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論儒家五行(1 / 2)

加入書籤

陸言主動站起身,手別在月要後,裝模作樣地咳嗽一下,然後開始講課:「老師在《非十二子》中原話是: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猶材劇誌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

意在指責那些粗略效法古代聖王,卻不知道聖王治國的要領,然而還自以為是的碌碌腐儒。

言中的五行說更與月神姑娘所言,大有不同。」

月神好整以暇,「願聞其詳。」

「五行之說,由來已久。人類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試圖理解生存的天地,上古人們認為天上五行,指五顆星辰:辰星、太白、熒惑、歲星、填星;地上有五行,指五種物質:水火木土金。這五種物質構成了地上的世界。我把這稱之為,原始五行。

周武王向殷朝臣子箕子詢問治國之策,箕子答以九疇,第一疇就是五行。

五行起初都與農業有關,對耕地的平整和治理——治土;防止旱澇的水利事業——治水;火的發現使古人文明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治火成為保證人們生產和生活順利進行的必要手段;再加上兩種手工業生產活動——治金和治木,古代稱為,五工。《卜辭》中有:帝五工臣、帝五臣正,這就是管理五工的官職。可見五行作為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物質,在殷代已經對其實施有效的管理。

這其中原始五行的意義已經發生改變,它們成為五種基本的立國資源。天子隻有牢牢地控製五行並妥善利用,才能建立國家和鞏固統治。而說到治國,就必須要考慮五行物質的分配問題,統治者的徳與行跟這個問題直接相關。就這樣,原始五行與人之間產生了關聯。

九疇第一是五行,第二是五事,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物質意義上的五行是統治者立國必須要掌握的基本資源,五事是統治者以道德力量教化民眾的手段。五行與五事的結合,開啟了自然五行說向社會五行說的轉換,這也是我儒家子思子五行說思想的來源。

到了春秋時期,關於五行的學說已經多了起來,它不僅是五種基本物質用來解釋世界的構成,更被用來解釋社會領域的諸多問題,''五''已經成為源生五行的一種思維方式。祖師孔子則開始了自然五行與儒家道德之禮的真正結合。

孔子說及五行:故人者,天地之徳,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播五行於四時,和四氣而後月生。他將''禮''納入天道自然的演化中。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

傳及曾子,則分別從人的主體與社會的交往的''五行'',到修養個人物質生命的''五道'',再到修養個人精神與道德名聲的''五德'',完成了由外到內對儒家德行修養的論證。

個人的生命是立足社會的物質基礎,個人的名聲是立足社會的精神資源。立足社會既需要''行'',又需要''徳'',而將二者統一的橋梁就是''身體''。子思子的五行說就是在講如何把外在的行,轉化為內心的自覺。

月神姑娘所說的,仁、義、禮智、信就是子思子希望我輩能夠達成的至誠境界。

總結一下我剛才所說:原始五行很早就產生,殷代五行結合五事,開啟了五行意義向諸多領域轉換的起點。

春秋時期,五行已經成為社會的普遍觀念,''五方''、''五材''、''五味''等,''五''成為一種思維方式。

孔子將''禮''的本源歸於''太一'',為德行與天道的結合奠定了理論基礎。

曾子由外到內,''五行''、''五道''、''五德'',是外在之行轉換為內在之徳的關鍵環節。

子思子繼孔子之''禮'',接曾子之''行'',借助五行觀念,構建了獨特的儒家五行說。

這就是原始五行說,到我儒家五行說的演變。絕不是像月神姑娘所說,木神則仁,金神則義,火神則禮,水神則智,土神則信,這樣來得輕而易舉。」

陸言說完這些,舒了一口氣,緩了緩,顯然心力腦力耗費不少。

月神眼睛早已閉上,緊皺顫抖的眉證明她的內心很不平靜。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農門悍女總裁一起來種田 至尊仙工 與獸共戰 我扮演的大佬白月光竟是我自己 逆命風水師 快穿之將炮灰進行到底 凶案偵查手記 枕上香(火葬場) 暴君佛係養兒 都市童話之棄婦再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