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卷 從軍閥混戰到走向光明--琉璃般的民國時代(2)(1 / 2)

加入書籤

第十四卷從軍閥混戰到走向光明--琉璃般的民國時代(2)

直奉軍閥緣何開戰?

1920年直皖戰爭後,受英美帝國主義支持的直係軍閥和受日本帝國主義扶植的奉係軍閥控製了中央政權。

但因兩係受製於不同的帝國主義國家,致使直、奉兩係在很短的時間內便相互矛盾重重。

1921年,張作霖推薦梁士詒任國務總理,吳佩孚以梁親日媚外為由,迫其辭職,最終引發了第一次直奉戰爭。

結果直係擊敗奉係,獨占了中央政權。

1923年10月,曹錕通過賄選當上了大總統,搞得舉國嘩然,民心喪盡。

1924年9月,江蘇直係軍閥齊燮元攻擊浙江皖係軍閥盧永祥,爆發了江浙戰爭。

1924年9月15日,於第一次直奉戰爭失敗後脫離北京政府,並宣布「閉關自治」的張作霖以援助盧永祥為由向直係宣戰,指揮陸、海軍約15萬人,分路向山海關和赤峰、承德推進,企圖圍殲直軍主力於灤河以東地區。

17日,曹錕任命吳佩孚為討逆軍總司令,調集約20萬人馬,主要依托長城組織防禦,第二次直奉大戰由此爆發。

10月,直係將領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直係吳佩孚失敗南下,直係軍閥統治時期告終。

直係垮台後,奉係控製了北京政權,他們抬出皖係首領段祺瑞為臨時執政,實際則在背後操縱。

1926年7月,廣東革命軍開始大舉北伐。

直係吳佩孚、東南孫傳芳、奉係張作霖均被北伐軍各個擊破,不到一年,北伐軍便控製了全國的半壁江山。

1928年6月,奉係見大勢已去,再次退回關外,而張作霖卻在回沈陽途中,被日本關東軍預先埋設的炸彈炸死。

1928年6月8日,國民黨軍隊進入北京,北洋政府在中國的統治結束。

中國近代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是什麼?

中共一大的召開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僻靜的貝勒路樹德裡3號,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李大釗、陳獨秀因故未能出席,出席會議代表共12人,代表全國黨員50餘人。

他們是上海代表李達、李漢俊,北京的張國燾、劉仁靜,湖南的毛澤東、何叔衡,湖北的董必武、陳譚秋,山東的王燼美、鄧恩銘,廣東的陳公博及日本的中國留學生代表周佛海。

馬林、尼可爾斯基與陳獨秀的私人代表包惠僧也列席了大會。

李達、李漢俊不喜交往,與馬林關係不好,而張國燾生性圓滑,他成了馬林與二李間的協調人,被選為會議主席,毛澤東、周佛海為記錄。

23日到30日,前後8天時間,會議進行得較順利。

7月30日晚,繼續舉行會議,但卻受到便衣的騷擾、監視,會議被迫中斷。

為了使大會繼續開下去,隻好轉移會址,代表們分兩批離開上海去嘉興。

因考慮馬林、尼可爾斯基出現在嘉興易引人注意,陳公博攜妻子李勵莊到了杭州,從容地「遊西湖、逛靈隱」。

所以,他們三人沒去。

7月31日上午10時左右,代表們到達嘉興,租了一條遊船,以遊客身份作掩護繼續開會。

眾人認為:全國黨員人數比較少,各地組織尚不健全,暫不成立黨的中央委員會,先組成中央局,負責領導黨的工作。

會議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總書記,李達為宣傳主任,張國燾為組織主任。

下午6時,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閉幕。

當晚,代表們乘火車返回上海。

香港海員罷工為什麼能成功?

香港海員大罷工是指1922年香港海員為要求增加工資、取消包工製、改良待遇而舉行的罷工。

1922年2月9日,中國共產黨廣東支部發出《敬告罷工海員書》,鼓勵他們堅持到底。

3月1日,全港工人舉行同盟罷工,以援助海員,參加罷工的人數達到10萬餘人。

廣東政府、上海、武漢和北方各鐵路工人相繼成立香港罷工後援會。

這次罷工,使香港海運、內河航運中斷,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幾乎完全停止,生活用品來源斷絕,物價上漲,使繁榮的香港變成了「死港」。

經過56天鬥爭,到3月6日,終於迫使港英當局接受了工人的要求,同意增加工資20%,釋放被捕工人,並撫恤被殺害的工人。

罷工鬥爭取得了完全勝利。

京漢鐵路大罷工為什麼會失敗?

