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章節(1 / 2)

加入書籤

第169章:人生

無私之心能開悟,純真之心見實相。

無執之心啟玄關,無我之心映丹光。

身心合一

守真返樸

本心無瑕

自然無為

守靜謙下

大智若愚

內裡虛「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對外要做到「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最後是對玄德特質的描繪,即:「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所謂修行在個人,內在表現即對修行人自身而言,外在表現指修行人與外在世界發生關係時表現出的特征。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這是修行對內而言的第一層次——「身心合一」。身、心是我們作為人存在的兩部分,但身和心卻往往互相背離、難以同向、同步。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這是修行對內而言的第二層次——「守真返樸」。一個人身心合一後,通過進一步持守,真氣達到像「嬰兒」一樣的狀態。嬰兒是一個人還未成為孩子的時候,一旦成為孩子,分別心就出現了。嬰兒身體是柔軟的,具有強大的生機,一個幾斤重的嬰兒能夠成長為一百多斤、兩百斤的成人,嬰兒從幾十厘米最後能夠長到1—2米,成長了幾倍。嬰兒的心也是柔軟的,嬰兒沒有分別心,自性俱足、純真渾樸,對自身和世界沒有確定的認識、分別,沒有好壞的價值判斷,更沒有功利心。嬰兒內無思慮、外無紛擾,具有一顆歡喜心、一顆純真心,萬物都會善待他(她),「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狼是凶狠的動物,但世界各地都出現過「狼孩」。

老子推崇嬰兒,嬰兒象征著老子眼裡的混沌,混沌的狀態是「道」生育天地萬物之前的狀態。嬰兒也是老子眼中「樸」的代表,「樸」具有最初、原始、未經雕琢、本分等特點。

「滌除玄鑒,能無疵乎?」這是修行對內而言的第三層次——「本心無瑕」。

「人者,天地萬物之心也;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

王陽明有一次與朋友同遊南鎮,友人指著岩中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萬物皆備於我心。我們與世間萬物的差別在於「心」,人與人之間彼此的差別不在高矮胖瘦、智愚強弱、富貴窮賤,最根本的也在「心」。

管好我們的「心」也就管好了自己,也就管好了與世間萬物的關係。修行關鍵在修「心」,一切惡、一切貪、一切癡、一切狂、一切怨、一切苦、一切恨、一切孽都源於心。「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對於常人而言,達不到六祖慧能的「天人」境界,隻能學習神秀大師時時反省、清洗自己的內心,讓她不著塵埃、不生黴、不被蟲蛀、不生惡念、不走歧路、不入魔障。我們的心,是我們自己和萬物的主宰。凡事都問問我們「本心」,不妄想、不躁動、不隨波逐流、不被惡念帶入歧途。我們感覺內心清苦、事事不順,根本原因在於我們的心量太小、眼界太窄、德性不深、心上附著塵埃太多、太厚。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這是修行與外在世界相處的第一層次——「自然無為」。

許多修行人一個人自處時(比如把自己關在一座山裡)很有修為、境界很高,但一旦與外界相處,陣腳就會大亂,就很難找到一個人自處時擁有的自在、清靜、閒適、超脫、恬淡、自由。老子認為修行不是一個人的私活,真正的修行還需要經得起世間事、人間事的考驗。一個人活在世上,都要與外在世界發生關係,都要出去做事,我們許多做的都不是「愛民治國」之類的大事,但無論做任何事,都要不妄為、胡為、亂為,不急功近利,不拔苗助長,不好大喜功。「牽一發而動全身」。現實生活中,做錯一件事,往往需要做很多件事來彌補、糾正。「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隻有循著規律做事,才能事事順暢,達到「無為無不為」的境界。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這是修行與外在世界相處的第二層次——「守靜謙下」。「道」生育天地萬物沒有止境,天地萬物「成住壞空」沒有一刻停歇,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明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我在變、你在變、他在變,我們都在變……宇宙在變、地球在變、我們周遭的事物都在一刻不停地變……。

