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第21集《天台教觀綱宗》(1 / 2)

加入書籤

三 、 觀行即佛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二頁,我們看三、觀行即佛。這一科主要是說明藏教止觀的修學方法。

藏教的止觀,整個修學目的就是建立我們一種堅定不可破壞的出離心。這種出離心並不是說,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了逆境,比方說身體有病痛或者是親屬的背棄,這種痛苦激發產生的出離心。日常生活逆境的刺激,產生的出離心是不堅固的,因為你隻能在逆境生起出離心,當你人天快樂現前時,你的出離心就破壞了。

你這個出離心是不全麵的,隻能在逆境時活動,這種出離心在佛法是不承認的,沒有用的。因為你臨終時,順境逆境都會考驗你。所以你這種出離心是一個假相。

所以,我們要培養的是一種堅定的、不可破壞的、禁得起考驗的出離心。這種出離心的重點在於「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藏教怎麼培養出離心呢?隻有一句話,就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藏教人觀察人生跟我們凡夫不一樣。我們凡夫看人生是攀緣它的假相,人事的相狀在那個地方動來動去,然後起任何的妄想;藏教人看人生,是把這些假相撥開來,看到生滅假相後麵那個道法。經過佛陀的開導就是——人生種種假相的背後就是無常變化。

也就是說,在三界你得一個果報,你的生命它就不是一條直線,它是一個很多拋物線的結合,是動盪不安的。所以即便你努力地積集一個善業的力量,在三界得到一個快樂的果報,比方說大國王,比方說大富長者,但是當你要享受快樂時,你發覺這個快樂的果報是不安穩的。也就是說,你過去努力積集資糧,今生在享受快樂時,你也沒有辦法高枕無憂。所有的快樂都必須夾雜你的擔憂跟怖畏,因為它不斷地變化,讓你非常沒有安全感,所以三界的果報你是要付出代價的。

從這個快樂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三界沒有真實的快樂。它沒有給你安全感,這種快樂就不是真的快樂,因為你經常活在「得」、「失」中,今天快樂多一點,明天快樂少一點,你一直受到得失的沖擊跟傷害,你根本沒有快樂可言。

所以,整個藏教的核心思想,就是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一語道破整個三界的真相,所以透過三界的不安穩性而建立的出離心是堅固的。因為無常的相貌通於整個三界,包括我們人間、天上,三惡道,所以我們透過道理思惟,所得到的出離心是不可破壞的。這個出離心的概念,在整個大乘佛法的思想是很重要的,它是整個菩提心、整個空正見的基礎。

對淨土宗來說,它也很重要。因為淨土宗的正念,是所有淨土宗追求的目標。你為什麼念佛呢?你當然不是求今生的感應道交,今生的感應道交不能解決生死問題,你是要求生淨土的。而求生淨土的關鍵在於臨終的正念。

我們從《彌陀要解》來看,臨終的正念你要具足兩個條件:

第一個,你必須在臨終內憂外患時,建立你心中的佛號,你必須把佛陀現前,也就是佛力現前。當然這個佛力現前,你就必須有兩種功德:第一種,你皈依的信仰,你對阿彌陀佛的那種一心皈命。你相信自己業障深重,求出無門,相信阿彌陀佛的彌陀大願必定救拔,所以你依一種信仰的心強迫你自己「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

臨終時,我們雖然處在病痛當中,處在加護病房,我們憑什麼堅持佛號呢?就是靠一種信念——我離開了佛號,可能要到三惡道去了。就是說,你不能離開佛號,你隻好念佛!所以我們跟阿彌陀佛之間要建立一種救拔的關係,不是說,欸,我有佛號也可以,沒有佛號也可以!這樣就不是皈依了。就是說,非它不可,是一種堅定的信仰!

