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洵(1 / 2)

加入書籤

心術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1。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製利害,可以待敵。

凡兵上義2,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為利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

凡戰之道,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既戰養其氣,既勝養其心。謹烽燧3,嚴斥堠4,使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其財;豐犒5而優遊之,所以養其力;小勝益急,小挫益厲,所以養其氣;用人不盡其所欲為,所以養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懷其欲而不盡,怒不盡則有餘勇,欲不盡則有餘貪。故雖並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不養其心,一戰而勝,不可用矣。

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聽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後可與之皆死。

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後可以動於險。鄧艾縋兵於蜀中6,非劉禪7之庸,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固有所侮而動也。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8敵,而又以敵自嘗,故去就可以決。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後可以舉兵,知勢而後可以加兵,知節而後可以用兵。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後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養技而自愛者,無敵於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製百動。

兵有長短,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9,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10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於必敗。尺棰{11}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12}而按劍,則烏獲{13}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14},則力有餘矣。

【注】

1治心:注重思想修養,加強意誌力的鍛煉。治,研究。心,意誌、思想。2上義:尊尚道義。3烽燧(sui遂):古代報警用的烽火。4斥堠(後候):士兵居住、守望的亭堡。5豐犒:兵餉優厚。6鄧艾:字士載,三國時魏將。率軍偷度陰平,入川滅蜀。縋(z會墜):用繩係人或物吊下去。鄧艾度陰平時,以氈自裹,身先士卒,自高山推轉而下。7劉禪:蜀後主,劉備之子,以愚庸著名。8嘗:試探。9抗而暴(u曝)之:意為掩藏到一定時候而又故意明顯地暴露出來。暴同「曝」,故意使它暴露。抗,這裡有「藏」的意思。10狎(xiá匣):輕視。{11}棰:鞭子。{12}袒裼(tǎnxi坦悉):脫掉衣服,露出身體的一部分。{13}烏獲:戰國時秦國的大力士,據說能舉千鈞之重。{14}以形固:憑借有利的形勢鞏固自己的陣容。

《心術》是《權書》中的第一篇,有「序」的作用。《權書》是蘇洵精心結撰的一部著作,共十篇。權,有權變、變通的意思,《權書》中闡述了作者主張「順應世變、因事製宜」的思想。蘇洵作為一個儒者,以此身份寫這部與《孫子兵法》不同的兵書,是希望宋朝統治者在軍事上屢屢失利、一次次敗給契丹與西夏後,能夠改變以輸幣納貢方這種「仁義」的手法達到退卻外地的目的,而要致力於用戰略手段克敵製勝。

它是作者研究兵法的一篇心得,猶如替主將草擬的一份「用兵須知」,反映了時代的要求,對提高當時將帥的軍事修養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文章的主旨是講述為將帥者應掌握哪些作戰的謀略,才能在戰爭中取勝,其中包含很多樸素的軍事辯證法思想,可資借鑒。如開頭第一句「為將之道,當先治心」,就是要求帶兵的將領首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而後要求「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隻有這樣的將領才能打勝仗。同時,還分析了戰爭的性質,即「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隻有正義的戰爭才能激發士兵的鬥誌,百戰不殆。

還值得稱贊的是,本文的結構很有特色,是以綱統目的網狀結構,顯得綱目清楚條理井然。首段「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是全篇的綱領,它為文章規定了範圍——「為將之道」,指明了論述中心——「當先治心」,故篇名題為「心術」。

接下來,蘇洵使用五個「凡」字,從五個不同側麵論述各種各樣「治心」的方法,如引線穿珠一般,將不同的方法整合關聯。第二、三、四段闡述為將者如何帶兵,比如打勝仗後要提高士兵的思想修養,要給他們豐厚的犒賞,同時要使他們繼續保持旺盛的鬥誌等等。第五、六段論述為將者應如何審時度勢,要知己知彼,戰時不為小利所動,不避小患之害,抓住有利的時機出擊,才能達到作戰勝利的目的。最後兩段論述為將者攻守之術。攻要出奇製勝,「陰長暴短」;守要使士兵無所顧慮而有所依靠,憑借地形穩固自己的陣容尤為重要,因為它能使戰鬥力充足有餘。