1923年2月4日上午9時,武漢江岸車廠罷工,到中午12時,全路(京漢鐵路)2萬多工人全部罷工,1200多公裡鐵路頓時癱瘓。

所有客車、貨車、軍車一律停駛。

2月7日,湖北督軍肖耀南借口調解工潮,誘騙工會代表到江岸工會會所「談判」,工會代表在去工會辦事處途中,遭到反動軍隊的槍擊,赤手空拳的工人糾察隊當場被打死30多人、打傷200多人。

反動軍隊還闖進工人宿舍,大肆搜捕,造成了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

總工會江岸分會委員長、共產黨員林祥謙被捕後,反動軍警把他綁在電線杆上,用刀逼迫他下令復工。

林祥謙高呼:「上工要總工會下命令,我的頭可斷,工是不能上的!」

他寧死不屈,英勇就義。

武漢工團聯合會法律顧問、共產黨員施洋也慘遭殺害。

罷工鬥爭堅持到2月9日,京漢鐵路總工會的武漢工團聯合會為避免不必要的犧牲,保存力量,準備將來進行更大的鬥爭,忍痛下令復工,大罷工宣告結束。

在這場鬥爭中,京漢路各地工人死50餘人,傷數百人,被捕和被迫流亡的有1000多人。

1923年故宮起火損失了多少文物?

1923年6月26日晚9點多鍾,故宮中的建福宮起火。

這次大火,共燒毀房屋三四百間;損失的物品,除延壽閣裡收藏的全部古物都被燒毀外,還有廣生樓的全部藏文大藏經,吉雲樓、凝輝樓的數千件大小金佛與金質法器等。

其中最寶貴的是金亭四座,都是鑽石頂、景泰藍座;還有敬慎齋所藏的明景泰年間刻製的大藏經版數千塊、中正殿雍正時製作的大金塔一座、全藏真經一部和歷代名人書畫等。

第一次國共合作是在什麼時候?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孫中山主持了大會。

這次大會是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召開的。

到會的165名代表中,有共產黨人李大釗、毛澤東、譚平山、瞿秋白、林伯渠等23人。

大會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宣言》,通過了國民黨新的黨綱、黨章和改組的具體辦法;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到新三民主義,實際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大會通過的宣言,接受了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主張。

新三民主義的內容和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基本相同,是兩黨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礎。

大會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章程》,改組了國民黨,確認共產黨員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員可以以個人資格參加國民黨,並變過去的個人集權製度為民主主義的集中製。

大會選舉了有李大釗、譚平山、毛澤東、林伯渠、瞿秋白、張國燾等10名共產黨員參加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

這次大會完成了國民黨的改組工作,改組後的國民黨是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聯盟,它是以共產黨和國民黨合作為基礎的革命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

這次大會的召開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正式開始。

黃埔軍校對中國革命有什麼重要性?

1924年5月,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黃埔創辦了陸軍軍官學校,培養軍事乾部,全稱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

因其校址設在廣州的黃埔島上,亦稱「黃埔軍官學校」,簡稱「黃埔軍校」。

1926年1月更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

國共兩黨都派出重要乾部到黃埔軍校任職。

孫中山任學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為黨代表。

在校本部設有政治部、教授部、教練部、管理部等。

學生組織設總隊,下設分隊。

周恩來、熊雄曾任政治部主任,葉劍英曾任教授部副主任。

惲代英、張秋人、蕭楚女、聶榮臻等都曾擔任負責工作。

孫中山親自定了「精誠團結」的校訓。

周恩來到軍校後,首先建立和健全了共產黨組織,成立了「中國黃埔軍校特別支部」,積極發展黨員;製訂政治教育計劃,加設社會發展史、帝國主義侵華史、各國革命史等課程。

黃埔軍校自創建至1927年4月共舉辦四期,畢業學員4981人,培養出一支保衛廣州革命政權和進行北伐戰爭的骨乾力量,對日後革命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孫中山於何時何地去世?

1925年3月12日上午,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孫中山先生因患肝癌醫治無效,病逝於北京東城鐵獅子胡同5號行轅,終年59歲。

病危時,他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和平、奮鬥、救中國」。

孫中山逝世,舉國為之震驚。

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為孫中山之死告中國民眾書》,對這位正在同中共密切合作的偉人表示沉痛哀悼。

斯大林等眾多國家領導人和知名人士發來唁電。

3月19日,從協和醫院向中央公園移靈,沿途肅立的有十幾萬人,到處是花圈、挽聯。

直到晚上7時,送殯隊伍還沒有從公園散盡。

在其葬禮舉行之期,先後有200萬人前往吊唁簽名。

廣東國民政府緣何北伐?

