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三弟子下山投明主 二老祖閉關悟掌門(1 / 2)

加入書籤

詩雲:廉頗白起與趙奢,誰料師從本一家;其二歸趙一投秦,白起單人便嗜殺!開場詩道罷,書接上文。且說甘茂神會秦武王意圖,於是便獻計道:「臣請至魏,與其相約攻韓,以此打開東向通道。臣單身勢孤,請大王許以向壽為輔,助我一同前往。」秦武王遂應其請,派向壽與甘茂二人使魏。甘茂甫到魏國,便對向壽說道:「公回報大王,但雲魏王已從我議,但先不要攻打韓國。事情若是成功,全算作先生功勞。」向壽不明其意,乃回到秦國,將此語匯報秦武王。甘茂其後抵達息壤,武王親出都迎之,問其不攻韓國緣故。

甘茂答道:「宜陽大縣,上黨、南陽財賦積貯已久,其實為郡。今欲離險隘,遠行千裡攻之,並無取勝把握。昔曾參居費,有與其同姓名者殺人,其母聞而織布不輟,泰然自若。又有人來告其子殺人,母仍織布不止。稍人又有人告曰曾參殺人,母棄梭下機,翻牆逃之。憑曾參賢德,母之不疑,三人言其殺人,曾母猶且信之。臣賢不比曾參,大王之信不如曾母,疑臣者決非僅隻三人,故臣在外攻韓之時,恐大王亦如曾母投杼也。昔張儀西並巴蜀,北拓西河,南取上庸,天下並不因此贊儀,而謂大王賢能。魏文侯使樂羊子伐中山,三年才克。樂羊回國請賞,而魏侯以誣書一篋示之。今臣外人,寄居秦國,樗裡子與公孫奭必與臣爭攻韓得失,王必聽而止之。則臣欺魏王於前,遭韓怨恨於後,得不償失也。」

秦武王道:「孤信子,不聽他人之言便是,請與公盟誓。」甘茂遂返回魏國,與魏王結盟聯手,並帶兵攻打宜陽。激戰五月而不能克,樗裡子、公孫奭果然提出反對攻韓意見。武王便召甘茂回國,欲令退兵。甘茂不還,寄書武王道:「息壤之誓猶在,王其毋忘。」武王大悟,調集舉國兵力復送前線,命甘茂全力以赴。於是斬首六萬,終於拿下宜陽,韓襄王派國相公仲侈到秦國謝罪講和。甘茂由是一戰成名,時謂戰國名將。秦武王打敗韓軍,由是朝周,借機炫耀秦國實力。周王賜以胙肉,封秦為諸侯之伯。秦武王得意忘形,遂舉午門外千斤周鼎。將鼎托至月匈腹,周王及眾卿無不大駭。然未待舉之過頂,其鼎已落,砸斷秦武王脛骨。秦武王被抬至館驛,當夜便即一命嗚呼。因自大成狂而死,秦武王之謂也。

消息傳至秦國,舉國臣民大悲。武王無子,有異母弟公子稷時在燕國為質。趙武靈王聞此,乃派代相趙固帶兵前赴燕國,將公子稷護送至秦,奪取王位,是為秦昭王。秦昭王得以繼位,自然對趙武靈王感激涕零,於是主動遣使赴趙,與之結為盟友。趙國由此消除來自西方強大軍事壓力,消除最大心腹之患。趙武靈王此舉,可謂惠而不費,上上之計也。

周赧王八年,秦昭王繼位,楚、越聯合攻打齊國。楚懷王為使齊、越火並,坐得漁人之利,遲遲不派兵參戰。越王無彊大怒,復聽信齊國田姓說客所言,反與齊國聯手攻楚。楚懷王此時卻顯其超人能力,一舉擊敗齊越聯軍。無彊中伏兵敗身亡,由於生前沒有指定繼嗣,越國因此分崩離析,各宗族子弟競爭王位,紛紛自立,散居浙江南部沿海。列位看官!楚之滅越時間有所爭議,說話人列舉於後,以供列公自辨。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齊使遊說越王釋齊擊楚,乃楚懷王年間之事,與楚威王無涉。而其敘及楚國歷史之時,又雲「楚威王滅楚」,其實自相矛盾。另據考古學家考證,所謂楚威王滅越,其實乃是楚、齊二國交戰,起因是齊、魏徐州相王,與越國無關。並且所有先秦史書,除《史記》之外,都未提及越、楚在楚威王時有過交鋒。故而越國真正破滅,應在楚懷王二十三年。

