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承認糟糕的現實,並不有損自己的品格(1 / 2)

加入書籤

123外表往往容易被我們曲解

小時候,媽媽總把魚肉給我們吃,自己隻吃魚頭,然後我們就真的以為她喜歡吃魚頭,以後每次吃魚都把魚頭夾給她,媽媽都隻是一笑。後來,才知道媽媽不是真喜歡吃魚頭,她隻是愛我們,於是把鮮嫩的魚肉給我們吃,我們就是這樣曲解了媽媽那善意的謊言。

在《小王子》故事裡麵,狐狸對小王子說,真正重要的東西,肉眼是看不見的,要用心來觀察。的確是這樣,如果我們想要通過自己短時間的觀察來對一個陌生的事物給出中肯的評價,往往會有很多誤解在其中。

當我們麵前擺著一碗香噴噴的米飯,我們首先想到它本來就是供人類食用的一種材料,還是想到農民伯伯的麵朝黃土背朝天?看到一件名貴的貂裘皮衣,你看到的是雍容華貴和唯美,還是奔放在大地上那些可愛的動物悲慘的叫聲?如果你的答案是後者,那麼恭喜你,你已經通過現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質。我們在生活中的事情不會像食物或者皮衣這樣簡單容易辨認,它的外表所顯現出來的隻會把事物的本質掩藏得更深。但不管怎麼樣,隻有學會辨別,我們的理智才不會被諸多外表和現象欺騙。

兩個旅行中的天使到一個富有的家庭借宿。這家人對她們並不友好,盡管他們有漂亮的空房卻拒絕讓她們在舒適的客房裡過夜,而是在冰冷的地下室給她們找了一個角落。當她們鋪床時,較老的天使發現牆上有一個洞,於是就仔仔細細地把它修補好了。年輕的天使迷惑地問為什麼,老天使搖了搖頭,微笑地答道:「孩子,你要記住,有些事並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樣。」

第二晚,兩人又到了一個非常貧窮的農家借宿。主人夫婦對她們非常熱情,把僅有的一點點食物也拿出來款待客人,然後又讓出自己的床鋪給兩個天使。第二天一早,兩個天使發現農夫和他的妻子在哭泣,他們唯一的生活來源——那頭奶牛死了。

老天使看著夫婦倆哭泣卻什麼也不說,年輕的天使知道奶牛的死肯定和老天使有關,就非常憤怒地質問老天使為什麼會這樣,第一個家庭什麼都有,老天使還幫助他們修補牆洞;第二個家庭盡管如此貧窮,卻還是熱情款待客人,而老天使卻沒有阻止奶牛的死亡。

「有些事並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樣。」老天使再次微笑著答道,「當我們在地下室過夜時,我從牆洞看到牆裡麵堆滿了古代人藏於此的金塊,因為主人被貪欲所迷惑,不願意別人分享他的財富,所以我把牆洞填上了,他們永遠都不會擁有更多的財富。昨天晚上,死亡之神來召喚農夫的妻子,我讓奶牛代替了她。所以,有些事並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樣。」

小天使為什麼抱怨呢?因為她的理智被她看見的諸多現象和外表迷惑了。

有時候,事情的表麵並不是它實際的樣子。我們的眼睛、不成熟的心誌甚至我們道德上的缺失都會阻礙探尋真理的道路。經驗不足的小天使一次又一次誤解了老天使,補牆和奶牛的死她都隻看到了表麵,然後加以推測,而沒有再去深入地思考老天使的用意。其實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時有發生。這個世界真的很復雜,真理往往細弱如絲,人們又對不了解的事以及尚未為人所知的領域做出錯誤的判斷。

一隻蚊子偶然發現人類的哲學書上寫著:一隻蚊子在大洋的另一邊扇動翅膀,可能會引起美國氣候的改變。便想著自己原來威力無窮,從此不應該再懼怕人類,並揚言要打敗人類。壁虎來了,蚊子不但不飛走,反而扇動著翅膀非常自信地向壁虎飛去,壁虎張開嘴,舌頭一伸,蚊子就不見了。

