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近現代哲學(2 / 2)

加入書籤

金嶽霖於年入北京清華學堂,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政治學,獲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之後在英德法等國留學和從事研究工作。年回國,年在北京清華大學任教授,創辦清華大學哲學係。以後任西南聯大哲學係教授清華大學哲學係主任和文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和係主任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和副所長。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7年被選為中國邏輯學會會長。8年0月日,在北京寓所逝世,享年0歲。

金嶽霖一生從事哲學和邏輯學的教學研究和組織領導工作,是最早把現代邏輯學係統地介紹到中國來的邏輯學家之一。他把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相結合,建立了一套獨特的哲學體係,是中國現代最有成就的哲學家和邏輯學家。張申府曾說:「如果中國有一個哲學界,金嶽霖先生當是哲學界的第一人。」馮友蘭認為,金嶽霖在中國現代思想史上占據「三個第一」,即「中國第一個真正懂得近代邏輯學的人」,「中國第一個懂得並且引起現代邏輯學的人」,「是使認識論和邏輯學在現代中國發達起來的第一個人。」

金嶽霖創建的哲學體係,其中包括本體論和知識論。《論道》一書是他的本體論;《知識論》一書是他的知識論,即通常所說的認識論。他的知識論是以他的本體論為基礎的。

《論道》中的本體論思想

《論道》是金嶽霖在抗日戰爭期間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中國現代哲學中係統最完備最富有創造性的本體論專著。他在書中提出了「道」「式」「能」三個基本哲學範疇,認為個別事物都具有許多「殊相」,而殊相表現「共相」。個別事物還具有一種不是殊相或共相的因素,這就是「能」。那些可以有能但不必有能的「樣式」就是可能。由所有可能構成的析取就是「式」。他認為,能出入於式中的可能是事物的變動生滅乃至整個現實世界的過程和規律,也就是「道」。

《知識論》中的認識論思想

《知識論》是關於知識的普遍規律的理論體係。《知識論》肯定現實世界是獨立於人和任何認識者的,又是可以認識的。因為每一類認識者都有正常的感覺知覺,都可以用感覺知覺去接受外界事物呈現在認識者麵前的所與,並從所與的殊相中抽象出共相,以形成意念。意念和概念同時具有摹狀和規範兩種性質,用意念和概念去摹狀和規範所與的結果就是經驗。外界事物呈現於不同種類的認識者的所與是可以不同的,但意念和概念具有的抽象性和普遍性,是各類認識者共同的。本然世界是可以通過意念概念來認識的。

《知識論》一書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建構了一個係統的完整的知識體係,它也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部技術性很高的哲學專著,為中國哲人在世界哲學領域裡爭得較高的地位作出了重要貢獻。

馮友蘭(80),現代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字芝生,河南唐河縣人。

馮友蘭的墓碑上寫著「三史釋今古,六書紀貞元」。「三史」就是《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合編為《三鬆堂全集》。「六書」就是《新理學》《新知學》《新原道》《新原人》《新世訓》《新事論》,統稱「貞元六書」。

馮友蘭稱自己的哲學為「新理學」,認為它是「接著」宋明理學講的,而不是「照著」講的,這其中有自己哲學體係的創新性。它所「新」的地方在於,借鑒了西方新實在論和實用主義哲學,將宋代形成的「儒釋道三教合流」的儒家思想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人生四境界

馮友蘭認為,人生境界的問題,既是一個「覺解」的問題,又是一個「意義」的問題。他認為,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在於人有「覺解」。按照覺解程度和意義的不同,馮友蘭將人的精神境界分為四個層次:自然境界,其行為隻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功利境界,其行為是「為利」的;道德境界,其行為是「行義」的;天地境界,其行為是「事天」的。哲學的任務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據說,馮友蘭在西南聯大教書時,留有長髯,身穿長袍,頗有道家氣象。一天,他去授課,路遇金嶽霖。金嶽霖問:「芝生,到什麼境界了?」馮有蘭答:「到天地境界了。」兩人大笑,擦身而過,各自上課去了。

新理學的四個觀念

在《新理學》中,馮友蘭依據邏輯分析法構造了一個形上學係統。在這個係統中,有四個主要觀念:

