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興衰有憑、國運無常--走向世界的隋唐文明(2)(1 / 2)

加入書籤

第八卷興衰有憑、國運無常--走向世界的隋唐文明(2)

李世民盜走《蘭亭集序》了嗎?

唐太宗李世民熱愛書法,對《蘭亭集序》垂涎三尺。

一次,李世民召集眾大臣在大明宮蓬萊殿會飲。

酒酣耳熱之時,李世民乘著酒興,揮筆在屏風之上寫就《飛白書》,筆力剛勁、意境空靈,引起群臣一片喝彩,紛紛向皇上討教書法,李世民放下筆說:「書學乃小道,然不能一蹴而就,應常年堅持不懈。

我臨古人之書,絕不求其形似,隻在骨力,乃得骨力而形自生……」然後卻神色黯然道:「我李世民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可唯獨求不來王右軍的《蘭亭集序》,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群臣聞聽此言,都暗記在心;禦宴散後,便偷偷派手下人到各地尋找此書。

後來有人打聽到《蘭亭集序》已經傳到王羲之的第七代孫王智永手上。

王智永少年出家,酷愛書法,死前他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辨才和尚。

辨才對書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蘭亭集序》的價值,將它視為珍寶。

李世民聞之大喜,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始終推說不知真跡下落。

李世民見硬要不成,便改為誘騙之術。

李世民派監察禦史蕭翼裝扮成書生模樣,手攜他所藏的二王書法真跡去與辨才接近,尋機取得《蘭亭集序》。

蕭翼對書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談得很投機。

待兩個人關係密切之後,蕭翼故意拿出幾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給辨才欣賞。

辨才看後,不以為然地說:「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跡倒不差。」

蕭翼忙追問是什麼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訴他是《蘭亭集序》真跡。

蕭翼假裝不信狀,說此帖已失蹤。

辨才從屋梁上取下真跡給蕭翼觀看,蕭翼一看,果真是《蘭亭集序》真跡,隨即將其納入袖中,同時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關「詔書」。

辨才此時方知上當。

辨才失去寶物之後,鬱鬱寡歡,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房謀杜斷說的是哪兩個人?

「房」指房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人;「杜」是杜如晦,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

唐高祖武德年間,二人均為秦王府的重要謀士,助秦王李世民平定群雄、取得帝位。

唐太宗貞觀初年,房玄齡、杜如晦分領尚書左、右仆射,共掌朝政,台閣製度皆二人所定。

房玄齡善建嘉謀,杜如晦能斷大事,兩人為佐太宗,同心協力、相得益彰。

故時稱良相,必曰房杜。

誰死後李世民感嘆是失去了一麵鏡子?

魏徵是唐代有名的諫臣。

他不管李世民生氣也好,稱贊他也好,照樣給李世民提意見。

在短短的十幾年裡,魏徵給李世民提的批評、建議大大小小有二百多件。

魏徵常常引用隋朝的例子來勸諫李世民,李世民也知道魏徵是幫助他避免亡國之禍的忠臣,因而能接受勸諫。

公元643年,魏徵得了重病。

李世民每天都派人去看望他,向他表示問候,希望他還能為自己再提點意見。

到了病危時,李世民親自來到魏徵病床前,看著魏徵,難過得流下了眼淚,就問魏徵:「愛臣還想要些什麼?」

魏徵緩緩應道:「我是什麼也不想了,我隻擔心國家的前途啊!」

李世民緊緊握住魏徵的手,什麼話也說不出來。

不久,魏徵去世了,李世民為魏徵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之後,一上朝議事,就對百官慨嘆道:「以銅為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戴得是否端正;以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以人為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

如今魏徵去世,就使我少了一麵明察得失的鏡子了。」

「渭水之盟」是怎麼一回事?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不久,東突厥首領頡利可汗率10萬騎兵南下,直至渭水便橋北,距長安僅20公裡。

在形勢萬分緊急的情況下,李世民隻帶幾名騎兵來到渭水便橋南,隔水責問東突厥為何侵犯唐朝。

頡利可汗見李世民鎮定自若,認為唐朝已有防備,就向李世民請和。

雙方在渭水便橋上,殺白馬,訂立盟約:唐朝送給東突厥金帛,東突厥軍隊撤離唐境。

這就是有名的「渭水之盟」。

陰山之戰唐軍怎樣大敗突厥?

「渭水之盟」之後,李世民加緊訓練將士,每天召集幾百名將士在殿前練習弓箭,沒用多長時間,便練出了一支攻防俱精的軍隊。

公元628年,北方因一場大雪而發生了嚴重的飢荒,東突厥的牛羊被凍死和餓死很多,頡利可汗趁機加緊對其他部族進行掠奪和壓迫,引起了各部族的反抗。

頡利派他的堂兄弟突利去鎮壓,反被打得大敗而歸。

頡利追問突利喪師之罪,將其痛打,突利挾羞帶憤,率部下投到了唐朝。

李世民抓住這個時機,派出李靖、李勣(即徐世勣,因功被賜李姓)等4名大將率領大軍10多萬,由李靖統率,分路出擊突厥。

公元630年正月,李靖率騎兵趁黑夜攻下定襄,李勣在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北)大破突厥。

頡利既敗,怕唐軍繼續追趕,卑詞請降作緩兵之計,在陰山休養生息,準備進入漠北。

李世民一麵派唐儉到突厥表示安撫;另一方麵,又命令李靖帶兵前去察看頡利動靜。

李靖與李勣會師白道,合謀進兵。

他們挑選了1萬精兵,每人帶20天的糧食,一路跟蹤到了陰山。

唐軍乘夜出兵,李靖在前,李勣在後,在陰山俘獲突厥1000餘帳。

當時,唐朝派遣的議和使臣唐儉正在突厥營中,頡利可汗毫無戰爭準備。

當唐軍發起攻擊時,突厥兵無力應戰,紛紛潰逃。

此戰,突厥兵被殺死1萬餘人,俘虜10餘萬人,繳獲牲畜數十萬頭。

頡利可汗乘千裡馬逃跑,被李勣堵住歸路,頡利無法北歸,轉而帶敗兵逃到小可汗蘇尼失的居地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蘇尼失把頡利執送唐軍,率眾投降。

陰山之戰,唐軍大敗東突厥,提高了李世民在西北各族中的威信。

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什麼?