文中多排比、對偶句,讀來氣勢充沛,鏗鏘有力。而「鄧艾縋兵於蜀中」的戰例的插入,更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有許多生動的比喻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尺棰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袒裼而按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等,不但使文章文采斐然,還為人們廣泛流傳,成為名句,故明代茅坤說「此文中多名言」,可謂名不虛傳。

後人評論

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十:「此篇逐節自為段落,非一片起伏首尾議論也,然先後不紊。由養士而審勢,由審勢而出奇,由出奇而守備,段落鮮明,井然有序。文心之善變化也。」

六國

六國破滅,非兵1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2。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3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4先祖父,暴5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6。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7,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8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雲:「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9,何哉?與嬴10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11}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12}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13}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14}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15}不行,良將{16}猶在,則勝負之數{17},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18},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注】

1兵:兵器。2賂秦:向秦國行賄。這裡指割土地給秦國。3其實:它的實際(數量)。4厥:其。5暴(u瀑):暴露,沖冒。6草芥:比喻極微賤的東西。芥,草。7厭:通「饜」,滿足。8判:分明。9遷滅:隨之而滅亡。遷,移動。10嬴:秦王姓嬴,這裡指秦國。{11}速禍:招致禍患。{12}李牧:趙國的良將,領兵抗秦屢立戰功,被封為武安君。卻,打退。{13}革滅:消滅,滅亡。{14}向使:當初假使。{15}刺客:指荊軻。{16}良將:指李牧。{17}數(shu術):定數,命。{18}積威:歷年積累所得的威勢。劫:脅迫,挾製。

《六國論》是《權書》第八篇。本文提出並論證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辟論點,借古諷今,針砭時弊,旨在映射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統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文章以古鑒今,氣勢磅礴,是蘇洵政論文的代表作品。

戰國時代,七雄爭霸。《六國論》中的「六國」,就是指戰國七雄中除秦國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為了獨占天下,各國之間不斷進行戰爭。最後六國被秦國逐個擊破而滅亡了。六國滅亡的原因很多,根本原因是秦國經過商秧變法的徹底改革,確立了先進的生產關係,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軍事實力超過了六國。本文選擇「弊在賂秦」這個角度,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確立了自己的論點,進行了深入論證,表明了作者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

文章開篇即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點;然後以史實為據,分別就「賂秦」與「未嘗賂秦」兩類國家從正麵加以論證;又以假設進一步申說,如果不賂秦則六國不至於滅亡,從反麵加以論證;從而得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論斷;最後借古論今,諷諫北宋統治者切勿「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論證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來形象地說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文章的字裡行間飽含著作者的感情,不僅有「嗚呼」「悲夫」等感情強烈的嗟嘆,就是在夾敘夾議的文字中,也流溢著作者的情感,如對以地事秦的憎惡,對「義不賂秦」的贊賞,對「用武而不終」的惋惜,對為國者「為積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憤,都溢於言表,有著強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而在當時,宋朝最高統治者麵對有利的形勢卻向契丹、西夏屈辱求和,北宋的這種輸幣、納貢求和的辦法,與「六國」賂秦而求一夕安寢的政策極為相似。所以,在文末蘇洵將宋王朝和六國作了比較,巧妙地聯係北宋現實,六國弱於宋「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倘若宋王朝敗給了遠不如自己的契丹和西夏國,可見真是連六國都不如了。至此,點出全文的主旨,語意深切,一片憂國憂民之心,希望北宋統治者改弦更張,勿蹈覆轍。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文章除了借古諷今的特點外,在布局謀篇方麵更是頗具匠心。全文始終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證,既深入又充分,邏輯嚴密,無懈可擊。全文綱目分明,脈胳清晰,結構嚴整。不僅句與句、段與段之間有緊密的邏輯聯係,而且首尾照應,古今相映。文中運用例證、引證、假設,特別是對比的論證方法。如「賂者」與「不賂者」對比;秦與諸侯雙方土地得失對比,既以秦受賂所得與戰勝所得對比,又以諸侯行賂所亡與戰敗所亡對比;賂秦之頻與「一夕安寢」對比;以六國與北宋對比。通過對比增強了「弊在賂秦」這一論點的鮮明性、深刻性,使得文章氣勢恢宏,音調鏗鏘。

後人評論

歐陽修在《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誌銘》中評論蘇洵的文章說:「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於深微而後止。」