1「理」。「理」是宇宙間一切事物形成的根據和普遍規則,即任何事物存在都有它存在的依據和規則,一物有一物的道理,沒有道理就沒有事物。

2「氣」。「氣」是宇宙間一切事物存在所需要的抽象意義上的材料,即任何事物如沒有材料,則其依據和規則便沒有運用的對象,沒有客觀的材料道理便沒有載體,道理也就不能展現。

3「道體」。「道體」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的運動或生命狀態,材料與道理之結合必然表現為運動或生命狀態,否則它們之間也不能相互依存和證明。

4「大全」。「大全」是一個邏輯的「宇宙」,即一切材料必然依照一切道理而處於永恆的運動狀態和過程,這是對宇宙萬物的總概括,可以稱為「一」或「存在」。

馮友蘭認為,這些觀念「可使人知天,事天,樂天,以至於同天」。

新理學的方法論

《新知言》是專門講哲學方法論的。他認為:「真正形上學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正底方法;一種是負底方法。正底方法是以邏輯分析法講形上學。負底方法是講形上學不能講,講形上學不能講,亦是一種講形上學的方法。」「正的方法的實質,是說形上學的對象是什麼;負的方法的實質,則是不說它。這樣做,負的方法也就啟示了它的性質的某些方麵,這些方麵是正的描寫和分析無法說出的。」也就是說「正底方法是從正麵講形上學,負底方法是從側麵講形上學。」

賀麟(0),現代哲學家翻譯家,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字自昭,四川成都金堂人。

賀麟8歲入私塾讀書,不久隨姑太到鎮上讀小學。雖然所學仍不外乎《四書》《五經》,且重在記誦而輕乎理解,但幼年賀麟卻憑其聰慧,亦稍能領悟儒家思想之奧義而深受其熏陶,尤其是對宋明理學,雖隻是一知半解,淺知粗義,但卻特別感興趣,這為他後來研習國學打下了基礎。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年赴美國奧柏林大學留學,獲學士學位;8年進入芝加哥大學,後轉入哈佛大學研究德國古典哲學,並獲得碩士學位;0年赴德國柏林大學留學。年回國,擔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賀麟一生翻譯介紹了大量的西方哲學著作,為西方哲學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他從中西會通的文化立場出發,把宋明時期的陸王心學與德國新黑格爾主義相融合,創立了現代儒家「新心學」思想體係。他還明確主張吸收基督教精神來促進儒家思想的現代化。

早在0世紀0年代,賀麟就建立了「新心學」思想體係,成為中國現代新儒家思潮中聲名卓著的重鎮。《近代唯心論簡釋》《當代中國哲學》《文化與人生》是賀麟新心學思想體係的代表作。

主體邏輯心

賀麟認為心即實在。他說:「心與物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心是主宰部分,物是工具部分。心為物之體,物為心之用。心為物的本質,物為心的表現。」同時他又認為:「心有二義,一心理意義的心;二邏輯意義的心。邏輯意義的心即理。」理性是心的本性,如利為刃之本性與聰為耳之本性。另一方麵感覺情欲是形而下的心理生理意義的心,為心之偶性。兩者的關係是「心統性情」「心體物用」。

直覺與理智

賀麟試圖將直覺與理智兩種認識方法統一。他認為,從先理智的直覺,也就是梁漱溟所說的「附於經驗的直覺」開始,經形式邏輯和矛盾思辨到最後的後理智的直覺,形成了一個認識發展的過程。他認為理學所提出的以理智向外探究,其目的正是在於了解自己的本性;同樣向內反省回復本心也就是了解物理。這兩種方法「其結果亦歸於達到心與理合一,個人與宇宙合一的神契境界,則兩者可謂殊途同歸」。他將感性直覺上升到形式邏輯和矛盾思辨,再上升到超理智的理性直覺。理性直覺又包括內省與外究兩種,並且力圖將反求本心與由外物至形上本體相融合起來。

自然的知行合一論

對知和行,賀麟作出了定義。他認為所謂知即人們的意識活動;所謂行,即人們的生理活動。知可分為顯知和隱知,行可分為顯行和隱行。他認為,顯知與隱知顯行與隱行「隻有量的程序或等級的差別,而無根本的不同或性質的不同」。他提出了「自然的知行合一說」,他說:「任何一種行為皆含有意識作用,任何一種知識,皆含有生理作用。知行永遠合一,永遠平行,永遠同時發動,永遠是一個心理生理活動的兩麵。此種的知行合一觀,我們稱之為『普遍的知行合一論』,亦可稱為『自然的知行合一論』。」