公元640年,吐蕃的贊普鬆贊乾布派大相(相當於宰相)祿東贊帶著黃金5000兩、珍寶數百件,去長安求婚,李世民答應將文成公主嫁給他。

文成公主出身皇族,聰明、美麗,又有才華。

李世民為她準備了豐厚的嫁妝,其中有各種各樣的日用器具、珠寶、綾羅、衣服等。

公元641年,李世民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文成公主的父親)護送文成公主入藏,鬆贊乾布親自帶領大隊人馬迎接,吐蕃人民穿著節日的服裝熱烈歡迎遠道而來的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入藏的時候,帶去了許多歷史、文學書籍以及經書、佛經和有關醫藥、生產、工藝等方麵的書籍,還帶去了大量的糧食、蔬菜種子和生產工具。

她還幫助吐蕃人推行歷法,教吐蕃婦女紡織、刺繡。

她帶去的水磨深受吐蕃人民的歡迎,使他們學會了利用水力資源。

文成公主信奉佛教,鬆贊乾布在她的影響下,提倡佛教,修建了大昭寺。

文成公主帶去的樂隊大大豐富了藏族的音樂。

當時,鬆贊乾布不斷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求學,唐朝許多有學問的人也被聘請到吐蕃掌管文書。

唐朝還給吐蕃送去蠶種,派去養蠶、釀酒、製碾磨和造紙墨的工匠。

先進的漢族文化傳入吐蕃,對吐蕃生產和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瞞天過海」有怎樣的來歷?

公元645年,李世民決定出征攻打高麗。

大軍需從山東的東萊跨過渤海,直赴高麗都城平壤。

當李世民率領浩浩盪盪的大軍來到海邊時,舉目遠眺,見滄海茫茫、一望無邊,大軍很難渡過去,不禁大為著急,竟然萌生退兵之意。

大將薛仁貴見狀,心生一計。

薛仁貴請李世民來到海邊一座五彩的營帳中歇息,並請文武百官一起陪同李世民飲酒作樂,一時間笙歌四起、美酒飄香。

此情此景竟然使李世民忘記了憂愁,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不知不覺就陷入了酣睡。

睡得正香時,李世民忽然被帳外的波濤洶湧之聲驚醒,便急忙揭開帳幕向外張望,這才發現自己與30萬大軍正在乘船渡海,而且馬上就要到達彼岸了。

李世民大喜,拉著薛仁貴的手說:「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朕的將領們都老了,現在遇到戰事已經不堪忍受這種重負了,我想挑選年輕能乾的將軍,沒有人能比得過你啊。」

原來,薛仁貴擔心李世民因為大海阻隔而放棄東征,便瞞著他指揮大軍渡海,從而幫助李世民順利實現出征攻打高麗的計劃,這就是成語「瞞天過海」的來歷。

為什麼孫思邈被稱為「藥王」?

孫思邈是我國隋唐時期的著名醫學家,生於公元581年,正是隋朝建立的那一年,逝世於公元683年,整整跨越了兩個朝代。

孫思邈不僅醫術高,醫德也很好,他不會因病人交不起診費就把病人拒之門外,見死不救。

相反,他經常為病人義務治療,還把藥送給他們。

對於遠道上門求醫的病人,他還騰出房子讓他們居住,親自為病人熬湯端藥,勝似對待自己的親人。

孫思邈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研究,積累和搜集了大量簡便而有效的藥方,他把這些藥方匯集起來,編成了一部書,叫《千金要方》,也叫《備急千金方》。

「千金」的意思就是說,書裡所載的藥方都是十分寶貴的,這時孫思邈已經70歲了。

到了整整100歲的時候,孫思邈又把他後30年所積累的方子編成了另一本書,叫《千金翼方》。

「翼」就是輔助的意思,就是要用它來彌補前一本書的不足。

在這兩本書裡,孫思邈一共記載了6500多個藥方,不僅數量多,療效也很好。

為了紀念這位著名的醫學家,人們尊稱孫思邈為「藥王」,把他經常采藥的五台山稱作「藥王山」,並且在山上建了藥王廟。

盧承慶為何寵辱不驚?