世界萬物變動不居,隻有「變」才是「不變」,「變」是永恆的。麵對這樣一個「變」的世界,我們如何才能認識、把握、應對?老子教我們要「為雌」,也即「守靜謙下」。「守靜」即:以「不變」應「萬變」;「謙下」即:退讓、處下、不居功。隻有「靜」才能應對「動」,才能不人雲亦雲、被外物牽著鼻子跑,才能找到正確的方法,才能守住本心,才能不離「道」。以「動」應對「動」隻會東一下、西一下、按下葫蘆浮起瓢,忙而無功、事倍功半,最後處處不討好,全身「疲勞」,沒有功勞。隻有退讓才能更好的「靜」。

一個人呆在舞台中央的時間太久,會被捧壞,會自我膨脹,不僅不能正確的認識、把握外在世界,更糟糕的是還會迷失自己,老百姓說:連自己姓啥都會不知道。退讓是退讓到自己的「內心」,守靜也是守住自己的「心靜」。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這是修行與外在世界相處的第三層次——「大智若愚」。「半罐子水響叮當,滿罐子水不響」。當你坐在小學一年級教室裡,老師提問:6+8=?同學們都麻雀嫁女地爭著舉手回答,而你會坐在那裡不動,為什麼?不在一個境界、一個層次。「掃地僧」從來不會時時處處顯山露水、招搖過市,隻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候才會顯露武功。老子推崇「樸、愚」,反對「智」,雖然通曉萬事萬物,但沒有機心、妄念,不會利用機巧、不會走捷徑獲利。真正得道之人與常人無異,甚至還不堪,因為他們隻守住本心、本性、親近「道」,不會與外物計較得失,不在乎世人眼光的榮恥貴賤。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是老子第一次提出修行的最高境界——玄德。玄德不是一般的德行,不是儒家推崇的「人德」、「社會道德」,而是自然之德,是「道」的作用和體現。玄德最大的特征是「無我、利他」,生養萬物,協助萬物成長,不求任何回報,不求己功。當我們修行到像「道」一樣自我圓滿無礙,自然不會向外求,向外追尋什麼、主宰什麼?再也不需要外在的東西證明、補充自己,隻會給予、付出。這對於我們常人而言,無法想象和接受,甚至會認為不符合「人性」,「付出不求回報」為何付出?「勞而無功」為何勞?所以,修行不可能一勞永逸,對於身處紅塵的修行之人,要做到不被外物束縛、不被名利困擾,就要時時警醒、須臾不可懈怠,才能追求自我生命的圓滿獲得「道境人生」,獲得內心真正的自由和快樂。修行之人成就了世人的名利、萬物的榮耀,才能夠成就自己的「道境人生」。

……

李衍好像做了一個,自己好像進入了一個奇妙的夢境中。

在夢境中,他如同一個苦修者,體味著百態人生。

弄得李衍有點分不清現實還是虛擬,因為在他下意識裡,似乎自己就是這麼生存的。

沒有什麼開掛的人生,簡簡單單,似乎這就是自己的正常生活,自己的世界裡不存在什麼修煉者,也不曾有個什麼異能,地球還是那個地球。

沒有發生過什麼異變,好像自己就那樣,平淡的上著班,然後按部就班的,開始結婚,開始有孩子,開始步入中年生活,柴米油鹽,這些都是圍繞著他的名詞。

生活上,並不算一塌糊塗,在那個世界裡,他有一個好妻子,家庭打理的很好,不用他操心,還有一對兒女,說起來,已經算是人生贏家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仙俠相关阅读: 以末日之名 錢小多的王霸之道 我在江湖當大俠 新世界劄記 哈利波特之聖杯係統 超術神之無限副本 我的女巫妹妹們 我在動漫裡撿屍體 鬥羅之金鱷 巫中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