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明初一代名將藍玉(2 / 2)

加入書籤

這個問題留在這裡,後文討論。

話說當時,藍玉因為與太子朱標有親戚關係,經常友好往來。有一次,此次藍玉從蒙古班師回朝,麵見朱標時,他告知太子說:「我觀察燕王朱棣在他的封地,一舉一動與皇帝一模一樣。燕王不是一般人,遲早是要造反的,我找過人望他的氣,有天子氣象,你一定要小心。!」朱標回答藍玉:「燕王對待我非常恭敬,絕不會有這種事情。」藍玉向朱標解釋:「我受到太子您的優待,所以秘密告訴您這件事的厲害,希望我的話不會靈驗,更不被我說中。」朱標沒再說什麼。

在中國歷史上,西漢時期的名將衛青曾因北擊匈奴而名垂青史。一千多年後,又有一位名將因大破蒙古而名震天下。不過,他的結局卻並不像衛青那樣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而是被抄家問斬,慘遭剝皮楦草的酷刑,誅滅三族。

前文介紹過,這位猛將藍玉是名將常遇春的妻弟,早年在常遇春帳下效力。由於他驍勇善戰,屢立戰功,再加上常遇春的有意扶持。藍玉很快就在軍中脫穎而出。

明朝建國後,藍玉先後隨傅友德、徐達等名將南征北戰,功勛卓著。明太祖朱元璋為了表彰藍玉的功績,將藍玉的女兒賜婚給自己的兒子蜀王朱椿做妃子。藍玉也因此成了皇帝的兒女親家。

此時的北元雖然號稱「引弓之士,不下百萬」,但實際戰鬥力和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鐵騎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別。當得知明朝主力即將到來的消息後,北元統治者自知不是明軍對手,於是下令全軍隱蔽,避免與明軍發生戰鬥。

不過,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叛徒總是會存在的。藍玉的軍隊在蒙古「帶路黨」的指引下,得知北元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和他的小朝廷就隱藏在捕魚兒海今貝爾湖附近。

不久之後,明軍偵查部隊打探到了北元小朝廷具體位置。於是全軍備戰,悄悄向北元營地靠近。北元統治者以為憑借草原的有利地形,定能將自己完全隱蔽起來,卻沒想到明軍突然發動襲擊。元軍猝不及防,頓時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

經過一場混戰,元軍全軍覆沒。天元帝帶著太子天保奴和數十名隨從倉皇出逃。天元帝的次子、妃子、公主以及北元的眾多大臣全部成了明軍的俘虜。

此役之後,蒙古內部四分五裂,明朝北部邊患問題大大得到了緩解。藍玉也憑借「捕魚兒海之役」走上了人生的巔峰,被朱元璋封為涼國公。不過,世間的事情往往都是樂極生悲。藍玉走上了巔峰之後,接下來就開始一段極速下坡了。

在「捕魚兒海之役」中,藍玉雖然居功至偉,但他卻同時犯了個嚴重錯誤,正是這個錯誤,為他後來的殺身之禍埋下了伏筆。

上文中提到過,明軍俘虜了天元帝的妃子、公主等人。有說法稱藍玉見天元帝的妃子端莊秀麗,於是將她留在自己的軍帳中,將她強行占有了。這事情的性質是非常嚴重的,因為天元帝雖然沒什麼實力了,但從級別上來說,他畢竟也是一個帝王。

你藍玉再牛也不過是個大將軍,竟敢欺辱帝王的妃子,這屬於嚴重的逾製了。而且朱元璋對蒙古的策略是打算恩威並濟,如今藍玉強占了天元帝妃子,這讓蒙古人的情感上很難接受,自然對明朝也就更加仇視了。