唐朝大臣盧承慶學識淵博,才華出眾,很小就繼承了父親的爵位。

由於他為官清正,很受李世民信任,被任命為吏部考功員外郎。

考功員外郎主要負責對官吏們進行考評,雖然算不上位高權重,但考評關係到每位官員的仕途升遷,這個職位也算舉足輕重的了。

盧承慶上任後,一直兢兢業業,公正、負責地對待考評官吏之事。

有一年,一位管理漕運的官員在督運糧草時遇上大風,導致運糧的船隻沉沒了。

年度考核中,在給那位運糧官評定等級時,盧承慶給了他一個「監運損糧,考中下」的評語。

那位官員聽完後,神色自若,一言不發地退了下去。

盧承慶對這位官員的氣度頗為欣賞,轉而一想:糧船沉沒也不全是他的責任,碰上這樣的事情,隻怕回天乏力啊,若評為「中下」,恐怕不合適。

於是,盧承慶把那位官員叫了回來,對他說:「損失糧草非人力所能及,考中中。」

隨之把評語改了過來。

那位官員聽盧承慶這樣評價自己,隻是不聲不響地站在那裡,不置可否。

盧承慶非常欽佩他的涵養,不禁脫口而出:「好,寵辱不驚,難得難得!」

當即又把對他的評語改為:「寵辱不驚,考中上。」

其實,盧承慶本人也是一個遇事寵辱不驚的人。

唐太宗在位時,盧承慶官運亨通,處處得寵,先後任過雍州別駕、尚書左丞等官職。

唐高宗登基後,他因事獲罪被貶為簡州司馬,之後又多次升遷或被貶。

但他坦然麵對,並不因起落無常而改變自己的為人原則,表現出一種「寵辱不驚」的風格。

盧承慶對宦海沉浮是如此,對生死也是如此,他臨終前告誡兒子:「人有生死,如同日有起落。

我死後,一切從簡。

弄塊碑,寫上生年卒日即可。」

日本文字是怎麼來的?

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團一般不超過200人,但從8世紀初起,人數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3批遣唐使,人數均在550人以上。

遣唐使誌在學習中國的科學文化知識,他們大量輸入中國的經史子集各類書籍,中國文化風靡日本,滲透到藝術、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麵。

日本大化改新之後,通過長達200多年的向唐學習,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均取得長足進步,從而使宗法統治製度不斷完善。

在日本全麵學習唐朝文化的過程中,吉備真備與空海是留學生和學問僧的典型代表。

吉備真備出身於低級貴族家庭,隨第9批遣唐使來到唐朝。

入唐之後,他在唐四門助教趙玄默的指導下學習儒家經典。

空海,俗名真魚,出生於日本贊岐國一個地方豪族家庭,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20歲時剃度出家,法名空海。

空海是作為學問僧隨遣唐使來到唐朝長安的。

吉備真備用漢字楷體偏旁造成了「片假名」,空海采用漢字草體造成了「平假名」,這就是今天日本文字的來歷。

「三箭定天山」是怎麼回事?

公元661年,九姓突厥侵犯邊境,唐高宗李治派薛仁貴前去平定邊亂。

臨行前,李治設宴為他送行,對薛仁貴說:「古時候善於射箭的人能射穿七層鎧甲,這裡有五層鎧甲,你來試試看。」

薛仁貴取過箭,把弓拉滿,一箭射去,穿透五層鎧甲,李治既驚訝又佩服。

薛仁貴帶領軍隊遠赴天山紮下營盤後,準備與突厥交戰。

九姓突厥有十多萬大軍,仗著人多勢眾,派出幾十位驍勇善戰的將士來挑戰。

為首的三個虎背熊月要、目光凶惡,他們口出狂言,根本不把薛仁貴放在眼裡。

薛仁貴單槍匹馬前去應戰,二話不說,張弓搭箭,連射三箭,三個悍將被射下馬來,當場喪命。

突厥的十萬大軍頓時大亂,紛紛向後潰退。

薛仁貴早在他們後退必經的一個山穀布下伏兵。

等他們退進山穀時,兩邊山上的弓箭手萬箭齊發,殺得突厥人狼狽逃竄。

從此,九姓突厥乖乖地歸順了大唐,不敢再侵犯唐朝邊境了。

薛仁貴平定了天山南北,凱旋而歸。

後來,他又轉戰南北,威名震懾天下,凡是他守衛的地方,突厥人都不會去侵犯。

薛仁貴戎馬一生,勇猛善戰,「三箭定天下」的故事更是在民間廣為流傳。

唐高宗是怎樣平定百濟的?

公元660年,百濟和高麗聯合多次對新羅進行掠奪。

新羅無奈,隻好向唐王朝求援,唐高宗李治遂派大將蘇定方率水陸大軍10萬攻打百濟。

唐軍大敗百濟,殲滅和招降其軍萬餘人。

百濟國王扶餘義慈及太子扶餘隆投降。

唐將百濟收復後,在百濟之地置熊津等5處都督府,任命百濟的酋長為都督、刺史。

公元661年,百濟僧人道琛和百濟國舊將福信把故王子扶餘平從倭國迎回,立為百濟王,於是反叛唐王朝,進而圍攻唐守兵。

李治派劉仁軌與新羅兵攻打扶餘平等部。

公元662年,劉仁軌戰勝百濟軍,占攻真峴等城。

公元663年,劉仁軌大軍在白江口又將倭兵擊敗,焚毀倭兵船隻四百餘艘,並攻占百濟王城周留城。

百濟王扶餘平逃奔高麗,王子忠勝等人投降。

平定百濟後,李治令劉仁軌領兵鎮守百濟。

劉仁軌派人前往百濟各地宣布政令,勸課農桑,訓練士卒,以圖攻打高麗。

唐平定百濟,此後倭國幾百年不敢入侵朝鮮半島。

後來高麗發生內亂,唐趁機討伐,歷時兩年,終於將其平定。

武則天用什麼心計奪得皇後之位?

