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第15集《唯識學概要》(1 / 2)

加入書籤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六麵,我們講到

丙二:依唯識性發明空性 分三:丁一、引頌述義。丁二、問答釋疑。丁三、唯識正義。

我們淨土宗的修學,在大乘當中它最重要的一個特色,就是一個佛力加持的法門。也就是說一般的聖道門,當他的心跟法接觸的時候,隻有兩種力量——就是心力跟法力。那麼我們淨土宗,當我們提起佛號的時候,除了心力、法力以外,多了一個力量——就是佛陀的攝受力。那麼淨土宗當我們在念佛的開始,我們的生命就受到彌陀光明的攝受,那麼這當中我們要受到彌陀光明的攝受,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蕅益大師說,我們必須要轉他成自。阿彌陀佛的功德是已經成就的,但是我們必須要把他的功德成功的把它轉化成我們自已的功德才可以。

那麼轉他成自的關鍵呢,就在感應道交四個字了。

有些人提起佛號,是可以得到彌陀光明的攝受,有些人提起佛號,是不一定能夠得到彌陀光明的攝受。那麼我們必須在念佛的當下,我們那個明了的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要能夠心心相印、感應道交,這是一個關鍵。

感應道交從淨土宗來說,有兩種差別,一種叫做平時的感應道交,一種叫做臨終的感應道交,這兩個內涵是不一樣的:

我們平時的感應道交:

主要的主角是第六意識,所以我們第六意識提起佛號的時候,完全是一種信仰的心,我們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是無所不在,我們更相信阿彌陀佛有足夠的力量來救拔我們。所以當我們遇到災難的時候,我們無助的時候,我們用一種信仰的心,對阿彌陀佛的聖號,一心歸命通身靠倒,欸,就把彌陀的功德給啟動了,這個時候消災免難、趨吉避凶。

所以平時的感應道交,是發生在第六意識,你那一種很堅定的信仰,去跟彌陀的本願功德感應了。但是平時的感應道交呢,它能夠解決我們生命的一小部分的問題,它不能夠解決我們生命整體的問題,不可能。就是你的生命當中突然間有什麼災難,有什麼障礙,它把你給突破了。所以平時的感應道交容易做到,但是對你的生命的影響層次有限,因為你生命的本質、輪回的本質,並沒有改變。所以淨土宗所有修行者最終的目的,是追求臨終的感應道交,因為它牽涉到生死問題了。

那麼臨終的感應道交的問題就復雜了!

因為它除了第六意識以外,它多了一個第八識,我們無量無邊的過去的生命所留下的力量,當我們要處理生死問題的時候,第八識就出現了。臨終的時候,所以你臨終的時候,你不是第六意識一時的宗教情操,一時的信仰而已,你必須成功的把第八識所有的力量,都能夠達到順從本願。

我想我們今天會來到三界流轉,我們阿賴耶識的業力,肯定是不順從本願的,我們一定是順從生死輪回嘛。所以我們必須要在死亡到來之前,要調整自已的阿賴耶識的力量,做好臨終的準備。往生的人隻有一種情況,就是當你臨終的時候,把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你阿賴耶識現前,它不能障礙你。就是阿賴耶識裡麵所有的種子,都是跟彌陀的功德是隨順的。雖然你沒有斷,但是你有辦法把它調伏、引導,跟你所規劃的、所發願的淨土的功德是一致的,你就成功了,就帶業往生。你要把業帶走之前,你必須調整它的方向。如果它的方向是跟你背道而馳的,你帶不走它的,它把你帶走。

所以淨土宗呢你一旦要離開生死,你就必須麵對阿賴耶識了,你遲早要麵對的,因為臨終的時候阿賴耶識一定要現前。那麼這個時候,從唯識的角度,我們麵對我們阿賴耶識要處理兩個問題了:

一個是業力的問題;

