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前有黃袍加身,後有壯烈投海--封建文明巔峰兩宋(2)(1 / 2)

加入書籤

第十卷前有黃袍加身,後有壯烈投海--封建文明巔峰兩宋(2)

西夏國為什麼始終被宋朝壓製?

公元1038年,趙元昊正式宣布自己為皇帝,國號為大夏。

因為大夏國在宋朝的西北方向,歷史上就被稱為西夏。

趙元昊就是夏景宗,都城在興慶(在今寧夏)。

西夏控製著現在的甘肅、寧夏、青海和陝西、內蒙古的一部分。

趙元昊仿照宋朝的製度建立了西夏的官製,在漢字的基礎上發明了西夏文字。

公元1041年,元昊親自領兵攻打渭州(在今甘肅)。

宋朝大臣韓琦在那裡指揮,範仲淹勸韓琦以守為主,但韓琦卻主張主動出擊,結果導致了好水川戰役的失利。

宋朝既要和遼作戰,又要和西夏作戰,並且都打了敗仗,不得不花錢買和平。

由於連年打仗,黨項族的生活也很困難,加之趙元昊看到自己的力量滅不了北宋,不如答應議和。

於是,公元1044年年底,宋和西夏立下盟約,西夏對宋稱臣,但宋每年要賜給西夏絹15萬匹、銀7萬兩、茶3萬斤。

趙元昊名義上是宋朝封的王,而實際上就是西夏的皇帝。

兩國議和後,在邊境上開設了許多市場,西夏人通過市場和內地人做買賣,西夏的政權不斷穩固。

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軍隊所滅,前後共統治了90年。

什麼事件是王安石變法的鋪墊?

公元1043年,宋仁宗趙禎麵對內外困局,在改革呼聲的推動下,任命範仲淹為參知政事,富弼、韓琦為樞密副使,歐陽修等為諫官,「欲更天下弊事」,實行改革。

範仲淹在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的支持下,綜合自己多年來的改革思想,於當年九月寫成《答手詔條陳十事》,呈給趙禎,作為他改革的基本方案。

方案的內容包括考核官吏,整頓吏治;懲辦貪汙,裁汰冗官;改革科舉,選拔人才;提倡農桑,減輕徭役;發展軍屯,加強國防;等等。

隨後,宋朝進行了政治、經濟和軍事三方麵的改革,時稱「慶歷新政」。

在政治上,範仲淹主張嚴格考核各級官吏,限製特權勢力。

在經濟上,為了挽救財政危機,範仲淹主張「勸課農桑」,減輕徭役「以寬民力」。

在軍事上,範仲淹主張「兵在於民,且耕且戰」和「擇將於伍」。

慶歷新政的措施侵犯到一些官僚貴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

宰相章得象聯合台諫官員攻擊範仲淹、歐陽修等人是「朋黨」,說他們「欺罔擅權」、「懷奸不忠」;夏竦誣陷富弼密謀廢仁宗。

範仲淹、富弼被迫出朝,反對派乘機排擠擁護新政的官員。

公元1045年,杜衍、韓琦、歐陽修也先後遭貶出朝,「慶歷新政」以失敗而告終。

慶歷新政雖然沒有改變大宋王朝的內外交困,但卻為王安石變法吹響了前奏。

狄青為什麼能從士兵做到樞密使?

狄青,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人。

趙元昊稱帝以後,宋朝抽調了一部分禁軍到山西去防備西夏的進攻,狄青是這批禁軍中一位英勇善戰的將領。

一次,西夏兵進攻保安,狄青主動要求擔任先鋒,出擊西夏軍。

狄青上陣之前,總要先把發髻打散,披頭散發,再戴上一個假麵具,隻露出兩隻眼睛。

他手拿長槍,帶頭沖進敵陣,東挑西殺。

西夏士兵本來看到狄青這副打扮就很害怕,再看到狄青這麼勇猛,頓時陣腳大亂,紛紛敗退。

狄青帶領宋軍沖殺過去,打了一個大勝仗。

從此,西夏士兵一聽到狄青的名字,就嚇得不敢上陣了。

一次,南方少數民族首領儂智高叛亂,攻陷邕州(今廣西南寧),建立了大南國,自稱仁惠皇帝。

公元1052年,宋仁宗趙禎命狄青率軍平叛。

狄青受命之後,於同年十月調來精銳騎兵15000,用瞞天過海計攻占了昆侖關;又乘勝追擊,攻克邕州,平定了叛亂。

由於戰功卓著,狄青不斷得到提升,最後當上了掌管大宋全國軍事的樞密使,他用自己的經歷詮釋了由一個大宋士兵到樞密使的奮鬥史!

「文壇三蘇」中誰最有名氣?