公元649年,李世民駕崩。

按照當時的宮廷製度,26歲的武則天及後宮中沒有生養的妃嬪都要被送進感業寺削發為尼,為先皇祈福。

公元654年的一天,逢李世民忌日,李治到感業寺進香,與武則天相遇,隨後,李治就把她召回後宮,封為昭儀。

武則天再次入宮後,開始的時候對王皇後卑躬屈膝,極力奉承。

她知道王皇後與蕭淑妃有矛盾,便與王皇後聯合,奪去了李治對蕭氏的寵愛。

當蕭氏失寵後,武則天就把目標轉向了王皇後。

恰好武則天生了一個女孩,皇後很喜歡,在屋裡逗弄她。

皇後出去以後,武則天偷偷把小孩掐死,用被子蓋上。

正好李治駕臨,武則天假裝打開被子看孩子,發現已經死了,立即驚訝痛哭。

李治向左右侍從詢問,大家都說皇後剛剛來過。

李治一怒之下,廢掉王皇後,改立武則天為後。

「南山可移,判不可移」是說哪件事?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親生女兒,她從小就嬌生慣養,形成了專橫跋扈的秉性,滿朝文武都很懼怕她。

但是,也有人不買她的帳,李元紘就是一個。

李治在位時,李元紘被派到離長安很近的雍州當地方官。

一次,太平公主帶了大批隨從,前呼後擁地來到雍州的一座寺院。

太平公主燒完香,由住持老和尚引路,帶領隨從們在寺院裡遊覽。

在寺院的廚房裡,她被一盤大石磨吸引住了。

這盤大石磨不僅結實平整,而且磨邊刻著精美的花紋。

太平公主越看越喜歡,便回頭對老和尚說:「我家裡正缺一盤石磨,我看這石磨挺不錯的,我把它帶走了。」

說完,也不等老和尚同意,就吩咐隨從們把石磨搬走。

老和尚不敢得罪太平公主,隻好陪著笑臉說:「這盤石磨能被公主看中,也是我們寺院的福氣。

不過,我們寺院的一百來個和尚,平日全靠這盤石磨磨米磨麵,沒有它,可就麻煩了。

況且它還是本寺幾百年前傳下來的,請公主行個方便,將它留下來吧!」

太平公主根本不理睬老和尚的嘮叨,她把臉一沉,回頭就讓隨從們把石磨搬走了。

老和尚聽說李元紘是個不畏權勢的官員,辦理案子十分公正,就跑到雍州衙門告狀。

李元紘聽了老和尚的訴說,便叫他寫了一張狀子,並且派下屬去作了調查,證實這盤石磨確實是寺院的財產。

李元紘不畏太平公主的權勢,毫不猶豫地將石磨判還給了寺院。

消息傳到李元紘的上司竇懷貞的耳裡。

竇懷貞是個膽小怕事的人,怕李元紘得罪了太平公主,自己也受牽連,就跑到李元紘那裡,厲聲責備說:「你怎麼這樣糊塗,竟把石磨判還給寺院!太平公主是好惹的嗎?

你不要命,我可還想多活幾年呢!」

聽完了竇懷貞的話,李元紘拿過毛筆,在判決書上寫下了八個大字:南山可移,判不可移。

竇懷貞氣急敗壞、無話可說,把袖子一甩,灰溜溜地走了。

後來,太平公主隻好把石磨還給寺院。

徐敬業討伐武則天結局如何?

李治駕崩後,武則天廢中宗李顯(即李哲),殺李唐宗室,使諸武用事,大唐王朝的大臣人人自危。

英國公徐敬業為了扶立李唐江山,於公元684年,糾合一批誌同道合的大臣在揚州舉兵討伐武則天,後得到楚州司馬李崇福的響應,發展到10萬人馬,並攻陷常潤(今江蘇鎮江)。

武則天急調30萬人馬,派李孝逸率領,前往平反。

李孝逸初戰失利,後用火攻,終於大敗討武大軍。

徐敬業後來被其部將殺死,討武鬥爭失敗。

武則天是如何成為女皇帝的?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駕崩,太子李顯即位,是為中宗,尊武則天為皇太後。

次年,武則天借口李顯將嶽父韋玄貞封為宰相一事,廢掉李顯,立李旦為帝。

後來,武則天又把李旦軟禁起來,政事無論大小均親自裁決。

公元690年,也就是武則天67歲那年,她廢掉李旦,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自己立號為聖神皇帝。

因為她死後曾有尊號「則天大聖皇帝」,所以後人稱她為「武則天」。

武則天稱帝後崇信佛教,曾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寺院,因此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武則天還排除異己,在位期間大封武氏諸王,而且重用酷吏,嚴刑峻法,使冤獄叢生。

晚年的武則天好大喜功,生活奢靡,寵愛張氏兄弟,不理朝政。

公元705年,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迫使武則天讓位,由李顯復位,重建唐朝。

武則天臨終時立下遺囑,宣布去掉帝號,與李治在乾陵合葬,並且囑咐為她樹碑,但不立傳。

在中國歷史上,皇太後掌握政權的情況並不少見。

然而,自稱皇帝並且改換朝代的隻有武則天一人。

她統治中國數十年,可以說在中國史上創造了一個奇跡。

請君入甕是怎麼一回事?

自從徐敬業舉兵以後,武則天總是疑神疑鬼,特別是對唐朝的宗室和元老重臣更不放心,總想把心懷不滿的人一個個殺掉。

於是,武則天就鼓勵告密,啟用酷吏周興、來俊臣。

周興、來俊臣本來都是小官,因為善於編造罪名、製造冤案、陷害好人,都升了大官。

這兩個人豢養了幾百名流氓無賴,專門搞告密活動,他們想要陷害誰,就派幾個人在各地同時告密,所告的情節內容完全一樣。

然後,立即下令把被告的人逮捕起來,嚴刑拷打。

被告的人往往屈打成招,含冤而死。

來俊臣還寫了一本《羅織經》,教他的走狗怎樣去羅織罪名,使被告人無法申辯。

一天,來俊臣請周興吃飯,倆人邊吃邊聊,興致很高。

突然,來俊臣問周興:「朝廷讓我審問一個犯人,罪犯十分狡猾,恐怕他不會輕易認罪,你看怎麼辦好?」

周興說:「這有什麼難的,取一個大甕架起來,四周用炭火燒,讓罪犯進到壇子裡去,還怕他不認罪?」

來俊臣聽完,馬上吩咐手下的人抬來一個大甕,四周用炭火燒。

火燒得正旺,來俊臣站起來對周興拱了拱手,說:「有聖旨審問老兄,請君入甕。」

周興慌忙叩頭認罪。

按規定應當判周興死刑,武則天改成流刑。

人們恨透了周興,在流放的路上就把他殺死了。

盧藏用為什麼跑到終南山隱居?