一個是思想的問題。

所以我們要在臨終之前,做好兩件事情:第一個讓你所有的業力順從本願;第二個讓你所有的思想順從本願,要做兩件事情。

當然我們先處理第一件事情,容易做,就是處理業力的問題。我們所有人都希望臨終提起佛號的時候是願我臨終無障礙,不要忽略了業力的力量,雖然我們臨終是靠正念,是靠念力往生,但是如果你把罪業弄得很強大,你臨終是障礙重重,你很難提起正念。所以我們一定要先透過懺悔、皈依、發願,這個我們前麵說過了。

第一個:懺悔

你一個淨土宗的人,如果你要處理你的業力,你要勤修懺悔。對於我們過去生所造的殺盜淫妄,對於今生所造的殺盜淫妄,我們要在佛前至誠的修懺,發露自已的過失。你也可以拜八十八佛,你也可以專拜阿彌陀佛,關鍵是要以慚愧心,用慚愧心來麵對業力,這是第一個:懺悔法門!

第二個:皈依。

我們要有一定的功課,來跟阿彌陀佛好好的修皈依,讓佛號能夠在我們心中產生專一相續的力量。因為你臨終的時候,你不知道阿彌陀佛什麼時候到來。所以你必須在臨終的時候,佛號在你的身口意當中,要有一定的相續,要淨念相繼,直到阿彌陀佛現前之前,你這個佛號,心中要能夠一段時間的運轉。所以你必須跟阿彌陀佛很熟悉,我們不一定要追求念佛三昧,但是,至少這個佛號跟你是很相對熟悉的,在你的身口意的運轉當中,你這個佛號帶起來是相對比較順暢的,是個很習慣性的: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所以你平常要訓練這種跟佛號的一種皈依的力量。

第三個:發願。

就是要嚴持淨戒,懺悔是針對過去,發願是針對未來,好好的遵守佛陀的戒法,避免身口意的過失。所以這個懺悔、皈依、發願,就是讓我們過去的罪業,讓它沉澱下去,讓它不能構成往生的障礙。

所以順從的意思就是:讓善業得到啟發,讓罪業得到沉澱。你必須在臨終之前做的第一件事情,想辦法透過懺悔、皈依、發願的事修,每天做功課,想辦法讓你阿賴耶識這個大海水當中的業力沉澱下來。

第二個讓你所有的布施、持戒的善法、善業的力量增長廣大,因為善業會幫助你往生,它跟彌陀本願的功德是相隨順。所以我們要達到往生的正念,第一件事情你要處理你的業力的問題。當然最重要就是思想問題,你要能夠做到,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這個思想的改造就是最關鍵,我們一個正常人,沒有經過佛教的訓練教育之前,我們臨終一定起顛倒。因為你平常是起顛倒的,所以臨終,隻好起顛倒,因為它是等流性。所以不起顛倒,它不是自然,你要加以教育、溝通來引導它。所以我們在透過懺悔、皈依、發願,慢慢把罪業調伏了以後,現在要做的就是開始去引導我們的思想,讓它順從本願,不要再順從娑婆世界了。

那麼我們在講到這個思想的教育、思想的改正,我們提出了三個重點:

第一個、[空性的教育];

第二個、[菩提的教育];

第三個、[淨土的教育]。

就是三種的觀照,透過觀照空性、觀照菩提、觀照淨土,我們必須把思想讓它跟淨土的功德是相隨順的。當一棵樹它平常的生長方向,是往西方去增長,你把它砍掉以後,它很自然的往西方傾倒;當一棵樹平常是往東方生長的,它突然間死掉以後,這棵樹一定往東方傾倒。所以我們不能夠忽略我們平常的心念,因為它對臨終是有一定的影響力量。所以我們在透過前麵的業力的引導,現在開始講到思想的引導。怎麼把我們這種錯綜復雜的思想,把它做一些調整,讓它能夠順從本願,那麼第一件事情就是:觀照空性。