在北宋時期,蘇洵和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享有盛譽,被時人稱為「文壇三蘇」。

而在後人的評述之中,蘇氏父子也以其散文成就占據「唐宋八大家」之中的三家之位。

像這樣一門三父子皆以文聞名的現象,堪稱古今罕有。

而這蘇氏三父子中,要說名氣最大的,還得數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在今四川)人。

青年時,蘇軾和弟弟蘇轍一起參加了京城的科舉考試。

判定試卷的時候,眾考官認為蘇軾的文章應評為第一。

由於試卷是密封的,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誤以為欲評第一的文章為弟子曾鞏所作,恐遭人非議,於是將其改評第二。

啟封後,方知文章為蘇軾所作,不由得對他刮目相看,心裡有些過意不去。

後來,蘇軾按照考生的慣例,去拜見主考老師。

蘇軾不僅溫文爾雅、氣度不凡,而且談吐瀟灑、舉止大方,處處顯出出眾的才華。

歐陽修既高興、又慚愧,便對他的老同事,也是宋代的一個著名詩人梅堯臣說:「這樣出眾的人才,真是難得,我應該讓他高出一頭呢!」

成語「出人頭地」就是由此而來。

沈括的成就有哪些?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

沈括原是支持王安石新法的官員,辦事認真細致,對地理尤其精通。

有一次,宋神宗派他到定州去巡視。

他假借打獵的名義花了二十多天的時間詳細考察了定州邊境的地形,還用木屑和融化的蠟捏製成一個立體模型,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立體地圖。

回到定州後,沈括讓木工用木板根據他製成的模型,雕刻出木製的模型,獻給宋神宗。

宋神宗對沈括畫的地圖和製作的地圖模型很感興趣。

第二年,就叫沈括做全國地圖的編製工作。

12年後,沈括終於完成了當時最準確的一本全國地圖--《天下郡國圖》。

沈括不但在地理研究上成就突出,而且是個研究興趣非常廣泛的科學家。

他曾經為了確定北極星的位置,一連3個月在夜裡用渾天儀觀察,終於計算出北極星的確切位置。

沈括晚年時在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夢溪園閒居。

在那裡,他把一生研究的科學成果都記載下來,寫成了一本著作--《夢溪筆談》。

在那本書裡,除了記載他自己研究的成果以外,還記錄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許多創造發明。

司馬光為什麼一心著史?

司馬光,北宋時期著名史學家、散文家,陝州夏縣涑水鄉人,字君實,號迂夫,世稱涑水先生。

司馬光自幼嗜學,尤喜《春秋左氏傳》。

司馬光做官後,研讀了很多史書,發現自古以來的史書雖然卷帙浩繁,但卻沒有一部通史。

於是,他參考了眾多史書,花費了兩年時間,完成了一部從戰國到秦末的史書,給書取名為《通誌》。

《通誌》編成,正是宋英宗在位。

司馬光於是把它獻給英宗。

英宗讀過以後,認為該書對治國理政很有幫助,就專門給司馬光設立了一個書局,讓司馬光全權組織編寫人員,準許他們借閱官府的藏書。

英宗的支持使司馬光得到極大的鼓舞,他立即邀請了當時著名的史學家劉恕、劉和、範祖禹等做助手,組成了一個編寫機構,把《通誌》寫下去。

到了宋神宗即位,司馬光又把新編好的一部分稿子獻給神宗。

神宗是個有作為的皇帝,他讀了司馬光的稿子後,更是高興。

他認為司馬光的書,可幫助皇帝了解歷代盛衰,以為鏡鑒。

於是,神宗把《通誌》改為《資治通鑒》。

司馬光與王安石原本是很要好的朋友。

王安石受神宗器重,回到朝廷主持改革時,司馬光是翰林學士。

司馬光思想保守,與王安石愈來愈談不到一起。

後來,王安石被升為宰相,推行一係列改革措施,司馬光拚命反對,同老朋友徹底鬧翻了。

一氣之下,司馬光向神宗辭職,離開京城到了洛陽,一心編寫《資治通鑒》去了。

司馬光前後一共花了19年,才把這部著作全部寫完。

龜山先生是誰的雅號?