◆洪秀全塑像

◆太平天國天王玉璽

延伸閱讀

洪秀全身死之謎

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大多數人認為洪秀全死於服毒自殺。洪秀全去世時,李秀成在天京主持天京保衛戰,對天王府的情況應該有較確切的了解。曾國藩刊刻的《李秀成自述》中,言及洪秀全之死:「天王(洪秀全)斯時焦急,日日煩躁,即以四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其後半部分中說:「天王之自殺,更令全局混亂。」太平天國的對手湘軍首領曾國藩在同年六月二十三日的奏稿中說:「首逆洪秀全實係本年五月間,官軍猛攻時,服毒而死。」根據上述資料,大多數史家認為洪秀全是「服毒自殺」。

嚴復引進的「天演」哲學觀

嚴復引進的天演哲學,堪稱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史上的裡程碑。它標誌著中國學習西方的進程,不僅從器物文化層次發展到了製度文化層次,而且已經臨近思想文化的核心層次了,並成為吹響近代社會思潮轉型最為響亮的戰鬥號角。

◆嚴復像

◆嚴復《天演論》手稿

延伸閱讀

嚴復晚年為何走向保守

關於這個問題,爭論很多,其中一種觀點認為:晚年的嚴復開始對文化有了一種反省,反省對於西方文化不作分析就囫圇吞棗,反省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完全棄如敝履。而這期間,正好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造成的文明災禍,給了嚴復強烈的刺激,開始回觀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大力倡導尊孔讀經,從而開始了向中華傳統文化的回歸。特別是在經歷了人生世事的曲折磨難之後,這種回歸的引力愈來越強,以致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還告誡後人:「須知中國不滅,舊法可損益,必不可叛。」也就是說,晚年嚴復思想的演變,是由積極的啟蒙救亡論者,轉化為堅定的文化保守主義者。

康有為的唯心主義哲學

康有為在早期對以程朱學派為代表的舊哲學的批判,對當時社會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他的哲學思想為戊戌變法提供了理論依據,對改良派中許多人的思想有很深的影響。

◆康有為舊照

◆康有為書法

延伸閱讀

康有為被誰毒死

康有為堪稱「美食家」。1927年3月18日晚上,康有為到青島中山路附近一家粵菜館吃飯。飯後,他意猶未盡喝了一杯橙汁。不久,突然感到腹疼難忍,當晚嘔吐不止。第二天清晨5時30分,他在臥室裡「七竅出血而死」。

康有為在青島離奇死亡的原因眾說紛紜,但大都認為康有為是被人下毒致死的。究竟是什麼人下的毒呢?一種說法來自康有為的女兒康同璧,她認為是「國民黨特務在食物中投毒」。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慈禧太後生前所遣殺手下的毒。第三種說法是日本人下的毒。但三種說法均查無實據。

然而,據現代醫學最新的研究發現,海鮮含有比較豐富的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物質,而橙汁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如果二者同食,人體內就會產生砷,就是人們常說的砒霜,引起中毒。這會不會是康有為之死的真正原因呢?

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

《仁學》的啟蒙精神對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許多誌士仁人就是因為受到譚嗣同及其《仁學》的鼓舞而走上砸碎舊製度建立新製度的革命道路的。它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

◆譚嗣同像

延伸閱讀

譚嗣同偽造家書救父

譚嗣同知道清政府一貫厲行「一人犯法,累及家庭」的株連法,想到自己被捕後即將累及70多歲的父親,他心如刀割,於是模擬父親的筆跡偽造了一封家書:

復生:你大逆不道,屢違父訓妄言維新狂行變法有悖國法家規,故而斷絕父子情緣。倘若予以不信,願此信作為憑證,爾後逆子伏法量刑,皆與吾無關。

清兵沖進瀏陽會館來抓譚嗣同時,還四處搜尋「罪證」。當譚嗣同看到書桌裡的那封偽造的家信被清兵搜出交到一個太監手裡時,他想:這下父親有救了。

◆譚嗣同書法

章太炎前期唯物後期唯心

章太炎對於中國學術文化遺產的論述十分豐富。他是古經文學派最後一位大師,同時又是儒家傳統的拆散者。他的思想的發展變化及其矛盾的性格,反映了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辯證法。