由此便說越國之事,以結其史。越國自勾踐之後,發生三代弒君事件,史謂「越人三弒其君」。勾踐之子鹿郢及孫不壽繼續秉持禮義相待諸侯政策,延續越國霸主地位。朱勾弒父篡位,《竹書紀年》載雲「不壽立十年見殺,是為盲姑,次朱勾立」,語焉不詳,並無前因後果。但此事件不僅為其後越國不斷出現弒君張本,也直接導致越國霸權結束。當朱勾之時,據墨子曰:「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以並國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

越王朱勾晚年兩次出兵,並吞滕、郯山東二國,俘虜郯國君主鴣。朱勾在位三十七年去世,太子翳即位。越王翳憑借強盛軍事實力,發兵討伐齊國;兼伐齊國附庸繒國(今山東棗莊),一戰將其攻滅。因進逼齊國邊境,齊將反攻越軍。田氏代齊之後,虎視越都琅琊。越王翳權衡再三,被迫遷都於吳(今蘇州),加強對吳越地區控製。北方越人開始大批返回江南,並有遷居到嶺南者。但越國並未放棄琅琊,依然視作北方都城。越王翳弟豫為繼承王位,連續謀害三個王子。隨後又挑唆越王除掉太子諸咎,遭到越王翳拒絕。諸咎擔心被害,遂率軍趕走姬豫,又殺父王翳。越人殺死太子諸咎,吳人強立諸咎之子錯枝為王。越人不甘吳人操縱越國,大夫寺區率兵殺死姬豫,廢黜錯枝,擁立越王翳之子無餘,號稱莽安。越王無餘十年,寺區弟思又弒無餘,擁立無顓。越國由此政局混亂,霸業走向衰落。

為擺脫頹勢,無顓重將國都遷回故都會稽,在位十八年去世,弟無彊繼位。越王無彊欲效其祖先爭霸中原,於是發兵攻打齊國。齊王遣使勸說越王,以楚國分兵爭霸在外,國內空虛為由,誘引越國伐楚。越王無彊聽從齊使之言,轉頭討伐楚國。因楚國有備,反而大敗越軍,殺死無彊,齊國亦趁機出兵,在徐州打敗越人。越王無彊諸子各以正統自居,紛紛建國稱王,其時越國便即滅亡。越王無彊長子玉後裔是為閩越王姬無諸,次子蹄後裔是為東海王姬搖。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二人自去王號,成為閩中郡守。秦末農民起義時,二人又率領越人歸附鄱陽令吳芮,隨諸侯滅秦。其後楚漢相爭,無諸及姬搖皆助漢王。漢高祖劉邦一統天下,重立無諸為閩越王,建都東冶,繼續越國奉祀。漢惠帝三年,立姬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故俗稱為東甌王。漢武帝建元三年,東甌遷徙中原,居住江淮一帶,其後歸入漢朝。

便在楚懷王滅越當年,值秦武王舉鼎而死,國內大亂,又楚齊越混戰。趙武靈王趁此與燕、宋二國結盟,以牽製魏、韓國之後,於是北略中山之地。且說中山國被魏國名將樂羊子及吳起除滅後,中山桓公攜其臣僚及敗殘人馬退入太行山中,經過二十餘年勵精圖治,積蓄力量,終在周安王二十二年重新復興中山國,定都靈壽,並將樂羊後裔趕出中山。中山國復興,便將趙國領土分割成南北兩部,著實是謂趙國心腹之患。趙國曾兩次進攻中山國,都遭到頑強抵抗,勞而無功。趙成侯六年,中山國始築長城,備禦趙國。長城沿其西北邊界,自今唐縣、曲陽、行唐、靈壽、平山、石家莊,順太行山南下,終於邢台西北。

