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班師奏凱(1 / 2)

加入書籤

朱標一路行軍到了南京城百裡之外,但天色已經昏暗下來了,朱標也就下令安營紮寨,又不是敗軍,哪裡有大半夜凱旋的道理。

派了幾個斥候往南京方麵通報,明日清晨班師回朝!

如此大勝,朝廷勢必要好好操辦的,之後才會把戰報通傳天下,現在整個大明,估計有九成八的人,都還不知道他們的太子出征的消息,更不要說封狼居胥什麼的了。

朱標跟朱棣吃了晚飯後,就回到了自己的大帳中,枕著手想著回京後的事宜。

發展人口其實還不是太難的事情,畢竟天下已經安穩了,我們民族的本能就是耕種繁衍,但是朱標卻在思慮教育的問題。

後世中國的能夠快速的發展騰飛,掃盲和義務教育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要是知道那怕是新中國建立的時候,全國都還有近九成的人是大字不識一個的。

隻不過義務教育是絕對不可能的,把大明賣了也湊不出那麼多的教育資源,而且教育資源還是最小的一個問題。

皇權不下鄉,對鄉間的控製力是很差的,如果真要推行,隻能靠裡長、鄉紳等去推行,這個效率吧…

窮文富武,表麵上學文花不了幾個錢,但是筆墨紙硯、經史子集都是要錢的,古代這些東西還是很貴的,毛筆再便宜能便宜的過鉛筆?你如果讓民眾自行承擔,很多人三餐都不飽,還要交皇糧,怎麼可能掏這個錢?

還有聘請老師的錢,那麼隻能官府掏了,問題是這件事投入太大產出太慢,官府肯定不會掏這個錢,也掏不出。

哪裡來這麼多教師?全民義務教育需要海量的老師,古代讀書人本來就少,上升路徑要麼去科舉做官,要麼去做幕僚、師爺,要麼做私塾先生,但凡有可能都不會去做這種義務老師。

而且全國各地肥瘦不均,發達的地方學文的多,貧窮的地方學文的少,我好好蘇杭不待去貴州?

義務教育在現代貧困地區還是靠立法才保證的,為什麼?窮,孩子還算個勞動力,你要讀書就會脫產,等於少了一個勞動力,還要養著你,未必有多少人願意。

除非官府承擔孩子的夥食,這樣不僅可以學文,還能替家裡省一口糧食,何樂不為?問題是官府辦不到。

朱標睡不著,就對著外麵吩咐道:「請誠意伯過來。」

不一會劉伯溫就走了進來,朱標起身迎接,劉伯溫坐在一旁的凳子上說道:「殿下剛剛立下不朽之業,怎麼還有煩心之事?」

朱標坐在榻上說道:「功業已是往事,等年老之時在追懷也不晚,本宮是想請教先生,可有廣開民智之法?」

劉伯溫捋著胡須說道:「這天下自古都是想辦法行愚民之策,怎麼殿下還想廣開民智了,這對江山穩固可並無好處。」

朱標其實也明白,以他的地位其實就應當大力推行愚民之策,最基層百姓隻是工具而已,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

從封建統治者而言,他們更希望百姓愚昧,無知,停留在某一階段,安心種田耕地就行。

在古代,與皇權專製配套的,必然是思想控製和愚民統治。

四分五裂的國家經過戰爭兼並,實現了大一統,這個時候,保證家國天下永遠傳續下去,皇權至高無尚,才是政權的核心利益,什麼文化昌明,科技發達,百姓幸福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得為這個利益讓步。

皇權之下要的是聽話像工具一樣的民眾,如果放任民間思潮泛濫,民間思想活躍,人才輩出,政府的種種司政措施在民間各路大神的質疑思辨下常常千瘡百孔,長久下去則會動搖政府權威,影響統治基礎。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啊!

朱標皺著眉頭沉吟了一會說道:「開民智於當下有弊處,但自長遠來看還是利大於弊的,現在不似先代,不說大洋之外的國度,就是周邊的小國也在不斷的發展,若是繼續固封自守,恐怕會給子孫留下禍患。」

劉伯溫看著朱標說道:「殿下可是在挖自家的根底啊,無論是朝臣還是陛下都不會支持的。」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仁愛天使 至暗時分 奮鬥在長生之前 英雄聯盟之都市人生 再戰蘭若寺 無上狂決 我的盜神係統 儒道諸天 我從來都不主動 我穿成了修仙界稀有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