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清代文學(1 / 2)

加入書籤

蒲鬆齡與《聊齋誌異》

在名作如林異彩紛呈的古典小說領域裡,還沒有一部作品能像《聊齋誌異》那樣,用文言寫作,卻又擁有眾多的讀者。《聊齋誌異》自問世以來,很快風行天下,膾炙人口,經久不衰。

蒲鬆齡(07年),字留仙,清代文學家,山東淄川(今屬淄博市)人。

蒲鬆齡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父蒲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蒲鬆齡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

三十多歲時,應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北歸後,以到縉紳之家(即有官職的或做過官的人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7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閒暇自娛的生活。

蒲鬆齡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誌,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製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短篇文言小說集《聊齋誌異》。

大文學家王士禎對《聊齋誌異》的賞識,算得上是蒲鬆齡人生的重要事件。王士禎,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新城人,官至刑部尚書,他創立「神韻說」,是清初一代文宗。蒲鬆齡曾應淄西知名人士畢際有的聘請,教畢際有的孫子們讀書,也代畢際有父子作一些應酬性文章。王士禎丁憂期間到西鋪探望姑母,即畢際有的夫人,因此和蒲鬆齡相識。

王士禎對《聊齋誌異》很感興趣,向蒲鬆齡借閱後,寫下條評語,比如,說《張誠》是「一本絕妙傳奇」,說《連城》「雅是情種,不意《牡丹亭》後復有此人」。此外,他還寫下一首詩《戲題蒲生〈聊齋誌異〉卷後》:「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時。」這首詩稱贊《聊齋誌異》的傳奇性與趣味性。

《聊齋誌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共有短篇小說篇。小說懷著對現實社會的憤懣情緒,揭露嘲諷貪官汙吏惡霸豪紳貪婪狠毒的嘴臉,筆鋒刺向封建政治製度。蒲鬆齡對腐朽的科舉製度有著切身的體會,通過《司文郎》《考弊司》《書癡》等篇,無情地揭開了科舉製度的黑幕,勾畫出了考官們昏庸貪婪的麵目,剖析了科舉製度對知識分子靈魂的禁錮與腐蝕,譴責了考場中營私舞弊的風氣。而對人間堅貞純潔的愛情,以及為了這種愛情而努力抗爭的底層婦女窮書生,他也予以衷心的贊美。此外,有些短篇則是闡釋倫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義,如《畫皮》《嶗山道士》等。

《聊齋誌異》充滿了浪漫主義精神和驚人的想象力,這主要表現在對正麵人物的塑造上,特別是表現在由花妖狐魅變來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作者善於運用夢境和上天入地虛無變幻的手法營造情節,沖破現實的束縛,表現自己的理想和願望。《聊齋誌異》內容豐富多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新奇,結構巧妙,千姿百態。作者將古代小說中「誌怪」「傳奇」和「人情」的精華特色揉為一體,藝術造詣在歷代文言小說之上,是7世紀後半期話本擬話本小說已過花紅時節結出的碩果,也是我國微型小說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中的分水嶺。

洪升(70年),清代戲曲作家詩人。字昉思,號稗畦,又號稗村南屏樵者。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

洪升生於清順治二年(年),正逢全家逃難,滿月後才回到城裡。洪姓是錢塘的望族,世代書香。其父之名不可考,好讀書,喜談論,出仕清朝。外祖父黃機,康熙朝官至刑部尚書和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少年時代的洪升,曾受業於陸繁口毛先舒朱之京等人,接受了正統的儒家教育,也受到他們遺民思想的熏染。他學習勤奮,很早就顯露才華,歲時已聞名當地,20歲時已創作出了許多詩文詞曲,受到人們的交口稱贊。

康熙二十七年(88),洪升把舊作《舞霓裳》傳奇戲曲改寫為《長生殿》,傳唱甚盛。次年八月間,康熙的皇後董氏過世,照規矩「百日不作樂」,偏偏有一個戲班子,在這百日內,破戒開唱《長生殿》,觸動了時忌,洪升也因此被革去監生,功名之路至此斷絕。洪升突遭此難,在京中備受白眼揶揄,不得已於康熙三十年(9年)返回故鄉杭州。他疏狂如故,放浪西湖之上,寫詩填詞作曲。康熙三十六年(97年),江蘇巡撫宋犖命人安排演出《長生殿》,觀者如蟻,極一時之盛。洪升在宴席上「狂態復發,解衣箕踞,縱飲如故」。自此之後,吳山鬆江等地相繼演出。康熙四十三年(70年),江寧織造曹寅集南北名流為盛會,獨讓洪升居上座,演出全部《長生殿》,歷三晝夜始畢。自江寧返,行經烏鎮,酒後登舟,墮水而死。

