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篇〔十一〕(1 / 2)

加入書籤

華夏全史

太史公曰:學者皆稱周伐紂,居洛邑,綜其實不然。武王營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復都豐、鎬。至犬戎敗幽王,周乃東徙於洛邑。所謂「周公葬畢」,畢在鎬東南杜中。秦滅周。漢興九十有餘載,天子將封泰山,東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後嘉三十裡地,號曰周子南君,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

太史公曰:餘讀《易》 ,至於《序》、《彖》、《係》、《象》、《說卦》、《文言》,曰:「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神明而生蓍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剛柔而上下其道,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可謂究天人之際矣。

太史公曰:孔子言「禮」之多,可稱計。然自孔子卒,至今四百年,學者徒稱頌孔子之學,未能究其意,蓋失其傳久矣。今之學者,斷長續短,妄自為論,非但未究孔子之意,亦已乖其所守矣。

太史公曰:夫儒者,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重義輕財,知行合一,可以為君子矣。然儒者之道,不務為政,不求用世,專修已身,獨善其身,是以無用於世也。

太史公曰:道家者流,出於黃老之間。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應為用。無成埶,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與舍。故曰:聖人不朽,時變是守。

太史公曰:墨者,儉樸寬惠者也。夫墨者,強本節用,薄葬久喪,誌在兼愛。故能治國家,齊百姓,平天下。然其道太促,儉而難遵,是以不傳於後世也。

太史公曰:法家者流,出於法術之士。其術以法為本,以術為輔。法者,所以定分止爭也;術者,所以取容保身也。法明則民服,術審則主尊。故能治國家,齊百姓,平天下。然其道太刻,嚴而少恩,是以不貴於世也。

太史公曰:兵家者流,出於戰陣之間。其術以勝為本,以謀為用。戰勝則國安,謀勝則人服。故能治國家,齊百姓,平天下。然其道太凶,殘而少恩,是以不貴於世也。

太史公曰:名者,實之賓也。夫名者,生於實而出乎實者也。故古人重名而不忘實,今人重實而忘名。然名實相生,不可偏廢也。

太史公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夫陰陽者,一陰一陽之謂道。道者,無形之名也。陰陽者,有形之實也。故陰陽相生,道乃成形;道形相生,萬物乃成。

太史公曰:五行者,天地之綱也。夫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故五行相生相克,天地之道也。

太史公曰:八卦者,天地之象也。夫八卦者,乾坤震巽坎離艮兌也。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故八卦相生相克,天地之理也。

太史公曰:易者,天地之道也。夫易者,變化之總名也。天地之道,變化無窮也。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故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太史公曰:夫易者,變化之總名也。天地之道,變化無窮也。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故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夫周之興也,始於文王,盛於武王,延綿八百載,為後世楷模。昔者,商紂無道,天命將改,乃有西伯昌,受天之命,肇基王業。

初,文王在西岐,修德行善,禮賢下士,諸侯歸心。時有薑尚釣於渭濱,文王見而異之,曰:「此吾太公望也。」遂以國政谘之,太公輔之以文武之道,西岐日盛。

及至武王繼位,承父業,誌在滅商。乃大會諸侯於孟津,誓師伐殷。武王執乾戚舞,眾心激昂。牧野之戰,商軍潰敗,武王入商都,封神榜立,商紂自焚而死,商亡周興。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路人的我在異世界養成妹妹和女帝 歲歲年年朝慕辭 神祇召黎明 [綜英美]賽博蝙蝠崽 都市:入獄三年,出獄即無敵! 我的發明有點東西,但不多 花妖想成人 殘光中的花火 神之子:從廢物開始學習 規則怪談:第一個副本是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