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篇〔十五〕先秦記(1 / 2)

加入書籤

《道德經》者,李耳所著也。李耳者,字聃,楚苦縣人,世稱老子。其為人也,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多修道術,養太和之氣,合自然之理。

昔周昭王時,有神童降於苦縣,目有重瞳,手握靈珠,三日能言,五日而步。長而好學,博覽群書,尤善天文地理、陰陽五行之學。嘗仕於周,為柱下史,掌天下之圖籍。後見周室衰微,諸侯爭霸,乃辭官歸隱,西遊至函穀關,著《道德經》五千言,分上下二篇,上論道,下論德。

《道德經》之言,深奧玄妙,言簡意賅。首章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言道之為物,惟恍惟惚,無狀之狀,無象之象,天地萬物皆生於有,有生於無。又雲:「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言善惡美醜,相生相隨,無善則無惡,無惡則無善。

老子之道,貴在無為而無不為,無欲而無不欲。無為者,非無所事事,乃因勢利導,順其自然。無欲者,非無所求,乃心無掛礙,行無執著。又雲:「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言至善之人,如水一般,滋潤萬物而不與之爭,居處謙卑,故近於道。

老子之學,影響深遠,後世稱為道家,與儒釋並稱三教。孔子曾問禮於老子,嘆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也!」言老子之道,高深莫測,如龍乘雲,難以捉扌莫。

老子之後,道家學派分為數支,有莊子之逍遙遊,列子之清靜無為,文始真人之煉丹養生。然其根本,皆出自《道德經》。《道德經》者,雖五千言,而包含天地,涵蓋陰陽,貫通古今,為道家之宗,為修身治國之道。

老子晚年,騎青牛西去,不知所終。或雲入西域,化為胡王;或雲升仙而去,為太上老君。然其人雖去,其道猶存,流傳千古,永垂不朽。《道德經》者,實為中華文明之瑰寶,哲學思想之精華,值得後人細細品味,深入探究。

太史公曰:老子之道,深邃廣大,包羅萬象。《道德經》之言,雖古猶新,世代傳頌。夫道德之學,非徒修身養性,亦能治國平天下。學者讀之,當深思其義,實踐其道,方得其中味也。

孔子世家

夫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之學問,源遠流長,其道廣大,為儒家學派之宗。孔子之學問,非一朝一夕之功,乃日積月累,不斷探索之果。

孔子生於魯國陬邑,名丘,字仲尼。其先祖乃宋國人,因避亂而遷居魯國。孔子之父叔梁紇,母顏征在,皆賢良之士。孔子幼孤,而誌於學,博覽群書,無不通曉。及長,遊歷諸侯,考察風俗,廣交賢士,以求學問之真諦。

孔子之學問,以仁為本,以禮為綱。仁者,愛人也;禮者,敬人也。孔子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此乃仁之真諦。孔子又言:「禮之用,和為貴。」此乃禮之要義。孔子之學問,旨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天下歸於和諧。

孔子之教育,以德為先,以才為次。孔子曰:「有教無類。」此言教育之公平。孔子又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此言教育之興趣。孔子之教育,旨在培養德才兼備之士,為國為民效力。

孔子之政治,以民為本,以德為先。孔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此言政治之民主。孔子又言:「政者,正也。」此言政治之公正。孔子之政治,旨在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孔子之學術,以經世致用為宗旨。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此言學術之實踐。孔子又言:「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此言學術之創新。孔子之學術,旨在探求真理,造福人類。

孔子之品德,以忠誠為本,以謙遜為飾。孔子曰:「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此言品德之高下。孔子又言:「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此言品德之修養。孔子之品德,堪稱千古楷模。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路人的我在異世界養成妹妹和女帝 歲歲年年朝慕辭 神祇召黎明 [綜英美]賽博蝙蝠崽 都市:入獄三年,出獄即無敵! 我的發明有點東西,但不多 花妖想成人 殘光中的花火 神之子:從廢物開始學習 規則怪談:第一個副本是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