《長生殿》的問世,震動了當時的劇壇。「一時朱門綺席,酒社歌樓,非此曲不奏,纏頭為之增價」,「畜家樂者攢筆竟寫,轉相教習,優伶能是,升價什佰」,當時劇場演出此劇時,「觀者堵牆,莫不俯仰稱善」。

《長生殿》的情節是以李隆基楊玉環的愛情發展為主線,以安史之亂的政治局勢為背景來進行構思的。全劇描寫了李楊愛情產生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在作者筆下,李隆基和楊玉環不單是封建時代的帝王和妃子,他們首先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具有人的情感和追求愛情的願望,劇的前半部采取現實主義的手法,寫李楊愛情在人世間經過的波折乾擾與煩惱;後半部采取浪漫主義的手法,寫李楊愛情在神仙世界中的淨化與升華,這樣的處理寄托了作者的愛情理想。

《長生殿》在藝術上有較高的成就。它描寫的社會背景廣闊事件繁雜人物眾多,在剪裁結構方麵也頗費經營,敘事或詳或略,或起或伏,或正或側,層次分明,安排巧妙。全劇抒情意味濃厚,不少場麵的描寫具有詩情畫境。曲詞優美,顯示出了作者的才華,像《彈詞》一出中的「不提防餘年值亂離」成為傳唱一時的名句,因而有「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的俗諺。

總之,《長生殿》是一部寫得很出色的傳奇戲曲。作者在廣闊的社會政治背景中來表現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悲劇,對歷史素材加以精心選擇和剪裁,進行了藝術的概括集中和虛構,使事件和人物的描寫基本符合歷史真實,而且全劇寫得有聲有色,許多場麵震撼感人,把歷史劇的創作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孔尚任(87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清初詩人戲曲作家。

在洪升的《長生殿》脫稿年之後,孔尚任醞釀已久的傳奇歷史劇《桃花扇》終於誕生了。一時間,京城內外的文士們紛紛傳看傳抄。孔尚任與洪升得以並列馳名天下,被人稱為「南洪北孔」。金埴的絕句「兩家樂府盛康熙,進禦均叨天子知。縱使元人多院本,勾欄多唱洪孔詞」說的就是兩劇都被送入皇宮內廷以及它們被唱遍各地情況的忠實記錄。

明朝中期開始,傳奇劇越來越多地以重大歷史事件入戲,這無疑加強了傳奇的厚重之感。直到清前期的《長生殿》和《桃花扇》的出現,歷史劇的創作才真正被推到一個藝術的高峰。這兩部戲劇都是在巨大的社會動盪中講述一個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使愛情與政治達成完美的融合。區別在於《長生殿》是在國勢興亡中歌頌至死不逾的愛情,《桃花扇》則是「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

作為一部傳奇劇,《桃花扇》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明末,東林黨與魏忠賢閹黨的鬥爭十分激烈。在崇禎帝打擊閹黨的時候,東林黨人曾進享入閣,後來東林黨人失敗了,繼之而起的是復社的政治活動,他們以詩文方式譏諷議論朝政,在歷史危亡之際表現出充分的政治熱情和憂患意識。李自成打入北京,崇禎縊死,福王朱由崧逃到南京之後,閹黨馬士英阮大鋮不擇手段地推舉小福王為弘光皇帝,奪得了迎立之功,而史可法被排擠出南京,在揚州奮勇抗擊清軍。馬阮在南京搞打擊報復,排斥異己,弄得朝政日非,人心惶惶。明朝人明白亡國與亡天下的不同,普通百姓奮起反抗。滿清推行剃發易服,不屈死難者數千萬。《桃花扇》的主人公李香君就是一個有著民族氣節的女子。

《桃花扇》表現了明末時以復社文人侯方域吳次尾陳定生為代表的清流同以阮大鋮和馬士英為代表的權奸之間的鬥爭,揭露了南明王朝政治的腐敗和衰亡原因,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麵貌。作者的創作意圖是「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通過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表現南明覆亡的歷史,並總結明朝00年亡國的歷史經驗,表現了豐富復雜的社會歷史內容。