不得不說蚊子是斷章取義,被幾句簡單的話迷惑了,曲解了哲學書的含義,到頭來為自己掘了一個陷阱,陷入死亡的深淵。其實,人生不也一樣嗎?過於自負,就會對自己的價值失去正確的判斷,其後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在大雁遷徙的時候,一群中間會有一隻雁奴,一直保持警覺來提防危險。有經驗的獵手都知道因為雁奴的存在,接近雁群非常困難,但他們總能射到雁。獵手一般故意驚動雁奴再潛伏不動,這時雁奴會立即向同伴發出警告,正在棲息的雁群聞訊後紛紛出逃,但沒發現什麼,便又飛回原地。如法炮製了好幾回後,所有的大雁都以為雁奴謊報軍情,紛紛把不滿發泄在雁奴身上,可憐的雁奴被啄得傷痕累累。這時候,獵手們開始接近雁群,雁奴雖瞧在眼裡但也懶得再管……

悲劇往往就是這樣發生的,外表總是被人們曲解。而這種曲解往往又被人利用,這時候,我們隻好像德國詩人歌德曾說的那樣,麵對像上帝一樣的真理,我們看不見它的本來麵目,我們必須通過它的許多表現而猜測到它的存在。

成長過程中,你總免不了挨父母的一兩句責罵、老師的一兩句批評,往往這時候,你都會曲解他們,與他們敵對,叛逆無比。其實父母老師們都隻是想讓這些涉世不深的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完善自我。記住,在遇到一件事或者一個人的時候,要盡自己所能進行全麵而深刻的了解和分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為很多事情並不是像看上去那樣的。

124危機是化了妝的機會

2009年,全世界的經濟危機全麵來臨。與1873年、1929年的經濟危機不同的是,1873年隻是美國國內的經濟危機,1929年則是西方國家的經濟危機,而2009年就成了全球性的經濟危機。

危機來臨,股票狂跌、市場疲軟、無數企業倒閉、工人失業、大學生就業困難,人們的生活陷入了混亂之中。但是,當危機肆虐的時候,難道我們就沒有應對它的法寶了嗎?

讓我們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考慮「危機」這個詞的含義。

從「危機」一詞的組合中我們可以看出:危險中往往蘊藏著新的機會。那些善於思考的人,往往能變「危機」為「良機」。

在我們看來是一樁壞事,但有的人卻能從中看到機遇。不僅我們常常誤解了好人與壞人的樣子,我們也常常會誤解機會與危險。

19世紀,美國加州發現金礦的消息使得數百萬人湧向那裡淘金。17歲的小女孩雅木爾也加入了這個行列。一時間加州的淘金者麵臨著水源奇缺的威脅。人們大多數都沒有淘到金,小雅木爾也未淘到金。

可細心的小雅木爾卻發現,遠處的山上有水。她在山腳下挖溝引渠,積水成塘,然後,她將水裝進小桶裡,每天跑幾十裡路賣水,不再去淘金,做沒有成本的買賣,生意極好,可淘金者當中有不少人嘲笑她。許多年過去了,大部分淘金者空手而歸,而雅木爾卻獲得了6700萬美元,成為當時很富有的人。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任何危機都蘊藏著新的機會,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人生真理。而能否有效地利用危機,從危機中發現機會,便是成功的一大關鍵。

如果你的人生中沒有任何的危機感,那你將麵臨的可能是一個潛在的人生危機。如果你想在出現危機、麵對挑戰的時候有一個好的狀態,那就需要你一直給自己一些壓力。

每次看到短跑運動員在田徑場上飛奔的時候,人們忍不住會問一個問題:這些運動員在平時也會以這種速度跑步嗎?這是一個看起來非常愚蠢的問題,但由此卻可以引申出一個更有深意的問題:為什麼這些運動員平時的速度跟比賽時的速度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一個簡單而合理的解釋就是:他們在平時不會保持高度緊張。確實如此,對於比賽中的運動員來說,不停跳動的秒針、身邊閃過的選手,以及前方不遠處的終點線……都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壓力,使其無形之中產生一種強烈的緊迫感,從而使他們的精神也會因此保持高度緊張,速度自然也會加快。