宋朝文風大盛,文人們的求知意識濃厚。

當時的程顥、程頤兄弟都是極有學問的人。

哥哥程顥,字伯淳,人稱明道先生;弟弟程頤,字正叔,人稱伊川先生。

他們都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被世人稱為「二程」。

由於他們都為人持正嚴謹,很有學問,所以人們都很尊重他們,很多人慕名前來拜師求學,楊時和遊酢就是其中的兩位。

楊時從小就十分聰明好學,他曾對人說:「我兩肘不離書案達30年,方覺得學問有所長進,故而不敢稍有懈怠。」

可見其治學是何等用功!楊時跟一般文士不同,他雖然考取了進士,卻淡泊名利,幾次放棄做官的機會,一心致力於理學研究。

當時程顥在河南穎昌,楊時經常登門求教。

後來,程顥病逝,楊時十分悲痛,發誓要把老師的理論發揚光大。

為了掌握理學的精髓,楊時決定奔赴洛陽,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

楊時的密友遊酢也不辭辛苦,與楊時結伴而行。

來到洛陽後,楊時與遊酢稍作休息,便直奔程頤家門而去。

二人走在路上時,突然刮起了大風,不多時,天空就下起了鵝毛大雪。

到程頤家時,正巧程頤在案頭打盹,楊時和遊酢就恭恭敬敬地站立在窗下,等候他醒來。

這時,風越刮越急,雪越下越大。

他們倆雖然冷得很,卻連跺跺腳都不肯,生怕驚動了先生。

雪漸漸漫過了他們的腳踝,可他們仍然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裡。

程頤醒來後,見到窗外雪人似的楊時和遊酢,感動不已,於是將自己的學問傾囊相授。

後來,楊時和遊酢都成為厚學之士。

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而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

米芾為什麼被稱為書壇怪傑?

米芾,字元章,是宋代著名書畫家,「宋書四大家」之一。

米芾為人放盪不羈,舉止癲狂,人稱「米癲」。

米芾最喜歡石頭,有一天在兩個家人的陪同下到郊外遊玩,正在行走之間,發現路旁有一塊奇形怪狀的大石,他頓時欣喜若狂,立刻下馬,整理衣冠,伏首大拜,並口中念念有詞:「石兄,受我一拜。」

此事後被傳為佳話,婦孺皆知。

米芾的書畫水平很高,臨摹的功夫尤其精深。

我們現今看到的王羲之和王獻之的一些作品,都不是真跡,而是米芾臨摹的。

一次,有個商人拿著一幅唐朝的真跡,有意要賣給米芾,他說:「你先放這裡,7天後你再來。

我若要,你把錢拿走;我不要,你把字拿走。」

第七天,商人來了。

米芾說:「字我看了,不錯,隻是價錢太高,你又不讓價,就請你把它拿走吧。」

說著把卷軸打開,說:「你看好,是不是這幅字?」

商人客氣地答道:「沒錯。」

就把字拿走了。

但是,第二天商人拿著那幅字又來了。

一見麵,米芾就笑著說:「我知道你今天準來,就在家裡等你。」

商人心裡馬上明白了,說:「是我眼拙,把您的臨本拿走了,今天特來奉還。」

米芾大笑:「你不來找我,我也會去找你,你拿走了臨本,我心裡特別高興。

好了,原本你拿走,臨本還我。」

商人取起原本真跡,臨本還給米芾。

米芾在朋友中敘說此事,每次都笑得前仰後合。

阿骨打為什麼能成為金太祖?

公元1112年春,遼國天祚帝耶律延禧到春州(在今黑龍江)巡遊,興致勃勃地在混同江(今鬆花江)上捕魚,並且命令當地的女真各部酋長都到春州朝見。

當地習俗,每年春季最早捉到的魚,要先給死去的祖先上供,並且擺酒宴慶祝,叫做頭魚宴。

這一年,天柞帝在春州舉行了頭魚宴。

頭魚宴上,天祚帝幾杯酒下肚,有了幾分醉意,叫女真酋長們給他跳舞。

那些酋長雖不情願,卻不敢違抗命令,就挨個跳起舞來,唯有一個青年人神情冷漠,兩眼望著天祚帝,一動也不動,這個青年就是女真族完顏部酋長烏雅束的兒子,名叫完顏阿骨打。

天祚帝見阿骨打居然敢違背自己的旨意,很不高興,一再催促他跳。

一些酋長怕阿骨打得罪天祚帝,也從旁勸他。

可是不管好說歹說,阿骨打就是不跳,叫天祚帝下不了台。

這場頭魚宴鬧得不歡而散。

天祚帝當場沒有發作,散席後生氣地跟大臣蕭奉先說不如趁早殺了阿骨打,免得日後發生禍患。

但蕭奉先勸天祚帝不值得跟阿骨打計較,天祚帝就把這事擱在了一邊。

後來,天祚帝數次召見阿骨打,阿骨打都假稱有病沒有去。

不久,阿骨打的父親烏雅束死去,阿骨打繼任完顏部首領,他建築城堡,訓練人馬,逐步統一了女真各部,準備起兵反遼。

公元1115年,阿骨打在會寧(在今黑龍江)正式稱帝,建立金國,是為金太祖。

誰是皇帝書法家?

宋徽宗趙佶是個標準的文人,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和畫家,尤其在書法上有較高的造詣。

趙佶的書法在學薛曜、褚遂良的基礎上,創造出獨樹一幟的「瘦金體」,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與其所畫工筆重彩相映成趣。

瘦金體的意思是美其書為金,取富貴義,也以挺勁自詡。

趙佶傳世的書法作品很多,楷、行、草各種書法作品皆流於後世,且筆勢挺勁飄逸,富有鮮明個性。

其中,筆法犀利、鐵畫銀鈎的《穠芳依翠萼詩帖》為大字楷書,是趙佶瘦金體的傑作。

趙佶的書法存在著柔媚輕浮的缺點,這也許是時代和他本人的藝術修養所致,但他首創的瘦金體,為後人競相仿效。

《清明上河圖》是如何問世的?