《桃花扇》是一部抒情韻味很濃的傳奇劇,就文采而言,說它是詩劇毫不過分。作者將悲壯的歷史淒慘感傷的愛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既令人動情不已又發人深思。跨過殘垣斷壁,透過無限相思淚,我們不難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以愛情的離合幻滅,顯現美好夢想的破滅和道德理想的崩潰。孔尚任自稱寫《桃花扇》「不獨使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人心,為末世之一救」。

吳敬梓(707年),字敏軒,號粒民,清代安徽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又因自家鄉安徽老家移至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

出身於仕宦名門的吳敬梓,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對文學創作表現出了特別的天賦。同時,由於隨父親到各地做官而見識了大量的官場內幕。歲時,父親去逝,家族內部因為財產和權力而展開了激烈的爭鬥。經歷了這場變故,吳敬梓既無心做官,又對虛偽的人際關係深感厭惡,無意進取功名。

後來,吳敬梓遷居南京,家境很困難,但仍愛好賓客交遊,在和那批官僚紳士名流清客的長期周旋中,也逐漸看透了他們卑汙的靈魂,特別是由富到貧的生活變化,使他飽嘗了世態炎涼,對現實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從而更加厭棄功名富貴。

此後,吳敬梓的生計更為艱難,靠賣書和朋友的接濟過活。在冬夜無火禦寒時,常邀朋友繞城牆數十裡而歸,謂之「暖足」。在經歷了這段艱苦的生活之後,他一麵更加鄙視形形色色的名利場中的人物,一麵向往儒家的禮治。

但很可惜的是,這位才華橫溢的文豪卻因窮困潦倒過早地去世了。乾隆9年(7年),他在完成《儒林外史》大作後不久,就病死了,僅活了歲。

《儒林外史》是一麵封建社會的「照妖鏡」,窮形盡相地描繪了儒林群醜的惡言醜行,繪聲繪色地刻畫了眾多市民官紳的麵貌情態,無情地揭露了腐朽的八股文取士的科舉製度和它所帶來的社會危害,歌頌了敢於沖擊封建禮法和自食其力潔身自好的傳奇人物,尖銳地批判了程朱理學的虛妄,從一個側麵反映了中國封建製度的沒落衰朽。

《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諷刺文學中的精品和典範,小說運用典型情節,深刻地揭露了社會矛盾。它不僅直接影響了近代譴責小說,而且對現代諷刺文學也有深刻的啟發。現在,《儒林外史》已被譯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種文字,成為一部世界性的文學名著。有的外國學者認為:這是一部諷刺迂腐與賣弄的作品,然而卻可稱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經據典最饒詩意的散文敘述體之典範。它可與意大利薄加丘西班牙塞萬提斯法國巴爾紮克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吳敬梓的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和史學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詩文集》卷,今存卷。而最終確立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傑出地位的,還是他創作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該書中《範進中舉》一文還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

曹雪芹(約77年),清代小說家,《紅樓夢》的作者。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祖籍遼陽。祖先原為漢人,後入旗籍,為正白旗。

曹雪芹生活在一個「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雍正五年(77),他父親曹頫因事受到株連,被革職抄家。從此,家族的權勢和財產都喪失殆盡。經歷了由錦衣玉食到「舉家食粥」的貧民百姓的滄桑之變,他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沒落命運有了切身感受,對社會上的黑暗和罪惡有了全麵而深刻的認識。

據說大約在乾隆二十四年(79年)時候,他應兩江總督尹繼善邀請到南京去了一趟,重訪故居。那時的江寧織造府已成乾隆皇帝的行宮,不準入內;有的宅院也成為別家的園林,曹雪芹感慨萬分。他還到處尋訪江寧織造府裡的舊人。在秦淮市井之間,訪到他少年熟識的一個小丫頭,過著孤苦伶何的生活。曹雪芹很同情她的遭遇,就聘為續娶夫人,並給她取名為「芳卿」。芳卿精於工藝美術,能自編自繪織錦圖樣。曹雪芹曾和她共同研究織錦工藝,寫成書稿。尹繼善同曹家是世交,對曹雪芹很看重,請他在總督衙門做文書。這種師爺生活自然與他的性格不合。第二年,他就帶了芳卿辭職回京,仍然在西山過著貧困的日子。

