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理論(1 / 2)

加入書籤

程家大房二房沒什麼其他可鬧騰的,並且鄭氏跟武梁本人,當然也沒有什麼恩怨可了。一切的症結,無非都是為著那個爵位。

程烈已經從蜀中回京了,他一個征糧官,卻甚至比鄧隱宸這領兵的回來得還晚,這趟差使辦得如何可想而知。

功沒立著,原來指望著立了功後名正言順上折請封世子爺的,現在又沒法了。程向騰折子是上了,但上麵空壓著沒反應也是白搭。

鄭氏能不急麼?

並且程烈也是回京後才知道,為什麼他在蜀地征糧無功?還不是都怪武梁跑地蜀中攪風攪雨一番,所以才導致蜀地糧價崩盤,使得他調度無力嘛。

程烈惱武梁惱得什麼似的。

他還惱的另一個人,就是程向騰。

從前,二叔在西北帶兵,就不肯扶持自家人。打北辰重用了多少從京城帶過去的人物?而偏偏他們程家軍裡,卻沒有提拔幾個。

什麼意思?是怕程家軍因為外祖父在不好控製,最後反正落在他程烈手裡,所以不肯出力是吧。

而今呢,他都弱冠了。這麼多年,二叔都沒有機會替他請立世子?剛剛從西北回京時候,聖上新登基,對二叔那麼依重,政事上都言聽計從,更別說這麼點兒自家私事了。多好的機會為他請立,結果二叔並沒有,落得到現在越來越難辦。

所以說,哪裡是不能,不為罷了。

後來程烈入蜀,為了立功他準備得齊全也卯足了勁兒,二叔也是各色人等都給他安排齊備讓他帶著。可是那些人又給他出過什麼力?還幫著二叔瞞報消息,甚至提供假消息給他,才讓他撲空,沒扌莫到逆王的影,錯失了斬殺逆賊立大功的機會。

他在那裡空折騰那麼久,落個無功而返。等再回了蜀地,糧價已經騎著寶駒一路狂奔了,讓他的後續工作開展得極其狼狽最終成了笑話。

會不惱麼。

雖然沒立上什麼功,但好在最後終於也沒被朝廷怪罪,算個無功無過吧。無論如何,程向騰說了會向聖上請旨,會替他安排,他就忍耐著那些不快等著。

可是等了這麼久,什麼結果也沒有。

程烈真是惱透了,若非母親攔著,他早就按捺不住想做點兒什麼了。

···

程烈到底年輕,也就是一腔子的火乾燒著,縱使有什麼想法,也是斷片的不連貫的。不象鄭氏,是一步步很有章法的幫兒子謀劃著。

當然他們母子一心,都覺得爵位未立,首在原因便是程向騰的不給力所致。

朝廷的理由是什麼?寸功未立?這說法當真可笑得很。也就他們武將世家,還有立功的機會,那其他許多有爵人家,誰又能立得功去?還不都是平安承爵的,怎麼偏到他們這兒就不行了?

——當然關於他們手握兵權不肯放手的事兒,他們母子都選擇性不提了。

並且他們無法去怪罪聖上,隻能怪到程向騰頭上了。

並且現在看看,連武梁這種什麼亂七八糟的人,程向騰都能說動太後不橫加阻攔,讓他們訂親成功呢。有這麼大的臉麵和手段,就求不來一個承爵的人情?她不信。

——當然她更不會信當初太後沒再阻攔訂親,是因為程向騰暗示要撂挑子給她家程烈,自己清修去。

總之從前對於立爵,鄭氏都是有商有量的跟程向騰做言語上的交流。既然那樣沒有實質效果,那就得動點兒真格的。

帶走蘆花,給程向騰一點兒壓力,畢竟身為武將,私自通敵那是多大的罪名,他自然心裡有數。

她也不想把這事兒鬧大,畢竟程家根基臉麵,她也是得保的。她隻是給他提個醒,讓他加把勁兒把爵位落實下來罷了。

隻要爵位落定,她才不管什麼私通北辰,或者跟什麼下賤女人成親這種事兒呢,以後哪怕她賠禮道歉磕頭謝罪呢,大家還是一家人,還要好好的相處。

並且她這裡有蘆花在手,還可以反復的審著。她就不信了,一個小丫頭,嘴巴能有多緊。並且她已經查清楚了,這丫頭爹娘兄弟一家子,都在老三的莊子上。就算她不怕死,她能也不顧自己的親人麼?

等拿到了證供,她還可以做些安排把這事兒擴大化。到時候程烈審出這麼一樁軍中大醜聞,也是大功一件。

有了功勞,爵位的事兒也就好說了。

當然如果這丫頭不行,她也有別的計劃。

比如釜底抽薪。若二房無子可以繼承爵位,那這爵位朝廷也不能薅奪了去,最終還會是她長房的。

再者當初她相公去世,朝廷為什麼把爵位給了程向騰?,不就是因為她兒子年幼立不住事嘛。如果程向騰也一樣兒子年幼,如果他沒了,太後也不會眼睜睜看著自己娘家式微,而把爵位給程熙那個小毛孩兒吧。自然程家該是已成年的程烈來撐。

