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第 167 章(1 / 2)

加入書籤

十年, 整整十年時間,從中年變成老年,唐林和承昭帝君臣聯手, 總算瓦解了部分世家的勢力, 而寧朝吏治也變得更加清明了。

官員的調換是緩緩進行的, 而且趁此機會, 唐林總算查出到底哪些世家插手了私鹽買賣。

將這些世家記下後,唐林便一步一步地減少這些世家對於朝堂政策的影響。

為官的就查其功過,還未為官的,看其能力而定, 能力一般的自然是篩選出去了,有能力又懂實務的就去外地為官, 有學識的就搞學術。

其實所有的官員都是這般,隻是毫無疑問,沒有參與私鹽買賣的世家子和寒門子能擁有更好的差遣。

不過像是能參與私鹽買賣的世家風氣本就不好, 品性也可想而知。

這幾年朝堂各處都在整頓,好些世家出身的官員,一部分寒門出身、忘記百姓之苦的官員都被罷免了, 有些還吵了架。

最開始自然是有動盪的, 不過唐林並沒有步步緊逼,行的很穩。

等到所有人反應過來的時候, 官場已經大變樣了,少了很多爭鬥, 隻以功績說事。

除此之外,唐林還改革了吏治。

胥吏、官員皆是吏治,胥吏要的是考試,之前唐林的胥吏六房製度, 讓各地的府衙、縣衙有了完整的胥吏管理製度,但是最根本的依然沒變,那就是胥吏世襲製。

寧朝的胥吏都是世襲的,而且寧朝的官員還喜歡隨意添加胥吏。

也就是說,胥吏永遠都是在增加,沒有減少的一天,這也導致了寧朝的胥吏人數及其龐大、復雜。

縣衙、府衙的胥吏已有定例,按照各個衙門的等級製定了不同的胥吏人數,縣衙胥吏最多的是赤縣,最少的是下縣;府衙最多的是上府,最少的是下府。

但是朝廷各部的胥吏同各衙是不一樣的,所以唐林調查了許久,同承昭帝還有各部尚書上下斟酌許久後,才定下了大概職位。

除了限製人數外,更重要的是俸祿,寧朝胥吏沒有俸祿,以前都是得些茶水錢什麼的,不能算。

所以胥吏也劃了等,不同等級的胥吏所得俸祿不一。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項,胥吏們需要進行吏試,吏試上等才可以入職,也就是說取消了胥吏世襲製。

而且每三年胥吏考課一次,連續三次都是上等的話,可以酌情讓一名子嗣參加科舉,如果連續六次都是上等,並且功績卓越的話,可晉升為低品官員。

離開吏職十年後,子嗣可脫離吏籍,參加科舉。

對於這件事,朝廷考慮許久,有不少官員覺得官吏不該一體,官就是官、吏就是吏,如何能讓胥吏成為官員呢?

所以唐林舉出古時不少由吏當官的名臣,並問:「乾朝之前,官吏尚未分離,由吏為官者甚多,袁公、成相比比皆是,汝之意是覺他們不配?」

袁公、成相都是武朝的一代名臣,受人尊重,自然無人敢說不對。

胥吏們知道此事後,又喜又悲,特別是一些皂吏,以前在衙門當胥吏的條件極低,隻要被長官看上就行。

現在的要求提高了不少,要能寫會算,至少要有一技在身的。

現在胥吏的門檻高了,他們自然不適,但與此同時,胥吏不再是一條前程盡無的路了,反而隻要自己做的好,不管是子嗣還是自身都有晉升的地方。

有了這個大餅在,胥吏們都很安分,積極性都提高了許多。

不過與此同時也有一批貪汙受賄的胥吏被罷免了,由此大寧朝的胥吏進入了一個比較良性的循環,不再是一潭死水。

相比胥吏製度的改革,官員才是最麻煩的。

唐林沒有大刀闊斧,而是在細小處加了一些,比如說蔭封子嗣,以前是官員想要蔭封哪個,朝廷就給封了。

現在不同了,就算是蔭封,那也得有點本事的,科舉不行沒關係,但是要在法、算、農、工……裡麵選一門考試。

考出了,直接去相關部門,從最低官員做起,朝廷不養閒人了。

對於這事,所有官員都極為支持,沒辦法,誰家都有幾個不成器的心肝肉,本來想著有個蔭封混吃等死,沒想到唐尚書居然給了一條別的路,這多好啊!