◆章太炎舊照

延伸閱讀

章太炎以革命熱情對待治學

1913年至1916年,章太炎被袁世凱幽禁在北京,他就在錢糧胡同19號辦「章氏國學講習會」,聽講學子約有100多人,大部分是北京各大學的教員。與此同時,袁世凱雇用一些人組織「孔教會」,以「孔禮」為「國教」,為袁世凱稱帝製造輿論。章太炎不以為是,就在錢糧胡同「章氏國學講習會」門外貼出告示,言明「凡參加『孔教會』者,不得入內聽講」。1935年9月,章太炎以年老體弱之身在蘇州再辦「章氏國學講習會」,聽講的人近五百,連窗外走廊等地,也擠滿了人。

孫中山的資產階級革命哲學

孫中山是中國革命偉大的先行者,他的思想是中國民主革命和思想史上寶貴的精神財富,其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對後來的革命家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同盟會革命綱領

◆孫中山手跡

延伸閱讀

「國父」一稱的由來

孫中山於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後被確診為膽囊癌)逝世,在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舉行公祭時,豫軍總司令樊鍾秀特致巨型素花橫額,當中大書「國父」二字,他的唁電挽幛,均稱「國父」,這是孫中山在公開場合被尊稱為「國父」之始。

1940年3月21日,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143次會議決議:尊稱本黨總理為國父,以表尊崇。但是各地黨政機關民眾團體在不同的場合無所適從,不知究竟是稱孫中山先生為總理還是國父。同年5月29日,國民政府又發布明令,規定政府機關民眾團體應一律改稱國父,在國民黨黨內稱國父或總理均可,民間已印就之圖書文字,不必強令改易。自此之後,即確立了孫中山在中國歷史上「國父」的地位。

梁啟超的哲學思想和新民思想

梁啟超是中國早期社會主義思想傳播過程中的重鎮,並且在中國社會主義由空想向科學的發展過程中成為一個重要的思想環節,因而在中國社會主義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梁啟超舊照

◆梁啟超墓

延伸閱讀

梁啟超的博大月匈懷

1926年3月8日,梁啟超因尿血症入住協和醫院。經透視發現其右腎有一黑點,診斷為瘤。手術後,經解剖,右腎雖有一個櫻桃大小的腫塊,但不是惡性腫瘤,梁啟超卻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復診為「無理由之出血症」。一時輿論嘩然,矛頭直指協和醫院,嘲諷西醫「拿病人當實驗品,或當標本看」。梁啟超毅然在《晨報》上發表《我的病與協和醫院》一文,公開為協和醫院辯護,並申明:「我盼望社會上,別要借我這回病為口實,生出一種反動的怪論,為中國醫學前途進步之障礙。」三年後,梁啟超因此病離世。

熊十力的「新唯識論」思想

麵對西學的沖擊,在儒學價值係統崩壞的時代,熊十力重建儒學的本體論,重建人的道德自我,重建中國文化的主體性。他是我國現代哲學史上最具有原創力影響力的哲學家,奠定了現代新儒學思潮的哲學形而上學的基礎。

◆熊十力像

◆熊十力書法

延伸閱讀

熊十力拒客

熊十力在北京大學講佛學時,一個人住在沙灘銀閘路西一座小院子裡,門總是關著,門上貼一張大白紙,上寫:近來常常有人來此找某某人,某某人以前確是在此院住,現在確是不在此院住。我確是不知道某某人在何處住,請不要再敲門。

看到的人都不禁失笑。笑什麼呢?笑他的囉嗦,笑他「此地無銀三百兩」式的書呆子氣。熊十力主動把自己同人事繁雜誘惑多多的世俗生活拉開距離,是為了讓自己有一個寧靜的空間,在孤獨中靜下心來,專注於內心靈魂的豐實和淨化,專注於思想認識的深化和揚棄,專注於精神產品的孕育和創造。