——當然,這些個想法太深遠,鄭氏也就是腦子裡過一遍,連對自己兒子都沒敢提起過半句。

不過,如果真到了無計可施的時候,也顧不得了。反正無論如何,這爵位,她定要討回來。

···

所以說,關於承爵這件事兒,程向騰就成了夾心的那一層。

他不滿,也無奈。

程烈這孩子,他是想好好教的,他承了爵後,以後整個程府的前途,都靠他發揮光大了呀。可是這小子小小年紀,卻總滿腹的心思,對他的話總是陽逢陰違應付的多,聽從的少。

別的不說,就說蜀中征糧。

既貪征糧之功,也巴望著戰功。拿大又貪多,才最終一事無成。程向騰後來細細給程烈分析了個中得失,但程烈隻怕到現在,也一副不肯信服的樣子。

那時候蜀地糧價暴漲之後,程向騰給程烈也做了安排了。他讓程烈去拜見幾個地方官,比如錦城郡守等。

隻要錦城郡守發句話,提醒自家百姓,說如今風調雨順年間,蜀地之外各州郡都糧價平穩,隻咱蜀地價格高得離譜,大家需理性買賣……這麼反復強調之後,買賣方都覺出了危險,價格就會逐漸回落。

當然他這糧官要拿得穩,表明朝廷定價就那麼多,自然不跟風讓價格波動,就壓著低價不動。還可以關了官倉一陣暫不收糧,表現出那種可要可不要的狀態。反正你這裡價格高,咱回頭就去別處征糧去……

也可以另找其他商家合作,有人帶頭低價出售糧食什麼的,更能在民眾間引起些恐慌拋售情緒。

或者這些都不用做,就查清楚糧價是怎麼上去的,你就見樣學樣反其道而行就可以了啊。帶了千把來人在身邊,散布消息也好,做什麼也好,不都方便快捷得很嗎?

糧價降回來,也會很快的。

結果程烈對程向騰的各種安排和提議都十分不滿。覺得他堂堂侯爺公子,堂堂程小將軍,去求個地方小吏辦事兒?他拉不下麵子受不了那屈,他不乾。

最重要是他覺得,程向騰那法子不靠譜。說那些老百姓,看見銀子跟蚊子吸血似的,不動武用強的,那麼高的價格說降下來就自動降下來?不靠譜。

他帶那麼多人去蜀地呢,當然不是擺著看的。——這些人是兵,是行軍打仗的硬漢,象個市井碎嘴一樣去散布個消息什麼的用在征糧上?程烈覺得程向騰的提議很侮辱他們。

他的收糧點無人問津是吧,他可以用強啊,誰要去對著一群小民費腦使計去。

他起先還客氣,在對群眾的動員中說,蜀地與匪患也就隔幾重山而已,匪類就在家門口作亂,時時威脅到你們的安全,你們蜀地不該為此出力,用合適的價格支援朝廷嗎,難不成留著給匪兵搶?

後來見無人響應,就直接恐嚇。說為什麼糧價這麼高還有人囤糧呢?肯定是為了暗中支援匪兵糧草的,所以才不怕價高。等逮出來,定斬不饒!

一邊強令糧商價格下調。

後來又直接下令讓民間糧商不得再收糧,這樣有人賣糧,就隻能按他的價格賣到他這處官倉了。

再後來他終於惱怒要強行開倉了,說刁民不順應朝廷旨意,那他也沒辦法。大戶和糧商都得開倉給他,而價格,自然是他自己訂下的低價。——終於還是走回別處征糧的老路,強吃大戶。

總之他幾次三番要動用武力,在蜀地激起了不少民憤。

要不是被程向騰的人死死攔著,又動用關係各處幫著滅火,隻怕早就起大沖突了。

那時候他還不知道這糧價跟武梁有什麼關係,最後他堂堂正正上了奏折,說蜀地人刁,知道朝廷征糧,便坐地起價一路哄抬,使糧價高得離譜,枉圖狂賺朝廷銀子……反正就是誇大工作難度,把事情描述得各種難搞。

然後自作聰明把自己各種能耐手段表了一表,最後請聖上給糧價一個意見,好讓蠻橫的蜀人可以遵照。——不過就是請發明旨定下糧價,以便他依旨推行罷了。

總之就是他小子搞不定啊,需要聖上說句話啊。——他還以為京城這些官油子,誰會把他的能耐手段看成重點呢。

這把程向騰又氣了一下。

這事兒竟然就直接捅到聖上那裡,也不給他事先打個招呼?又不是沒辦法解決。

因為這個,聖上雖然沒有在公開場合斥責過他,但私底下,聖上跟程向騰說,這程烈還是小兒作派,要想有大作為,尚需好生歷練啊。

軍功沒立上,征糧又弄個需求助,程烈灰頭土臉。

這樣的情形,不用說,爵位還是拿不下來。

可是程烈那裡明顯著急了,並且程向騰早就應了等他回京就幫他請旨,所以他也不好再拖。

程向騰最終決定給程烈弄個巢匪之類的水功勞算了(沒有匪也可以自導自演之類的嘛),然後拿老臉硬求聖意。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都市相关阅读: 重生之將後 完美婚配 乘風破浪的假千金 重生2002之商業大亨 我的大佬姐姐 我在萬界收欲望 全京都等著我崩人設 我白錦一身正氣 輪回盡頭的天災牧師 替身嬌妻入懷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