宋神宗時,汴京城中有許多熱鬧的街市,街市開設有各種店鋪,還有夜市。

逢年過節,京城更是熱鬧非凡。

雖然後人已經無緣得見當時的盛景,但一位畫家用他的如椽巨筆為後人留下了一幅令人神往的圖卷,這就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張擇端字正道,山東東武(今諸城)人。

他早年遊學汴京,學習繪畫,宋徽宗趙佶在位時供職於翰林圖畫院。

《清明上河圖》是他存世的唯一畫作,描繪的是汴京夏末秋初的景象。

「清明」一詞,本是張擇端進獻此畫時所作的頌辭,而不是指節氣的名稱。

畫麵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橋和橋頭大街的街麵組成。

大橋西側有許多攤販和遊客。

大橋中間的人行道上是一條熙熙攘攘的人流。

大橋南麵和大街相連,街道兩邊是茶樓、酒館、當鋪、作坊。

街道兩旁的空地上還有不少張著大傘的小商販。

街道向東西兩邊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較寧靜的郊區。

《清明上河圖》將汴河上繁忙緊張的運輸場麵描繪得栩栩如生。

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的歷史長卷後,將它呈獻給宋徽宗趙佶。

趙佶是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他用「瘦金體」親筆在圖上題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並鈐上了雙龍小印。

遼國是被誰滅掉的?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為了徹底消滅遼,開展了以遼五京為戰略目標的滅遼之戰。

攻取五京的步驟是,逐次攻占東京、上京、中京、西京、南京,戰略計劃周密得當。

金軍與遼軍鏖戰時,宋朝想乘機奪回被遼國侵占已久的燕雲十六州,於是與金相約一起攻打遼國。

公元1120年,宋、金兩方商定:金取遼中京大定府,宋朝取遼南京析津府;遼亡以後,宋朝將原來給遼的歲幣轉納給金國,金國將燕雲十六州歸還宋朝。

因為雙方使臣經由渤海往來洽談,所以這次盟約稱為「海上之盟」。

公元1123年,金太祖阿骨打病死,他的弟弟完顏晟繼位,就是金太宗。

第二年,遼軍在宋、金的夾攻下迅速崩潰,天祚帝在應州(今山西)新城東被擒獲,遼朝滅亡。

「靖康之變」導致哪個王朝滅亡?

公元1125年,金太宗完顏晟借口宋朝破壞了雙方訂立的海上盟約,分兩路南下進攻宋朝。

第二年初,由金右副元帥完顏宗望率領的東路軍渡過了黃河,長驅直入,進逼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

宋徽宗傳位給太子趙桓(宋欽宗),自稱太上皇,帶著2萬親兵到南方避難。

麵對金兵燒搶掠殺,大宋朝廷內部分成主戰與投降兩派。

投降派主張割地求和,抗戰派首領兵部侍郎李綱則主張堅決抵抗。

宋欽宗靖康元年正月初七(公元1126年1月31日),東京保衛戰打響了。

金人看到宋軍士氣大振,援軍又不斷到來,自己孤軍深入,恐遭不測,便主動撤圍而去。

李綱領導的東京保衛戰以成功而告終。

同年四月,太上皇趙佶以為東京已經平安無事,便回到開封,繼續過他荒淫糜爛的日子。

不久,李綱又被奪去兵權,貶到揚州去了。

八月,金太宗又出兵大規模南侵,以完顏宗翰、完顏宗望為左、右副元帥,分東西兩路向北宋進攻。

完顏宗翰的軍隊猛攻太原,直至九月初,太原城被攻破。

十一月,宗翰從太原領軍南下,一路上所遇的宋軍,不是棄城逃走,就是乖乖投降,所以金兵南下很順利,很快就打過了黃河。

東路的完顏宗望大軍隻用了20天的時間就攻到了開封城下。

宗翰領兵趕到,兩軍會合一處,駐紮於開封城南薰門外,再次把開封城包圍。

開封城內,守軍缺少裝備,滿朝上下慌作一團。

不久,金軍攻入開封城。

當愛國將士在城中和敵人展開巷戰之時,趙桓卻使人去金營求和。

被派去金營求和的使者回來報告趙桓,金軍提出必須皇帝親自去談判。

於是,趙桓帶領幾個大臣到金營,獻上降表,跪地向金國稱臣。

金兵在開封城中大肆燒殺搶掠,查封了宋朝各個衙門的金銀財物。

公元1127年初,金兵又先後扣留了欽宗、徽宗,金太宗下詔廢去他們的帝位,將他們倆連同宋宮裡的太後、皇後、妃子、公主以及親王、大臣和各種手工業工匠一共3000多人,一起押到金國,當作奴隸使用。

不僅如此,北宋都城裡收藏的各種圖書、樂器、天文儀器、金銀財寶也叫金兵搶劫一空。

這樣,北宋王朝被金國消滅了。

這一年,是宋欽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歷史上稱這件事為「靖康之變」。

宋徽宗為什麼迷戀李師師?