之後唐林又啟用了九寺六監中的一部分,現在的九寺就太常寺、宗正寺、鴻臚寺和大理寺有點存在感,另外幾個已經邊緣的不能再邊緣了。

其中有部分職權都歸了中書省六部,所以裡麵各個都是閒職。

六監中,國子監沒設,都水監已經成為了工部的一個司,其餘幾個一點存在感都沒有。

唐林的啟用不是原樣重啟的,隻是用其中的一部分,而且將裡麵的職權都換了。

衛尉寺改為衛尉院,收集史上的大小戰役,還有寧朝參與過的戰役,進行分析、歸類,並保存所有的兵書,是兵家之地。

改司農寺為司農院,職權不變,專研農事,並將有用的、能提高收成的方法記錄下來,總結好後發往全國,是農家之地。

光祿寺和將作監的職權相似,都是祭祀之用。

唐林思慮再三,光祿寺不變,將作監和軍器監並行,成為各式工匠研發之地。

將作院研發百姓生活之物,軍器院則是研發武器,車船這樣的,兩監皆可研發,並且互通有無,是墨家之地。

承天監便承天院,職責不變依然是觀天象、定年歷等,不過多了天文學士。

太仆寺從之前的管車馬,變成了研修律法的律書院,成為法家之地。

最後還有算學、醫學兩樣,找不到地的,唐林直接額外開了一個機構,為算術院。

這七個院,是大寧學術的開篇,唐林相信日後定然會有其它院出現。

這一改,可是說是要完全打破儒家現在的局麵,重現百家爭鳴之時。

朝臣肯嗎?自然不肯。

可是他們不肯有用嗎?世家都鬥了這麼久了,唐林依然不倒。

現在他們再鬧也沒辦法,而且雖然朝臣們都是儒家的,但是私底下偏向其它家的不少,不然以前的那些律法學士從何而來?

無法阻止,那就加入,儒家必須也得有一個院子,還有書畫之類的也要有。

儒家是一定得有的,這是唐林考慮不周。

但是書畫什麼的,翰林禦書院、翰林國畫院、翰林醫官院等等這些是什麼?

因為每個院所需不同,朝廷稍微整合了一下,根據需要劃分地塊,像司農院,肯定得有大塊農田;君器院和將作院也各有需求,用了半年時間,工部將各個院修建完畢。

朝廷發布招賢文書,當然也不是什麼人都要,是要接受考驗的,當然各院考驗不同,每五年一次,朝廷給錢,他們出成果。

諸子百家雖然沒落,但是後人依然存在,外加有些是本來就有興趣的。

特別是一些富家子弟,不喜歡讀書,特別喜歡研究這些被稱為奇淫巧技的東西,如今也算有了努力的目標。

聽到朝廷開設了各個學術院後,百家聞風而動,辨別事情的真偽,在發現來真的後,紛紛出山,投入各個學術院中。

朝廷給銀子讓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事後還能讓百姓收益,何樂而不為?

承昭八年,唐王氏因為年歲過大,離開了人世,去時唐明等兒孫陪在她身側,走時很安詳。

同年林老爺子也去世了,唐林和林伊娘是孫女和孫女婿,身為外嫁女不需要守孝的,但是唐林和伊娘還是在家守了足孝。

就算後麵唐林需要處理政事,可從不參加宴會,家裡的吃食還是素的。

這些年,葉楚山的身體也不是很好,不過因為記掛著唐林這個不省心的弟子。

這幾年認真聽從郭醫官副使的囑咐,按時進補,雖然有些老年病,但還算硬朗。

這幾年朝廷換血,像吳尚書等一批老臣因為太過年邁,不得不致仕,下麵的官員上任,慢慢地唐林成為資歷最老的那個了。

在承昭十年的時候,唐林升為正一品太傅,這個是加官,一般來說隻是虛職,但是唐林不同,他真的是承昭帝的老師。

本來紀宇澤是想給老師爵位的,但是唐林拒絕了。

爵位雖然榮耀,但是沒什麼用處,而且他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有勛貴這一層身份,雖然好,但也為其所縛。

這幾年唐林是執宰,是大寧的宰相,有官員想要挑撥君臣關係,卻被承昭帝訓斥,所以唐林和承昭帝是出了名的君聖臣賢。

這是因為君臣兩個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紀宇澤也相信自己的老師,而且他也知道老師的誌向,自然不會起猜忌之心。

小滿和唐林一樣選擇走仕途,他知道父親現在在風口浪尖之上,等父親走後,唐家可能會陷入險境,所以他一定要好好讀書,專心科舉。

所以唐博濟很認真,和父親一樣年紀輕輕就成為了舉人,在十九歲的時候考中了進士,雖然沒有一甲,但也是二甲頭名。

現在帶著妻子去了外地就任,已經生了一個女兒,也就是說,唐林現在是祖父輩的了!

小早不喜歡為官,他隨了伊娘喜歡詩詞,不過因為家裡的情況,還是努力讀書,打算考中進士後,進入國子院,邊整理儒家典籍,邊吟詩作對。

為了改革鹽政,唐林先是讓沿海諸縣建造鹽灘,進行曬鹽,隻有先出一個成果,才能進行下一步。

而最先嘗試建造鹽灘是在唐林最熟悉的臨海縣細沙村。

那個地方以前唐林考察過多次,是最適合建造鹽灘的,所以直接派心腹官員前往細沙村嘗試曬鹽。

官員自然不能以建造鹽場的名義前往,而是以視察沿海、改善沙田的名義去的,如此,他建造鹽灘也不突兀。

在那官員成功曬出粗鹽後,將最好的方法記錄下來,交給承昭帝。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科幻相关阅读: 漫威之鳳凰來了 絕世傻妃之卿本驚華 反派對我居心不良 清穿之太後畫風與眾不同 雲家小九超皮噠 惡毒師尊總愛作死 隨身空間能召喚 在你心尖上個妝 白月光錯作替身後他哭了 以貌取人的一見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