武則天稱帝時,盧藏用考中了進士,他以為這下可以官運亨通了。

不料,中進士後,他久久沒有被委任官職。

盧藏用好長時間沒有官做,便動開了心思。

當時,在人們心目中,隱士大都是既有學問又有修養的人。

大家覺得隱士有一種神秘感,所以大都對其懷著崇拜心理。

盧藏用利用朝野上下的這種觀念,故作隱居的姿態,跑到終南山學習辟穀,修煉氣功,並想方設法引起人們的注意,讓大家都知道他到終南山隱居去了。

後來,盧藏用因參與太平公主謀反,而被發配嶺南。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見他很有才乾又重新啟用他,任命他為黔州都督府長史,但他還未來得及到任,便死去了。

何謂五王政變?

公元704年,武則天病重,隻有張易之、張宗昌入閣侍疾,居中用事。

一時盛傳「二張」暗中造反。

十月,新任宰相張柬之到任即著手組織政變。

張柬之聯合諸多官員,控製了羽林軍,於公元705年發動政變,斬「二張」及其黨羽,並逼迫武則天傳帝位給唐中宗李顯,復唐國號。

事後,參與政變的張柬之等五人同被封王,這次政變就被稱為「五王政變」。

韋後如何淫亂唐皇宮?

李顯復位後,才貌雙全的上官婉兒仍留在宮中。

是故,武三思得以出入宮中。

漸漸地,武三思又與韋皇後眉來眼去,越走越近。

韋皇後為了便於和武三思幽會,就在李顯麵前吹風,說服李顯將安樂公主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

這樣,韋皇後既可以拉攏住安樂公主,又可避人耳目,有了與武三思經常在一起的理由。

二人剛開始也不過是常在一起下下棋,聽聽小曲兒。

及至後來,均有些按捺不住,終於發展到私通。

後來武三思被太子李重茂殺死,韋皇後又勾搭上宰相宗楚客、光祿少卿楊均及其他好幾個姘頭。

但是,李顯對韋皇後做出這樣淫亂後宮的無恥之事卻絲毫不知。

安樂公主強弄權是誰的錯?

安樂公主是李顯與韋皇後所生的女兒,是李顯被流放房州的途中生下的,李顯覺得這個女兒曾與自己同患難,因而對她備加疼愛,無論她乾什麼錯事都不肯責備她。

於是,李顯復位後,安樂公主倚仗父皇的寵愛,賣官鬻爵、受賄枉法,無所不為。

安樂公主好像繼承了她的祖母武則天和她的母親韋皇後的權力欲,一直野心勃勃地想當皇太女,好繼承李顯的帝位。

她有時自己草寫聖旨,寫好後遮住內容,哄騙李顯蓋印。

她還多次向李顯要求正式冊立她為皇太女,李顯雖未同意,但也沒有責怪她不守本分。

李顯姑息養奸,最終死在了安樂公主的手中。

韋皇後是如何效仿武後攝政的?

公元710年,韋皇後與安樂公主毒害李顯。

六月初二,李顯暴死於神龍殿,時年55歲。

韋皇後並不急著為李顯發喪,而是把這件事壓了下來。

第二天,韋皇後召諸宰相進宮,征調府兵5萬人駐守京城,自己總攬朝政,又派左監門大將軍兼內侍薛思簡等率兵500人速奔均州,以防譙王李重福,並提拔刑部尚書裴談、工部尚書張錫同為中書門下三品,仍駐守東京洛陽;同時提升吏部尚書張嘉福、吏部侍郎岑羲、吏部侍郎崔湜同為平章事,料理朝政。

太平公主獲悉李顯駕崩的情況後,與上官婉兒密謀草擬遺詔,立溫王李重茂為太子(李顯的幼子,非韋後所生),由皇後知政事,相王李旦共參政事。

六月初四,李顯的棺木才被移至太極殿。

韋皇後召集文武百官正式發喪,她仿效武後臨朝攝政,立溫王李重茂為太子,大赦天下,改元唐隆。

幾天後,李重茂即位,即少帝,尊韋皇後為皇太後。

韋氏攝政臨朝的願望終於達成了。

李隆基是如何起兵討韋的?

李顯暴病身亡,韋氏以皇太後的身份聽政。

一天夜裡,葛福順在禦林軍營將熟睡中的韋播一劍刺死,然後對眾將士道:「韋後毒死先帝,淫亂後宮,禍亂朝綱,違背君臣人倫大禮。

為了大唐江山社稷,我們今晚入宮將姓韋的全部殺死,擁立相王,大家看如何?」

軍兵們平日早不堪忍受韋播,見此情況,紛紛歡呼以示響應。

此時,韋氏正與她的幾個情夫在後宮喝酒調笑。

自從李顯被害,她更加肆無忌憚,每夜必引她的幾個情夫輪流侍寢,甚至白天也當著眾多宮女太監的麵與她的情夫做那苟且之事,後宮中的諸多侍從深以為恥。

而且,韋氏為人凶狠,動輒責咎眾人,因此宮中之人幾乎沒有不恨她的。

今夜,正當她還沉浸在淫亂風情之中時,李隆基突然帶兵殺入,口中還高喊著「殺韋後、立相王」的口號。

宮中眾人一聽,也立時紛紛參加進去。

韋氏與她的情夫們聽到喊聲,嚇得驚慌失措。

幾個男人穿衣戴帽,丟下韋後落荒而逃。

韋氏又急又氣,也顧不得臉麵,衣服不整,頭發淩亂地向宮外跑去。

她此時倒還清醒,知道該去投奔她那個統率禦林軍的弟弟。

可她不知韋播早已先她一步而去閻王殿報到了。

她剛剛跑到禦林軍營門口,正好趕上禦林軍將士沖出來,要去與李隆基會合。

為首的葛福順一眼看見狼狽不堪的韋後,口中喊了一聲「賤人」,上前一步,手起刀落,砍下韋氏人頭。

至此,韋氏的女皇夢才徹底破滅。

李成器為什麼堅辭太子之位?

