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八十五(1 / 2)

加入書籤

085

幾日之後。

趙維楨步入鹹陽宮偏殿,剛好李斯也在。

如今的李斯,名義上為客卿,實際上做的是隨秦王記錄、建議之責,四舍五入就是少年嬴政身邊的總裁助理,屬於直接無縫入職996。

見趙維楨來,嬴政完全沒當外人:「昨日仲父回來了?」

趙維楨輕輕點頭。

昨天的時候,出使大半年的呂不韋,緊趕慢趕,於嬴政正式即位之前趕了回來。

「在家休息呢。」趙維楨說:「本是要同我一起,被我按住了。」

「若無大事,可等上朝再說。」嬴政認同道:「沒必要專程來一趟,夫人可是有事?」

「有。」

趙維楨說:「幾日之前,一名來自韓國的水工鄭國於酒肆拜見了我,說是想為秦國修水渠。」

「韓國的水工?」

嬴政還沒開口,身旁的李斯愕然抬頭:「那為何要來秦國興修水利?」

果然,正常人的第一個反應都是如此。

趙維楨頷首:「我也想不通呢。但我與鄭國交談時,發現他言之有物、經驗豐富,又不像是信口開河之人。」

嬴政歪了歪頭:「信口開河?」

趙維楨:「呃……就是隨口胡說的意思。」

她總是說出一些奇怪的詞,嬴政從小就見怪不怪。

「倒是個好比喻。」嬴政說:「既然能讓夫人高看幾分,此人確實有點水平。」

「所以我還是想把他推薦給王上,讓王上來定奪。」趙維楨說。

嬴政沒有立刻回應。

少年國君想了想,而後鳳眼一轉,瞥向了李斯:「你以為呢?」

李斯沉吟片刻,麵上的表情不太好:「國君年少,馬上即位。這一年來,出使、征伐不斷,足以讓六國知曉王上並非軟弱之人。如今秦國越發強大,正欲行滅韓之事,縱然此為機密,可這個時候,韓國突然來了個人說興修水利……感覺不僅僅是表麵這麼簡單。」

趙維楨平靜地認同道:「恐怕是個間諜。」

李斯:「……」

嬴政:「…………」

她的話語落地,嬴政與李斯俱是一頓。

之所以這麼篤定,是因為趙維楨知道歷史。

大名鼎鼎的鄭國渠,是個利國利民、惠及一方的大工程。秦國花了十年修渠,修成之後,鄭國渠大大地增加了關中地區的灌溉麵積,提升了秦國的農業生產力,從而為秦滅六國奠定基礎。

但實際上鄭國來秦,本意不是為了幫助秦國。

韓國的國君恐懼於秦國,便送鄭國來秦,為的是修渠來消耗秦國的物力財力,從而放緩攻韓的步調。

誰能想到物得其反,「疲秦之策」非但沒有削弱秦國,反而使得秦國變得更為強盛。

千裡送人頭莫過於此了。

所以當鄭國出現在趙維楨麵前時,她和他簡單聊了幾句,就答應為他引薦去秦王交談。

這可是技術型人才!沒道理人送到麵前還拒絕的。

「我見鄭國後,就派了商隊去韓國。」趙維楨說:「相國在新鄭有商鋪,可深入打聽打聽。不過我以為李卿說得對。」

她看向李斯:「當今六國都認定秦國野心勃勃,不可抵擋。此時說大興水利,肯定要放緩步調,鄭國名為秦利,實則行間,八()九不離十了。但我覺得,這是韓國小看了秦國,送秦國一個白撿的便宜。」

不說別的,歷史上所謂的「疲秦之策」就沒什麼用,而現在在農具、種植物的改良發現之下,農業生產力本就比過往大幅提升。近年風調雨順,十年內的糧食總產量比十年前翻了三番。