項籍1

吾嘗論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2;曹操有取天下之慮,而無取天下之量3;玄德4有取天下之量,而無取天下之才。故三人者,終其身無成焉。且夫不有所棄,不可以得天下之勢;不有所忍,不可以盡天下之利。是故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勝有所不就,敗有所不避。其來不喜,其去不怒,肆天下之所為而徐製其後5,乃克有濟6。

嗚呼!項籍有百戰百勝之才,而死於垓下,無惑也。吾觀其戰於巨鹿也,見其慮之不長、量之不大,未嘗不怪其死於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關,籍於此時若急引軍趨秦,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據鹹陽,製天下。不知出此,而區區與秦將爭一旦之命,既全巨鹿而猶徘徊河南、新安間,至函穀,則沛公入鹹陽數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7籍,則其勢不得強而臣。故籍雖遷沛公漢中,而卒都彭城,使沛公得還定三秦,則天下之勢在漢不在楚。楚雖百戰百勝,尚何益哉!故曰:兆垓下之死者,巨鹿之戰也。

或曰:「雖然,籍必能入秦乎?」曰:「項梁死,章邯謂楚不足慮,故移兵伐趙,有輕楚心,而良將勁兵盡於巨鹿。籍誠能以必死之士8,擊其輕敵寡弱之師,入之易耳。且亡秦之守關,與沛公之守,善否可知也。沛公之攻關,與籍之攻,善否又可知也。以秦之守而沛公攻入之,沛公之守而籍攻入之,然則亡秦之守,籍不能入哉?」

或曰:「秦可入矣,如救趙何?」曰:「虎方捕鹿,羆據其穴,搏其子,虎安得不置鹿而返,返則碎於羆明矣。軍誌9所謂攻其必救也。使籍入關,王離、涉間必釋趙自救。籍據關逆擊其前,趙與諸侯救者十餘壁躡其後,覆之必矣。是籍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功於秦也。戰國時,魏伐趙,齊救之。田忌引兵疾走大梁,因存趙而破魏。彼宋義號知兵,殊不達此,屯安陽不進,而曰待秦敝。吾恐秦未敝,而沛公先據關矣。籍與義俱失焉。」

是故,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圖所守10。諸葛孔明{11}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且彼未嘗見大險也,彼以為劍門{12}者可以不亡也。吾嘗觀蜀之險,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繼,兢兢{13}而自完猶且不給,而何足以製中原哉。若夫秦、漢之故都,沃土千裡,洪河大山,真可以控天下,又烏事夫不可以措足如劍門者,而後曰險哉?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達之都,使其財布{14}出於天下,然後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15}者,得一金櫝{16}而藏諸家,拒戶{17}而守之。嗚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盜至,劫而取之,又焉其果不失也?

【注】

1項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人。少時隨其叔父項梁避仇吳中,後入關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天下,公元前202年,被困於垓下自刎而死。2慮:思慮,謀劃。3量:器量,度量。4玄德: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今屬河北)人。5徐製其後:意即「後發製人」。徐,緩,從容。6乃克有濟:方能成功。克,能。濟,成功。7仇:這裡是對抗的意思。8必死之土:不惜犧牲、不怕死的戰士。9軍誌:兵法。10所守:指能防守之地。{11}諸葛孔明:諸葛,復姓。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著名政治家、軍事家。{12}劍門:劍門關。在今四川劍閣縣。{13}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14}財布:財物貨幣。布,古代的一種錢幣。{15}小丈夫:與大丈夫的概念相反,指沒有大誌、無所作為的人。{16}金櫝(du獨):金匣。{17}拒戶:關起門防禦。拒,拒絕,抵禦。

本文是《權書》的第九篇,主要從兵家用兵打仗的戰略角度來探究項羽失敗的原因。自從太史公司馬遷的《項羽本紀》問世以來,項羽留給人們的是一個曾經叱吒風雲最終卻失敗的英雄形象,世人多歌頌他的英勇,惋惜他的遭遇,同情他的剛烈。然而在本文中,蘇洵並不認為項羽錯在用武力征戰,他認為項羽有軍事才能,隻因缺少周全的思慮和謀略,犯了戰略性的錯誤才失去了天下。