才華出眾的曹雪芹,家族沒落後,在一所貴族子弟學校任職。在這裡他結識了敦誠敦敏兄弟,成了終生好友。晚年,曹雪芹搬到香山臥佛寺附近的一個山村裡居住,過著十分貧困的生活。敦誠敦敏的詩裡說他和妻子兒子一家三口常常喝粥。曹雪芹愛喝酒,卻沒錢買,於是便賒酒喝,待賣了畫再還錢。但是,在這樣艱辛的條件下,曹雪芹仍然堅持寫作《紅樓夢》。大約乾隆二十八年(7年)的秋天,他的兒子因得痘疹死了。曹雪芹十分哀傷。不久,他自己也貧病交加,無錢醫治,竟在除夕這一天悄然離開了人世。

《紅樓夢》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之間的戀愛婚姻悲劇為主線,描寫了以賈家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興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表現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墮落,塑造了一係列貴族平民以及奴役出身的女子的悲劇形象,展示了極其廣闊的封建社會的典型生活環境,曲折地反映了那個社會必然崩潰沒落的歷史趨勢。作品還歌頌了貴族的叛逆者和違背封建禮教的愛情,體現出追求個性自由的思想,並深刻而全麵地揭示了賈林薛之間愛情婚姻悲劇的社會根源。

《紅樓夢》在藝術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它的敘述和描寫就像生活本身那樣豐富深厚逼真自然,在藝術表現上普遍地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作者安排了鮮明對照的兩個世界:一是以女性為中心的大觀園,這是被統治者的世界;一是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這是統治者的世界。作者還常常拿一個人對兩件事的不同態度對比,拿兩個人對同一件事的態度對比,在對比中揭示人物靈魂深處的隱秘,表達作者的愛憎傾向。其次,善於處理虛實關係,它實寫而不淺露,虛寫而不晦暗,創造出一個含蓄深沉的藝術境界。再次,作者善於運用春秋筆法,也就是文筆曲折而意含褒貶,比如將王夫人對林黛玉的憎惡寫得十分含蓄。

李汝珍(約780年),清代小說家。字鬆石,直隸大興(今屬北京市)人。

李汝珍自小多才多藝,9歲隨兄李汝璜來到板浦(今江蘇省連雲港市板浦鎮),居住在板浦場鹽保司大使衙門裡。其後除兩次去河南做官外,一直居住板浦。他是一個有社會理想,憧憬新生活的落魄秀才,一直不得誌,最後花了十幾年的時間,才寫成這本《鏡花緣》。

《鏡花緣》是繼《紅樓夢》後比較優秀的一部小說。大致內容是:唐女皇武則天令百花寒天齊放,當時百花仙子不在洞府,眾花神不敢違抗詔令,隻得按期開放。因此,百花仙子同99位花神均被貶到人間。百花仙子托生為秀才唐敖之女唐小山。唐敖科舉落第,隨妻弟林之洋泛海出遊,經舵工多九公向導,歷觀海外諸國異人異事後入小蓬萊求仙不返。小山出海尋父,卻意外地在小蓬萊得一卷「天書」。回國後恰逢女試,錄取百女,實則令被謫花神在人間重聚。後小山也重入仙山。

小說內容龐雜,涉獵的知識麵極為廣闊。作品頌揚女性的才能,充分肯定女子的社會地位,批判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觀念。作者理想中以女性為中心的「女兒國」,「男子反穿衣裙,作為婦人,以治內事;女子反穿靴帽,作為男人,以治外事」。女子的智慧才能都不弱於男子,從皇帝到輔臣都是女子。這裡反映出作者對男女平等女子和男人具有同樣社會地位的良好願望。雖然自明中葉以來,不乏歌頌婦女才能的作品,但是「女兒國」卻是李汝珍的獨創。

作者以辛辣而幽默的文筆,嘲諷那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冒牌儒生。在「白民國」裝腔作勢的學究先生,居然將《孟子》上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讀作「切吾切,以反人之切」。這樣的不學無術之輩,又是視「一錢如命」,盡想占便宜的唯利是圖者流。「淑士國」到處豎著「賢良方正」「德行耆儒」「聰明正直」等金匾,各色人等的衣著都是儒巾素服。他們舉止斯文,滿口「之乎者也」,然而卻斤斤計較,十分吝嗇,酒足飯飽後連吃剩下的幾個鹽豆都揣到懷裡,即使一根用過的禿牙簽也要放到袖子裡。

