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 番外太上老君老子(1 / 2)

加入書籤

太上老君與老子

按《史記》記載,老子為周代史官,構建了獨特的道論,創建了諸子百家之一的道家,被後世奉為道祖。這是歷史上的老子。

老子《道德經》中,蘊含著治國理政的方針和大量修行導引的內容。漢代形成了兼具政治理想和修身治身之說的黃老學,並在朝野產生巨大影響力。黃老學除了作為政治理念之外,還兼具某些宗教意蘊。譬如《後漢書·光武十王列傳》中記載光武帝之子楚王劉英的事跡,稱「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又稱「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可見此時黃老學已經是具有宗教功能的學說。在這一過程中,可能已經出現了對於老子的神格化。

東漢末年張道陵創立道教,《神仙傳》中談及張道陵學道,稱「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或自稱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既然自稱柱下史,那就必然是老子了。老子所傳經典《道德經》也為張道陵重新詮釋,寫為《老子想爾注》。《老子想爾注》中老子已經成為太上老君,是大道的化身,稱「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誡教人,守誡不違,即為守一矣;不行其誡,即為夫一也」。這一說法被後世道教繼承,如唐代成玄英《老子義疏》疏釋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時稱,「太上,即是玄天教主太上大道君也。言道君在玉京之上金關之中,凝神遐想,為常應之處」。同時,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疏稱「即是太上之教廢也」。如此,大道即是太上之教,道、教、太上三者一體。此處的大道乃是老子所述之道,即老子所教之道,老子即太上無疑。

由此,老子與太上老君的關係密不可分,太上老君之名正式出現在老子的身上。從這一層意義上說,老子演化為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則是神格化的老子。

道教信仰體係中的太上老君

在道教信仰中,太上老君的名諱有著特殊的含義。葛玄《老子道德經序訣》稱:「老者處長之稱,君者君宗之號,以老君天上天下,歷化無窮,先億劫而生,後億劫而長,天天宗奉,帝帝師承,故賜以太上老君之號」。杜光庭《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稱:「太者,大也。上者,尊也。高真莫先,眾聖共尊。故曰太上老君。老者,壽也,明老君修天修地,自然長壽,故曰老也。君者,尊號也,道清德極,故曰君也。以明老君為眾聖之祖,真神之宗,一切萬物莫不皆因老君所製,故為宗祖也。」太上老君之意便是至高無上、先於天地、超脫生死的至尊神靈。

在此,太上老君本就是道,二者不一不異,因此《雲笈七簽》卷一道德部便首論《道德經》,而後自然過渡至老君。按照《雲笈七簽》體例,不同內容列出小標題分別述說,而此處無此分別,說明在道教神學體係之中,大道本就是老君,老君是大道的顯化,大道與老君並不是兩個獨立的範疇,因此不能分別述說。也因此,大道所具有的、能被人說察知的屬性,老君同樣也具備。

《雲笈七簽》引葛玄《五千文經序》稱:「老君體自然而然,生乎太無之先,起乎無因,經歷天地,終始不可稱載,窮乎無窮,極乎無極也。與大道而輪化,為天地而立根,布氣於十方,抱道德之至純,浩浩盪盪,不可名也。」其一,老君不受時空束縛,至高而無極,至小而無內,生於太無之先,不可稱述。其二,大道是不可稱述的,老君也是超越人的認知能力、不可思量的,因此《雲笈七簽》稱老君「起乎無因」,是「自然而然」的,是「不可名也」的。老君是通過大量的譬喻來說明那不可說的「大道」,因此大道的不可稱述與老君留書二者並無矛盾。其三,老君與大道一體。老君是大道的實體顯現,聚形為老君,散則為氣。因此,大道的輪轉也正是老君的輪化;大道化育天地也同樣是老君化育天地。但純粹的大道本身,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因此顯化為有形的老君來廣播教化。其四,老君是道德的根源。原初的大道即是老君,老君「抱道德之至純」,是道德教化的根本。