這就打亂了朱元璋預先想好的布局。更糟糕的是,後來天元帝的妃子因不堪受辱,選擇了自盡。這就使得藍玉又罪加一等了。不過,此事暫時還沒有清算到藍玉頭上。

如果在「捕魚兒海之役」立下不世之功後,藍玉能選擇急流勇退,那麼或許他還能得到一個善終。

在明初名將藍玉獲罪身死的「藍玉案」裡,「藍玉霸占蒙古王妃」一事,是一條載入《明史》的重要罪狀。

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在《明史》裡記載得十分簡略:當時藍玉率軍血戰捕魚兒海,一仗打垮北元政權主力,抓了八萬多俘虜浩浩盪盪返程。就是在返程的路上,得意忘形的藍玉竟然「私元主妃,妃慚自經死」。也就是悍然欺辱北元皇妃,竟然令皇妃羞憤自殺。接下來「藍玉案」的殺身大禍,也就此埋下。

雖然這段典故,在一些「傳奇題材」的古裝劇裡,還被演繹成了藍玉與北元皇妃「可歌可泣的愛情」。雖然第一時間得知此事的明太祖朱元璋,也隻是「切責玉」。但朱元璋內心的怒火,想必已是三丈高——藍玉的錯,可不隻是做了件醜事,他破壞的,是朱元璋對北元殘餘勢力的一貫國策。

自從1368年徐達收復大都,元順帝倉皇北逃後。昔日的「元朝」變成了盤踞漠北的「北元」,但其「引弓之士不下百萬眾」也,依然是明朝國防的巨大威脅。如何減除這個威脅?朱元璋的國策是「必威德兼施」,也就是在軍事打擊的同時,對北元官民「以德懷之」。

所以多年以來,別說是對北元皇妃,就算是對待前來投奔的北元部落牧民,明王朝都講究「順而撫之」。每當有塞外部落來投奔,朱元璋都認為這些人「皆吾赤子」,往往讓他們「就水草便利之地居住」,還常調撥物資糧食。至於北元的貴族和文武官員,隻要肯來投奔,也常獲得重用。許多北元官員來投後,都在明朝各地擔任了知府、知縣、禦史等要職。比如北元工部尚書醜驢,還被朱元璋賜名「李賢」,成了明朝洪武至洪熙年間的「三朝老臣」。

也正是這幾十年如一日的「威德兼施」政策,才令強盛一時的北元漸漸土崩瓦解,最終成就了藍玉在捕魚兒海的致命一擊。但北元剛被打垮,藍玉就「作」了這麼個事兒,顯然是給朱元璋「順而撫之」的國策一記啪啪耳光。放在明朝政壇上,那更是嚴重「越線」。那藍玉怎麼會有這麼大膽呢?其實對於藍玉來說,他早就「越線」越習慣了。

在藍玉出征捕魚兒海之前,明王朝已經歷經了「胡惟庸案」等大案,大批重量級的功臣紛紛落馬,昔日氣焰熏陶的「淮西勛貴」遭到了沉重打擊。但作為「淮西勛貴」裡「能打」的名將,藍玉的地位卻是不降反升。隨著徐達李文忠等名將的過世,他更漸漸成為明朝軍界的頭號人物。但除了戰場上大展拳腳,戰場下的藍玉,卻也「撲騰」得厲害。

胡惟庸案,下文會單獨開章節講,這裡暫且不提。

比如在出征捕魚兒海之前,藍玉就曾經搶占民田,還武力驅逐了調查此事的禦史。得勝歸來後,他除了「欺辱北元皇妃事件」外,還曾嫌喜峰口的官員開門慢,一怒就把喜峰口給拿了下來——朱元璋還健在,他就敢攻大明的城關,倘若朱元璋不在了,他再「一怒」,豈不更反了天?