作者還以漫畫的手法,嘲諷和批判種種品質惡劣和行為不端的人們。「兩麵國」的人天生兩麵臉,對著人一張臉,背著人又是一張臉。即使對著人的那張臉也是變化無常,對「儒巾綢衫」者,便「和顏悅色,滿麵謙恭光景」,對破舊衣衫者,冷冷淡淡,話無半句。

總之,《鏡花緣》是一部結構獨特思想新穎的長篇小說,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古文觀止》的編者是清初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吳乘權吳大職叔侄倆。乘權,字楚材。一生研習古文,好讀經史,以授館終其一生。除參與選編《古文觀止》外,他還同周之炯周之燦一起采用朱熹《通鑒綱目》的體例,編過一個歷史普及讀本《綱鑒易知錄》。大職,字調侯,也是嗜「古學」而「才器過人」。他一生的主要經歷,是在家鄉同叔父一道教書。

「二吳」編撰《古文觀止》費時有年。起初,他們隻是為給童子講授古文編了一些講義。後來逐年講授,對古文的見解越來越深,講義越編越精,以致「好事者手錄」而去,「鄉先生」讀後有「觀止」之嘆,勸他們「付之剞劂以公之於世」。這樣,他們才「輯平日之所課業者若乾首」為一書。書稿編好後,即寄往歸化(今呼和浩特市)請吳興祚審閱。興祚,字伯成,號留村,為乘權伯父。他官至兩廣總督,時任漢軍副都統。他「披閱數過」,以為此書於初學古文者大為有益,便於康熙三十四年(9年)端午節為書做序,且「亟命付諸梨棗」。這樣就有了《古文觀止》最早的刻本。

1949年以後,特別是近十多年來,《古文觀止》的許多譯注本,都是用中華書局本為底本。中華書局本實有兩種:一是1959年本。這是由原古籍刊行社轉來的本子,此本「據映雪堂本斷句,並校正了個別顯著的錯字」。二是987年本,即安平秋點校本。此本雖以99年本為底本,但用映雪堂原刻本復核過,用文富堂本懷涇堂本鴻文堂本參校過,還用相關史書總集別集所收古文校勘過,而且補錄了二吳之《序》和乘權所撰《例言》。因而它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好的版本。

《古文觀止》所選文章基本上均為歷代傳誦名篇,具有「永恆的藝術魅力」。編者以「觀止」來冠名,也許確有當初吳公子季劄觀賞舞樂時那種由衷贊嘆溢於言表的心境。從這點來看,《古文觀止》是一部形象的中國歷代散文大觀,也是一部活生生的散文發展歷程。人文學者金克木先生說:「讀《古文觀止》可以知歷史,可以知哲學,可以知文體變遷,可以知人情世故,可以知中國的宗教精神與人文精神,幾乎可以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切。」

《古文觀止》以散文為主,兼取駢文。與《文選》以來的古文選本相比,它包括的時代既長,卷帙又不甚多,而且文章的體裁多樣,較少派別的偏見,可謂廣收博采,而又繁簡適中。在編排上,全書按時代先後分為7個時期,每個時期都有重點作家和作品。由此可以縱觀古文發展的源流,也可以分析各個作家的不同風格。每篇文章又都有簡要的評注,輔助讀者理解文義,掌握行文的章法。加以入選的文章多屬久經傳誦的佳作,所以此書廣為流行至今。

《古文觀止》雖為普通古文愛好者所選編,但一點也沒有媚俗的氣息,這些不朽的經典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知識成熟的人生經驗艱深的文章美學,乃至博遠的宇宙哲理。在中國浩瀚的散文之海裡,優秀之作實在太多了,而《古文觀止》所選作品真正做到了蒙童讀來不高,學人讀來不低,很像家喻戶曉的《唐詩三百首》一樣,這兩部選集堪稱中國傳統文學通俗讀物的雙璧。

