形成一個意識,隻要堅持大吵大鬧,那麼自己的願望就很容易實現,因此下一次孩子為達到目的,吵鬧得更厲害。

家長應該堅定立場,無論孩子吵鬧到什麼程度,都絕不要讓步,讓孩子知道這一哭二鬧來要挾是不成功的。同時,家長和孩子製定計劃,跟孩子說每個月隻有一定數額的零用錢,可以用來購買玩具,如果想買的玩具超過每個月的預算,則告訴他積攢到下個月才買。另外孩子想要獲得玩具資金,要完成爸爸媽媽布置的任務,例如晚餐過後,要幫忙收拾餐具一個月要達到20次。讓孩子知道有付出才有收獲。孩子完成任務得到玩具,媽媽要記得祝賀孩子,強化孩子的成功感。

4、隨意撿東西吃

有的嬰兒有過撿東西吃的行為,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因此形成了壞的習慣。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有食物掉到地上的情況,這時家長應該對孩子說:「喲,東西髒了,我們需要洗一下。」並立即去清洗。或者告訴孩子食物已經髒了,不能要了,並立即將地上的髒東西打掃到垃圾桶裡。而千萬不要因為害怕浪費食物,而將其揀起直接放入自己嘴中。

當孩子在地上撿東西吃時,家長一定不要怒斥孩子,也不要用手打掉他手裡的東西,這樣會驚嚇到年幼的孩子。餐桌有小東西,要立即拿走,以免嬰兒當成食物誤食。

5、到處亂扔東西

孩子一般到了6~8個月,就開始有扔東西的行為了。當孩子在無意中扔東西的時候,他會異常興奮,會認為自己又多了一項本領,因此會非常高興地進行多次重復,同時也希望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能夠給予他贊揚。在重復的同時,嬰兒實際上也是在學習。他會觀察物體的墜落軌道、方式,並注意不同物體落地時的聲音;他會逐漸發覺扔東西和發出聲音之間是存在著必然關係,從而學習了邏輯知識。從扔出東西到等待聲音,學會了心理期待等等。所以,扔東西對嬰兒而言,是一個成長過程,對嬰兒的智力和心理成長都有很大好處。

在嬰兒剛開始扔東西的時候,家長應給予表揚,這樣可以增強小嬰兒的自信心和快樂情緒,讓他能愉快地玩、輕鬆地接受知識。當他慢慢長大後,要注意淡化他的扔東西行為,以免養成不良習慣。

在扔東西的時候,可能會不慎損壞物品,對此家長不要大呼小叫,也不要過於批評孩子,如果讓孩子覺得家長反映很特別,很誇張,無形中強化了他用扔東西的意識,以後一旦他想引起別人注意或想表現自己,都會想到用扔東西的方式來實現,這樣會讓他形成扔東西的壞習慣。

嬰兒兩歲以後已經有一定的辨別能力了,爸爸媽媽要耐心地告訴他什麼東西可以扔,什麼東西不能扔。如果孩子是因為生氣、發泄而扔東西,那麼爸爸媽媽應先和孩子進行溝通,了解孩子生氣的原因。如果理由是正當的,要對嬰兒加以同情,並給予他安慰。如果是因為無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則可以采取轉移目標的方法進行處理。告訴孩子扔出的東西要自己撿回來,這樣可以有效地減少孩子亂扔東西的毛病。

6、破壞性行為

嬰兒長到快2歲的時候,對所有的物品都很感興趣,喜歡東扌莫扌莫、西看看。但是由於他們的動手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都還比較差,對各種物品的性能也不是很了解,所以難免會破壞一些東西。此時家長要積極鼓勵孩子的好奇心,並盡可能地提供給孩子一些可以滿足好奇心的玩具,如拚拆玩具。多陪嬰兒做遊戲,提高他的動手技能,幫助他取得小小的成功,培養他的成功感。對於他所破壞的東西,凡是能恢復原狀的,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將它加以恢復和修補。

有時,當孩子想做一件事,多次嘗試失敗後,為了發泄自身的沮喪感,他就會做出一些破壞性的行為。如果屬於這種情況,家長千萬不要訓斥孩子,這樣會使孩子感到很委屈和被誤解,感覺自己很孤立,從而產生憤怒的情緒,甚至有意采取更大的破壞行動,來表現出他的憤慨,或故意繼續破壞來挑逗家長,看家長生氣的樣子,以抵消失敗的感覺。

家長搞清孩子破壞的原因,不要過分批評,對於孩子的各種情緒,成人要多用心加以體會,並適時地替孩子表達出來。當孩子明白爸爸媽媽的意思之後,他的憤怒就會大大地降低,從而放棄過激的破壞性行為。同時,要告訴孩子不管是因為什麼,破壞東西是一種不好的行為。

7、任性常發脾氣

2~4歲的孩子,會出現一些任性的行為。由於爸爸媽媽對孩子過於溺愛、嬌慣,凡事都順著孩子的心意。一旦某件事不能按照孩子的想法去做,孩子就會任性地大哭、大鬧。此外,孩子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在多次嘗試、努力做某件事情後仍舊失敗,這種挫折感也會讓孩子大發脾氣。

不要當著孩子的麵表現出自己沒辦法,也不要說諸如「再不聽話我揍你」等話語。盡量不要讓孩子第一次發脾氣就得逞,勝利感會激勵他,以後次次都使用這種方法,滋養了孩子任性妄為的壞毛病,

因此爸爸媽媽在處理事情時,先考慮好可能發生的情況,及處理的辦法之後再行動,以免到時不能應付孩子的任性撒嬌。注意態度要堅定,不要因為孩子的大哭而改變主意。對待孩子任性和發脾氣,雖然心裡很著急,但臉上不要過於表露,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閃婚總裁,夫人的馬甲踹翻豪門 崩壞三:阿波尼亞的歸屬 不可知之地 穿遊:末日家園 重生:我的1988 快穿:病嬌反派又來誘拐宿主了 天地一孤影,大道我獨行 女人雙麵 把握不住的玫瑰 眾神的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