以上幾樁事,可以說把明初「農業」「國防」等幾條「紅線」,統統踩了個遍,每一腳都關乎國家大局,可「踩線」成習慣的藍玉偏偏還渾然不覺,最終也就招來「藍玉案」的滅頂之災。借著「藍玉案」的由頭,對公侯勛貴極度警戒的朱元璋,更是把相關功臣一頓打壓,除了湯和、郭英、郭德成等「低調公侯」得以幸免外,大批位高權重的「公侯勛貴」落馬獲罪,明朝朝堂一片血雨腥風。

所以說,不管藍玉有沒有造反的念頭,僅看他「欺辱北元皇妃」等幾條「越線事兒」,他的結局卻是丁點不冤。何謂「權力是毒藥」?藍玉從巔峰到敗亡的短短幾年,就是最生動注解。

但是,如願借助「藍玉案」打壓勛貴集團的朱元璋,也許絕不會想到:一個多世紀後,明王朝的勛貴們,卻開始以一種更「老實」的方式,繼續踩明朝的「紅線」。

最常見的操作,就是土地兼並。特別是從明朝中葉起,隨著明朝土地兼並越演越烈,那些有著優越地位的勛貴們,也成了其中的「弄潮兒」。比如明憲宗純皇後弟王源,一次就侵占了民田2200多頃,至於「肆縱家奴奪民田廬」更成了勛貴們的日常操作。明初「藍玉們」那些「奪東昌民田」的破事,比起這時的勛貴們來,好些都不是個事兒。

甚至明朝中後期那發達的商品經濟裡,也有勛貴們「插一腳」,在明朝中後期北京的漕運碼頭上,就常見勛貴家的家奴們壓價強行攔截商貨,甚至不同的勛貴為了爭奪市麵和市場,竟公然糾集家奴在京城大打出手。比如明孝宗的親舅舅壽寧侯張鶴齡,就與太後的弟弟在京城為搶地盤「約架」,打成了北京城裡的大笑話。

可就在這一係列的「笑話」裡,大明朝的紅線,也被這些看似「無權」的勛貴們踩了個遍,勛貴們撈得盆滿缽滿,大明朝卻一天天衰敗下去。

而到了晚明的最後幾十年,撈夠了錢的勛貴們,也越發的不安分,晚明年間的黨爭裡,就少不了勛貴的身影。到了用人很「眼暈」的崇禎帝當了家,勛貴們也跟著抖起來了,朱純臣、李國楨、劉孔昭等勛貴們先後掌握兵權,可這幫人既沒有祖先橫刀立馬的本事,卻比藍玉們更加貪婪。比如執掌京營的李國楨,平日裡喜歡吹牛,整日就知「縱兵劫掠」,北京老百姓天天被禍害,李自成真打來時?京營卻先拉了胯。之前在崇禎麵前誇口的李國楨呢?李自成來了卻主動迎接投降,然後被李自成打得皮開肉綻。

等到崇禎帝上了吊後,那些崇禎生前深受國恩的「勛貴」們,也是大多賣身投靠。關鍵是「賣身」農民軍都不要,反而一個個被農民軍嚴刑拷打,萬貫家財都給李自成補了血。以《後鑒錄》估算,李自成在京城搶掠的七千萬兩白銀裡,至少有近一千四百萬兩白銀是勛貴家「貢獻」。而在不久前李自成兵臨城下時,崇禎流著眼淚求他們捐錢,他們卻一個個流淚裝窮,演技無比精湛。

甚至當南明弘光政權立國後,留守南京的勛貴們,也是「作」勁不改。清軍沒來時,他們勾結閹黨繼續「黨爭」,清軍打來時,朱國弼、李祖達、張供日、孫維城等「名門之後」們,也是組團出城投降。享受了一輩子大明國恩的他們,賣起大明來,也是毫無壓力。

一部明朝的興衰史,也是明朝勛貴們從「踩線」到「墮落」的歷史,其中的成敗教訓,對比當年朱元璋「興大案」的苦心,又有多少唏噓感慨在其中。

世人隻知道朱元璋喜歡殺人,而且殺的都是功臣名將,他為什麼要殺人?如果不殺會怎麼樣?殺了又是怎麼意外坑了孫子的?

關於藍玉最後的結局,且看下回分解。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開局幫項羽統一天下 民間詭異筆記 我重生以後 快穿之解救黑化男主 男人的決擇 離婚後,陸少人設被我玩崩了 滿級大佬她回來了 北齊,造反被戰神偷聽心聲 我的後婚姻時代 藥神毒妃,邪王乖乖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