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穿越(1 / 2)

加入書籤

醫生說,瑾月因傷心過度,情緒激動,陷入昏迷,醒來時間不確定。

「媽媽,媽媽。」瑾月看到竹秋,就跟了過去,看見竹秋身穿青色織錦緞長袍,搭配灰色素緞緣邊的領邊,內襯褐色織錦緞襖子,發髻通常盤在腦後。瑾月詫異的看著周圍的一切,已經不是當初那番模樣,更像是換了個世界,商販們在小鎮的市集上擺出各色的商品,熙熙攘攘的人群使小鎮充滿了生機,耳邊隱隱約約可以聽到演奏樂器的聲音。原來是她在昏迷期間做夢來到了明朝,算是短暫的穿越吧。

明朝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明朝時期君主專製空前加強,多民族國家也進一步統一和鞏固。明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明朝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明朝時期君主專製空前加強,多民族國家也進一步統一和鞏固。明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明朝早期的社會風尚敦厚樸實。這一種風尚首先與當時特定的社會條件密切相關。為了恢復和發展經濟,明朝統治者采取了重農抑商政策。在當時的條件之下,人思安定,趨農輕商。同時,從安定統治的需要出發,朱元璋在政治方麵加強中央集權,在社會方麵加緊按照禮製規定對人民進行約束,強調人們社會方式的等級差別,對人們衣食住行做出詳細的規定,並用嚴刑予以固化。因此,明朝早期的社會風貌基本上是誠樸、儉約,乃至於刻板的。

大致是在正德年間,重利趨商、浮靡奢侈、違禮逾製的習氣逐步蔓延。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刺激了人們的消費欲望,提高了消費水平,影響了衣食住行,特別是沖破了原來觀念上麵的禁網。在思想領域,理學的衰微和王陽明心學的崛起和盛行,肯定「人欲」的合理性,宣揚個性自由,都促進了社會風尚的變遷。這一種風尚的變異至嘉靖、萬歷以後(即傳統所認為的晚明時期),變得更為突出。

晚明是一個特殊的大變革的時代,新經濟因素不斷地萌發,新思想觀念勢如潮湧,而最能夠反映社會大眾行為方式、生活追求、價值取向的社會風俗又表現得最為敏感,例如範濂的《雲間據目鈔》記載:江南,在正德、嘉靖以前,「南部風尚最為醇厚」;從此以後,「風俗自淳而趨於薄也,猶江河之走下,而不可返也」。此類記載在當時的官方文獻、野史筆記、文集及方誌之中俯拾即是。這一變化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以東南富裕之區最盛,遍及南北。其傳播形式是由城鎮向鄉村、由社會上層向社會下層同時進行。

晚明社會風尚的劇變主要集中在消費領域,以追慕新異、講求奢華為主要特征,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其中,衣食住行、婚喪嫁娶、重要節日等表現得尤為突出。人們互相效仿、攀比,鋪陳、揮霍財貨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引發了大量的越禮逾製現象。

在人們的社會活動當中,服飾最能夠體現財富、身份地位和意趣,故而能夠最直接地反映生活習俗的變化。明代婦女服飾有袍、衫、襖、霞帔、褙子、比甲、裙。晚明服飾的更新之快令人目不暇接。據《閱世編》記載,一些地區時興宋錦、唐錦,爾後又追求漢錦、晉錦,不久「皆稱厭物」。而小康人家的衣飾上麵則無大紅不穿,就連婢女也非以大紅飾衣不可。八品官竟然敢配著朝中大臣的官服,一些教坊司樂工的穿戴竟然與朝臣無異,宮中的打雜太監也穿起了蟒衣——圖案僅比龍袍少一爪。就連隻有皇帝才配使用的龍紋,也開始在民間出現。人們忘卻了禮製的種種禁令,一味追求絢麗多姿的風采。

人們在住房、飲食、輿馬,以及日用品等方麵也是肆無禁忌。明朝早期,雖然富人可以擁有數十所房舍,但每一房舍的廳房卻不得超過三間,更不可以使用瓦獸屋脊、彩繪梁棟。普通人的家具不允許使用紅漆金飾,轎子隻準三品官員乘用,其他官員可以騎馬,庶民更不能夠越分。然而,明代晚期,這一些禁令已經名存實亡。住房方麵,人們由草舍而瓦房,由無廳而有廳,由低矮而高廣,由三間而多間,由樸實無華而重簷獸脊,無不體現出了由奢而僭的趨勢。飲食方麵,人們紛紛向富家大戶看齊,菜餚、器皿皆備求精巧。輿馬方麵,人們隨心所欲,向來嚴禁乘轎的優伶、家奴公然乘坐八人大轎,招搖過市。一時間,明朝的所謂的「國製」皆失其效,民眾「僭濫」到了極點。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玩率土之濱拯救世界 洪荒:截教錦鯉 快穿:炮灰他總被瘋批病嬌強製愛 再續前緣的我們 大約在冬日 人在提瓦特開影院,七神爭當影迷 重生後,癡情厲少終於成為心尖寵 絕了!太後娘娘的刀收不住了! 塵滿麵,鬢如霜 曲終離之與君長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