文章首段提出了論點,指出項羽雖「有取天下之才」卻「無取天下之慮」以致失敗。並將項羽與曹操、劉備作比較,認為曹操「有取天下之慮,而無取天下之量」,劉備有「取天下之量,而無取天下之才」,因而這兩人也沒有成功。在逐步分析三個人的優劣和失敗原因之後,蘇洵得出了有所棄才可以得天下之勢,有所思才可以盡天下之利的結論,並提出了他的戰略方針,應是「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勝有所不就,敗有所不避」,勝利時不必得意,失敗時也不必鬱結,後發製人,方能成功。

在接下來正麵論述項羽失敗的原因時,作者並沒有平鋪直敘,而是采用欲抑先揚的手段。一上來先是贊揚「項籍有百戰百勝之才」,而後才筆鋒一轉,定論說:「死於垓下,無惑也。」並以巨鹿之戰為例證,這就表達了蘇洵的觀點:正是因為項羽缺乏思慮,謀劃不足,失去了控製天下的最好時機,才會導致慘死的結局。

最後,蘇洵沒有局限於項羽身上,而是縱論「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圖所守」的話題,探討了怎樣的地形才有利於控製天下。還解釋了「富人」和「小丈夫」的區別,前者「居四通五達之都,使其財布出於天下,然後可以收天下之利」。而小丈夫「得一金櫝而藏諸家,拒戶而守之」,等到「大盜至,劫而取之」,非但沒有守住財富,反而失去了財富。這些話題從表麵上看似乎與項羽的事無關,其實是在總結全文,照應首段所揭示的論點。對富人與小丈夫的對比,同樣也是用以說明項羽謀略的不足和見識之小,照應文首對項羽的定論「無取天下之慮」。

本文是典型的總分結構,開頭先立論,然後層層論述。在論述時引用史實和典故作為佐證,使論據更充分。在文中插入的設問,不僅不突兀,而且發人深思,使文章的開掘更深,邏輯更嚴密。同時,「虎方捕鹿」「小丈夫藏金櫝」的比喻,淺顯生動,既有助於說理,又增添了文章的形象性。

後人評論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蘇文公文鈔》卷七:「蘇氏父子往往按事後成敗立說,而非其至,然其文特雄,近《戰國策》。」

辨奸論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月暈而風,礎1潤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勢之相因,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見王衍2,曰:「誤天下蒼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陽見盧杞3,曰:「此人得誌,吾子孫無遺類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見者。以吾觀之,王衍之為人,容貌言語,固有以欺世而盜名者,然不忮不求4,與物浮沉。使晉無惠帝5,僅得中主,雖衍百千,何從而亂天下乎?盧杞之奸,固足以敗國,然而不學無文,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語不足以眩世,非德宗6之鄙暗,亦何從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7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誦孔、老之言,身履夷、齊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誌之人,相與造作言語,私立名字,以為顏淵、孟軻復出,而陰賊險狠,與人異趣,是王衍、盧杞合而為一人也,其禍豈可勝言哉!夫麵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麵8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9。豎刁、易牙、開方是也!以蓋世之名,而濟其未形之患,雖有願治之主,好賢之相,猶將舉而用之,則其為天下患,必然而無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孫子10曰:「善用兵者,無赫赫之功{11}。」使斯人而不用也,則吾言為過,而斯人有不遇之嘆,孰知禍之至於此哉?不然,天下將被其禍,而吾獲知言之名。悲夫!

【注】

1礎:柱子底下的石墩。2山巨源:山濤,西晉名士。王衍:西晉大臣,少年才華出眾。任宰相時清談誤國。3郭汾陽:唐代名將郭子儀,封汾陽郡王。盧杞:唐奸相,陷害忠良,搜括民財,後死於貶所。4不忮(zhi至)不求:不忌妒,不貪求。5惠帝:晉惠帝,為人癡呆。聞百姓餓死,問何不食肉糜。6德宗:唐德宗,在位25年,局勢日壞。曾問左右:「人皆言盧杞奸邪,朕獨不覺,何也?」7容:或許。8囚首喪麵:不梳頭,不洗臉,像個囚犯。9慝(tè特):邪惡。10孫子:孫武,春秋時戰國人,著名的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11}善用兵者,無赫赫之功:在敵人還沒有準備好陣勢時候,要迅速初級擊敗敵人,沒有激烈的戰爭,卻能取得戰爭的勝利。