1926年,北洋軍閥陷於分裂,一片混亂。

二次直奉大戰中戰敗的直係軍閥吳佩孚退守到兩湖地區;直係軍閥另一將領孫傳芳奪取了上海,盤踞在華東。

馮玉祥的國民軍東山再起,和奉軍在天津一帶展開了激戰,使張作霖無暇南顧。

為結束軍閥割據局麵,實現國家的統一,廣東國民政府決定北伐。

1926年6月6日,國民政府任命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7月27日,10萬北伐軍分3路從廣州誓師出發。

北伐軍當時共分為八個軍,其中四軍(軍長李濟深)、七軍(軍長李宗仁)、一軍(軍長蔣介石)和八軍(軍長唐生智)軍力最強,而又以號稱「鐵軍」的第四軍的獨立團最為驍勇。

北伐軍受到了各地人民的熱烈歡迎,迅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第一路四、七、八軍7月攻占長沙,立即向吳佩孚親自坐鎮的武昌進軍。

8月26日,第四軍的六個團向武昌南大門汀泗橋發起進攻。

經過生死搏鬥,北伐軍終於打垮了吳佩孚的主力,攻下了武昌。

與此同時,第二路二、三、六軍占領了南昌、九江,殲滅了孫傳芳的主力;第三路一軍遇到的敵人最弱,於12月攻占福建、浙江兩省。

至此,長江以南半個中國歸入了國民革命軍的手中,這個勝利是北伐軍將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然而,北伐軍的節節勝利,引起了帝國主義列強的驚慌。

他們感到北洋軍閥已經靠不住了,必須在中國另外尋找合適的代理人。

1927年3月24日,美英軍艦向南京城內轟擊,打死打傷中國軍民二千餘人,毀壞了許多房屋,實際上是對蔣介石提出警告。

與此同時,英美支持的江浙財團又向蔣介石試探,以提供巨額資金為誘餌,換取蔣介石的合作。

3月25日、26日,蔣介石連續發表講話,強調他對英美兩國並無敵意,並主張世界任何以平等之精神對待中國的國家,都是中國的朋友,即使這國家在以前曾壓迫過中國,國民政府也願意與之盡棄前嫌,共同致力於世界和平。

從此,蔣介石「向右轉」,中國革命的局勢再次發生了逆變。

是誰把退位皇帝溥儀趕出故宮的?

辛亥革命以後,清帝退位,但仍保留皇帝尊號,享受外國君主之禮,清室成員仍居故宮,禁衛軍原封不動,財產、宗廟一律由「民國政府」保護。

於是,溥儀關起宮門,繼續當他的皇帝,「王公大臣」照例天天朝拜,山呼萬歲,紫禁城儼然成了「國中之國」。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這種怪現象才徹底結束。

馮玉祥,字煥章,安徽巢縣人,中華民國時期軍事家,愛國將領。

他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14歲入淮軍當兵,後投北洋軍,升任河南督軍及陸軍檢閱使等職,反對袁世凱稱帝,討伐張勛復辟。

後來,馮玉祥追隨直係軍閥吳佩孚,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打敗奉係軍閥張作霖,被任命為河南督軍。

1924年,馮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發動北京政變,將直係賄選的總統曹錕囚禁起來。

隨後,馮玉祥脫離直奉軍閥,改所部為國民軍。

馮玉祥由於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早就對溥儀的小朝廷不滿。

張勛復辟時,他曾發表通電,要求驅逐溥儀出故宮,由於段祺瑞等從中作梗,未能如願以償。

現在,北京政變成功,他決心乘勢驅逐溥儀出故宮。

1924年11月5日上午,馮玉祥派得力部下鹿鍾麟等率軍警直趨故宮,驅逐溥儀。

溥儀接過馮玉祥送來的信函,裡麵寫著:清帝自即日起,永遠廢除皇帝尊號,與中華民國國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權利;自本條件修改後,民國政府每年補助清室家用50萬元,另撥200萬元設立北京貧民工廠,盡先收容旗籍貧民;清室即日移出故宮,以後得自由選擇住所;清室私產歸清室享有,但一切公產應歸民國政府所有。

溥儀借口時間倉促,耍賴不肯走。

鹿仲麟嚴厲地說:「你願意做平民,還是願意做皇帝?

