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章節(1 / 2)

加入書籤

第170章:十二生肖

「原來,我已經經過了一個人生了。」

從夢中醒來。

或許是在夢中,或許那是一個真實的平行世界。

京都邊界。

萬裡無雲的上空,突然閃過了一道五顏六色的光線。

炫目而危險。

好像要射擊李衍的身體。

不過這時李衍也動了,他隨手一揮,一道劍光直接破滅了那些五顏六色的光線。

此刻李衍目光有神,似乎在看著一處,但目中又如深淵,看不清在想什麼。

他這時開口道:「也該結束了。」

然後哢嚓一聲。

就好像周圍有什麼結界破碎了。

吼……

虛空中發出了一聲沉悶的咆哮,然後隻見在李衍周圍的虛空中,出現了不明生物。

李衍似乎並沒有意外,眼神很平靜,似乎在等待什麼。

此時,在虛空中首先出現的是一龍形生物,並不是所謂的地窟魔物。

龍的說法有很多種。

而眼前這條,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

不過說起來,龍的形象也是不一,也可以統稱為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又名為九不像。

而《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

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螭龍,無角名虯。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龍一直被視為一種神聖、吉祥的動物,甚至我們還自詡為「龍的傳人」。但是,隨著與西方世界的交往日深,才發現「Dragon」一詞在西方文化中代表邪惡、血腥的意思。那麼,我們就不禁會疑問,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種文化差異和文化誤解?中國的龍和西方的龍為什麼不一樣?

龍,其英文名字是「Dragon」,是一種神話傳說中的動物。而「Dragon」一詞還有恐龍的意思,是在人類產生以前就已存在於地球上的主宰。中國古代的龍文化非常發達,並輻射到周邊地區,對東亞文化產生過重大影響。

關於龍的形象,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九似」說,即是說龍的原型取材於九種動物。至於是哪九種動物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最為常見的則是宋代畫家董宇的說法,他認為龍「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這種說法得到了今人的認可,幾乎成為了一種常識。其實,除過董宇,還有很多種說法。

比如許慎《說文解字》言:「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宋人羅願則認為「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到了明清時期,關於龍的形象逐漸豐滿起來。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翼》雲:「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嗬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則有更精彩的描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到了清代,袁枚則在《子不語》中言到:「雷雨晦冥,龍來哀號,聲若牛吼」。

總而言之,中國古代關於龍的形象的認知雖然存在很多分歧,但都將其視為神聖、吉祥的象征。龍除了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五外,《禮記》還將其與鳳、龜、麟一起並稱為「四靈」。早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就有大量關於龍的紋飾,作為權力的象征,後來則成為天子的專屬,皇帝則有「真龍天子」之稱。

那麼,龍這種動物究竟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與西方的不一樣呢?

早在原始社會,人類的生產技術以及認知能力低下,無法解釋許多自然界的神秘事情,所謂「力不足者取乎神」,於是便構想出一種超人格的、超自然力量的存在,也就是圖騰崇拜,以此作為人們的精神支撐。

關於龍圖騰形成的原因,傳統的說法是源於黃帝的「釜山合符」。這一說法見於《史記·五帝本紀》,這一次合符具有重大意義,不僅在軍事上統一了各部落的符信,在政治上確立了各部落的結盟,更重要的還是綜合了各部落的圖騰,創造出一種新的動物形象——龍。今天我們自稱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即是緣於此。當然,還有另一種說法認為龍是由蛇演變而來,當蛇變為龍後,我們自然而然的成為了「龍的傳人」。

那麼,西方的龍是如何產生的呢?

在基督教流行之前,龍在西方也主要是以圖騰的意涵存在的,「dragon」一直作為維京人、塞爾特人和撒克遜人的民族象征。從這一點來說,與中華民族無異。但隨著基督教的興起,特別是《聖經·新約》裡的「蛇」引誘夏娃犯罪,從而被視為邪惡、魔鬼的化身,加之其形象與龍相似,故而「龍」也逐漸成了「魔鬼」、「撒旦」的象征。正是基於這個原因,西方人一直將「Dragon」視為邪惡、血腥的意思,其實更多的還是一種文化誤解。如果將龍進行音譯,翻譯成「Long」,那麼這種誤會也許會小一些。

其實,即便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龍也存在很多種類,正如公孫龍所說的「白馬非馬」。我們不妨對其簡單介紹,以豐富對龍的認知。我們常說的「四象」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青色代表東方,因此也有「東方青龍」之說,這無疑是我們關於龍的最為熟知的類型。

除過青龍以外,還有很多。比如應龍,又有飛龍、黃龍之稱,此龍背生雙翼,據《述異記》記載:「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又千年為應龍。」虺:《述異記》載:「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也就是說,龍的幼年期是虺。虯:《說文解字》雲:「龍無角者。」李善注《甘泉賦》引《說文》虯,亦說「龍無角者。」可見古人將無角的龍稱作「虯」。角龍:指有角的龍。《述異記》雲:「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此外還有螭、蛟、蟠、雲龍等形象,不一而足。

當然,這些關於龍的種類主要存在於早期文獻當中。隨著歷史的發展,龍的形象經歷了不同的階段。根據相關學者的研究,龍主要經歷了四個較大的歷史發展階段,即圖騰崇拜階段、神靈崇拜階段、龍神崇拜與帝王崇拜相結合的階段、佛教娜迦龍崇拜與中國龍崇拜相結合的階段。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仙俠相关阅读: 以末日之名 錢小多的王霸之道 我在江湖當大俠 新世界劄記 哈利波特之聖杯係統 超術神之無限副本 我的女巫妹妹們 我在動漫裡撿屍體 鬥羅之金鱷 巫中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