關於《辨奸論》這篇文章的作者和主題,一直爭論頗多,學者考證是他人假借蘇洵之名所作,也有人認為蘇洵在文中誹謗王安石,是「不近人情」的作品。不管作者真人怎樣,也無論作者對王安石的看法多麼偏激,這篇看起來是「錯誤」的東西,卻借助作者的文采和論述,千餘年來傳頌不絕,可見《辨奸論》還是有許多值得鑒賞之處的。

本文通過分析一些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從而得出「見微知著」的結論,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識別人的標準。文章一開頭就將天象和人事進行比較,指出了人事比天象更難以掌握,並證明這是「好惡」和「利害」的原因造成的:「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

文中,作者先列出了歷史上山濤和郭子儀對王衍和盧杞的評論,然後發表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兩個人的評論雖有道理,但是有所偏頗,因為有所疏漏,無法令人信服。這也為最後一段的「今有人」打下了鋪墊,使得對後文的刻畫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可以說,論證之嚴密,筆鋒之犀利,令讀者備感酣暢淋漓。

特別要指出的是,作者在《辨奸論》的結尾表示,希望自己的話不要應驗。其言不中,人們僅僅認為他的話說過頭了;其言不幸而中,他雖然會獲得「知言之名」,而天下則將「被其禍」。全文都是圍繞著「誤天下蒼生者必此人也」展開論述的,中心是強調「辨奸」,認為王安石是「大奸」,希望朝廷「見微而知著」,不要「舉而用之」。不管作者和「今有人」之間的關係是如何緊張,從《辨奸論》總的精神看,並不是在發泄個人私憤,而是在為「天下慮」。

後人評論

茅坤《唐宋八大家?蘇文公文鈔》卷八:「養奇傑之才而特契出古者議能一節,以感悟當世,直是刺骨。」

上歐陽內翰第一書

內翰1執事2:洵布衣窮居,嘗竊有嘆。以為天下之人,不能皆賢,不能皆不肖。故賢人君子之處於世,合必離,離必合。往者天子3方有意於治,而範公4在相府,富公5為樞密副使,執事與餘公、蔡公6為諫官,尹公7馳騁上下,用力於兵革之地。方是之時,天下之人,毛發絲粟8之才,紛紛然而起,合而為一。而洵也,自度9其愚魯無用之身,不足以自奮於其間,退而養其心,幸其道之將成,而可以復見於當世之賢人君子。不幸道未成,而範公西,富公北,執事與餘公、蔡公分散四出,而尹公亦失勢,奔走於小官。洵時在京師,親見其事,忽忽10仰天嘆息,以為斯人之去,而道雖成,不復足以為榮也。既復自思,念往者眾君子之進於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間之。今之世無復有善人也,則已矣。如其不然也,吾何憂焉。姑養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傷?

退而處十年,雖未敢自謂其道有成矣,然浩浩乎,其月匈中若與曩者{11}異。而餘公適亦有成功於南方,執事與蔡公復相繼登於朝,富公復自外入為宰相,其勢將復合為一。喜且自賀,以為道既已粗成,而果將有以發之也。既又反而思其向之所慕望愛悅之而不得見之者,蓋有六人。今將往見之矣,而六人者已有範公、尹公二人亡焉,則又為之潸然{12}出涕以悲。嗚呼,二人者不可復見矣!而所恃以慰此心者,猶有四人也,則又以自解。思其止於四人也,則又汲汲{13}欲一識其麵,以發其心之所欲言。而富公又為天子之宰相,遠方寒士{14}未可遽以言通於其前,餘公、蔡公遠者又在萬裡外,獨執事在朝廷間,而其位差不甚貴,可以叫呼扳援{15}而聞之以言。而飢寒衰老之病,又痼{16}而留之,使不克自至於執事之庭。夫以慕望愛悅其人之心,十年而不得見,而其人已死,如範公、尹公二人者,則四人之中,非其勢不可遽以言通者,何可以不能自往而遽已也?