唐睿宗李旦為唐中宗李顯之弟。

公元684年,武則天廢李顯,立李旦,然政事仍決於武則天,李旦不得有預。

公元689年,李旦改封為相王。

公元710年,中宗李顯駕崩,臨淄王李隆基舉兵靖難,以「共立相王以安天下」為號召,迎李旦入輔少帝李重茂。

誅滅韋氏的第三天,太平公主假李重茂之命,讓位於李旦。

誅滅韋氏的第四天,在太極殿中宗李顯梓宮旁,太平公主與劉幽求哄騙加威逼,將少帝抱下禦座,唐睿宗李旦由是復立。

李旦這次也同李顯一樣,是第二次做皇帝。

第一次是個傀儡,實權掌握在母後武則天手中。

此時心中自是百感交集。

然後,李旦將立太子,以宋王李成器嫡長,而平王李隆基有大功,故不能決。

李成器堅辭,曰:「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苟違此理,四海失望。」

遂立平王李隆基為太子。

始置節度使的是唐朝哪一位皇帝?

唐睿宗景雲元年(公元710年)十月二十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薛仁貴之子)被任命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

從此,唐朝便開始設置節度使。

依照唐朝的規定,任命親王為節度大使。

隻要親王本人不在職位上處理日常事務,而是仍居京城為官的,都要在所鎮守的地方另外設「副大使」一職。

別的節度使下麵,亦可以設置節度副使,幫助節度使處理日常事務。

唐代設立節度使一職,起到了穩定邊疆、加強邊防的作用,但也為後來節度使擁兵自重、不受管轄,甚至起兵反叛埋下了禍根。

李隆基為何要殺死姑姑太平公主?

韋皇後被殺後,即位的唐睿宗李旦也和李顯一樣是個軟弱的皇帝,不願和太平公主發生正麵沖突,總是忍讓。

而太平公主則認為是自己給了李旦做皇帝的機會,功勞巨大,所以咄咄逼人,掌握了朝政大權。

隨著自己勢力的強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也膨脹起來,想像母親那樣也做女皇。

太平公主想要登基,其主要對手便是太子李隆基。

她製造輿論說,李隆基不是長子,沒資格做儲君。

其目的是要鼓動李旦廢除李隆基的太子身份,為自己以後做女皇開路。

公元712年,李旦厭煩了做皇帝的生活,把帝位讓給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帝位,是為唐玄宗,改元先天,尊李旦為太上皇。

但李旦仍然掌握著朝政大權:朝廷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和軍政大事的決定權。

李旦的讓位加劇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雙方都在積蓄力量,準備除掉對方。

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先下手,親自率領兵馬殺死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乾幾十人,將傾向太平公主的官員全部罷官廢黜。

最終,李隆基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

當年,唐玄宗把年號改為開元。

何謂開元盛世?

在武則天和唐中宗、唐睿宗時期,政治昏暗,弊端叢生。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44年,針對社會弊病,在開元年間任用政治家姚崇、宋璟等人進行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首先重新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興修水利,滅蝗止災。

公元721年,李隆基派宇文融為勸農使到全國各地檢括逃戶和隱田,檢出80餘萬客戶和不少田地。

對客戶免6年租調徭役,由各州安插於均田土地上。

由此,增加了國家收入。

其次,李隆基裁汰冗官,整頓吏治,注重職官的銓選,強調以功、以才授官,尤其重視直接臨民的縣令的選任。

加強對官吏的考核,各道按察使對地方官吏循名責實,進行政績考核,作為黜陟的根據。

再次,李隆基接受姚崇建議,壓抑佛教,整頓財政,提倡節儉。

經過開元年間的改革,李隆基統治下的唐王朝進入了全盛的時期,出現了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文化昌盛、國力強大的局麵。

開元年間,唐朝從契丹手中收復了遼西21州,日本、朝鮮半島同唐朝的聯係頻繁,漠北拔也古、同羅、回紇等都重新歸順唐朝,收復了碎葉城;並打敗了吐蕃、小勃律,唐朝的聲威遠播西亞。

在李隆基統治時期,大唐國勢蒸蒸日上。

人們把李隆基統治初期的20多年時間稱為「開元盛世」。

鑒真東渡對中日文化交流有什麼貢獻?

唐朝與周邊各國的文化交流十分頻繁,外國有遣唐使來華,唐朝也有人赴國外進行文化交流。

唐玄宗時,中國高僧鑒真應日本聖武天皇的邀請東渡,經過6次努力,歷盡艱險,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終於在公元754年攜弟子到達日本,時已年近七旬。

鑒真把佛教律宗傳到日本,同時還把佛寺建築、雕塑、繪畫等藝術傳授給日本人,對日本後來的建築產生了重要影響。

同時,鑒真精通醫學,尤精本草,他雖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種藥物,他把自己的醫學知識傳到日本,促進了日本醫藥學的發展。

唐代最著名的天文學家是誰?

