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工程招標(1 / 2)

加入書籤

「工程招標?」

???

此話一出,滿朝文武再次一臉的問號。

一個個一臉懵逼,不知道這工程招標又是個什麼鬼。

扶蘇有一種錯覺,就是好像在這位李中丞麵前,大家都變成白癡了一樣,什麼都聽不懂,什麼都得問他才行。

沒辦法,抵不住心中的好奇心,他還是決定不恥下問:「中丞,這工程招標,所為何意?它真的能解決徭役之問題?」

眾人皆是一臉好奇的望向李陽。

李陽點頭道:「工程招標,就是把驪山、長城這些工程作價,承包給一些有實力的商人,讓商人去找人施工建設。如此一來,商人可從中有差價利潤可圖,百姓也可賺取錢糧,解決生計問題,而我大秦亦不存在違反新法之嫌,更重要的是,工程可一年四季順利進行。」

「什麼?把……把這些工程全部承……承包給商人!」

一聽這話,所有人都驚呆了。

這倒不是說這些工程不能給商人去請人做,而是這些工程連舉國之力都如此為艱,難以進行下去,那就些商人……他們能做到?難道一個商人還會比我整個大秦之國還厲害?

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頓時,所有人都覺得李陽有點飄了,太自以為是了。

這要不是前麵李陽講了那麼多高見,馮去疾這會兒都想罵李陽這是在瞎胡鬧!

如此浩大的國之工程,承包給商人去做,這簡直就是荒唐、離譜!

馮去疾雖然忍住沒有當麵斥責李陽瞎搞,但還是直接質問道:「李中丞難道覺得商人可辦得了如此浩大的工程?而且,就算商人可以辦到,但是商人亦是需找民夫,民夫若被商人征盡,這豈不又是無人耕種了?」

李陽早就猜到他們會有此一問,直接道:「馮相有所不知,商人雇工,與國家征役,二者大有不同啊。國家征役,天下百姓不得不從,而商人雇工,百姓可視情況而往。如此,百姓可視自家情況,而前往用工之地,賺取錢糧,為國效力。」

眾人一聽,一時沉默了,因為李陽所講之理,似乎有點道理。

馮去疾也皺著眉頭,開始細細對李陽的話惴磨了起來。

見大家沒有立即反駁和質疑,李陽知道,自己說的並沒有錯,於是繼續道:「我大秦田稅,諸位應當比本相更為清楚,田稅之高,達三成去二,百姓收獲三石栗米,需納稅二石,自己隻得一石。而我大秦,人均耕種麵積十二畝,畝產六石,如此隻需一年,國之富足,完全可以承擔用工之錢財。而且,百姓為利勞作,我敢斷言,效率定是以往數倍有餘。」

李陽可是算得很清楚,秦時,一石等於後世的30公斤,一畝田栗米才六石,即180公斤,秦時總的耕種麵積達近二十三億至二十五億畝,即是一年產栗米最高可達4500億公斤,盡收田稅3000億公斤。

試想一下,大秦總人口2000萬人,百姓自留1500億公斤糧,可解溫保,大秦國庫一年卻有3000億公斤糧,是天下百姓的一倍,而國家隻要養一百萬的軍隊,民不需養,這麼多糧自然足夠養承擔工程了。

其實,史書中也有相關記載,說「一夫挾五口,治百田」,即是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一個中年人帶著一家五口,可耕作百畝田。而又有記載「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之,不可損之,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

這些都說明,其實在當時,一個人耕作,可養活十個人,隻不過因為稅重,三分之二上交國家,所以如此一來,百姓也隻夠自保,餘糧全在國庫。

這也就是為什麼,秦國征盡了所有的青壯勞力,卻還能堅持到今天,每年養著兩百萬數的役夫吃喝,直到今日。

就是因為,田稅之重,一年足額征納的田糧,夠支撐軍政及兩百萬役夫好幾年。

而且《倉律》有雲,說「秦國境內,栗如丘山」、「秦國富於天下十倍」等說法,無不說明秦國糧食之多,以至糧倉遍布各地縣、鄉。

是不是很震驚,是不是很詫異,這跟大家理解的歷史不同,古代人這麼多糧,大家印象中他們卻民不聊生,飢不擇食,苦不堪言。

其實,這是因為歷代多有戰亂,或徭役過重造成的,還有就是各種災害造成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歷朝歷代隻要一但安穩下來的話,便是盛世。中國五千年朝代更替中,盛世無不是如此,稍有安穩,便是盛世。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神跡之城 煉金手記 總裁爹地寵上天 重生之老子是皇帝 農園醫錦 殿下,太子妃又爬牆了! 黃金秩序 護花狂龍 大明流匪 修羅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