清朝末年,清政府在鎮壓了戊戌變法出賣了義和團運動後,國勢衰微到了極點,民族危機愈加深重,廣大群眾對腐朽無能的清帝國深感絕望。此時,具有改良思想的小說家紛紛通過小說來抨擊政府和時弊,提出挽救國家的主張,人們把這一時期出現的小說稱為「譴責小說」。而《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遊記》《孽海花》則代表了這類小說的最高成就,被後人譽為清末「四大譴責小說」。

《官場現形記》,作者李伯元(87907年),全書共0回,由許多獨立成篇的短篇故事連綴而成。全書以晚清一群大大小小的封建官僚為表現對象,集中描寫封建社會崩潰時期舊官場的種種腐敗黑暗和醜惡的情形。這裡既有軍機大臣總督巡撫提督道台,也有知縣典吏管帶佐雜,他們或齷齪卑鄙,或昏聵糊塗,或腐敗墮落,構成了一幅清末官僚的百醜圖。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作者吳趼人(890年),全書共08回。這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長篇小說,它采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遭遇和見聞為線索記錄了當時社會上的許多怪現狀:官場到處貪財受賄,營私舞弊;商場裡官商勾結,爾虞我詐;洋場上嫖賭拐騙,醉生夢死,等等,這00多個小故事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範圍比《官場現形記》更為廣闊,除官場外,還涉及商場洋場科場以及醫卜星相等,揭露了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狀況道德麵貌社會風尚以及世態人情,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可以幫助讀者透視晚清社會和封建製度行將滅亡無可挽救的歷史命運。

《老殘遊記》,作者劉鶚(87909年),全書共0回。小說通過描寫一個江湖醫生老殘四處行醫途中的所見所聞所為,暴露了政府的腐朽黑暗,官吏的殘暴昏庸,百姓的貧困交迫,等等,並著重抨擊了那些名為「清官」「能吏」,實為昏官酷吏的虐民行為。雖然說作者對清政府仍寄予希望,對資產階級革命和義和團運動抱敵對態度,但單從小說的藝術成就上來說非常具有特色,比如,小說對事物的描寫非常細膩,文筆也很生動,在人物刻畫方麵還采用了大段的心理描寫,這在傳統的小說中是很少見的。

《孽海花》,作者曾樸(879年),全書0回,附錄回。作品以狀元金雯青和名妓傅彩雲(賽金花)的故事為線索,穿插了大量官僚文人的穢聞軼事,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同治初年到甲午戰爭失敗約30年間的社會政治外交文化思想狀況,對清末黑暗政治的揭露較為有力。小說還以同情的態度贊揚了維新派和資產階段革命黨人的活動。

《孽海花》是一部紀實小說,所寫人物,無不有所影射,比如,金雯青的原型就是洪鈞,威毅伯便是李鴻章,龔平影射翁同和,唐猶輝影射康有為。作品把真實性與諷刺性結合起來,結構精巧,語言瑰麗,文采斐然,還吸取了西方文學的表現手法,在敘事寫人方麵顯示了新特點,是譴責小說中成就較高的一部優秀作品。

近代,中國社會陷入了最深重的苦難深淵。梁啟超倡導「小說界革命」,把小說改革看作改良社會的前提,掀起了社會批判小說創作的高潮,喚來了晚清「四大譴責小說」的橫空出世,是一次社會精神文化的革新。

◆蒲鬆齡像

◆《聊齋誌異》故事圖(清)

延伸閱讀

蒲鬆齡的辛酸科舉路

蒲鬆齡一生不得誌,他這個不得誌恰好從少年得誌開始。蒲鬆齡19歲的時候,參加秀才考試,他在淄川縣濟南府山東省,三試第一,成了秀才,錄取蒲鬆齡的是山東學政施閏章。三試第一後,蒲鬆齡連續四次參加舉人考試,全部落榜。直到72歲,仍隻是個貢生。貢生是什麼概念?貢生相當於舉人副榜。貢生有幾種,蒲鬆齡是「歲貢」,又叫「挨貢」,就是說做廩生時間長了,排隊挨號挨上了貢生。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四大名捕:少年無情正傳 武道醫神 今天又被大魔王嬌養了 穿書後我嬌養的小可憐是太子 全能王妃:她靠玄學颯爆京城 不斷作死後我成了暴君的白月光 大明:開局被活埋,洪武求我稱帝 三國:從簽到開始無敵 丹武獨尊 女總裁的護花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