當然,除了信仰以外,你還要麵對你無始劫的煩惱習氣。我們過去生,在心中所栽培的貪欲瞋恚跟愚癡,這種情執的愚癡它會出來活動,你必須有智慧的觀照,調伏現前煩惱。調伏煩惱,簡單地講就是化解煩惱。我們沒辦法斷煩惱,但是起碼你要在煩惱活動時,有本事把它化解掉,讓它不破壞你的佛號。

所以建立心中的佛號,第一個,皈依的信仰;第二個,智慧的觀照,缺一不可。你能夠有信仰跟智慧的觀照,你就能成功地建立心中的佛號,那時你完成了臨終正念的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怎麼樣引導佛號。我們必須把所建立的佛號,成功地讓它厭離娑婆而趨向淨土,這就是智慧的觀照。前麵是止,奢摩他的止;第二個就是觀。我們怎麼把自己的心態從貪戀娑婆轉成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怎樣引導佛號。當然你要引導佛號,你必須改變心態,因為佛號是跟著你的心態走的。

淨土宗的基本思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娑婆,你所有的佛號就往娑婆世界跑;是心作淨土,就是心是淨土。所以,如果你的佛號,你希望它往淨土世界跑,那你就必須要求你的心,先往淨土的方向去傾向。

就是,我們過去是貪戀娑婆的心,現在該調整心態了。如果你的心態還是貪戀娑婆,你的佛號是上不去的,因為這個佛號是跑到你的心中才念出來的。它經過你的心加工以後才念出來,如果你是貪戀娑婆的,你的這句佛號隻有一個方向——就是往娑婆世界跑。

所以,當我們能夠建立佛號的時候,現在就是第二個重點——怎樣引導佛號。引導佛號之前你要告訴自己:你怎麼引導你的內心世界,讓它離開娑婆世界的攀緣,而好樂追求淨土的功德。

離開娑婆世界的攀緣這一塊,我們看第二個,別相念。這是藏教法門就專門在告訴你,怎樣把一個攀緣娑婆世界的心,帶到厭離娑婆的心,這個法藥就專門治這個病的。

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我們對娑婆世界之所以貪戀,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就是愛取;第二個,就是我見。愛取的煩惱,就是由觀身不淨跟觀受是苦來對治;我見的顛倒,由觀心無常跟觀法無我來對治。

從佛法的角度,我們今天對娑婆世界的問題,來自於愛取的煩惱跟我見的顛倒這兩個觀念。愛取的煩惱,其實取就是愛。我們前麵說過,「取」是比較堅固、比較嚴重的,非得到不可的愛就叫「取」,它的本質還是一種貪愛。

我們貪愛的東西有兩個:一個是色身;一個是感受。這兩個是有關係的,其實就是一種感受——一個是所感受,一個是能感受。我們所要去攀緣的感受是什麼呢?第一個是「身」,「身」廣義來說是整個依正二報,三界依報的山河大地、房子、草木,這一切所受用的資具都叫「身」。但是狹義來說,我們最貪愛的還是自己的色身。

唯識學上說,我們跟我們的正報色身是同一個感受,你把房子破壞了,你不會有痛苦的感受,因為你的感受跟房子是不同感受。但是,人家破壞你的身體,你的感受很強烈,因為色身跟我們的心是同一感受。

所以,在整個攀緣當中,色身最嚴重,所以重者先治。佛陀對治我們對男女色身的攀緣,是從不淨觀下手。這個不淨觀前麵講很多,我們簡單地講,它有兩種觀法:

第一種,從空間上觀察。就是由內而外,內相的不淨,種種不淨物充滿身內,我們的這個色身是種種的膿血屎尿所構成;第二是外相不淨,它這個膿血屎尿不是在裡麵一直待著,它白天晚上透過九孔流出種種的不淨物,外相不淨。這是從空間上觀察。

第二種從時間。我們的色身透過時間的遷流,它會老病死,會從一種莊嚴慢慢變成醜陋,變成死亡,最後膨脹破裂,變成腐敗,最後變成一堆白骨。

所以,我們透過這種空間跟時間的觀察,可以知道,我們對色身的攀緣是不合道理的,因為它不是一個美妙的東西,那是我們自己一廂情願的想象。就是說我們自己把它想成美好,而不是它本身美好,這叫顛倒。觀身不淨是對治我們對這種感受、所感受的一種攀緣。