我們自有對待皇帝的辦法,景山上的大炮可就不客氣了。」

溥儀無奈,隻好接受馮玉祥所重訂的優待條件,即刻離宮。

當天上午,溥儀及清室成員乘坐馮玉祥派來的汽車移住什剎海醇王府,即北府,被馮玉祥軟禁起來,故宮由善後委員會負責接收。

馮玉祥驅逐溥儀這一行動立即引起一場軒然大波,北洋軍閥、官僚政客、前清餘孽對此大加非議,段祺瑞指責馮玉祥「不近人情」,張作霖主張再請回溥儀當「皇帝」;但國內各進步力量無不擊掌相慶,支持馮玉祥,稱贊他完成了一件辛亥革命沒有完成的大事,剪掉了清朝最後一條尾巴,掃除了餘孽,推動了歷史發展的進程。

溥儀離宮的第二天,北京市民張燈結彩,懸掛國旗,表示慶賀。

第一次國共合作為什麼會徹底破裂?

1927年,國共合作領導的北伐戰爭即將取得勝利,全國的工農運動也蓬蓬勃勃地開展起來。

日益高漲的工農運動觸犯了帝國主義列強和買辦資產階級的利益,他們沒有預料到北洋軍閥的勢力會崩潰得這麼快。

眼看著北洋軍閥的垮台已經難以避免,帝國主義列強急切地需要在中國尋找新的代言人,以保護他們在中國的利益。

帝國主義列強的目光最終聚焦在當時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的身上。

而當時的蔣介石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也正在尋找靠山,以排斥共產黨在北伐軍和工農群眾中的影響。

所以,帝國主義列強和蔣介石一拍即合。

1927年3月26日,蔣介石到達上海,帝國主義列強答應以駐紮上海的兩萬名士兵幫助他鎮壓上海的工人運動;上海買辦資產階級則答應向蔣介石提供1500萬元經費。

於是,蔣介石著手布置反革命政變。

4月12日黎明前,蔣介石突然下達屠殺令,對上海的共產黨人和工人大開殺戒。

血腥的大屠殺整整持續了3天,共有300多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被殺害,500多人被捕。

史稱「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至此,第一次國共合作徹底破裂。

是誰殺害了中國共產黨創始人李大釗?

李大釗是河北樂亭人,生於1889年10月29日。

1913年東渡日本留學。

1915年,日本帝國主義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李大釗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抗議鬥爭。

他起草的通電《警告全國父老書》傳遍全國,他也因此成為著名愛國誌士。

1916年李大釗回國後,積極投身於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員主將。

後來又寫了大量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著名文章和演說,積極領導和推動五四愛國運動的發展,成為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我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

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組織中國第一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李大釗成為主要創始人。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李大釗負責黨在北方的全麵工作,並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區分部主任。

1927年4月6日,奉係軍閥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在北京逮捕李大釗等80餘人。

在獄中,李大釗備受酷刑,但始終嚴守黨的秘密,大義凜然,堅貞不屈。

4月28日,北洋軍閥政府不顧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和譴責,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在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

臨刑前,李大釗慷慨激昂:「不能因為反動派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主義,共產主義在中國必然得到光輝的勝利」。

他高呼「共產黨萬歲!」

英勇就義,時年38歲。

國共兩黨在什麼時候正式決裂?

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不顧宋慶齡、鄧演達等國民黨左派的堅決反對,召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20次擴大會議,討論「分共」的問題,同時作出決定:在未開會以前,製裁共產黨人「違反本黨主義政策之言論行動」,完全暴露了反革命原形。

隨後,國民黨軍隊封閉了工會、農會和所有革命團體,在「寧可枉殺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網」的口號下,大規模地逮捕、屠殺共產黨員和工人群眾,史稱「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由於國民政府由各革命階級聯合的政權變成了地主買辦階級的獨裁政權,國共兩黨的合作也隨之正式決裂。

南昌起義有什麼重要意義?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率領在中國共產黨掌握和影響下的軍隊2萬餘人在江西南昌宣布起義。

經過4個多小時的激戰,殲敵3000餘人,繳獲槍支5000餘支,子彈100萬餘發,大炮數門,占領了南昌城。

8月2日,駐馬回嶺的第4軍第25師主力,在前委派去的聶榮臻領導下,開到南昌和主力會合。

起義勝利後,部隊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麵軍的番號,賀龍任代總指揮,葉挺任代前敵總指揮,劉伯承任參謀團參謀長,郭沫若任總政治部主任。

南昌起義以實際行動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起點。

中共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在哪裡?

