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世家大族的會議(1 / 2)

加入書籤

第237章世家大族的會議

賣隊友的行為,肯定是可恥的,但是…它有用啊。

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雖然受到了一點侮辱,但卻保存了實力,讓他們不至於損失慘重。

像其他世家大族,每拖一天,就要遭受許多損失,還有百姓們的謾罵。

名聲、金錢、地位,同時受損,那損失是不可估量的。

巨大的損失和壓力之下,那些世家大族就覺得崔氏不地道了。

說好的同生共死,關鍵時刻你卻退縮了?

不用想也知道,世家大族對付不了朝廷,肯定就會聯合起來,一起對付崔氏!

並州,晉陽縣。

並州設有大都督府,領並州、壽陽縣、盂縣、樂平縣、石艾縣、陽曲縣、太穀縣、祁縣、晉陽縣等地,都督府就設在晉陽縣。

而晉陽縣除了有大都督府外,還有另一個龐然大物。

那就是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有兩個分支,一個在並州晉陽縣,另一個在並州祁縣,兩個分支雖然不在同一個地方,但卻共享一個族譜,算是同氣連枝。

今日的王氏府邸,匯集了不少人。

其中主位上一人,大概四十歲,氣質儒雅,他就是晉陽縣王氏的話事人,王福祚。

王福祚曾經做過上蔡縣縣令,之後為了挑起王氏大梁,便辭官回到並州。

他還有個弟弟叫王福畤,嗯…也就是大詩人王勃的父親。

王氏不同於其他家族,擠破頭顱往官場擠,王氏的大部分心思,基本都在搞文學上。

像是王績,可以說是大唐文壇上的一股清流。

近幾年大唐的文風都是浮艷文風,其中又以上官儀的「上官體」最為人稱道。

然而王績卻看不慣這樣的文風,稱其「太俗、太艷」不接地氣,沒有一點涵養,流於形式。

整個大唐文風都是這種風格,然而王績這麼說,無疑是在跟整個大唐文壇作對。

然而,王績就和打不死的小強一樣,越挫越勇,並且在挨打的路上開辟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

他寫的詩歌都很清新質樸,其中有一句「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更是引領著大唐文風。

這首詩好到什麼程度呢…它成功入選了中小學生必背古詩詞,並且還出現在初中課本上。

除了王績,之後還有王勃、王維、王縉、王之渙、王昌齡等等,再往後就是王安石這些人,也是屬於王氏族人。

後麵明朝的時候,創立陸王心學的王陽明,和寫下《《金瓶梅》的王世貞,也是太原王氏族人。

雖然發展到後世,王氏的重心也逐漸往政壇上轉移,不過骨子裡的文學基因還沒有改變。

這次會議,就是以太原王氏為主導。

因為王氏在文壇上占據著重要地位,而會議的內容,就是和文壇有關。

除了太原王氏,還有滎陽鄭氏、範陽盧氏。

此外,還有河東柳氏、河南袁氏、吳郡四姓。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模擬修仙:開局全點悟性了 塵澗 秦時明月之鏢客 中國歷代政治演進 希臘神話 深海主人 鳥與荊棘 泳壇崛起靠我了[遊泳] 拖延症的我嫁入豪門 馬奴