通過對於《雲笈七簽》引文的論述,可以看到老君是超越有形與無形的神明,是作為萬物的根本的大道的自身體現。在此意義上,唯有老君及其顯化才是神明。

但大道與老君本身卻是化育萬物的存在,而不是孤零零與萬物隔絕,因此老君又有無數的顯化。如《雲笈七簽》引《太上老君開天經》所稱,「伏羲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無化子,一名鬱華子,教示伏羲,推舊法,演陰陽,正八方,定八卦,作《元陽經》,以教伏羲……神農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大成子,作《太微經》……燧人時,老君下為師……黃帝時,老君下為師……」。老君化身眾多,教化世人,則世人與大道之教便無隔閡——這也是大道化育眾生所本然具有的親近。同樣,老子也隻是老君隨感應化的化身之一,隻能說老君是老子,而不能說老子就是老君。

「三清」中的道德天尊

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的三位尊神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據《集說詮真》引《讀書紀數略》雲:「三清者玉清聖境,元始居之;上清聖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

道德天尊,全稱「太清道德天尊」,也稱「太上老君」,是道教「三清」尊神之一,在「三清」之中位為最後,相傳居住大羅天上太清仙境。

道教宮觀中的三清殿,都有道德天尊之神像或神位。其神像常作一白須白發老翁,手執羽扇,居元始天尊之右側位。在道教大型齋醮禮儀中,也均設有道德天尊的神位,亦居元始天尊之右側位。道德天尊之神誕日為農歷二月十五日,是日大多舉行祝誕聚會或祈福延壽道場。

太上老君的神仙形象及歷史演變

東漢時期道教已有太上老君的說法,東晉葛洪詳細描述了太上老君的形象並豐富了老子的神仙傳說,唐宋之際出現了「一氣化三清」的說法,元代出現了「老子八十一化」的說法,都是對老子神仙之說的繼續。

東晉時候的「老君」有了具體的神仙形象。《抱樸子內篇·雜應》記載:「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陽,身長九尺,黃色,鳥喙,隆鼻,秀眉長五寸,耳長七寸,額有三理上下徹,足有八卦,以神龜為床,金樓玉堂,白銀為階,五色雲為衣,重疊之冠,鋒鋋之劍,從黃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窮奇,後從三十六辟邪,雷電在上,晃晃昱昱,此事出於仙經中也。」

被確定神仙形象的太上老君在歷史中還兼有多種身份。據《神仙傳》記載:上三皇時為元中法師,下三皇時為金闕帝君,伏羲時為玉華子,神農時為九靈老子,祝融時為廣壽子,黃帝時為廣成子,顓頊時為赤精子,帝嚳時為祿圖子,堯時為務成子,舜時為尹壽子,夏禹時為真行子,殷湯時為錫則子,文王時為文邑先生,一雲為守藏史。或雲在越為範蠡,在齊為鴟夷子,在吳為陶朱公。

角色設定

三清之首,創立人教,人教教主。道德天尊,玄都道祖,居三十三天外的太清境-大赤天-大羅山-玄都洞-兜率八景宮。

太上老君自身實力高強,崇尚「上善若水」,對任何事情都是持任其發展的態度,即「水利萬物而不爭」與「無為,無所為,無所不為」的理念,所以對師弟們的強勢,一直保持著從容的態度。世人稱譽:無為清淨觀世態,太上忘情傲聖尊。與二師弟元始天尊共掌闡教,所創之人教也與元始闡教相交甚密,在封神之戰時助元始闡教聯合西方二釋,共同覆滅通天截教。

人物簡介

別稱:老子、老君、道德天尊、太清、李聃

外在顯化:老者

出身:盤古元神

性格:(淡然)先天無為

身份:盤古正宗、三清之首、先天聖人、第一代人教教主

門徒傳承:玄都大法師、四大真人(通玄真人-辛鈃、沖虛真人-列禦寇、南華真人-莊周、洞靈真人-亢倉子)、四大天師(張道陵、許旌陽、薩守堅、葛玄)、上洞八仙(呂洞賓、何仙姑(女)、張果老、曹國舅、鐵拐李、漢鍾離、藍采和、韓湘子、陳摶老祖、侍童(金角童子、銀角童子)、文始真人尹喜(開創樓觀派)、長眉真人任壽(開創峨眉派,後被準提截取成女修門派)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玄幻相关阅读: 青塵劍仙 重生之白天打工晚上打仗 重生:回到初見時 久等了我的冥王大人 重生:天下第一劍 宿主快穿後全員be 穿越名柯拯五人組後繼承家產 大學高冷校花是我的傲嬌女總裁? 戀愛腦的晨 原神:我在璃月開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