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 先禮後兵(1 / 2)

加入書籤

次日,李昖擺開全套儀仗,帶著光海君李琿和三個議政大臣前往龍灣館會見大明使者沈惟敬,秦川這次沒有被李昖叫去陪同,於是他便留在軍營幫助李鎰整軍。

驛館外,沈惟敬、黃應晹和查大受帶著錦衣衛及明軍兵士在外迎接,李昖的車架過來後,李昖下車與沈惟敬等三人見禮,這次因為沈惟敬沒有帶聖旨過來,也沒有如上次一般傳口諭,因此高麗國君李昖不必遠迎,也不必行大禮。

沈惟敬將李昖等高麗君臣引如驛館,賓主落座,沈惟敬將兵部尚書石星的親筆信拿出交予李昖。光海君李琿接過後,轉呈父親,李昖抽出信看了起來。

信中,石星解釋了派沈惟敬前來與倭軍議和的原因,說是因為道路泥濘,大軍行軍緩慢,另外秋收在即,要等遼東和高麗秋收後,大軍才能方便的籌到糧草。這次派沈某人來,以議和為名,先勸倭寇釋放被俘的兩名高麗王子和文武官員,再要求倭軍主動撤出高麗,如若倭軍冥頑不聽,則待大軍開到,一舉滅之。

李琿發現石星的話有些含糊,字裡行間似乎有議和之意,頓覺不滿,說道:「沈大人,鄙邦與倭賊有累世之仇,前日堅守五十日之約,以待天軍,且天子已下明詔,誓將倭寇驅回東瀛,何故石尚書有言和之意?堂堂天朝,豈可與跳梁小醜講和?」

沈惟敬道:「殿下,大明北地連年災荒,又值寧夏叛亂,朝廷耗費巨大,故朝中有言和之聲。但聖上和石大人皆決意驅逐倭寇,恢復高麗。此番小臣前來,是為先禮後兵,宣天子之意,要那倭人歸還二位王子和被俘之官民百姓,並退出高麗,如若倭人願意接受,則兩軍和貴國就可免刀兵之災。如若倭人執意頑固,則大軍開到之時,便是它覆沒之時。」

李昖這才鬆了口氣,看來沈惟敬這次來是下最後通牒的,於是他又問起明軍的準備情況,雖然昨夜秦川和柳成龍已經向他稟報了,但那畢竟隻是私下場合,算不得明朝的正式通告,今天由沈惟敬說出來,才能真正作數。

沈惟敬道:「朝廷共計征發七萬大軍,以宋應昌大人為經略,李如鬆大人為提督,現在經略宋大人已至遼東,正在集結兵馬、籌措糧草,以待李如鬆大人的大軍從寧夏回來。」

李昖道:「七萬兵是否少了,倭寇在高麗卻是有二十萬大軍。」

「不是還有貴國的軍隊嗎?另外,倭軍雖有二十萬,但散布各地,能集中到北方來抗拒王師的並不多。王師雖不多,卻是精銳百戰之師,可集中於一處,行各個擊破之勢。」

「請問貴國的水師也要來嗎?」

沈惟敬沉默了片刻,老老實實的說道:「小臣走時,石大人並未提及水師之事。」

李昖嘆息道:「不出水軍,如何能取全勝,望沈大人轉述石大人稟明天子,請盡快派出水軍,斷倭寇後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請殿下放心,小臣回去後定會轉告石大人。」

李昖又說:「五十日之期將至,小西行正威脅要進兵,沈大人何時啟程去平壤?」

「前日黃大人已經派出快馬去平壤,假充是小臣的隨從,讓那小西行正稍安勿躁,等小臣過去,後日一早小臣便出發前往平壤。」

「那就多謝沈大人了,沈大人不辭辛苦,不顧年歲,為鄙邦數次奔走,孤不甚感激,請受孤一拜。」說罷,李昖起身對沈惟敬行了個大禮,慌得沈惟敬趕緊也起身回禮。

隨後,李昖等高麗君臣又和沈惟敬等大明官員商議如何迎接大軍、籌措糧草、征發民夫和整修道等諸多事宜,沈惟敬還提醒李昖要下令前方的將領做好防備,以防小西行正突然進兵。

幾人正在商議,外麵來報高麗兵曹判書求見李昖,李昖臉色一變,情知不妙。果然,兵曹判書神色慌張的進來稟報,說是倭寇攻占了朔寧和肅州,兩地的縣令皆殉國,眾人頓時大驚。

沈惟敬想了想,問是何時的事,兵曹判書給他一說,沈惟敬掐指一算,說道:「殿下不必驚慌,此乃小西行正示威之舉,按日子算,他是在小臣的家仆沈嘉旺離開後兩三天動的手,那時並無倭寇大軍從南邊過來,他也不敢空城而出,定是派了一支偏師北上,以戰促和。」

李昖道:「沈大人是否需提前出行,盡快去平壤穩住那廝?」

「不必,我等若是顯露驚慌,一定會被小西行正窺出虛實,小臣還是按部就班,不慌不忙的過去。小臣預料,倭軍拿下這兩座城池後,必不會再北進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萬千劍心 網遊:我能修改萬物時間 武道爭鋒 妖妖不可欺 鬥羅:新婚夜,胡列娜偷聽我心聲 詭異復蘇:我成了詭異源頭 與仙同歲 職業哥別混了 諸界從笑傲開始 侯爺,夫人還是想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