在哈佛大學,曾經有個風傳一時的故事,說是有一位一向為學生愛戴的教務長,有一次問一名學生:「為何沒把指定的作業做好?」學生回答說:「我覺得不大舒服。」

教務長說:「史密斯同學,我想,有一天你也許會發現,世界上大部分事都是由覺得不太舒服的人做出來的。」

這個故事很短,可它卻給壓力或危機管理作了一個最好的注解。

也許你現在的境況很糟糕,但這將隻會是一個暫時的情況。可能你還沒有認識到自己正處於一個重要的改變自我、突破自我的階段,可能你對現在自己的一些困境有點難以承受,並且不願意向人透露。不過,當你在了解秘密法則的時候,你要懂得:即使情況很糟,你也要學會從好的方麵來看問題。如果是這樣想的話,你就會發現,對別人來說糟糕的危機或壓力,對你來說可能是化了妝的機會。

125施與他人的恩惠,永遠不要再提

太陽給了我們那麼多、那麼久的溫暖和詩意,可它得到了我們什麼回報?大樹和小草給我們那麼多綠色和芬芳,他們得到了我們怎樣的回報?想想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一匹馬奔跑過,一隻狗追獵過,一隻蜜蜂釀造蜜以後,都不再回憶和惦記自己做過什麼有益於他人的事情。

太陽的偉大,母親的崇高,大樹小草的無私,正在於他們本來並不求回報。

那為什麼我們人類偏偏要記住這些自己曾經給予別人的恩惠呢?既然我們和所有生物一樣都隻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那麼在我們做了一件好事之後,也不應要求別人知道或者記住,而是要繼續做另一件好事,正像一株葡萄藤在下一個季節繼續結果一樣。既然我們不應該將對一個人的恩惠記在賬上,那麼是說一個人必須以某種方式如此行動且不注意它嗎?

是的。而且這也是必要的,不求回報,是付出之後登臨的至高境界。

當你做了一件好的事情,另一個人由此得益,其實這就已經夠了,這已經就是對你付出的最大的回報了。你為什麼還要像傻瓜一樣尋求除此之外的第三件事——得到做了一件善行的名聲或獲得一種回報呢?

給別人恩惠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得到幫助,擺脫窘境,由幫助別人而得到的一種心靈的自我愉悅與滿足,本身就已經是對自身的回報。河水阻隔了路,架起一座橋,給了行人方便就是回報,何必硬要去聽人們的贊嘆,去看在橋頭立下稱頌的碑文。春天播種,夏天耕耘,收獲了秋天的豐碩和冬天的醞釀就是回報,何必硬要強求農人都像詩人一樣在天高雲淡下和雪花飛舞中禮贊放歌。如若非要把對別人的恩惠記在賬上,等著別人的某種回報,那便扭曲了付出的本意,是對這種幫助的褻瀆。

1963年,一個小女孩寫信給一家報紙的總編:她幫媽媽摘回了一籃子草莓,媽媽隻是誇了她一句「好孩子」,卻給調皮貪玩的弟弟一個大蘋果。她不禁懷疑她和她周圍的好孩子都被上帝遺忘了。

總編收到小女孩的來信,看了以後心裡十分難過。可是他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一個問題。就在第二天,一位朋友邀請他參加了一場婚禮。就在這場婚禮上,總編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牧師主持訂婚儀式,新娘和新郎開始互贈戒指,或許是他們太激動了,兩人都陰差陽錯地把戒指戴在了對方的右手上。旁邊的牧師看見了,幽默地插了一句:「右手已經夠完美了,我想你們還是用它來裝扮左手吧!」

牧師的話讓總編覺得眼前一亮,他想:「右手本來已經非常完美了,沒有必要再用飾物裝點右手了。同樣,那些有美德的人,之所以常常被大家忽略,不就是因為他們已經非常完美了嗎?」總編終於找到了小女孩要的答案:上帝讓右手成為右手,就是對右手的最高獎賞;同樣,上帝讓好孩子成為好孩子,也就是對好孩子的最高獎賞。

總編發現這一真理後,興奮不已,當天晚上立即給小女孩回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安慰小女孩說:「你不要煩惱,不要憂愁,上帝讓你成為一個好孩子,就是對你的最高獎賞!」