1927年10月7日,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兵分兩路進入江西茅坪地區,受到熱烈歡迎。

10月24日,部隊行至荊竹山村口,毛澤東站在一塊石頭上向戰士們宣布了著名的三項紀律:第一,行動聽指揮;第二,籌款要歸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

講話完畢,毛澤東身背鬥笠,率領革命部隊向井岡山的大井村進發。

10月27日,部隊來到了井岡山上最大的村鎮茨坪。

這樣,秋收起義的部隊在毛澤東的率領下,經過一個多月艱苦轉戰,行程千餘裡,終於將革命紅旗插上了井岡山的最高峰,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農村的第一個革命根據地。

「朱毛會師」是怎麼回事?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後,毛澤東就一直非常關心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的去向。

可是消息被敵人嚴密封鎖著,直到在酃縣水口鎮打遊擊的時候,毛澤東才偶然得知朱德的部隊已經到了廣東省潮州、汕頭一帶。

南昌起義部隊有了下落,毛澤東非常高興,他馬上召集乾部開會,告訴大家這個好消息。

毛澤東說:「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這支部隊是我們黨領導下的一支重要的武裝力量,我們一定要設法同他們取得聯係。」

大家都表示贊同,於是,就派何長工去廣東尋找朱德的部隊。

何長工偶然得知朱德在雲南軍閥範石生的十六軍,高興極了。

他急匆匆地趕路,終於找到了朱德、陳毅的隊伍。

朱德交給他一封信,說:「希望你趕快回到井岡山,和毛澤東同誌聯係,我們正在策動湘南暴動。」

何長工帶著信,回到了井岡山。

毛澤東聽了何長工的報告後,更加密切地注視著這支革命武裝的行蹤。

不久,朱德發動了湘南暴動,但很快就失敗了。

朱德不得不帶領隊伍向湖南、江西邊境轉移,但是敵人一直尾追不放。

這時的毛澤東正住在酃縣水口鎮,一聽到這個消息,馬上帶領工農革命軍去支援朱德,朱德的部隊安全到達了寧岡礱市。

兩支革命武裝會合在一起後,雖然戰士們來自不同的省份,各自的方言不一,但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就是建設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不久,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在井岡山成立了。

毛澤東任黨代表,朱德任軍長,陳毅任政治部主任。

紅四軍的成立,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大好局麵。

工農紅軍在毛澤東的帶領下,走上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正確道路。

後來,根據地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運動,井岡山地區的紅軍力量更加壯大,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也在不斷擴展。

清華大學改過幾次名稱?

1928年8月17日,國民政府決定將清華學校改名為國立清華大學,歸大學院、外交部共管。

羅家倫被任命為校長。

清華大學前身為1911年2月由清政府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餘額,將遊美肄業館改建而成的「清華學堂」。

1921年10月,又改稱「清華學校」,歸外交部管轄,校長唐國安。

1937年7月南遷,9月與國立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即以後的「西南聯大」)。

1946年5月復校回遷北平,1952年院係調整,改名清華大學。

日本人為什麼要炸死張作霖?

1928年4月,國民政府又開始了第二次「北伐」,以期統一全國。

5月,北伐軍和馮玉祥的國民軍進駐到河北石家莊、山東德州一線。

盤踞在北京的「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北洋軍閥政府的最後一股勢力)張作霖恐慌起來。

張作霖在日俄戰爭中曾效力於日軍,得到日軍的扶持,當上了奉係首領。

北伐軍逼近北京後,日本人企圖取代張作霖,直接控製中國北方。

日本人先後勸他「退隱」,或退回東北,都被他拒絕了。

日本人最後警告說:如果不聽勸告,失敗後再退回東北,「日軍當解除其武裝」。

與此同時,日本人調兵遣將,加強對東北各戰略要地的控製。

在雙重壓力之下,張作霖無奈,隻好在6月2日發出「出關通電」,宣布退出北京,撤回東北。

6月3日夜晚,張作霖秘密登車起程。

他乘坐的專列共有22節車廂,是慈禧曾用過的「花車」。

他坐在中部的包車廂裡。

6月4日下午5時30分,「花車」駛入距沈陽約一公裡的皇姑屯站,剛上皇姑屯鐵路橋洞,忽聽「轟」的一聲巨響,皇姑屯橋被炸塌,張作霖的包車被炸毀,張作霖的隨員死的死、傷的傷,張作霖也身負重傷。

原來,為炸死張作霖,去掉心患,日本關東軍高級參謀何本大佐在皇姑屯站附近的橋洞下,埋設了大量的炸藥。

張作霖被救回帥府後,因傷勢過重,不久就死了。

皇姑屯事件的第二天,日本人又在山海關和錦州之間製造了奉軍軍車脫軌事件;在沈陽製造炸彈案,還陰謀殺死張學良,妄圖乘機占領東北。

張作霖的部下識破了日本人的陰謀,為穩定東北局勢,奉天省當局封鎖了張作霖已死的消息。

東北三省是如何淪陷的?