宋徽宗趙佶信奉中國古代男人中流行的「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妓不如偷」的說法。

正好,趙佶遇到了名滿京城的青樓歌妓李師師。

趙佶第一次見到李師師時,就被李師師冷艷的氣質迷住了。

李師師常常穿著乳白色的衣服,愛唱哀怨纏綿的曲子,這一切都構成了「冷美人」的基調,很符合風流皇帝趙佶的口味。

李師師原是一位窮染匠的女兒,本姓王,小時候因為父母雙亡,所以為隸屬娼籍的李姥收養,從此改姓李,名師師。

經過李姥多年調教,李師師成為風姿綽約、技藝卓越的歌妓,芳名遠揚開封城。

趙佶第一次打扮成商人模樣去見李師師時,李師師沒有半點曲意討好的媚態,看起來淡雅,聞起來馨香,令人神清氣爽、心情大好。

難能可貴的是,當李師師得知趙佶的真實身份後,還是不卑不亢。

後來兩個人相戀,李師師並沒有利用趙佶對她的寵愛去要求榮華富貴,她隻是把他當成戀人對待,與他論詩詞、評書畫、彈琴曲、下圍棋,傾聽他的煩惱,分享他的喜悅。

倒是趙佶與她感情日深,多次提出讓她進宮,都遭拒絕。

你知道李清照和趙明誠的故事嗎?

李清照,歷城(今濟南)人。

中國古代傑出的女詞人,創造了獨具風格的「易安體」,被推為「詞采第一」,以剛柔相濟見勝,是一代婉約派詞宗,諸多詩詞堪稱千古絕唱。

李清照從小喜歡詩畫,尤其在作詞方麵,造詣頗高。

18歲那年,李清照與趙明誠結了婚,夫妻倆相敬如賓,除都能詩善文外,還共有收藏金石(古代銅器和石碑上鐫刻的文字書畫)的嗜好。

及至趙明誠步入仕途,他們家收藏的金石書畫越來越多,李清照還因此特意建立了書庫大櫥,編好目錄,進行有序的擺放。

過了幾年,趙明誠被派到外地去做官,李清照留在家裡。

李清照就用詞的形式寫信給趙明誠,這些信都特別優美,飽含著感情;趙明誠看了非常感動,也常常寫詞給李清照。

有一年的重陽節,李清照一個人在家裡飲酒、賞菊,覺得丈夫不在身邊,很寂寞。

她馬上拿起筆來,寫了一首詞,叫《醉花陰》:薄霧濃雲秋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妙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的意思是說李清照想丈夫趙明誠想得發愁,身體也因為吃不下、睡不好,比菊花還瘦。

李清照把這首詞寄給了趙明誠。

趙明誠非常感動,覺得寫得太好了。

他決心要寫一首比他妻子寫得還好的詞,就關起門來,在屋子裡廢寢忘食地寫了3天3夜,終於寫出了50首詞。

趙明誠把李清照的那首和自己的50首混在一起,給他的朋友看,讓他評一評哪一首最好。

結果,他的朋友說,隻有「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3句寫得最好。

經過將近20年的努力,趙明誠完成了一部記載古代歷史文物的著作--《金石錄》。

但在戰亂年代,要想整理和保存這些文物談何容易。

當東京被金兵攻陷時,李清照和趙明誠還在淄州(在今山東)。

不久,金兵四處剽掠,李清照跟著趙明誠到了建康。

他們把最名貴的金石圖書,隨身帶走了15車。

而隨著金兵南下,凝聚著李清照所有心血的家中文物,竟被戰火燒為灰燼。

南宋建立後,趙明誠被派到湖州當知府。

兵荒馬亂,李清照未能隨他上任。

臨走時,李清照問丈夫說:「萬一金人再打過來,我該怎麼辦?」

趙明誠說:「瞧著辦吧。

實在不行,你把家具衣被先放棄了;再不行,把書畫古器丟了。

但是有幾件珍貴的古代禮器,你可一定得親自保護好,要看作自己生命一樣。」

李清照神情凝重地點點頭。

不幸,趙明誠這次去湖州赴任,竟與李清照從此陰陽兩隔。

金人為什麼都怕嶽飛?

