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涑水先生(1 / 1)

加入書籤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生於1019年,卒於1086年。這位來自山西夏縣的才子,以他的博學多才與卓越貢獻,在中國古代政治、歷史與文學領域都留下了深遠的影響。作為北宋時期的政治家,司馬光歷任要職,為朝廷效力,表現出強烈的責任感與正義感。他擔任諫議大夫時,勇於直言,不懼權勢,為國家和人民的福祉發聲。在翰林院學士與禦史中丞的職位上,他更是盡心盡力,為朝廷的決策與治理提供了寶貴的建議。司馬光學識淵博,在史學、哲學、經學、文學乃至醫學方麵都進行過鑽研。在史學領域,司馬光的成就尤為顯著。他主持編撰的《資治通鑒》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部極為重要的編年體史書,全書共294卷,近400萬字,記述了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歷史。這部巨著不僅規模宏大,而且內容豐富,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資治通鑒》以其詳實準確的記載,嚴謹的編排和深刻的史論,為後世研究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在文學方麵,司馬光同樣有著卓越的貢獻。他反對辭藻堆砌,提倡「可用之文」,強調文章要言之有物,有實際價值。他推崇文以載道,認為文學應該承載道德教化的功能,引導人們向善。他的文學作品,如散文、詩歌等,都體現了他對文學的深刻理解和獨特見解。其著有代表作《西江月·寶髻鬆鬆挽就》《洛陽少年行》《和利州鮮於轉運公劇八詠·竹軒》等。

其《西江月·寶髻鬆鬆挽就》「寶髻鬆鬆挽就,鉛華淡淡妝成。青煙翠霧罩輕盈,飛絮遊絲無定。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笙歌散後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靜。」

此詞以清新淡雅的語言,描繪了一位女子的形象,以及她與情人相見後的復雜情感。詞中融入了對人生、愛情和世事的深刻思考,使得這首詞不僅具有藝術美感,更富有哲理內涵。詞的首句「寶髻鬆鬆挽就,鉛華淡淡妝成」,以簡潔明快的筆觸,勾勒出女子的形象。她的發髻鬆鬆地挽著,沒有過多的修飾,卻顯得自然大方;她臉上的妝容淡淡的,不濃不艷,卻流露出一種清雅脫俗的氣質。這樣的描寫,既符合古代女子的審美標準,又體現了詞人對於女子自然美的贊美。接下來的「青煙翠霧罩輕盈,飛絮遊絲無定」,進一步渲染了女子的形象。她身披青煙翠霧般的衣裳,輕盈飄逸,仿佛仙子下凡;她的身影如同飛絮遊絲般飄忽不定,給人一種朦朧而神秘的感覺。這樣的描寫,不僅增添了女子的魅力,也暗示了她內心的復雜情感。下闋的「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則是詞人對於愛情的獨特思考。他認為,有時候相見反而不如不見,因為相見會帶來更多的煩惱和痛苦;而有情卻不如無情,因為情感會讓人陷入更深的糾葛和困擾。這樣的觀點,雖然有些悲觀,但卻道出了愛情中的無奈和苦澀。最後兩句「笙歌散後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靜」,則是對整首詞的總結。笙歌散盡,酒意初醒,詞人回到了深靜的院落中,隻有斜月高掛,萬籟俱寂。這樣的場景,既是對女子形象的呼應,也是對詞人內心情感的寫照。他在這寂靜的夜晚中,或許在思考著人生的意義,或許在回味著與女子的相見之情。整首詞以女子的形象為線索,通過對其外貌、氣質和情感的描寫,展現了詞人對於愛情、人生和世事的深刻思考。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重生之我在末世發瘋! 星劍泣歌錄 提瓦特直播:全網教我玩原神 八卦鑰匙 一覺醒來我成了神 最恨是別離 原神世界修仙傳 子方歸 反派:我賽少人間體專打氣運之子 人在奧特:我靠開盲盒成為最強雷奧尼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