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教育部(1 / 2)

加入書籤

翌日,趙禎在宮女的侍候之下穿戴好衣服,而後簡單的用了一點早餐,隨後便前往宣政殿上朝了,這也是天聖九年最後一次朝會了。

一夜貪歡,趙禎是神清氣爽,但曹丹姝卻是累壞了,一直到趙禎上朝之後,她才在侍女的攙扶下,邁著有些腿軟的步子離開福寧殿。

宣政殿內,眾朝臣齊聚一堂,臨近年關,朝廷也沒什麼大事,無非各地有些小災,但都有慣例可尋,因此朝會依舊是在有條不絮的進行著。

散朝之後,翰林學士兼教育司主事孫奭求見,趙禎便在崇政殿召見了他。

孫奭幼讀經書,篤學成才,九經及第。宋太宗時,入國子監為直講。真宗時,為諸王侍讀,累官至龍圖閣待製。趙禎即位後,以名儒選為翰林侍講學士,隨後又兼任吏部侍郎一職。

他以經學成名,一生堅守儒家之道。著有《經典徽言》及《五經節解》、《樂記圖》、《五服製度》等。

孫奭在講述經義時,總是把經典歷史同當時治國安民的實際結合起來。諫喻各級統治者,以前代的「亂君亡國」為鑒戒,體恤人民的疾苦,以鞏固宋王朝的統治。

大中祥符初年,真宗將迎「天書」,孫奭直言上諫,「我隻聽孔子說過『天何言哉』,豈有書也!」明確反對天有意誌之說。對真宗的到處拜山祀神,他也是每每切諫。

孫奭給趙禎講課時,「每講論至前世亂君亡國」時,總是「反覆規諷」。因為他長期擔任教學工作,朝廷中央和地方政府中的不少官員都是他的學生,所以孫奭成為當時很有影響的教育家。

四年前自教育司成立以來,孫奭就一直兼任教育司的主事,四年過後,大宋六千萬人口識字率已達百分之二十,相信趙禎有生之年是可以看到民智開啟的。

但如今孫奭已經七十了,乾不動了,今日下朝後,單獨覲見趙禎,也是為了辭官安詳晚年。

崇政殿內,趙禎同意了孫奭的辭官,並且準其以太子少傅致仕,而且還聘其為大宋官學的講師,每月閒暇之餘去大宋官學講一講課。

見官家同意了自己的辭官劄子,孫奭又道:「官家!老臣想為大宋的教育事業發出最後一份光,但奈何老臣的身體不允許。官家勵精圖治,想要使得儒家學說深入百姓之中,這是好事,是仁政,是明君所為。

但官家須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大宋有六千萬餘人口,要想人人都能識文斷字,通曉朝廷政令,我朝就必須年復一年的在教育方麵付出,這可能不僅僅是一代君主或者兩代君主的事情,因此臣認為小學、縣學、州學、府學的推廣,朝廷應該持之以恆,甚至官家應該將教育一事編製成條例,以防後人隨意篡改!」

趙禎思忖了一下,而後說道:「卿的意見與朕不謀而和,朕認為教育乃國之根本,育國之棟梁,興邦乃之安定也!朕在位一日,便會堅定不移地推行教育之策,不但如此朕還會把教育列為頭等大事去處理,而且形成定製,這樣後世之君也不能隨便就廢除朕定下的教育製度。」

「官家英明!臣雖遠離朝堂,但依然堅信大宋在官家的手中,定將遠超盛唐!」

孫奭的話入了趙禎的心裡,那就是古代郡王的權力十分大,英明睿智的君王會興教育,但若是昏君或者權力欲望太過於膨脹的君主,那麼必然不會選擇開啟明智,他們會同少數讀書人一樣選擇繼續愚弄百姓,畢竟大字不識一個的百姓更加符合他們的利益。

「啟稟官家!三位相公求見官家!」

內侍張茂則忽然從外頭走了進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在生存遊戲裡當菜鳥 我的悠閒種田生活 江湖新語 拯救女配手冊[快穿] 來自神明的偏執愛意[快穿] 魔尊三觀養成記 叫我一聲媽[綜漫] [咒回]我和蠱王拚演技 [綜]死局 論查克拉祓除咒靈的一百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