至魏將公孫衍發起除秦、楚之外,五國相王之時,中山國君白厝亦乘機稱王。且乘燕國大亂期間,派相邦司馬賙率兵伐燕,攻破數十城,克燕下都,擴地數百裡,掠奪大量財富。司馬賙因功被封為仲父,賜予「死罪三世無不赦」特權。然中山國輝煌未久,齊國滅燕遭到列國抵製,被迫自燕國撤軍;燕昭王即位,便即陸續收復部分被中山國所占城池。中山國既強,更被趙國視為心腹大患,非欲除滅不可。至趙武靈王二十年,乃遍觀當時中原局勢:齊國孟嘗君為相,與客卿蘇秦共同策劃合縱攻秦,謀與楚國聯合;秦昭王新立,因母為楚人,楚懷王復與秦國結盟;魏、韓兩國又與齊國聯合,向楚、秦發動合縱之戰;楚懷王外交失當,因而陷入內外交困。此後未久,又形成秦、趙、宋聯盟,與齊、韓、魏對峙局勢。於是東、西兩方勢均力敵,以齊、秦為首,雙方都疲於爭霸之戰。而燕國因齊入侵,以致國力大衰;雖在燕昭王治理之下逐漸恢復,但惟能自保而已,更無乾涉別國軍事餘力。

正因列國無暇乾涉中山之事,趙武靈王以為良機難得,遂前往邊境九門(今河北槁城),修築野台,並遣大夫李疵前往觀察中山虛實。李疵奉命前往,數日後回報趙王道:「中山可伐也。我不亟伐,將後於燕。」趙武靈王遂於信宮大會群臣,共商攻伐中山國大事。商議五日意決,遂發舉國之兵北攻中山,勢如破竹,直抵房子(今河北高邑)。燕昭王聞報,亦乘機揮軍南下,入侵中山。未料中山國之師皆由胡人組成,個個英勇善戰,且都乘輕騎快馬,不以戰車為陣,因而機動靈活,又全力拚殺,故大敗趙軍於房子;並乘勝追擊,占領趙國鄗邑(今河北柏鄉)。其後又揮師北上,打敗入侵燕軍,殺死其統軍大將。

趙武靈王不甘失敗,乃前往代國,復向北行至無窮,西至黃河,登黃華山,以馬鞭指畫,對眾卿道:「胡地中山,吾必有之!」由是返國,謀畫胡服騎射。趙武靈王親著胡服登朝,樓緩、肥義從之;眾卿不欲,公子成稱疾不朝。趙王親至府宅勸道:「家聽於親,國聽與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恐天下議之也。製國有常,利民為本;從政有經,令行為上。明德先論於賤,而從政先信於貴,故願慕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道:「臣聞中國者,聖賢之所教,禮樂之所用,遠方之所觀赴,蠻夷之所則效也。今王舍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道,逆人之心,臣願王熟圖之也!」趙王道:「吾國東有齊、中山,北有燕、東胡,西有樓煩、秦、韓。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係累吾民,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於不守也,先君醜之。故寡人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更報中山之怨。而叔執中國之俗,惡變服之名,以忘鄗事之醜,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聽命,明日胡服而朝。於是始出胡服令,而命全民習練騎射之術。

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二十年,趙軍再出,兵伐中山,抵達寧葭(今河北石家莊)。又向西攻取林胡,軍鋒抵達榆中(今內蒙古東勝),林胡王獻馬求和。為防止列國乾預,趙王又派樓緩至秦,仇液至韓,王賁至楚,富丁至魏,趙爵至齊,進行外交。二十一年,趙武靈王以二十萬之眾攻伐中山,兵分二路。親自總領南路之軍,又分三支,以趙袑統領右軍,許鈞統領左軍,趙章統領中軍,向中山國腹地出擊;北路軍由牛翦統率,皆為騎兵軍團,趙希為先鋒,統率胡、代兵馬。又命趙與率小股騎兵前往陘縣,騷擾中山國後方。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風雨葫蘆寨 萬古大帝 地球超級火山 看不見晴天 葉塵池瑤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誰人分說何謂正邪 四歲小奶團:全能大佬是我媽咪! 花開又一春 我被眾神之王追殺 混在日劇的大神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