在嶽飛年少時,金國先後滅掉了遼國和北宋。

已練就一身本領的嶽飛為了盡忠報國,毅然參軍。

在抗擊金國的入侵中,他屢立戰功,後來做了統帥。

嶽飛打仗十分厲害,金軍暗地裡都叫嶽飛為「嶽爺爺」。

這年秋天,金兀術帶領金軍又來進犯中原,嶽飛帶領10萬大軍前去迎敵。

宋軍來到一處群山起伏的地方,隻見山坡陡峭,遍地是荒草和亂石頭,一條曲曲彎彎的小路通往山中,群山之中是一片平地。

嶽飛仔細看了周圍的山勢,問手下的軍士:「這是什麼地方?」

軍士答道:「愛華山。」

嶽飛心中暗想:這裡正好埋伏兵馬,要是把金兵引到這裡,一定能把他們殺得片甲不留。

於是,嶽飛就在這裡安營紮寨。

這時,先頭部隊的人馬回來了。

他們吃了敗戰,將軍吉青說:「金兵的士氣正盛,恐怕不能輕易取勝。」

嶽飛讓士兵們不用擔心,吃好飯、睡好覺,準備明天開戰。

第二天一早,嶽飛開始調兵遣將。

他命令吉青帶300兵馬前去誘敵,把金兵引進愛華山。

接著命令張顯帶領2萬人馬、200弓箭手埋伏在東山,聽到炮響,就擺開陣勢捉拿兀術。

又命令王貴和牛皋帶領2萬人馬和弓箭手埋伏在北山。

嶽飛又命令周青和嶽雲帶領2萬兵馬埋伏在西山,他們的任務就是聽炮響為號,擋住金兵前進的道路。

南山也是2萬兵馬,防止敵人從那裡逃跑。

營房裡,嶽飛留下5000士兵看守糧草,自己帶領一萬多兵馬專等金兵到來。

吉青帶領300兵士去迎擊金軍,剛走上大道,就聽見前麵馬嘶人喊,金兀術帶領幾萬人馬殺了過來。

打了沒幾個回合,吉青就裝著打不過的樣子跑了。

金兀術緊緊追趕,吉青在前,金兀術在後,眼看著進了愛華山,兀術的軍隊也跟著進了山口。

這時候,兀術停下仔細看了看周圍的地勢,覺得不妙,驚慌失措地對部下說:「趕快退出去。」

但一切都晚了。

隻聽見一聲炮響,周圍的山上傳來了震耳欲聾的吶喊聲:「活捉金兀術!」

金軍被團團圍在中間。

帥字大旗下,嶽飛騎著白馬,手拿長槍,高喊道:「你這蟊賊,欺負我中國無人,今天來送死,先吃我一槍。」

嶽飛舉槍向前,金兀術忙用斧來擋,兩人殺成一團。

這時,金軍的騎兵部隊發揮不了優勢,宋軍將士人人奮勇向前,直殺得金軍上天無路、下地無門,四處逃命。

金兀術不敢戀戰,帶領殘兵敗將拚殺出一條血路,往西北方向逃跑了。

後來,嶽飛帶領嶽家軍把金軍打得就像喪家狗,金軍將士都說:「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他們隻要聽說嶽家軍來了,嚇得掉頭就跑。

誰是中國史上第一奸臣?

古今中外都不乏奸臣、漢奸,但任何人和秦檜相比都稍遜一籌,千古第一奸非秦檜莫屬。

在宋徽宗、宋欽宗被金兵俘虜時,秦檜和他的妻子王氏及侍從等也被俘到金國。

秦檜在金太宗麵前低聲下氣、百依百順,金太宗認為他很忠誠,又有才乾,就把他交給大將撻懶任用。

從此,秦檜亦步亦趨地追隨著撻懶,逐漸成為他的親信。

公元1130年,金將撻懶帶兵進攻淮北重鎮山陽(今江蘇淮安),命秦檜同行。

為什麼要秦檜同行呢?

撻懶認為內外勾結才能徹底打敗南宋,這個「內」隻有秦檜可用。

而秦檜投降金國,南宋朝野還沒人知道,金人準備把秦檜作為合適的人選派回南宋做內應。

山陽被攻陷後,金兵紛紛入城。

秦檜等則登船而去,行到附近的漣水(今江蘇漣水),被水寨統領丁祀的巡邏兵抓住,要殺他。

秦檜說:「我是禦史中丞秦檜。

這裡的秀才應該知道我。」

有個賣酒的王秀才裝作認識秦檜的樣子,就說:「中丞勞苦,回來不容易啊!」

大家以為王秀才認識秦檜,就以禮相待,把秦檜送到了臨安(今杭州)。

秦檜南歸後,送給趙構的第一件「見麵禮」就是:要想天下無事,就得「南人歸南、北人歸北」。

南宋的軍隊和將領主要是西北、河北和山東等地的人組成的,如果照秦檜「北人歸北」的主張去辦,就等於把北方土地全部奉獻給金朝,而大批不願投降金朝而南下的北方人士都得回去受金人統治,就等於南宋自己解除武裝,表明對金放棄武力抵抗。