唐玄宗時,天文學也有了迅速發展,取得了一係列成就,其中最著名的天文學家是一行和尚。

一行俗姓張,名遂,魏州樂昌(今河南南樂)人,唐代高僧、天文學家和大地測量學家。

一行不僅有高深的科學知識,品格也很高尚,在武周時期,堅決拒絕與權貴武三思結交。

一行曾奉玄宗的命令,製定《大衍歷》。

這是一部先進的歷法,分成七篇。

這個歷法吸收了實際觀測的成果,使節氣的劃分更加精確,在當時是最先進的,一直沿用到明末。

測量子午線的長短,是一行在天文學上另一項成就。

公元725年,一行倡議在全國13個地點進行天文觀測,通過實測,算出地球子午線(經度)的長度為351裡80步(合今12922公裡)。

比阿拉伯天文學家阿爾·花剌子模於公元814年進行的實測早90年。

它與現代測量的子午線長度1112公裡相比,雖還有不少誤差,但在當時是世界上第一次用科學方法進行的實測。

一行觀測天象,發現了恆星的移動,比公元1712年英國人哈雷的發現,幾乎早了1000年。

一行對數學也有貢獻,首創等間距二次內插公式(一種求函數值的方法),用來計算日月的運行。

「吳帶當風」形容的是唐朝哪位畫家?

唐玄宗時期是各種藝術門類空前繁榮的時代,傳統繪畫也迎來了第一個發展高峰。

據記載,唐代有名有姓的畫家就有四百多人,其中最著名的是有「畫聖」之譽的吳道子。

吳道子一生主要畫以佛道神仙為題材的宗教壁畫。

他畫10米多高的巨幅畫像,或從腳、或從手臂畫起,任毫揮筆卻沒有半點差錯。

他畫佛像頭上的圓形的靈光,不用圓規,隻用筆一揮就成了。

他畫人物身上的衣紋飾帶,輕軟圓潤,似乎會隨風而飄動,被稱為「吳帶當風」。

唐三彩有什麼特別之處?

唐代,一個嶄新的品種出現在陶瓷藝術領域,這就是唐三彩。

這是唐代燒製的一種低溫鉛釉陶器,顏色有好幾種,常見的有黃、綠、白三色,故稱為唐三彩。

唐代陶瓷藝人對多類金屬氧化物的呈色原理有了更深的認識,在原有的鉛釉陶中加入鐵、銅、鈷、錳等不同金屬氧化物,燒製出集黃、綠、赭、白、藍等色中的一色或多色於一器的彩陶,這就是唐三彩的成色原理。

唐三彩以其富麗堂皇的視覺效果和絢爛多彩的顏色,充分體現了盛唐的藝術風格。

唐代統治者生前奢侈浮華,死後亦要講究厚葬,唐三彩正是適應了這股潮流,產量猛增,後來被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唐三彩造型豐富,成為反映唐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唐三彩製品主要分為器皿和俑兩大類。

器皿是用於生活用具,包括瓶、罐、缽、盤、杯、碗、爐、硯、枕等。

俑是用作陪葬的冥器,有貴婦、侍俑、武士、文官、樂人等人物形象,亦有馬、駱駝、驢、獅、牛、虎、鴨、雞、鴛鴦等飛禽走獸。

唐代出土的三彩容器,器形飽滿渾厚,線條圓潤,器身外部色彩斑駁燦爛。

千古「謫仙」是唐朝哪一位詩人?

公元742年,由於賀知章的推薦,李白的一曲《烏夜啼》被玄宗李隆基賞識,下詔宣他進京。

這時,李白正在會稽的剡溪一帶遊覽,突然接到詔書,要他立即入京。

李白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急忙把詔書又看一遍。

進京、朝見皇帝、乾一番治國平天下的大事,這是他盼望多年的理想,沒想到這麼快就要實現了。

他立即停止遊覽,回家收拾行李,第二天一早就出發了。

臨出門,他高聲唱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到長安不久,年已80的文壇領袖賀知章慕名來訪。

李白將《蜀道難》一詩送他。

賀知章讀到「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猨猱(長臂猿)欲度愁攀緣」,「捫參歷井(參、井,星名)仰脅息,以手撫膺(月匈)坐長嘆」,以及「連峰去天不盈尺」等詩句時,嘖嘖贊賞,詩未讀完,即拍案叫絕,呼李白為「天上謫仙人」,意為天上下凡來的詩仙。

從此,「謫仙」之名,譽滿長安。

為何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

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後遷鞏縣(今屬河南)。

他曾在長安東南部杜陵附近的少陵住過,故自稱「少陵野老」,後人亦稱其為杜少陵。

他出身於官宦世家,祖父杜審言也是一位詩人,父親杜閒做過奉先縣的縣令。

杜甫曾做過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人稱他為杜工部。

杜甫少年聰慧,7歲就能寫詩,十四五歲的時候,就開始與洛陽一些有名的文人交往。

公元746年,杜甫流寓長安,生活日漸困乏,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淒涼生活。

為了表達自己的抱負,杜甫寫了《三大禮賦》獻給李隆基。

李隆基非常欣賞,命宰相對他進行考核。

但是,李林甫見了杜甫一麵,便再也沒有音訊了。

杜甫又連續向李隆基獻了兩篇賦,等到公元755年,44歲的杜甫才求得一個地位很低的職位。

然而,官職尚未到手,他卻眼睜睜看著小兒子活活餓死了。

這時,楊貴妃兄妹正寵極一時,日夜在華清宮中管弦歌舞。

杜甫路過驪山,目睹此情此景,無限悲憤,遂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千古名句。

安史之亂爆發,中原失馭,兩京淪陷,「胡馬翻銜洛陽草」,「秦人半作燕地囚」,民族危亡,生靈塗炭。

這時,舉國有誌之士都行動起來,共赴國難。

杜甫在這場大變亂中飽經憂患,先是被叛軍虜去,囚禁在長安,後逃出去投奔唐肅宗李亨,欲報國效力,終因忠直而不見容,被放逐。

這期間,杜甫到處奔波,顛沛流離,耳聞目睹了戰亂與賦役帶給人們的災難和痛苦。

杜甫自己也曾被生活所迫,挖過野菜,拾過橡栗,砍過山柴,擺過藥攤。

因而,杜甫悲憤而沉痛地寫出了一首首詩歌,勾畫出了一幅幅的流亡圖。

《三吏》《三別》等名篇,深刻地表現了那個時代的災難與悲涼。

杜甫的詩,真實而深刻,內容豐富,勝過了史家的簡略記錄,故而被譽為一代「詩史」。

《長恨歌》的原型是誰?