好,我們看講義,那麼根據唯識的體性,來發明空性的道理,這當中有三段:一、引頌述義。我們先引用天親菩薩的《三十頌》的偈頌,來發明唯識的空性是什麼意思;第二個我們提出一個問答,來解釋這當中的疑惑;第三個做一個總結,把唯識的空性的正義,把它開顯出來。

我們看第一段引頌述義,引用天親菩薩的偈頌來發明空性的道理,好,請合掌:

丁一、引頌述義

【上來所示唯識相,乃緣起之色心等諸法之差別事相,名依他起性,此中言唯識性者,乃一切緣生諸法之實性,名圓成實性。】

這個地方的第二句話那個言唯識相,這個相是打錯了,要改成言唯識性,佛性的性。

好,我們先簡單的把它消釋一下。我們前麵講到唯識相,就是心識所變現的這些各式各樣差別的影像,有這個富貴的影像、有貧窮的影像、有莊嚴的影像、醜陋的影像,各式各樣的影像,那麼這個都是阿賴耶識的業力變現的。那麼這些影像是怎麼來呢?是透過因緣的力量,這個因緣當然指的是善惡的業力所變現的色心諸法,這種差別的果報相,那麼這種叫依他起性。這個他就是眾多的業力,眾多的因緣的業力,所成就的一種體性。那麼唯識相它是可以去感受的,透過你的眼睛、鼻子,眼耳鼻舌身意去感受,產生快樂、痛苦的感受的,這個就是依他起性。那麼現在我們講到這個相狀的背後的本體叫唯識性,是一切緣生諸法的真實體性,叫圓成實性,是一種圓滿真實的功德。所以在這個相狀的背後,它的一個本來麵目,它的一個真實體性叫做唯識性。那麼唯識性到底是指什麼呢?就是說這麼多的假相,它的背後的真實的功德是什麼?我們來把這個偈頌念一遍:

如《唯識三十頌》雲:

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

我們一般人都是用六根,我們一般人的特點就是活在直覺。我們一般的生命現象,就是把生命完全跟著我們的感覺來引導我們,就是六根接觸六塵,產生的感受。如果是給我們快樂的感受,我們就去追求;如果是給我們痛苦的感受,我們對這個人事就排斥。所以我們一般人所認知的生命,就是在這個相狀裡麵打轉,但是這樣子是不好的。我們應該把這個相狀,按照佛陀的意思把它剝開來,看看它到底這些相狀的背後是什麼呢?

[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其實這個相狀的背後,有一種很殊勝的珍寶我們忽略了,我們太急於去感受外在的東西,我們隻是去品嘗人生的表相,我們忽略了這個表相的背後,有一個很殊勝的摩尼寶珠,就是此諸法勝義,這是一切表相背後的一種殊勝的義理、殊勝的功德,是我們一般生生世世所忽略的。那麼這個是什麼呢?就是真如的功德。這個真如的功德有什麼好處呢?

[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這個功德是你得到以後,你永久不會失掉的,你可以永遠的解決你痛苦的問題,這個就是唯識的實性。它是你生命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根本功德。《楞嚴經》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一般人太重視感覺了,我們急著去品嘗人生的快樂,享受人生,所以我們把所有的精神體力,都在品嘗人生的表相。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刺激我們的六根,來創造我們一時的快樂,然後就好了,我們一般人是這樣子,你今生活得快樂就可以了。所以我們把人生的追求放在表相上,就失去了去了解這表相的背後是什麼?還有更美好的東西,一種真實圓滿的功德,這一塊被我們忽略了。

我們來看看,那麼這個真實圓滿的摩尼寶珠,到底是怎麼回事?好,我們往下看:

【《識論》釋雲,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虛妄義,亦言顯此復有多名,謂名法界及實際等,如餘論中,隨義廣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人間神行者 輪回雙皇 係統提前百年,絕仙時代還沒來 提瓦特寶典 隻屬於我的她 舔狗男配的霸總姐 穿越:貧戶女的錦繡人生 穿到古代農家:我靠做生意致富 一封六年前的情書 重生人皇之後,我與悟空代閻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