秦檜奉送趙構的第二件「見麵禮」是他首先遞上一份寫給金朝軍事貴族撻懶的「求和書」。

趙構感到秦檜的主張很合他的口味,他對大臣們說:「秦檜比誰都忠。

有了他,我高興得晚上睡不著覺呢。」

他立刻任命秦檜做禮部尚書,三個月後,又提升他當副宰相;再過半年,秦檜就爬上了宰相寶座。

秦檜當了宰相之後,就明目張膽地乾起賣國求和的勾當來。

公元1141年,秦檜密奏趙構解除了韓世忠、張俊、嶽飛的兵權。

後來,在秦檜的運作下,南宋與金達成了屈辱投降的「紹興和議」。

接著,秦檜又以古今未有的「莫須有」罪名殺害了抗金名將嶽飛,不愧是千古第一奸!

「三綱五常」是誰提出的?

朱熹是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他出生於儒學世家,自幼就是一個具有強烈求知欲望的人。

他從10歲起就開始攻讀四書五經,除了這些,他還讀了諸子百家、兵書史書等。

他曾經徒步數百裡,求學於當時著名學者李侗。

公元1148年,19歲的朱熹中了進士。

朱熹當了7年官,僅僅有46天上朝議政。

他一生的主要時間都在福建的武夷山和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講學授徒、宣揚道學。

他繼承程顥、程頤的學說,又獨立發揮,形成了自己的體係。

朱熹認為世間萬事萬物有理,就是「天理」。

它在政治和倫理上的表現,就是「君臣、父子、夫妻」及「仁、義、禮、智、信」這「三綱五常」。

朱熹提倡「存天理、滅人欲」,認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這些思想學說後來成為官方哲學,深刻影響了近世中國的思想文化傳承。

辛棄疾是抗金名將嗎?

辛棄疾於公元1140年誕生在山東濟南一個世代仕宦的家庭,那時宋朝山東和北方的大片土地已被金朝的鐵蹄踐踏了12個年頭。

辛棄疾父親早亡,從小靠祖父撫養。

祖父投靠金政權做了個小官,但辛棄疾卻從小就立下了恢復中原的淩雲壯誌。

他不但刻苦攻讀詩書,而且潛心練習刀槍武藝。

後來,他在濟南南部山區組織了一支2000多人的抗金武裝力量。

當時,潼關以東、淮水以北廣大地區的抗金武裝隊伍紛紛建立,其中以濟南農民耿京領導的最為壯大。

耿京以山東東平府為據點,擁有25萬人馬,自稱「天平軍節度使」。

為了加強抗金力量,辛棄疾就帶了隊伍歸屬耿京。

當時的辛棄疾已是一位有名望的文人,得到耿京器重,被委任為掌書記。

可是,誰知就在辛棄疾奉耿京之命前往江南與南宋朝廷取得聯係後,耿京卻被叛徒張安國殺害。

張安國誘騙一部分隊伍叛附金營。

為了伸張正義、懲處叛徒,替耿京報仇,辛棄疾與夥伴決定出其不意,夜襲金營,生擒張安國。

辛棄疾挑了50名勇士,騎上快馬向金營直奔而去。

快到金營的時候,天已經黑了,他們把馬拴在樹上,然後乘黑扌莫進了金營。

辛棄疾找到張安國後,將其五花大綁,口中塞了塊布,扔進了一隻大口袋中。

然後,將口袋捆在一匹馬上。

這時,他們的行動已被金兵察覺,敵人從四麵八方朝張安國的帳篷圍來。

「放火!」

辛棄疾當機立斷,命令部下點著了張安國的帳篷。

頓時,火借風勢,熊熊燃燒,烈焰沖天,整個敵營亂作一團。

辛棄疾騎在戰馬上大聲疾呼:「弟兄們!我是辛棄疾!叛徒張安國已被擒獲!為了使中原的山山水水重見天日,不願替金人賣命的,快隨我沖出重圍!」

說罷,他雙腿一夾,戰馬如離弦之箭,直朝敵叢奔馳。

他迅猛地揮舞著寶刀,左砍右劈,敵人紛紛倒下,發出一陣陣嗷嗷的慘叫。

那些被張安國誘騙來的人聽了辛棄疾的話,紛紛聚集在辛棄疾的人馬後,一齊殺出敵營。

辛棄疾等人分成兩路沖出重圍之後,驚魂方定的金兵集中了幾百精銳的騎兵,拚命追趕辛棄疾一行。

辛棄疾憑借著自己的膽識嚇退了追兵,然後不分晝夜地繼續向南馳去。

就這樣飢不暇食地奔走了兩天一夜,終於渡過淮河,進入南宋境內。

稍事休息後,又把張安國押解過江,交給南宋朝廷。

南宋朝廷接受了辛棄疾等人的意見,將張安國綁赴刑場,在人山人海的群眾麵前,一刀斬了,並且把這個叛賊的首級掛在城門口,號令示眾。

這一年,辛棄疾才23歲,英雄氣概已展露無遺!