日本關東軍在狂熱的軍國主義者、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大佐和作戰主任參謀石原莞爾中佐的策劃下,加快了戰爭步伐,為實現日本政府「用謀略製造機會」,「變滿蒙為我國領土」的政策製造了一係列的事件。

1931年7月2日,日軍在長春槍殺了眾多中國農民,製造了萬寶山慘案;7月5日,又在朝鮮各地迫害華僑,製造了朝鮮慘案;8月17日,刺探軍情的日軍中村震太郎一行被中國東北軍逮捕處決,9月6日這一消息被歪曲發表後,日本全國掀起了對華戰爭的輿論熱潮。

日本陸軍全體動員,積極備戰;關東軍在吉林、遼寧各地挖掘戰壕,東北大地戰雲密布。

麵對日軍咄咄逼人的攻勢,東北軍節節退讓。

9月18日晚10時20分,日本關東軍中尉河本末守按照板垣和石原的預定計劃,在沈陽北郊的柳條溝炸毀了南滿鐵路,又反誣是中國軍隊炸毀了鐵路,隨即攻擊駐守在北大營的中國軍隊,同時進攻沈陽城。

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了。

11月4日中午,日軍開始進攻黑龍江江橋,東北軍馬占山將軍率軍拚死抵抗。

日軍從朝鮮調來兩個師團,於18日發動總攻,馬占山孤軍作戰,隻好放棄全線陣地,退向海倫。

1932年1月2日,日軍攻陷錦州,東北三省全部淪陷。

南京國民政府於何時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1928年6月17日,得知父親已被日本人炸死的張學良化裝混在兵車中從北京趕回沈陽,製訂了東北三省臨時保安公約,並就任東三省保安司令一職。

國恨家仇使張學良決意易幟,歸附南京國民政府。

但是,日本不願看到中國南北統一,阻止東北易幟。

8月9日,蔣介石派方本仁到奉天,勸張「易幟」;與此同時,日本也派林權助以參加張作霖的葬儀為名,對張學良作第二次「勸告」,並鼓動張學良在東北獨立,威脅張學良不準掛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幟,隻能掛北洋政府的五色旗。

張學良見日本政府橫行無理,勃然變色,怒斥日本人。

這時,北伐軍已進踞平津,除東北外,全國大部分地區都統一在「青天白日」旗幟之下。

經過兩個多月的洽談,南京政府和張學良於1928年12月29日達成協議:南京政府承認東北三省自治,張學良在沈陽正式通電「改旗易幟」,在東三省和熱河省換掉了五色旗,改懸國民黨的青天白日黨旗和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

南京政府遂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司令長官。

至此,北洋軍閥割據局麵徹底結束,國民政府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什麼是「左聯」?

1930年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在中華藝術大學(今多倫路201弄2號)正式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下的第一個文學社團。

左聯除上海總部外,還在北平、天津、廣州、武漢、日本東京等地設分盟或小組,盟員由50餘人增至400餘人。

繼左聯之後,文藝界又建立了社聯、劇聯、美聯、語聯、教聯、記聯、電影小組、音樂小組等。

以左聯為代表的左翼文藝團體在中央文委和文總的統一領導下,集結成一支薈萃各方進步力量、生機勃勃的文化新軍,掀起了波瀾壯闊的左翼革命文化運動。

紅軍為什麼沒有第三方麵軍?

1930年5月,黨中央召開了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會議和全國紅軍代表會議,決定將活動於閩西和贛南以及湘鄂西、湘鄂贛、鄂豫皖等革命根據地的紅軍,分別改編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軍團;還準備在這四個軍團的基礎上繼續擴大紅軍,然後再把它們編成四個方麵軍。

根據這個計劃,同年6月,紅四軍、紅十二軍和紅三軍在福建汀州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朱德任總指揮,毛澤東任政治委員。

紅五軍、紅八軍在湖北大冶合編為第三軍團,彭德懷任總指揮,滕代遠任政治委員。

隨後,湘鄂贛邊部分地方紅軍組成紅十六軍,也編入第三軍團。

7月,由湘鄂邊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改編的紅四軍與紅六軍在湖北公安會師,組成第二軍團,賀龍任總指揮,周逸群任政治委員。

鄂豫皖的紅軍當時則未編成第四軍團。

第一和第三兩個軍團組成後,按原定計劃,本應在短期內迅速擴大,然後分別編為第一和第三方麵軍。

但是,1930年8月下旬,一、三軍團在湖南會師後,在兩個軍團的前委聯席會上,以彭德懷為書記的三軍團前委提議成立第一方麵軍和總前委,三軍團編進一方麵軍建製。

這就是說,三軍團不再擴編為第三方麵軍。

彭德懷還說:「從戰略方針來看,我贊成三軍團編為第一方麵軍的建製,統一指揮,這是革命的需要。」

一、三軍團前委聯席會議通過三軍團前委的這一提議,並一致同意朱德為總司令,毛澤東為總政委和第一方麵軍總前委書記。

這樣,第三方麵軍就沒有成立。

日本怎樣將占領東三省合法化?