公元740年正月初二,唐明皇派太監送壽王府一道敕書,促請楊玉環去萬壽庵(太真觀)出家,取號太真,為其先前病逝的婆婆武惠妃薦福。

楊玉環在萬壽庵出家的第六天,便被接往驪山溫泉同李隆基相會。

此後5年,兩人幾乎每天形影不離,楊玉環集「三千寵愛在一身」,生活過得像蜜一樣甜。

5年的同居生活結束後,到公元745年,李隆基公開宣布冊立女道士楊玉環為貴妃。

從此,兩人更加恩愛。

有一年的七月初七,這一天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

晚上,李隆基和楊玉環來到了長生殿,共同欣賞牛郎織女的相會,兩情相悅,相對無言。

夜深了,他倆望著夜空中璀璨的星河,看著銀河兩岸漸漸靠攏的牛郎、織女星座,雙雙不知不覺地跪到地上,對天立誓道:「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這一七夕誓言,被大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一詩中做了動情的描述。

誰被人們稱為「草聖」?

張旭,生卒年不詳,字伯高,又字季明,吳郡(江蘇蘇州)人,唐代大書法家,以草書而聞名。

張旭曾擔任過金吾長史(統管禦林軍的官員)等職,所以後世又稱他為「張長史」。

唐文宗曾向全國發出過一道罕見的詔書:把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斐瑉的劍舞稱為天下「三絕」。

詔書一到洛陽城,頓時引起轟動。

洛陽的名流紛紛向張旭道喜,張旭作揖一一致謝,並設宴款待這些洛陽名流。

席間,有人向張旭請教草書的秘訣,張旭謙虛地說:「各位見笑,我自知淺陋,皇上獎掖,受之有愧。

說到秘訣,無非『用心』兩字。」

張旭草楷俱佳,尤其擅長草書。

他的草書名噪當時、飲譽後世,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把張旭稱譽為「草聖」,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懷素都曾向他學習過書法。

為什麼說李林甫口蜜腹劍?

李隆基做了二十多年太平天子後,漸漸滋長了怠惰的情緒,追求起享樂的生活來。

宰相張九齡看到這種情況,心裡挺著急,常給李隆基提意見。

李隆基本來很尊重張九齡,但是到了後來,對張九齡的意見也聽不進去了。

李隆基覺得李林甫又能乾、又聽話,比張九齡強,便讓他當了宰相。

李林甫當上宰相後,凡是大臣中能力比他強的,他就千方百計地把他們排擠掉。

有一個官員嚴挺之,被李林甫排擠在外地當刺史。

後來,李隆基想起他,跟李林甫說:「嚴挺之還在嗎?

這個人很有才能,還可以用呢。」

李林甫說:「陛下既然想念他,我去打聽一下。」

退了朝,李林甫找來嚴挺之的弟弟,說:「你哥哥不是很想回京城見皇上嗎?

我有一個辦法。」

嚴挺之的弟弟見李林甫這麼關心他哥哥,當然很感激,忙請教該怎麼辦。

李林甫說:「叫你哥哥上一道奏章,就說他得了病,請求回京看病。」

嚴挺之接到弟弟的信,真的上了一道奏章,請求回京城看病。

李林甫就拿著奏章去見李隆基,說:「真太可惜,嚴挺之現在得了重病,不能乾大事了。」

李隆基惋惜地嘆了口氣,也就算了。

像嚴挺之這樣上當受騙的還真不少。

但是,盡管李林甫裝扮得非常巧妙,他的陰謀詭計到底被人們識破了。

人們就說李林甫這個人是「嘴上像蜜甜,肚裡藏著劍」,這就是「口蜜腹劍」的由來。

懷素和尚的書法造詣如何?

懷素是盛唐至中唐時期的一位卓越的草書大家。

懷素俗姓錢,湖南零陵人。

10歲那年,他忽然起了出家為僧的念頭,父母怎麼也阻止不了,隻好讓他出家。

懷素一直喜歡書法,尤其是草書,學習非常刻苦。

據說因為窮買不起紙,他就做了一塊漆盤和一塊漆板練字。

他在上麵寫了擦、擦了寫,結果把盤、板都寫穿了。

他用過的筆也不計其數,屋裡堆放不下,就埋到山下,還在上麵題了「筆塚」兩字,以示紀念。

懷素在40歲的時候,千裡迢迢來到長安,向顏真卿求教。

顏真卿也是張旭的學生,他把張旭教的「十二筆意」和自己的一些心得傳給了懷素,懷素的草書造詣得到了升華。

當他把自己的草書作品拿給顏真卿看的時候,顏真卿高興地說:「『草聖』的絕技終於有傳人了。」

「茶聖」陸羽有哪些著作?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我的奮鬥富蘭克林成長自傳 我加入了敵對陣營 我徒弟不當反派 我私房錢被小姨子直播曝光了 影視從海豹突擊隊開始 神皇天路 情起不落 九龍鎮天棺 蜀漢我做主 西遊:花果山的猴子太可怕了(西遊:第四天災橫推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