宋孝宗是如何受困於「孝」的?

公元1160年,趙構下詔立趙伯琮為皇子,改名趙瑋,製授寧國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封為建王;兩年後,趙構正式冊封趙伯琮為太子,賜名昚,字元永。

公元1162年,趙構下詔:「皇太子可即皇帝位。

朕稱太上皇帝,退處德壽宮,皇後稱太上皇後。」

隨後,舉行內禪大禮,讓位於太子趙眘,這就是宋孝宗,大宋王朝的皇統重新回到了宋太祖一係。

行內禪之禮時,趙眘再三避讓。

他身穿朝服來到紫宸殿接受群臣朝賀,但卻拱手側立,不肯在禦座就座。

直到群臣再三勸說,才勉強就座,但還是忍不住難過地說:「君父之命,出於獨斷。

然而如此重擔,恐怕難以承當。」

儀式結束後,趙眘衣不解帶,立刻冒雨送趙構回德壽宮,直到宮門口還不肯止步。

趙構再三推辭後,趙眘才讓侍從扶回了寢宮。

此情此景令趙構感動萬分,一再感嘆自己:「付托得人,再無憾矣。」

趙眘雖然繼位,但對自己的養父一直心存感激,總是盡量順從他的意願。

起初,趙眘每月4次前往德壽宮向趙構請安;後來,趙構建議他以國事為重,不必頻繁探望,才將請安的次數改為每月2次。

趙眘怕趙構久居深宮,心情寂寞,每次出遊總是恭請趙構同行。

翻開《宋史·孝宗本紀》,不時可以看到如下字眼:「從太上皇、太上皇後幸四聖觀」;「從太上皇、太上皇後幸東園」……一片孝心躍然紙上。

趙眘登基後,追封嶽飛為鄂國公,罷斥了一批秦檜黨羽,表現出主戰反和的立場。

但他的立場卻與趙構發生了沖突。

趙構雖然已閒居德壽宮,不理朝政,但是偏安求和的一貫思想卻沒有絲毫改變。

趙眘對他的孝順,成為主和派的砝碼。

趙構一方麵牽製趙眘北伐,另一方麵極力敦促他達成和議,維持偏安現狀。

一次,趙眘赴德壽宮探望趙構,興致勃勃地談論起抗金大計,趙構粗暴地打斷他的話,說:「等我百歲之後,你再談論此事也不遲!」

按照趙構的邏輯,趙眘反對議和等於就是反對他在位時的既定國策,這就是不孝。

於是,「孝」就成了約束趙眘大展宏圖的緊箍咒。

後來,趙構病重,趙眘多次前往德壽宮探望。

不僅如此,為了給趙構祈福,趙眘大赦天下,分派群臣前往宗廟、社稷祭祀。

公元1187年,趙構病卒,趙眘詔告群臣按照以日代月的慣例為趙構守孝,而自己則堅持守孝三年。

後來,在百官的一再請求下,趙眘勉強聽政,但開始讓太子趙惇參預政事。

公元1189年,趙眘正式禪位於趙惇,自己則當起了太上皇,閒居重華殿,繼續為趙構服喪。

縱觀趙眘的一生,如果不是過於執拗於「孝」,以其英明賢武,宋朝的歷史或許將重新改寫。

如何看待隆興和議?

宋孝宗趙眘即位後,改元隆興,起用抗金統帥和名相張浚主持北伐,卻遭到符離之戰的失敗。

這為主和派抓到了口實,在太上皇趙構的支持下,他們更加積極主張和議。

金國方麵,初登帝位的金世宗完顏雍,忙於穩固自己的統治,也向宋派出使臣議和。

公元1164年,在趙構的影響下,宋、金雙方終於就和平條件達成一致意見:雙方世為叔侄之國,不再向金稱臣;改歲貢為歲幣,宋每年給金白銀20萬兩,絹20萬匹;宋放棄商(今陝西商縣)、秦(今甘肅天水)等六州,兩國疆界還以紹興和議為準;不遣返叛亡之人,史稱隆興和議。

隆興和議是宋、金對峙新形勢的產物,宋、金間舊的不平等關係雖有所改變,但對南宋來說仍是十分屈辱。

樓璹《耕織圖》描繪了怎樣的圖景?

樓璹,字壽玉,南宋人,出生在鄞縣(在今浙江)。

他曾經在於潛縣做過縣令,於潛縣位於臨安(今杭州)西邊,處於天目山山麓,是天目溪的發源地。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我的奮鬥富蘭克林成長自傳 我加入了敵對陣營 我徒弟不當反派 我私房錢被小姨子直播曝光了 影視從海豹突擊隊開始 神皇天路 情起不落 九龍鎮天棺 蜀漢我做主 西遊:花果山的猴子太可怕了(西遊:第四天災橫推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