但是真正的問題在於觀受是苦,這個是調伏愛取煩惱的最重要的根本。比方說,有一個人喜歡吃榴蓮,其實你不是真正喜歡吃榴蓮,你是在吃榴蓮時,因為過去的習氣,會給你創造快樂的感受,其實你要的是那個快樂的感受。有些人喜歡睡覺,其實他也不是真的想睡覺,而是他每次睡覺時都會莫名其妙出現一種快樂的感受,他要的是那個感受,他隻是假借睡覺讓它出現。所以,你看,如果他真的喜歡吃榴蓮,那榴蓮吃多了,他產生痛苦厭惡的感受,怎麼就不想吃了?

所以諸位,我們在攀緣時,真正的病根不在於物質本身,其實我們要的是滿足心中那種感受。我們希望那個感受再一次出現,所以去做同樣的事情,這個病根在於感受。

這種感受的追求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今生的感受;第二個,是來生的感受。我們一般有兩種追求。第一種人福報比較大,他今生的果報是善業起現行,所以他身體健康,眷屬也特別如意,財物也充足,所以他感受的追求,可以在今生盡情地開展出來,追求他的感受。

追求今生的感受有什麼問題呢?無常敗壞!就是「饒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因為你這樣子追求下去,到死亡到來時你會受不了,因為你踩不住剎車。就是當你把今生的福報花完時,你對感受的期待還是這麼大,你死亡到來時會進入一種非常大的恐怖跟挫折,這種情況就很可能讓你今生墮到三惡道去了。如果你到晚年不收心、不剎車的話,等到福報盡的那一天你就很慘。

所以追求今生的感受你要麵臨——總有一天無常敗壞之苦,這第一個。

第二個,追求來生的感受。這種人一般來說,是今生福報比較差——可能身體有病痛,可能今生比較貧窮,或者是眷屬也不如意,他把所有的希望放到來生。他今生努力地積集資糧,懺悔業障,廣修善業,乾什麼呢?他對來生有一種期待跟夢想。

這種情況也有過失。因為你今生在修果報時,就帶著一種攀緣的有所得心,你不是真的為菩提道,為了菩提心而修,為了往生淨土而修,這個發心有問題。所以你來生果報現前時,一定會放逸,因為你前生在修果報時,因地的這個種子就種下了。

所以,你看現實生活,有些人福報很大,他不攀緣他的福報,還是照樣自在地學佛,因為他以前在修福報時,就不帶業力。

怎麼知道你這個福報帶業呢?你看這個人福報很大,但是非常忙碌,這個福報在因地時就有問題了,是帶業的福報。你看,你福報很大,他福報也很大,但是你的福報是白天做到晚上,他是輕輕鬆鬆,因為你們兩個在修福報善業時,一個有所得,一個無所得。

所以諸位,你今天用攀緣心來造善業時,你是「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善業裡麵夾雜毒藥,你來生快樂時,根本沒辦法清閒,因為是夾雜了堅定的生死業力的福報。

所以你今天把快樂的感受放到來生,雖然會享受快樂的果報,但是你第三生一定要付出代價了,因為你的放逸會造罪,所以第三生會墮落。

所以結論:觀受是苦,你一直追求感官的快樂是不對的。這個事情你要這樣想,我們凡夫追求快樂是可以理解,因為我們就是想要離苦得樂,才有一種修行的動力,但是快樂有兩種:一種透過感官從六根的攀緣得到了,這是佛陀要對治的。就是說,你追求快樂這件事沒有錯,但是錯在你的快樂不能向外麵去求得,你要從內心產生的「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其實,我們是可以追求一種沒有過失的快樂,更加精致、更加美妙,而沒有老病死的過失。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為什麼要放棄感官的快樂,而追求我們內心寂靜的快樂?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我穿書救女主,但誤成虐文男主 丹心煉魄:重生煉丹師的崛起之路 塵世黎明 此刻無盡汪洋時代 白發追尋 兜兜轉轉還是你,覃先生來戀愛 淮希雅沁 筱筱歸棠 不慚世上英 黎明將至,神明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