日軍占領東三省後,一直尋求將占領合法化的手段,而隱居天津的溥儀等人在日本利誘下,叛國潛往東北,投靠日軍。

1932年3月9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建立了傀儡政權--滿洲國,以清廢帝溥儀為「執政」,大小漢奸充當地方官吏,實權則操在日本「顧問」手中,或者由日本人充當官吏,直接掌握一切。

1932年3月10日,偽滿洲國「執政」溥儀與關東軍司令本莊繁以換文形式,簽訂了一個出賣中國東北主權的密約,其主要內容為:「滿洲國」的「國防」及治安全部委托日本負責,其所需經費則由「滿洲國」負擔;「滿洲國」的鐵路、水路、空路及新路之修築,由日本管理;日本軍隊所需的各種設施,由「滿洲國」盡力供應;日本人可以充任「滿洲國」官吏,由關東軍司令官推薦和解職;日本有權開發中國東北的礦業資源;為「國防」計,日本所取得的采掘權,俱無期限規定;「滿洲國」在製定或修改有關「國防」上所需要的礦產法規時,應事先征得日本的同意;將來由兩國締結正式條約時,要以此密約所列的各項宗旨和規定為立約之基礎。

日本製控東北的企圖終於得逞了。

你知道紅軍為什麼長征嗎?

1934年10月,在井岡山的中共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除項英、陳毅等率領部分紅軍和工作人員3000人留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繼續堅持鬥爭,紅一方麵軍8萬多人分別從江西南部的瑞金、雩都(今於都)和福建西部的長汀、寧化出發,開始長征。

此時,紅六軍團已撤離湘贛蘇區,會同紅二軍團創建了湘鄂川蘇區,準備迎接共產黨中央和紅軍主力的到來。

但長征初期,「左」傾領導者卻又犯了退卻中的逃跑主義,並把戰略轉移變成搬家式的行動,使部隊行動遲緩,延誤了與紅二、六軍團會師的時間。

此時,蔣介石已對紅軍的行動意圖有所察覺,他立刻調集重兵,準備將紅軍一網打盡。

紅軍由於要隨時掩護行動遲緩的共產黨中央、軍委機關和其他直屬單位,在連續突破敵人的四道封鎖線,並轉移到湘江以西地區時,主力部隊已由原來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在這危急關頭,共產黨中央接受了毛澤東的主張,主動放棄了北上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揮戈西南,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

1935年6月14日,紅一方麵軍在四川懋功、達維地區與從川陝根據地轉移的紅四方麵軍勝利會師。

9月27日,共產黨中央得知陝北有相當大的一片蘇區和相當數量的紅軍後,組織政治局常委在榜羅鎮開會,決定放棄創建川陝甘革命根據地的戰略計劃,而把陝北作為革命的大本營。

11月初,紅一方麵軍與徐海東、程子華、劉誌丹及所率領的陝北十五軍團在陝北根據地勝利會師。

與此同時,賀龍、任弼時所率領的紅二、六軍團亦從湖南桑植出發,開始長征,於1936年7月2日在甘孜與紅四方麵軍會師。

會師後,二、六軍團改稱為紅二方麵軍。

朱德、劉伯承、任弼時、賀龍、關向應等與張國燾進行了堅決的鬥爭,並率紅二方麵軍繼續北上。

1936年10月22日,紅一、二、四方麵軍三大主力紅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

至此,紅軍用兩年時間,長驅二萬五千裡,縱橫11省,沖破國民黨重兵的追堵,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險阻,戰勝黨內分裂危機,勝利完成了長征。

「七君子事件」是怎麼回事?