別說是疲秦了,就算邊修渠恐怕也不耽誤著發兵滅韓。

嬴政想了想:「夫人說得對。昔年太爺爺命李冰於巴蜀之地修都江堰,之後秦國糧產積粟如丘山。此乃好事,縱然他為間臣,寡人也很難不動心。」

趙維楨莞爾:「鄭國就在外麵呢。」

嬴政:「那就請他進來。」

一聲吩咐後,侍人趕忙出去請人。

李斯還是有些擔憂,但見嬴政因趙維楨一句話而打定主意,便不再開口。

也是來到秦廷之後,他才意識到,鹹陽城內的權力關係根本不是外人所言的那般。

六國人都說,如今是呂不韋、趙維楨把持朝政,少年國君並無實權,甚至是在權臣脅迫之下尊一介商人為「仲父」。

但實際上,秦王政很有主意,且性格果斷。要說信任呂不韋,不如說他更信任自己的師長。

孟隗夫人的影響對他還是很大的。

李斯有自己的思量,而侍人也把鄭國請了進來。

衣著簡樸的中年男人,見到少年國君不卑不亢,行禮之後,直起身來。

嬴政直接開口:「你為韓人,為何要來秦國修渠?」

鄭國頓了頓,倒是也不嫌棄嬴政開門見山。

「回秦王。」他認真回應:「因為秦國需要修渠。」

「秦國有都江堰,沃野千裡。」嬴政說:「你若早生幾十年,先昭王也許更需要你。」

「請秦王三思:一家之主從不會嫌自己太富裕,一國之君也沒有嫌國家糧食多的道理。」鄭國搖頭:「昔年李冰父子修都江堰,確實恩澤一方。但巴、蜀之地,道路崎嶇、路途遙遠。糧草再豐富,也需兵馬來運。秦國境內,卻有大把的土地浪費,何苦如此?」

「你指得哪裡的土地浪費了?」嬴政問。

「關中之地。」鄭國回答。

嬴政蹙眉。

「關中之地,常年災害。」他不贊同地開口:「怎能言及浪費?」

「秦王請聽我一言。」

鄭國卻是不急不慌,出言解釋:「關中之地地形崎嶇、缺水少土,一遇災害,確實容易出問題。澇,則洪水成況;旱,則連綿斥鹵。可我以為,這問題不在於災害,正是在於不行水利之事,無可積累水土。所以關中之地,急需修渠做引水、引肥的作用。」

如鄭國所言,沒有哪個國君不希望自己的國家變得更好。

他言之鑿鑿,好似早就準備。那嬴政再不認同,也要聽聽他有什麼辦法,能改變關中之地的情況了。

「你說修渠可改變。」嬴政又問:「那該如何修渠?」

鄭國等的就是國君如此發問。

他精神一振,不假思索,出口就是長篇大論:「關中地形復雜,西北高、東北低,可西引涇水、東注洛水,依憑山脈走勢開三百裡為渠。運用『橫』、『絕』技術,攔河引流。」

先拋出總結,而後不等嬴政追問,鄭國自顧自地出言解釋。

「一則因為涇水渾濁,含有大量泥沙,可改善斥鹵地的情況。二則,涇、洛、渭水之間,便可如蛛網密布灌溉。如此計劃,澇時水有河道引流,旱時亦不缺水務農,將會大大改善這一方水土的情況。」

鄭國說道:「到時候平民不缺飯食,自然會念及國君的恩惠。」

嬴政倒是不在乎別人念不念他的好,隻是乍聽鄭國所言,確實很有道理。

不說別的,關中缺水缺土,是個問題。

維楨夫人向來把「提高生產力」掛在嘴邊,這麼多年下來,他也見識過其中好處。

生產力提升了,國力便會大大增加。

修一水渠,改變千萬畝田的情況,其中效果,不比改善農具、推廣新種植物差。

這也與維楨夫人的理念不謀而合。

就算鄭國來秦國是有其他目的,但他言及修渠,這渠修好了,確實不是壞事。

「王上。」李斯卻依舊不太贊同:「秦國也不是沒有水工。」

鄭國聞言挑眉:「可秦國的水工,怎麼不提及修渠之事?」

言下之意即是,他們不敢,也沒那個本事,更無遠見。

看來這位鄭國還挺自負。

「秦廷臣工來來去去,就沒幾個秦人。」鄭國堅持道:「秦國可收韓臣,為何不能使用韓國的工人?」

但嬴政也不是這麼容易被說動的。

少年側了側頭,黑白分明的眼睛銳利無當。

他敏銳地指出問題:「可你還是沒說為何來秦。」

鄭國一愣:「我分明說是因秦需要——」

嬴政抬手。

十三歲的少年人,看起來年輕,但威嚴絲毫不減。

僅僅一個動作,就讓鄭國下意識地閉上了嘴巴。

嬴政並沒有生氣,他的麵孔中甚至依舊沒什麼情緒,隻是一雙眼睛認真地看向鄭國:「你隻說你能為秦做什麼,卻沒說你想從寡人這裡要什麼。」

鄭國微凜。

倘若說初見時,隻覺得這少年秦王意氣風發,當他說出這句話時,鄭國才知曉麵前的年輕人不可小覷。

不是每個人都能清晰認知到天上不會掉餡餅這回事的。

入秦之後,鄭國見鹹陽街頭熙攘,見鹹陽人生活富足,就覺得韓王所謂疲秦之策,未必能成。

勞師動眾、傷及根骨的前提是,對方本就是名行將就木的老者。

對於韓國來說,也許修渠是件頂天的大事,一個不甚會拖累整個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死對頭易感期後,以為是我的狗[ABO] 女師尊有什麼壞心眼呢 星河奔我而來 女配被女主洗白的日常 婚後熱戀 想念你那麼久了 八零年代筒子樓日常 匿名情書 我全家都有點怪[星際] 咚咚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