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栽培(1 / 2)

加入書籤

杜中宵讀書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參加科舉考進士,然後去做官。聽範鎮如此問,哭笑不得。

想了一想,杜中宵拱手正色道:「回知縣相公,學生讀書,自然是要參加科舉,為朝廷效力。隻是自小生活在鄉間,欠缺名師教導,不得其門而入,是以作的文粗糙了些。」

範鎮笑道:「你不是作文粗糙,而是與朝廷所考格式不合。自聖上親政,近幾次科舉策和論比以前看得重了許多,但第一場依然是賦。科舉逐場定去留,賦作得不好,那便登第無望了。」

杜中宵連連稱是,一副認真學習的樣子。

此時科舉與後世的考試是不同的,詩、賦、論、策,以及帖經、墨義,不是幾場統起來看成績,而是從賦開始,一道一道向下刷人。如果賦作得不好,其他幾項哪怕是滿分,多半也是沒有機會的,因為考官看過賦後便就刷下去了。考生的賦作得好,科舉便就十之八九有譜了。至於最後的帖經墨義,實際上沒有什麼實際作用,隻要不是特別離譜,錯得一塌糊塗,根本就不會計入成績裡。

當今皇帝親政之後,提升了策和論這種政論文的權重,也隻是在看過賦之後,再看策論,然後再定去留,最重要的依然是賦。科舉考試的方式,決定了第一場考試的極端重要性。

範鎮見杜中宵態度謙恭,暗自點頭,從袖中取出一本冊子道:「我這裡有一本《賦格》,在京城裡不算得什麼,下麵州縣卻難以買到。你拿回去仔細研習,以後科舉,當有助益。」

杜中宵喜出望外,急忙接了過來,連連道謝。

這就是這個年代的考試輔導書,專門針對科舉的賦,從句式、用韻等諸多方麵,結合範文,進行詳細講解。大宋立國不過六十餘年,太宗年間真正把科舉作為選拔官員的主要形式的時間更短,科舉考的內容又改來改去,一切都不定型。讀書人準備科舉,實際上無章可循,就是多讀書,看各人悟性。針對科考內容的專門輔導書少之又少,很多舉子上了考場甚至不知道考什麼。

此時京城的省試,每次都有近萬考生,錄取的進士四五百人,諸科要多一些,總體也不過一成的錄取率。單看進士科,比率就更加低。十人二十人中取一人,看起來考中的機會很渺茫,其實不然。這近萬趕考的舉子當中,大多數都如杜循一般,是去湊數的。那些對考試心中有數,準備充足的,實際成功的機會非常高。這就是發解是按著州軍分配名額,但真正考中進士的,主要分布在開封府、河南府和應天府以及福建路、江西路等一些州府的原因。考中的進士越多,積累的經驗越豐富,後來的人學習有的放矢,地方優勢便就越來越大。而一些很少出進士的地方,登第的舉子就真的是天選之才。

《賦格》、《詩格》這類科舉參考書,從唐朝便就開始有人整理,但流傳不廣。也隻有開封府那種首善之地,可以方便買到,地方州縣根本難得一見。有了這些參考書,隻要下死功夫,多讀多背,做一篇四平八穩的文章出來並不是難事。

科舉第一忌,是不要出韻,不要用禁字,不要有錯字,諸如此類,稱為雜犯。隻要卷子乾淨,一點錯誤沒有,內容合乎要求便就可以從本州發解。能在科舉考試中做出錦繡文章的,無一不是一時的文學大家,杜中宵沒有那個野心。他想的就是利用自己前世應試教育的經驗,下苦功夫中個進士即可。這便就要求把各種規矩記死,按著要求向裡麵填四平八穩的句子就好。

由於商業發達,宋朝城市裡的識字率是相當高的。但讀書識字不代表就可以參加科舉,科舉是一條專門的學習道路。進士科考的是對朝政時事和經典的理解,以及臨時發揮作文章的能力,而更重要的製科考的則是超人的記憶力。

在一些科舉氣氛不那麼濃厚的地區,特別鄉下,走在這條路上的人其實不多。這個年代考進士,其實不像杜中宵前世想的那麼艱難。正是因為如此,杜中宵才敢堅定地走上這條路。

把範鎮送的《賦格》小心收好,杜中宵拱手道:「日後學生有不解之處,還請知縣相公指教。」

範鎮點頭:「你若是用心向學,那自然是應該的。」

杜中宵連連道謝。範鎮本是蜀人,年輕時得當時的成都知府薛奎知遇,帶到京城,一直在館閣讀書多年,頗有名氣。直到本屆才參加科舉,人人都視為狀元之才,隻是他心高氣傲,才把到手的狀元拱手讓出。這種人物肯指點一番,是多少求也求不來的。

講過科舉的事情,範鎮才隨口問道:「我聽通判官人講,你有個從酒糟裡製酒的法子?」

「不錯。小的偶然從一個遊方道人那裡,學不此法,可以從酒糟中濾出酒來。」

範鎮道:「既有此法,現在每天能製多少斤酒?」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陰燃 一步升天 無缺血魔 長公主的哭包小駙馬 三國,大漢再興 我穿進無限世界後,鬼怪們都瘋了 浮生筆記 攻略清冷妹妹 暗區突圍之我在暗區摸大金 重生後我成了妖精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