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唐玄宗出場秀之首任節度使薛訥(1 / 2)

加入書籤

薛訥是名將薛仁貴的長子,生於貞觀末年,武周時入仕,做過城門郎、藍田縣令等職。

聖歷元年(698年),後突厥進犯河北。武則天因薛訥家世顯赫,把他提拔為左武威衛將軍、安東道經略,讓他率軍阻擊後突厥。因作戰有功,晉升幽州都督、安東都護。

景雲元年(710年)十月,睿宗李旦任命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大都督,全麵統領幽州地界軍政事務,成為有唐以來第一位節度使。

所謂節度使,是節製與支度的統稱。節製即指揮調度,支度指軍需供應。節度使集指揮調度、屯田供應於一身,有些類似於現代的戰區總司令。

薛訥鎮守幽州期間,從不主動招惹事非,後突厥也不敢輕易進犯。戍邊二十餘年,闔境安然無事。在時局動盪的情形下,有力確保了北疆的穩定。

先天元年(712年),薛訥的部屬,燕州(屬幽州管轄,今北京西南)刺史李璡因對薛訥不滿,在宰相劉幽求麵前詆毀薛訥。

劉幽求遂向玄宗推薦用左羽林將軍孫佺取代薛訥,把薛訥調整到並州(山西太原)任長史。

孫佺太想證明自已,一經到任,就打著恢復營州(遼寧朝陽)的名義,統率所部兩萬八千唐軍東擊契丹。結果在冷陘(今內蒙古赤峰巴林右旗西北)一帶遭遇伏擊,全軍覆沒。孫佺也不幸為契丹所獲,獻給了後突厥,被默啜可汗處死。

契丹世居遼西,貞觀年間歸附大唐,太宗在其地設置了鬆漠都督府,由契丹王大賀氏兼任鬆漠都督,賜李姓,歸營州管轄。

武周時期,營州都督趙文翽失政無道,盤剝淩辱契丹。時任鬆漠都督的李盡忠不堪壓迫,率領契丹起兵造反,攻陷營州,殺死了趙文翽。

後來雖然在後突厥默啜配合下,撲滅了這次起義,但營州建製一直沒有恢復。

冷陘之戰失利後,有人找到薛訥,勸他說:「現在東邊的靺鞨、奚、霫等部落一直想投靠大唐,隻因營州沒有恢復,才不得不依附突厥。如果重建營州,他們一定前來歸化。」

薛訥相信了他的話,奏請玄宗進擊契丹,恢復營州。

玄宗也因冷陘一役敗的太慘心裡窩火,兩人隨即一拍即合。群臣大多認為此舉不妥,玄宗為了表明態度,讓薛訥以宰相身份出兵征討,堵住了大家的嘴。

開元二年(714年)七月,薛訥與左監門衛將軍杜賓客、定州刺史崔宣道統兵六萬,從檀州(今北京密雲)向契丹聚居地進發。

走到灤水(河北承德西灣河)附近的山穀時,契丹伏兵四起,把唐軍死死壓製於狹窄的山穀內動彈不得,又吶喊呼嘯著從山頂向下發起猛攻。

唐軍受到地形限製,兵力優勢無從發揮,被打得大敗,死傷四萬餘人。薛訥僅率數十騎突圍,被契丹人嘲笑為「薛婆婆」。

打了大敗仗,自然要有人擔責。薛訥很不地道的把鍋甩給了李思敬等八名將領,玄宗下詔將這八人於幽州斬首,把薛訥削職為民。

兩次戰敗,唐軍士氣低迷。八月二十日,吐蕃宰相坌達延、大將乞力徐又統率十萬大軍進犯臨洮(今甘肅定西泯縣),盤踞於蘭州,在渭源一帶搶掠牧民馬匹。

這次進犯其實已有預兆,早在五月份時,坌達延曾致信給大唐宰相,請求派前朔方大總管解琬,到黃河河源(今青海玉樹曲麻萊縣)勘正兩國國界,然後締結停戰盟約。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西遊:我真的不想當反派啊! 手持利劍,我無敵 人在奧特:我靠開盲盒成為最強雷奧尼克斯 穿書後攻略黑蓮花男二 洛緣兮 天道要娶夫 宿主不想修羅場 我裝的但她真瘋[快穿] 仙途幻夢 憂傷的羅生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