1936年5月31日,馬相伯﹑宋慶齡﹑何香凝﹑沈鈞儒﹑章乃器等人在上海宣布成立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發表宣言,通過《抗日救國初步政治綱領》,向全國各黨各派建議:立即停止軍事沖突,釋放政治犯,各黨各派立即派遣正式代表進行談判,製定共同救國綱領,建立一個統一的抗日政權等。

當時選舉了馬相伯、宋慶齡、何香凝、沈鈞儒、鄒韜奮、章乃器、史良、王造時、李公樸、沙千裡、陶行知等人擔任執行委員。

7月15日,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陶行知聯名發表《團結禦侮的基本條件與最低要求》呼應中共停止內戰、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要求國民黨停止剿共。

而11月12日救國會舉行了孫中山的紀念活動,擔任主席團成員的史良也要求國民黨政府停止內戰、聯俄容共、扶助農工。

救國會多次同情中共的舉動惹惱了當時急於清共的國民黨,也得罪了上海的日軍。

當時日本駐滬總領事若杉即命令領事約見國民黨上海市政府秘書長俞鴻鈞,要求逮捕救國會成員。

南京國民政府於11月23日上午,以「危害民國罪」在上海逮捕了救國會領導人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史良、李公樸、王造時、沙千裡等7位救國會的領導人,移送蘇州江蘇省高等法院羈押。

由於7人都具有專業的社會地位,因此被稱為「七君子事件」。

這一事件激起了中國共產黨人﹑全國人民和國內外各方麵人士的強烈抗議和譴責。

宋慶齡﹑何香凝﹑張學良﹑楊虎城和國際友人羅素﹑杜威﹑愛因斯坦等紛紛要求無條件釋放沈鈞儒等人。

但蔣介石政府拒不釋放,且於1937年4月3日向沈等提出起訴書,並於6月11日和25日在江蘇省高等法院兩次開庭審訊。

沈鈞儒等人堅持抗日救國立場,在獄中和法庭上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

中國共產黨和社會各界人士在全國開展了廣泛的營救運動。

6月25日,宋慶齡﹑何香凝﹑胡愈之等16人發起「救國入獄運動」,要求入獄與沈鈞儒等人一起受監禁。

「七七」事變爆發後,蔣介石政府於7月31日宣布具保釋放沈鈞儒等七人,並於1939年2月撤銷了起訴書。

京劇中的四大名旦指誰?

京劇藝術中,民國初年的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四位京劇表演藝術家被譽為「四大名旦」,為京劇的發展繁榮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梅蘭芳,工旦,出生於梨園世家,祖籍江蘇泰州,長期居於北京。

梅蘭芳創造了很多優美的藝術形象,改革與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程硯秋,工青衣,滿族,生於北京;6歲學藝,11歲登台,12歲參加營業演出。

程硯秋的表演功力非常深厚,表情細膩,藝術上富於獨創性。

尚小雲,工旦,祖隸漢軍旗籍,河北南宮人;幼為北京三樂科班學生,初習武生,後改正旦,以演青衣戲為主。

尚小雲的唱腔字正腔圓、剛勁高亢,尤其是念白,爽朗明快、流麗大方、字清音朗,極富感情色彩。

荀慧生,工花旦、閨門旦,河北東光縣人,首次於天津登台。

1910年入京,師從梆子演員侯俊山。

1918年,19歲的荀慧生參加喜群社,從此專演京劇。

人們為什麼稱魯迅為「民族魂」?

1936年,魯迅的健康狀況逐漸惡化,但他仍然抱病勤奮寫作。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去世。

上海民眾向魯迅獻上了「民族魂」的大旗,數萬人為他送葬。

魯迅以其在小說創作上的傑出成就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同時還開拓了現代雜文表現社會的廣度與深度,使之成為中國現代文學中運用便捷和影響深遠的一種文體,而且留下了大量盪俗滌塵、振聾發聵的傑作。

在散文詩與散文的創作上,他的文章有獨特的社會意義和思想價值。

此外,他的《漢文學史綱要》和《中國小說史略》皆在文學史上有一定的學術地位,後者是一部開創性的學術著作,打破了中國小說無史的局麵。

魯迅還創作了歷史題材的小說集《故事新編》,將現代生活細節融入歷史故事,突出其針砭流俗的意義。

他的借古諷今、古為今用的創作精神為現代文學處理歷史題材提供了新的範例。

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大橋是誰設計的?

1937年,中國橋梁史上第一座現代化大橋--錢塘江鐵路公路兩用橋正式建成通車,設計這座大橋的是中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

1954年,茅以升主持修建了長江第一座現代化大橋--武漢長江大橋。

茅以升一生學橋,造橋,還寫橋。

他的《錢塘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中國橋梁--古橋和今橋》等著作,於今日之橋梁建設仍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是誰發動了「西安事變」?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加緊了侵華活動。

而當時的蔣介石卻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一意要把紅軍扼殺在搖籃裡。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我的奮鬥富蘭克林成長自傳 我加入了敵對陣營 我徒弟不當反派 我私房錢被小姨子直播曝光了 影視從海豹突擊隊開始 神皇天路 情起不落 九龍鎮天棺 蜀漢我做主 西遊:花果山的猴子太可怕了(西遊:第四天災橫推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