執事之文章,天下之人莫不知之,然竊自以為洵之知之特深,愈於天下之人。何者?孟子之文,語約而意盡,不為巉刻斬絕{17}之言,而其鋒不可犯。韓子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魚黿蛟龍,萬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自見其淵然之光,蒼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視{18}。執事之文,紆餘委備,往復百折,而條達疏暢,無所間斷。氣盡語極,急言竭論,而容與閒易,無艱難勞苦之態。此三者,皆斷然自為一家之文也。惟李翱之文,其味黯然而長,其光油然而幽,俯仰揖讓{19},有執事之態。陸贄之文,遺言措意,切近的當,有執事之實。而執事之才,又自有過人者。蓋執事之文,非孟子、韓子之文,而歐陽子之文也。夫樂道人之善而不為諂者,以其人誠足以當之也。彼不知者,則以為譽人以求其悅己也。夫譽人以求其悅己,洵亦不為也,而其所以道執事光明盛大之德,而不自知止者,亦欲執事之知其知我{20}也。

雖然,執事之名滿於天下,雖不見其文,而固已知有歐陽子矣。而洵也,不幸墮在草野泥塗之中,而其知道之心,又近而粗成。而欲徒手奉咫尺之書,自托於執事,將使執事何從而知之,何從而信之哉。洵少年不學,生二十五年,始知讀書,從士君子遊。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厲行,以古人自期。而視與己同列者{21},皆不勝己,則遂以為可矣。其後困益甚,然每取古人之文而讀之,始覺其出言用意,與己大別。時復內顧,自思其才則又似夫不遂止於是而已者。由是盡燒曩時所為文數百篇,取《論語》《孟子》《韓子》及其他聖人、賢人之文,而兀然端坐{22},終日以讀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觀於其外,而駭然以驚。及其久也,讀之益精,而其月匈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當然者,然猶未敢自出其言也。時既久,月匈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製,試出而書之,已而再三讀之,渾渾乎覺其來之易矣。然猶未敢以為是也。近所為《洪範論》《史論》凡七篇,執事觀其如何?嘻,區區而自言,不知者又將以為自譽以求人之知己也。惟執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

【注】

1內翰:唐宋時稱翰林為「內翰」,這裡指歐陽修,他當時任翰林學士。2執事:侍從左右的辦事人員,舊時書信用為表敬套語,意謂不敢直接致函對方,而由其執事轉達。3天子:指宋仁宗趙禎。4範公:範仲淹,字希文。5富公:富弼,字彥國。慶歷三年(1043)任樞密副使(全國軍事副長官),分掌北方、西方邊防軍事。6餘公:餘靖,字安道。慶歷三年(1043)為右正言(諫官)。蔡公:蔡襄,字君謨。慶歷三年(1043)為秘書丞、知諫院。7尹公:指尹洙,字師魯。慶歷初年以太常丞知涇州(今甘肅涇川),又以右司諫知渭州(今甘肅隴西),並兼任涇原路經略部署。8毛發絲粟:喻細小平凡。9度(duo奪):忖度,估量。10忽忽:心緒愁亂的樣子。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忽忽若有所亡。」{11}曩(nǎng囊上聲)者:從前。{12}潸(shān刪)然:流淚的樣子。{13}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14}遠方寒士:作者自指。{15}扳(ān攀)援:攀附援引。{16}痼(gu固):久病難治。{17}巉(chán蟬)刻斬絕:形容文辭銳利尖刻。{18}迫視:就近看。{19}仰揖讓:形容文章的結構既有變化又嚴謹有序。揖讓,賓主相見的禮儀。{20}知其知我:意謂知道我是您的知己。其,指代作者蘇洵自己。我,指代歐陽修。{21}同列者:地位相同的人。這裡指一起讀書的人。{22}兀(務)然端坐:形容讀書時用心認真的神態。兀然,穩坐不動的樣子。

蘇洵的《嘉祐集》中收有寫給歐陽修的書信共五封,本文是其中的第一封,故稱「第一書」。蘇洵上歐陽修書共有五篇,以第一篇最為知名。此書作於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當時作者由四川地方官張方平等人推舉,攜帶了蘇軾、蘇轍二子一同上京赴試。他上書剛任翰林學士不久的歐陽修陳述渴慕之情,希望能夠得到他的賞識和薦引。此時蘇洵乃一介布衣,而歐陽修早已名揚天下,位居顯要,可見行文措辭頗為不易。然而這封信卻毫無搖尾乞憐之狀,蘇洵寫得洋洋灑灑,舉重若輕,不卑不亢地推薦自己,既周詳精細,又委婉得體。