如果你抱著「我幫你一寸,你要還我一尺」的心態,若最後你幫助過的人達不到你的要求,你可能會心理不平衡。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我們做了一件好事之後,不要尋求什麼名聲或者回報,而是應該要繼續做另一件好事。

做了一件好事之後,不吹噓自己的高尚,不企求他人的贊美,隻是默默地沿著自己的生活軌道繼續前進,盡其所能地接著做另一件好事,這樣的做法才符合人的本性。

對於一個認真履行自己職責的人來說,無論是凍餒還是飽暖,嗜睡還是振作,被人指責還是被人贊揚,垂死還是做別的什麼事情,都毫無差別。在他們眼裡,這些隻是一個人從生到死必定要經歷的活動。

世上有許多事情是我們無法控製的,但我們至少可以控製自己的行為。不管別人怎麼樣,不考慮付出與回報的正負比,我們隻要做好手頭的事情就夠了。如果在做事之前,就先想要得到,這是斤斤計較的做法,是一種貪婪、自私的哲學,隻會對參與者產生傷害。

一位老人和他的小孫子住在肯塔基西部的農場。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廚房的桌邊讀《聖經》。一天,他的孫子問道:「爺爺,我試著像你一樣讀《聖經》,但是我不懂得《聖經》裡麵的意思。我好不容易理解了一點兒,可是我一合上書便又立刻忘記了。這樣讀《聖經》能有什麼收獲呢?」老人安靜地將一些煤投入火爐。然後說道:「用這個裝煤的籃子去河裡打一籃子水回來。」

孩子照做了,可是籃子裡的水在他回來之前就已經漏完了。孩子一臉不解地望著爺爺。老人看看他手裡的空籃子,微笑著說:「你應該跑快一點兒。」說完讓孩子再試一次。

這一次,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籃子裡的水依然在他回來之前就漏光了。他對爺爺說道:「用籃子打水是不可能的。」說完,他去房間裡拿了一個水桶。老人說:「我不是需要一桶水,而是需要一籃子水。你能行的,你隻是沒有盡全力。」接著,他來到屋外,看著孩子再試一次。

現在,孩子已經知道用籃子盛水是行不通的。盡管他跑得飛快,但是,當他跑到老人麵前的時候,籃子裡的水還是漏光了。孩子喘著氣說:「爺爺,你看,這根本沒用。」

「你真的認為這一點兒用處都沒有嗎?」老人笑著說,「你看看這籃子。」孩子看了看籃子,發現它與先前相比的確有了變化。籃子十分乾淨,已經沒有煤灰沾在籃子上麵了。「孩子,這和你讀《聖經》一樣,你可能什麼也沒記住,但是,在你讀《聖經》的時候,它依然在影響著你,淨化著你的心靈。」

行善的最大作用,也就在於淨化了自己的心靈,除此之外,一切別人榮譽和金錢上的回報都是一種貪婪。

有一個人,當他為另一個人做了一件好事,就準備把它作為一種施惠記到他的賬上。還有一個人不準備這樣做,但還是在心裡把這個人看做是他的受惠者,而且他記著他做了的事情。第三個人在某種程度上甚至不知道他所做的,他就像一株生產葡萄的葡萄藤一樣,在它一旦結出它應有的果實以後就不尋求更多的東西。

當我們成為第三個人,我們就找到了靈魂最安適的歸宿。

126追求口頭上的美德,隻會讓美德遠離我們

但丁說:「人不能像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而在我們的成長中,父母老師又教導我們:人應該行善,但並不是為了謀求好「美德」的名聲或者迎合別人,而是發自內心的意願,這種願意也是自己做人的本分。

在我們成長的路上,無論安逸舒暢還是艱難險阻,都要自始至終保持自己的德行。向前合乎神意,退後合乎人道。這樣上帝才能保佑他,他才能受到世人的尊敬,名聲自然顯揚,光榮利祿自然來到。一切都是一種順乎其道的安排。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HP]我的魔法覺醒時代不太對 We are Bulletproof cos成各路男神的女兒後 HP不哭泣的桃金娘 [Hp]我真的不是正太控 [綜]QB的本體是5t5!? 瘋批終成神 從火影開始邁向最強 我不可能告訴裡道哥哥…[陰晴不定大哥哥] 中也爸爸的雙胞胎崽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