胡適的實用主義思想

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是中國現代學人借鑒西方哲學的學術規範理論框架和方法撰寫中國哲學史進行中西哲學融會貫通的最初範型。這一範型對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建立中國哲學研究範式的轉換中國現代哲學的創立都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胡適

◆新文化運動浮雕

新儒學和梁漱溟哲學思想

新儒學以復興儒學為宗旨,試圖通過「援西學入儒」的途徑,重新詮釋儒學精義,凸顯儒學在現代的精神價值,化解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內在緊張。梁漱溟的新儒學思想在中國現代思想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與影響,對於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及世界文化格局的重構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梁漱溟像

◆梁漱溟的書法

金嶽霖的哲學世界

金嶽霖第一個運用西方哲學的方法,融會中國哲學的精神,建立了自己的哲學體係。這個哲學體係,不僅是近代的,而且也是民族的。它為研究中國哲學,推進和發展中國哲學,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晚年的金嶽霖

◆金嶽霖的哲學著作

延伸閱讀

多災多難的《知識論》

金嶽霖的《知識論》是一本多災多難的書。抗戰期間,金嶽霖在昆明時已經把它寫完了。有一次空襲警報,金嶽霖把稿子包好,跑到昆明北邊的蛇山躲著,自己就席地坐在稿子上。警報解除後,他站起來就走。等到他想起來並返回去時,稿子已經沒有了。這是幾十萬字的書,重寫並不容易。可是,金嶽霖還是重寫了。《知識論》是金嶽霖花精力最多時間最長的一本書!

馮友蘭新理學的哲學思想

馮友蘭的新理學通過融合中西,吸取西方哲學的新實在論和柏拉圖主義,運用新實在論的邏輯分析方法,承接程朱理學,並對其加以改造,建構新理學思想體係,創新發展了程朱理學,在現代哲學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人生的天地境界

◆馮友蘭像

延伸閱讀

「貞元六書」名稱的來源

之所以叫「貞元六書」,是因為這六本書是在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的時期寫成的,其用意是危機時刻對民族復興的期待,是所謂「以誌艱危,且鳴盛世」,所以用中國哲學的術語「貞元」二字頗能傳神。元亨利貞,本是中國古人用以意指春夏秋冬四季及與之相關的四種道德價值取向,「貞下起元」者,是嚴冬過去必有陽春的意思,正是對於中華民族艱苦的抗戰充滿信心,馮友蘭才以哲學家獨有的方式將自己的著作看成民族精神動員的一種形式,自命為「貞元之際所著書」。「貞元六書」不僅旨在表達中國人的哲學邏輯,更重要的是還蘊涵著中國人深切的民族情懷。

賀麟和他的新心學

賀麟的「新心學」,是對中西文化的融通,是中國的陸王心學與西方的新黑格爾主義相結合的產物。

◆《賀麟集》書影

延伸閱讀

賀麟的抉擇

1949年,在北大的知名教授中,哲學家賀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也是蔣介石急於「搶救」的知識分子。此前,賀麟與蔣介石有比較密切的交往。蔣介石對他優禮有加,不僅多次召見,而且還邀請他到中央政治學校講課。蔣介石還直接資助賀麟主持的「西洋哲學名著編譯委員會」,留下了至今無可比肩的西方文化譯叢。為此,賀麟對蔣介石充滿感激之情。但作為哲學家,賀麟離不開這片傳承了五千年的文化故土。此時的賀麟麵臨著兩難的抉擇。

後來,北平地下黨大學委員會書記王漢斌要求汪子嵩去做賀麟的工作。汪子嵩以弟子的身份來到了賀麟的住所。汪子嵩坦誠地告訴老師,自己是中共地下黨員,並轉達了中共高層希望他留下來繼續工作的願望。賀麟不無顧慮地問,北平解放以後,中共能否保證學術研究的自由?如果能,自己就留下來。盡管沒能等到明確答復,賀麟還是接受了共產黨的誠意,幾次拒絕登機南下,最終留在了北平。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中華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戰星錄 賺錢,復仇,征服宇宙 回到九零當巨星 嫁給前夫他爹 執行利劍 悍城 穿成對照組後鹹魚女配爆紅了 天衡之旅 封神改命,從石磯娘娘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