文首從「賢人君子之處於世,合必離,離必合」說起,列舉敘述歐陽修等人的情況。既處處與自己道的成與未成、用世的進退出處有關,又時時映帶出自己的慕望愛悅之情、汲汲求識之意。這樣落筆一來可以避免在信一開始便作自我介紹或提出請求的唐突,使文意委婉而不露;二來在堂皇正大的議題中帶出自己十年思賢養心的經歷、感受,不僅氣勢闊大縱放,而且親切自然;三來為以下對歐陽修的稱許和希望得到他的賞識,作了很好的鋪墊。

在鋪墊充分以後,蘇洵欲揚先抑,先排除已故的範仲淹、尹洙二公,又排除為天子宰相的富弼,以及遠在千裡之外、不便通言的餘靖、蔡襄三公,最終點出隻有歐陽公才是唯一「可以叫呼扳援而聞之以言」的人,這既是上文縱論六人離合的歸結,同時又是作者之所以要給歐陽修寫這封信的一個重要原因——希望能得到歐陽修的薦引。

文章後一部分繼承上文,因為有求於歐陽修,自然要說些恭維的好話。不過蘇洵極有分寸,他先從歐陽修的文章入手,自稱是「洵之知之特深」,博取好感,而後采取反復對比、映照、烘托,稱贊孟子和韓愈的文章,與歐文並列比較,突出了歐文的委婉曲折,從容不迫。可以說是用迂回方式對歐陽修文章作了極高評價。

在推崇後,作者又提出譽人求「悅己」和「知我」的區別,自己以後者自居,雖然有自我表白的意思,但也很能反映出蘇洵耿直無阿附之意的個性和行文運思的周密詳備,無懈可擊。信直到最後,才轉入自我介紹的正題,將自己道之初成所經歷的三個階段寫得十分精練概括,不僅真實可信,而且生動形象。末句,作者一方麵用「嘻!區區而自言,不知者又將以為自譽以求人之知己」的自嘲來總結。以「惟執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一語結束全文,再次點明寫給目的,真是天衣無縫,手法何等高明!

後人評論

茅坤《唐宋八大家?蘇文公文鈔》卷三:「此書凡三段,一段歷敘諸君子之離合,見己慕望之切;二段稱歐公之文,見己知公之深;三段自敘平生經歷,欲歐陽公之知之也。而情事婉曲周折,何等意氣,何等風神!」

張益州畫像記

至和元年秋,蜀人傳言,有寇至邊。邊軍夜呼,野無居人。妖言流聞,京師震驚。方命擇帥,天子曰:「毋養亂,毋助變!眾言朋興,朕誌自定。外亂不足,變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競。惟朕一二大吏,孰為能處茲文武之間,其命往撫朕師?」乃推曰:「張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親辭,不可,遂行。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歸屯軍,撤守備,使謂郡縣:「寇來在吾,無爾勞苦。」明年正月朔旦1,蜀人相慶如他日,遂以無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於淨眾寺。公不能禁。

眉陽蘇洵言於眾曰:「未亂易治也,既亂易治也。有亂之萌,無亂之形,是謂將亂。將亂難治:不可以有亂急,亦不可以無亂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2,未墜於地。惟爾張公,安坐於其旁,顏色不變,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無矜容。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爾張公。爾繄3以生,惟爾父母。且公嘗為我言:『民無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變,於是待之以待盜賊之意,而繩之以繩盜賊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4,於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賴之身,而棄之於盜賊,故每每大亂。夫約之以禮,驅之以法,惟蜀人為易。至於急之而生變,雖齊魯亦然。吾以齊魯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齊魯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於法律之外,以威劫齊民,吾不忍為也!』嗚呼!愛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見也。」皆再拜稽首曰:「然」。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快穿之宿主又放飛自我 醫門聖手 槓精的起點頻夫郎(女尊) 隻想溺愛你 滿級綠茶攻略巨佬們[戀綜] 在生存直播當錦鯉[星際] 瑪麗蘇本人要稱霸全星際 穿成修真文大佬的師姐 全世界都在求我們CP合體 不是吧,這也能紅?[娛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